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区域软实力研究述评
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渝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 布局优化研究”(s2007-1-63008)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区域软实力”是约瑟夫·奈“国家软实力”概念在区域竞争、发展层面上的应用与延伸,已成为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针对概念、构成要素、提升路径问题依次对区域软实力的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析,并提出本文观点。文章指出提升我国区域软实力水平,应立足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整体环境,将企业软实力、个人软实力纳入区域软实力建设的总体框架之内,根据区域自身特点,统筹区域内外软实力建设,努力实现区域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软实力 区域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硬实力 国家软实力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在回应“美国衰落论”的挑战中,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力图通过分析文化、价值观等非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重新构建理解国际竞争和分析国家综合实力的新的理论框架。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它是与硬实力相对存在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硬实力”是强制他国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的实力,它是有形的,来自于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是让他人自愿按自己意图做事的力量,它是无形的,来自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制度安排和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影响力、说服力、吸引力。Www.11665.coM显然,奈所说的“软实力”是一个比较宽泛且具有相对性的概念,它是相对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显性实力而言的隐形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精神、思想、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奈关于软实力的理论使长期以来隐伏于无形之中的国际关系间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制度体制等的暗中较量公开化、明晰化、理论化,并由此开创了国际竞争的一个新领域——软实力。此后,“软实力”理论受到世界各国政要、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国内,较早研究国家软实力的学者主要有王沪宁等人。王沪宁在1993年提出,政治体系、民族士气、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发散性力量表现为一种软实力,并对软实力的特点和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引起了国内学者对软实力问题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内区域间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博弈的日趋激烈,区域形象、文化感召、制度创新等“软力量”对区域经济的倍增效应开始凸显。为了阐释和预测区域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国内一些学者类比国家软实力,提出区域软实力的概念。应该说,区域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概念在区域竞争与发展层面上的应用与延伸,已成为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梳理、评述国内学者对区域软实力的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动区域软实力理论与战略研究,为我国区域软实力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区域软实力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概述
  区域软实力这一概念虽然提出较早,但最初都缺少一个明确的定义。对此概念较权威的界定来自于马庆国等在2007年出版的《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区域软实力被定义为“在区域竞争中,建立在区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务(服务制度和服务行为)、人力素质(居民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区域政府公信力、区域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居民创造力和对区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总和。这种‘软'的力量能够吸引区域外的生产与消费要素,协调本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提升本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品位,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2008)则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一个地区通过直接诉诸心灵—或者说精神—的方式,发展、动员和发挥区域内外的心智能力的作用来达到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能力。这样说来,区域软实力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区域征服、占领外部心灵的能力;其二便是区域内部的心智潜力。
  周晓宏、王小毅(2007)认为区域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区域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和对外影响力,如果把其中的物质力量称之为区域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拥有的硬实力

那么区域在生存和发展中所逐渐积累起来的各种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和对外影响力则称之为区域的软实力。吴光芸等(2009)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在区域竞争中,通过文化、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的建设,不断增强区域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人才资源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经济运作系统的协调、扩张和倍增效应,从而全面提升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品味,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无形力量。胡建林(2007)将区域软实力定义为:一个特定的区域,依靠其特色文化、人文素质、精神风貌、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等产生的创新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2006)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区域创新力、凝聚力与影响力,也表现为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以及环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研究评价
  区域软实力理论为全面考察区域综合实力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为理解区域竞争提供了新的视角。但软实力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既提供了在空间上理解的宽度和角度,也容易造成这一概念运用的泛化。因此,国内学者对区域软实力在概念上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从总体上看,上述概念的理解,既借鉴了约瑟夫·奈对国家软实力理论的阐释,又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把软实力理论拓展到区域发展层面,体现出国内学者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从概念界定的逻辑理路来看,马庆国和吴光芸对区域软实力概念的研究,采取了“列举+作用”的方式进行了描述,强调了区域软实力的非物质性,但在列举区域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上可能会存在抽象不足和列举不足的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概念的简洁性。周晓宏、胡建林和台州市发改委课题组主要是从外延的角度对区域软实力进行了界定,在研究方法上属于归纳逻辑的研究路径,不利于实现对概念的全面把握。从概念的实质内容来看,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的研究则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仅仅把区域软实力看成一种主体间性的柔性力量,而忽视了区域软实力本身的客观性,这种就某一特点出发的概念界定,也导致了难以把握区域软实力核心要义的问题。(三)本文观点
