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
年来,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区域文化软实力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区域文化软实力研究是中国学者对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发展,是针对中国国情提出的软实力发展新思路。本文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提出背景出发,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了必要性分析,并阐发了建设优势、劣势以及所需遵守的原则,并据此提出了对应之策,以期对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 海洋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使“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备受关注。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来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对软实力的阐释:“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1],从而使“文化”与“政治、外交”并列,构成软实力的三大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也因此获得了“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的定义[2]。约瑟夫·奈的这一概念是针对冷战之后,美国国内出现的衰落论所提出的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但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所提倡的中层理论,在缺乏对宏观理论进行精细研究的能力时,需要通过中层理论的研究实现“文化软实力”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之间的衔接。软实力概念传入中国以后,成为学界各领域争相研究的主题,尤其是结合中国实际从区域这一中层领域来诠释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区域文化软实力上承国家文化软实力,下接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对约瑟夫·奈理论的发展,是对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化”表述,体现了国内学界的理论自觉意识。wWW.11665.coM
  不同地域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软实力发展任务。近年来,山东面向海洋,积极拓宽新的发展思路,从上个世纪末的“海上山东”,到“东西结合、共同发展”、“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五大板块”、“一体两翼”,直到现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获批,山东半岛的海洋战略取得了丰厚的成就。[3]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污染、海洋意识薄弱、海洋人才缺失、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制约了山东迈向海洋的步伐。对如何加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是实现山东半岛蓝色辉煌的必由之路。
  2、海洋文化软实力概念与特征
  2.1 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目前为止,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尚未获得完全定义。新概念的产生要基于与其相关概念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这里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海洋软实力、海洋文化以及文化软实力三项。
  首先,海洋软实力与海洋文化软实力。海洋软实力作为以海洋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包括与海洋相关的文化、政治观念和外交政策,但它与海洋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海洋软实力虽然在文化之外还包括了政治、外交等内涵,但这些软实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海洋文化软实力虽然以海洋文化为基础,但其海洋文化的内涵通常也与海洋发展战略中所蕴含着政治理念、外交政策息息相关。可以说,海洋软实力是海洋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最终目的,海洋文化软实力是海洋软实力提升的必要手段。
  其次,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软实力。文化由物质、制度与观念组成[4],相应地,海洋文化则由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三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层面组成,海洋文化软实力也可从物质、观念、制度这三个层次进行把握。具体来说,海洋物质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保护海洋能力和活动的物质体现,而物质层面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则强调这种物质产品中涉海技能、知识、愿望的凝聚、体现和寄托的程度,是对海洋物质文化产品进行生产的能力;海洋观念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海洋的心理感知和价值认识,而观念层面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则强调这一心理感知和价值认识的形成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力;海洋制度文化包括与海洋活动相关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明文典范规则等,而制度层面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则关注对涉海行为活动的结构和规则加以确定化和形式化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果为涉海活动提供服务的能力、对实践特点的体现程度、与其他文化的整合能力。因此,两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海洋文化软实

是海洋文化在凝聚力、影响力、创新力、生产力等特性与功能上的体现。
  再次,文化软实力与海洋文化软实力。海洋文化软实力作为以海洋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显然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但两者的属性和特性依然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从战略层面来说,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关于文化资源使用、配置的基本思路与决策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而海洋文化软实力则隶属海洋发展战略,是其中关于海洋文化发展事业的部分;其次,从涉及区域来看,文化软实力涉及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关系到所有文化事业相关群体,而海洋文化软实力则主要与涉海活动群体及涉海地区的相关群体有关;再次,从影响方式来看,文化软实力立足本土,通过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进行内在价值的提炼来发挥其影响,而海洋文化软实力由于海洋文化所特有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其影响更多地直接体现在与异文化的对接、交流过程中。海洋文化软实力是海洋这一专门领域的文化软实力,但海洋在当今时代的战略意义及其固有属性使得海洋文化软实力有别于文化软实力的其他专门领域。