  结合上述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论述,笔者认为,区域软实力主要指在一个国家内,某一个区域在文化力、制度力和居民素质力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区域内外行为体的感召力、吸引力、创造力与整合力。其中,文化是观念前提,制度是支撑和保障,人力素质是关键和核心。具体而言,区域软实力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区域软实力的非政治性,即区域所指的范围是限于一国之内,它排除了国家软实力中的政治发展因素,而强调实现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目标。二是区域软实力的客观性,即区域软实力虽然不像硬实力可以直接进行量化分析,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力、制度力和素质力,同样客观存在并能够被直接感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是区域软实力来源途径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从来源途径来看,它源于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政府公信力、人力素质等多种渠道。同时,区域软实力还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如城市软实力、企业软实力、居民个人软实力。
  区域软实力构成要素的探讨
  在界定了区域软实力的概念后,有必要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解。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内外关于国家软实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对区域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广泛探讨,其观点也不尽相同。
  (一)研究概述
  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2008)认为,区域软实力的载体主要包括区域文化、公共管理、人口素质。周晓宏等(2007)的观点与此类似,认为区域文化、公共服务和人力素质是构成区域软实力的主要要素。他们都认为区域形象是考察一个区域软实力的主要要素,但鉴于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已得到了综合体现,故不再单列为独立的一个构成要素。但周晓宏等在构建区域软实力评价体系时又将其单列出来。吴光芸等人(2009)则在上述三个要素的基础上加上了政府公信力这一要素。姜运仓(2010)则在列出政府管理和服务、区域文化、人力资源三个要素的基础上,单列出区域形象这一指标,并添加了生活环境这一要素。另有一些学者进一步明确地将区域软实力构成

要素界定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马庆国等认为,区域软实力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一是区域内的,即激发区域内民众的创造激情和提升、实现其创造潜力的能力,主要有区域政府的公信力、区域社会的凝聚力、区域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区域居民的创造力等;其二是区域间的,即以吸引、感化和道理说服的途径来争取区域外对象的能力,主要指对区域外的吸引力等,这些非物质因素即成为区域软实力构成的基本要素。
  (二)研究评价
  国内学者对区域软实力构成要素的理解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呈现出的特点是对构成区域软实力要素多元性的肯定。研究者对区域软实力的理解,已超出约瑟夫·奈最初对国家软实力构成要素的阐述。除核心要素──文化、价值观以外,增添了区域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新要素。这既是对奈国家软实力理论的超越,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软实力理论的“中国化”和“区域化”。但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许多研究仅罗列了区域软实力构成的要素集,缺乏对具体内容,特别是构成区域软实力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深入剖析,对核心要素缺乏必要的归纳与提炼,因而使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过于笼统和宽泛,导致解释力不足。二是学者们未能将企业软实力、个人软实力纳入区域软实力建设的总体框架,导致研究的不完整性。
  (三)本文观点
  综合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借鉴黄金辉、丁忠毅(2010)在研究国家软实力构成要素时的观点,本文认为,区域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区域资源禀赋结构,二是区域运用和创造资源的能力。从资源禀赋的时间结构来看,可划分为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三类。历史性资源禀赋包括区域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核心要素。现实性资源禀赋主要包括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区域文化、区域形象等诸多因素。未来性资源禀赋主要取决于历史性和现实性资源禀赋,其核心要素是区域创新能力,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从资源禀赋的空间结构来看,可划分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两类。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指国家制定的有利于促进该区域发展的特殊政策等。从地方层面来看,按照“管理无边界”的管理理念,指本区域可利用的其它相关区域的资源禀赋,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互补的倍增和扩张效应。在这些资源禀赋中,文化是内在基础,制度是文化的外化与固化,又是区域进一步发展和体现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两者共同决定了软实力的性质、潜能,及其转化为硬实力的可能性。因此,区域文化和制度是区域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当然,一个区域的软实力不仅源于其资源禀赋条件,而且取决于该区域运用其资源禀赋的能力。这就与该区域的人力资源素质能力休戚相关,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二者合力的技巧、艺术和潜力,即约瑟夫·奈等人最近提出的巧实力(smart power)。
  区域软实力提升路径的思考
  对区域软实力概念的界定与其构成要素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不断提升区域软实力发展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最终推进国家软实力整体水平的提升,提高综合国力。
  (一)研究概述
  国内学者对提升区域软实力的路径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吴光芸等认为,提升区域软实力应主要侧重于五个方面:第一,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二,构建区域社会信用体系。第三,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创新、信用、合作、开放的区域文化,鼓励和引导诚信合作的人文环境。第四,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第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素质。胡玲敏(2010)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提升区域软实力:一是建立软实力提升的动力机制;二是完善软实力提升的协调机制;三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打造人才高地;四是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五是加强区域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特点各不相同,各个区域也都结合本区域情况和软实力建设的固有特征,指出了推进区域软实力建设的相关对策。孟东方(2008)认为提升软实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庆市应实施八大工程推进软实力建设,即:实施核心价值培育工程,提升城市发展引领力;实施城市精神培育工程,增强城市发展内聚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工程,增强城市发展塑造力;实施科技创新推广工程,提升城市发展创造力;实施加强文化建设