  由此可知,海洋文化软实力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以海洋事业的发展为依托,以涉海活动、涉海群体及涉海地区的文化价值的提炼所带来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发挥为目的所形成的国家软实力,是物质、观念和制度三个层面在海洋文化凝聚力、传播力、创新力、生产力等特性与功能上的体现。
  2.2 海洋文化软实力的特点
  海洋文化软实力所表现出的特点可以从引导性、依赖性、开放性、隐蔽性和交融性等几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引导性。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性映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海洋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直接体现不同,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体现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的感召力、政治动员能力、国际组织运作能力等方面,为硬实力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海洋文化软实力提倡的“人海合一”、“和谐海洋”是我们海洋开发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则是对敏感海域提出的稳妥可行的解决措施。海洋文化软实力在调整国际海洋秩序方面起着探照灯般的引导作用。 性。这一特性是针对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来说的,软实力的发展对硬实力有依赖性,没有硬实力无法发展软实力,软实力必须以硬实力为基础。一方面,只有在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谈海洋文化软实力,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持,我国建设“和谐海洋”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海洋文化软实力也要通过硬实力进行展示,如我国在亚丁湾护航所展示的维护和平、反对恐怖主义的大国形象,都是建立在强大的海军硬实力基础之上的。
  第三,开放性。与文化软实力相比,海洋文化软实力不仅立足于本土软实力研究,更强调对异域海洋文化的吸纳与把握。一个真正的海洋国家,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善于与他国进行思想和技术上的交流,依靠海洋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互动宣传我国的海洋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向海洋强国迈进。
  第四,隐蔽性与交融性。隐蔽性来自海洋文化软实力表现形式的复杂,软实力本身具有一定的研究难度,其抽象性和隐蔽性决定了对其认识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多面性。[5]综合国力就是硬实力加软实力,这种划分方式掩盖了文化软实力的复杂,夸大了两者的对立和区别。我们认为,海洋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是互相交融的,一国军队通常被认定为是硬实力,但灾害来临时,军队被派遣去抗震救灾所体现出的应急管理上的迅捷性和高效性便是软实力的彰显;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盛极一时的海上贸易,表面是政治、经济等硬实力上的对外交往,但从其实践形态和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却是异文化间的对接、渗透、影响与融合,通过海上贸易这一途径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的需要。受农耕文明和地缘位置等影响,中国海疆曾一度处于有海无防的状态,海洋边防的薄弱给中国带来过深重的苦难。众所周知,山东省不仅是文治的“孔孟之乡”,也是我国北方沿海海防的战略要地:海岸线蜿蜒曲折、多良港;近海多岛屿,沿海多山地丘陵,非常适合近海防御;同时,山东把守渤海的出海要道,战略位置显著,北海舰队的青岛海军基地也驻守在此。在中日甲午战争之时,山东周边海域作为主

战场深受侵略之害,蓝色国土安全问题也应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之中。
  军事是一种高成本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不仅会造成国家损失而且导致人员伤亡,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当下我国和邻国海域争端不断,军事威胁依旧存在,但和平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海疆安全需要新的视野。我国以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为目标所倡导的“和谐海洋”、“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等原则不仅可以降低国家维护海疆安全的成本,而且能够提高国家维护安全的效能。2009年,来自世界29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团齐聚青岛,共同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不仅彰显了我国强大的海军实力,证实了我国捍卫国家海洋主权的实力,同样从中国的黄海之滨传递出了“和平、和谐、合作”的声音。可见,建设海洋边防,除去必要的军事措施外,还要对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进行通盘考虑,尤其要发挥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感召力,达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
  第二、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需要。从文化发展学的角度看,每一种区域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特点。山东半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延续性、富有开拓精神和开放意识、同时带有浓厚商业气息的海洋文化。近年来,山东的海洋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海洋文化发展却出现偏离甚至停滞不前,两者发展步伐并不协调。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集中在旅游业,与海洋文化相关的广播影视业、网络文化等行业发展则相对落后;即使在旅游业中也是自然景观开发火热,涉海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缺乏相应的开发和保护;同时,海洋文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盲目性,产品雷同现象严重,部分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做到科学开发从而导致文化资源承受力过重。整体而言,目前海洋文化开发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将海洋软实力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更好的发挥海洋文化资源的综合经济效益。