程,提升城市发展依托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提升城市发展支撑力;实施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增强城市发展吸引力;实施城市形象塑造工程,增强城市发展拓展力。魏佐国(2008)认为应从五个方面提升江西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着力塑造江西人新形象,深入挖掘江西优秀的文化资源,大力调整人才教育结构,积极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川省社科院“新崛起”课题组则认为, 提升各级行政机构公共管理水平→加强开放合作管理人才的扶持和培养→营造积极活跃的开放合作文化氛围是提升四川省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二)研究评价及本文观点
  综上,国内学者大多都结合了各区域具体的历史、社会、人文、生态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区域发展水平,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探讨了区域软实力的建设路径,对增强我国区域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强区域内生发展能力和改善城市形象等方面,较少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整体高度出发,对区域软实力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进行全面审视,研究的视野还有待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区域软实力水平,应立足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整体环境,将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企业软实力,甚至个人软实力建设纳入区域软实力建设的总体框架,客观分析区域特点和优劣势,深刻把握软实力和硬实力关系特征,加强对内对外软实力的协同互动,探讨实现区域软实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首先,应将文化软实力与企业软实力、个人软实力纳入区域软实力建设的总体框架进行全面思考。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区域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和关键,良好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一些学者将区域文化软实力直接等同于区域软实力,而忽视了区域软实力建设中非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区域软实力建设的均衡发展。区域软实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区域是企业软实力和个人软实力建设。在区域发展日趋加快,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是区域综合实力增长的核动力。而人力素质能力是区域运用区域资源禀赋能力的关键,对提高政府效能、促进企业创新、建立诚信社会、改善区域形象、促进区域全方位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从地区层次探讨区域软实力建设路径,容易导致研究目标层次过低和分析深度不足。因此,必须把区域软实力建设置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总体环境下,服从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整体要求,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个人软实力、企业软实力的发展,这既有利于避免研究的片面性,也有助于克服区域软实力建设中的“狭隘地方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等思维导向。
  其次,努力实现区域软实力与硬实力建设的协调发展。软实力和硬实力是构成区域综合实力的两个方面,具有同质性。硬实力主要源于有形的物质力量,而软实力则侧重于精神文化和制度因素,二者又具有差异性。但两者互为支撑、相互转换。硬实力是软实力建设的物质基础,软实力建设具有转换为硬实力的潜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硬实力发挥作用的路径。因此,进一步提升我国区域软实力水平,必须把握软实力和硬实力关系特征,促进区域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相互扶持、相得益彰的优态互补发展。当前,在国家和区域硬实力发展快速推进、软实力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应把软实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推进其进一步的发展,为实现区域软实力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制度保障。
  再次,积极促进区域内外软实力建设的协同推进。区域对内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区域内部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区域内民众对现有制度的认同和维护,从而激发区域内民众的创造激情和提升、实现其创造潜力的能力。区域对外软实力主要指区域间的,即以吸引、感化和道理说服的途径来争取区域对象的能力。一般而言,对内软实力是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对外软实力;同时,对外软实力的提升,又可以促进对内软实力的进一步发展,二者呈正向变动关系。而在区域竞争中,更多关注的是对外软实力建设,未能充分重视对内软实力发展,从而不利于区域软实力的长远健康地发展。但仅关注于对内软实力的提高,而忽略对外软实力的发展,也是与区域经济日益竞争合作化的方向不相吻合的。置身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大环境下,区域在发展中要克服软实力建设中非此即彼的机械思维方式,统筹区域对内对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区域

软实力建设,从而最终实现我国软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著.郑志国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5)
  3.李正治,张凤莲.试论区域软实力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理论月刊,2009(5)
  4.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5.马庆国,楼阳生.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三─区域软实力[d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3-7
  7.周晓宏,王小毅.区域软实力及其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7(6)
  8.吴光芸,唐兵.论区域软实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9(6)
  9.胡建林.提升四川省软实力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台州软实力[j].浙江经济,2006(18)
  11.姜运仓.区域软实力的概念、要素及评估指标体系[j].桂海论丛,2010(3)
  12.胡玲敏.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与提升[j].人民论坛,2010(20)
  13.孟东方.重庆市提升区域软实力的战略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6-19
  14.魏佐国.从五个方面提升江西发展软实力[n]. 江西日报,2008-6-30
  15.四川省社科院“新崛起”课题组.提升区域软实力[db/ol].http://www.news.sohu.com/20081007/n259879442.shtml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区域 中国 研究中心 中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基于物联网的区域协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
    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分析
    基于区域文化产业经济的组织复杂性研究
    从国际化视角分析四平及其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走向本土与广域结合的区域媒体平台
    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财政政策选择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
    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一个概念性框架
    国际产业转移中先发区域合作治理问题研究
    构建面向区域经济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
    基于PKI的跨区域一卡通应用研究
    区域经济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