  第三、实现海洋可持续利用的需要。迈克尔·贝尔提出,风险是面对不确定性的一个现代概念,而基于不确定性的风险永远不会被最终解决。当今社会面临各种风险,环境风险就是其中之一。人类的海洋开发活动是以海洋为对象,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海洋而实现,“一旦环境风险发生,首先造成影响的便是海洋环境,对海洋环境造成物理的或者化学的危害”。[6]海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们未来寻求发展的空间。但是近年来,山东周边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渤海依旧是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地区。2011年6月渤海发生“康菲漏油事件”使本已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再次蒙上阴影。事故发生后,沿海受害渔民在维护自身权益过程中遭遇取证、索赔等一系列难题。发展海洋文化软实力,完善海洋法律,及时确立海洋补偿制度,不仅可以为海洋管理提供软实力支持,也是应对海洋环境民族劫难的有力之举。
  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优势分析
  第一、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先秦的齐国依仗“鱼盐之利、舟楫之便”成为一方霸主;秦汉隋唐时期,登州莱州等地成为出海货物的重要中转站,促进了贸易的大发展;宋元时期,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盛极一时,与当时的朝鲜、日本往来频繁;明清的海禁政策伴随着鸦片战争之后的开埠而结束,山东半岛进入了全新的航海时代,山东地区有着历代海洋文化资源的深厚积淀。
  除去海洋历史文化资源,山东半岛其他海洋文化资源形态同样丰富:自然景观方面,青岛崂山、威海刘公岛和烟台蓬莱阁等海洋自然资源别具一格;人文景观方面,码头、灯塔、临海建筑等星罗棋布,形成了海洋旅游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在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方面,不仅有海洋文化传说、历史典故和海神信仰等丰富的海洋精神文化资源,同样富于龙王庙、天后宫、海神庙宇、涉海英雄纪念馆、海军博物馆等海洋物质文化资源;也不缺少青岛红岛蛤蜊节、青岛田横“上网节”,青岛金沙滩旅游节、荣成渔民节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节庆文化资源。
  第二、海洋硬实力强,区位资源优势突出。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曾两次视察山东,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半岛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拥有国家一类港口24个,并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物产业、新兴能源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远洋渔业、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渔业

增值业以及海洋水产品加工业等均获得较大发展。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18724.9亿元,占全省gdp的47.5%,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8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09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强大的海洋硬实力为海洋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7] 海洋第一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升级,如建设海洋牧场,由小型捕捞业逐渐发展为大型远洋捕捞,同时政府开展海洋生物增值放流,加强对休渔禁渔的管理,逐步实现海洋立体化养殖。海洋第二产业在海洋港口,海洋船舶,海洋化工和生物制药等传统优势产业之上,发展了海洋新能源利用,海洋信息检测技术、海洋工程、海洋仪器仪表、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海洋工业,走在全国前列。山东海洋第三产业围绕海洋旅游,近年来开发了渔家乐、海岛游,并通过邮轮港的建设、以及奥帆赛等国际赛事的举办,促使服务升级,开始向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发展;此外,第三产业中以青岛港、日照港和烟台港为主的港口航运业发展迅速,让山东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三个亿吨级港口大省,其中青岛港集装箱装卸效率全球最高,同时青岛港获得第四届世界环保大会“碳金创新价值奖”,为各港口的建设提供了典范。
  第三、海洋意识的深厚基础。山东是个开放型半岛,是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最重要窗口之一,与周边海域长期保持着经济文化上的密切交往,有着较深厚的海洋意识传统。山东是我国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科研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这里不仅拥有中国海洋大学这样集海洋自然科学、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海洋高等教育学府,成为我国海洋高等人才的孕育基地,对培养我国海洋意识起着塑造和引领的作用,还汇集了海洋第一研究所、地质矿产部的海洋地质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海洋各领域高端科研机构,是我国培养长远性、战略性、尖端性海洋意识的重要基地。同时,小学教育层面也有了突破,2011年秋季新学期,山东青岛市46万小学生迎来了海洋教育这门新课程,青岛因此成为中国首个在小学阶段全面普及海洋教育的城市。[8]此外,自从1990年末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海上山东”的概念之后,一场跨越世纪的海洋开发潮在山东半岛全面展开,相继提出建设“海上烟台”、“海上青岛”、“海上威海”、“海上日照”、“海上东营”、“海上滨州”等发展目标,为山东半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向海洋领域的拓展进行了有效的海洋意识普及,山东半岛沿海居民在海洋开发的过程中,形成了亲近、爱慕海洋的海洋观,为山东半岛的发展持续提供着智力上的支持。
  5、山东半岛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限制因素分析
  第一,不合理的海洋及海岸带开发活动。沿海居民的过度捕捞和源源不断的陆源污染造成了局部“海洋荒漠化”,中断了渔民的收入来源,其世袭的生存方式被改变,世代相传的海神信仰的成长土壤逐渐消失;围海造陆、盲目城市化,导致渔村消失,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再存在,渔业文化的传承失去了赖以存续的载体;近年滨海溢油不仅直接影响海岸带的生产,同样导致了滨海文化旅游业的衰败,康菲漏油事件这样的海洋污染不仅威胁烟台长岛的水产养殖,同样导致“渔家乐”这种文化体验游的骤然降温。
  第二,海洋产业及其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衡。海洋世纪的到来,中国海洋经济顺势崛起,但包括山东半岛在内的我国海洋经济整体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明显,已有产业集中在农业和工业,服务业较少,文化产业不够强大。同时,由于受不合理海洋经济结构的制约,资源优势难以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优势,海洋开发一直囿于海洋捕捞,传统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海洋经济发展规模和方式,海洋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无以避免。同时,海洋人才缺口日益扩大,已有的海洋工作者有许多从事着与产业无直接关联的科研工作,一些顶尖的海洋高新技术领域领军人物缺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机制,难以实现海洋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流动难度大。
  第三,海洋教育缺乏体系性和战略性。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处于“初级阶段”,在培育国民海洋意识方面是缺乏的,在这一点上,山东半岛也并不例外。市民教育方面,居民海洋意识觉醒任重道远,内陆居民对海洋的认识懵懂不清,沿海居民也只是从经济的角度对海洋进行盲目索

,与“和谐海洋”的要求相去甚远。学校教育方面:初等教育迫于升学压力,海洋通史课设计较少,海洋知识普及率低;高等教育下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人才,对海洋的认识更关系到发展海洋事业的未来趋势,然而除去中国海洋大学之外,山东其余高校涉海类专业很少,“海味”不浓,与不断涌现的海洋人才需求不对称。
  第四,缺乏海洋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理论指导。国内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流于宏观的多,难以支撑各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对具体地域的文化软实力战略意义不大。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任务下,对海洋文化软实力的解读尚未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理论自觉与理论创新,更缺乏在海洋领域的文化软实力研究中所形成的理论来做指导,这样的研究现状显然无法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
  6、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原则
  海洋文化软实力是立足实际,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的文化诠释,应在明确建设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第一,坚持人文精神,提升战略品格。“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而优于动物世界,并以文明社会的进步为动力和目的的标志。[9]近代西方国家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始于战争和掠夺,过度开发海洋自然资源又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海洋人文精神长期以来严重缺位,海洋发展战略的立足点亟待提高。增强海洋开发过程中的人文意识和人道意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明确定位,实现错位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跳跃发展成为实现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两极,环渤海经济区的提速发展被看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10]环渤海经济圈在取得长远的发展的同时,却没能避免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的现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均资源少、环境压力大、以及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条件决定了山东的发展方式要走地方特色,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地区或者国外的发展模式。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证明,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国家,由于该国与他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仍可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以换取其生产相对成本比较高的产品,从而得到利益。[11]因此,明确定位,实现错位发展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品牌,树立区域文化精神。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地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地方文化品牌的价值由此逐渐凸显,文化品牌建设能够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观点逐渐成为共识。当今一个省份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政治、经济的实力,同时也体现在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上,即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地区提高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从地方品牌优势的角度来看,不少省市其地方品牌是模糊的,但提及山东,就会想到一批企业:海尔、海信、双星、青啤、轻骑、澳柯玛……现代工业、企业、品牌和山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1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应该延续品牌建设的思路,树立品牌意识,不断引进与吸引与品牌内涵相匹配的资源进入本地区,形成持续发展的无形力量。
  第四,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均衡发展。将综合实力区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是约瑟夫·奈的一大贡献,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相互关系方面,约瑟夫·奈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没有作出富有说服力的解释。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软实力资源需要以硬实力资源为载体。美国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无疑是以其发达的文化产业为后盾的,而日韩两国在亚洲不断上升的文化地位也都有赖于其各自国内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亨廷顿认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50年代和60年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民,当时它是与苏联的经济成功和军事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当苏联发生经济萧条且不能维持其军事力量时,这种吸引力也就随之消失了。西方的价值观和体制已吸引了其他文化的人民,因为它们被看作是西方权力和财富的源泉”。[13]其次,在软实力对硬实力的作用方面,在多年以经济建设为首要任务的发展模式影响下,国人对软实力的作用理解有所偏差,重视不够。正如在2011年2月18日第二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上学者们表达的共识那样:“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

。软实力发展水平和程度不仅决定着硬实力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同样影响着一个地区整体实力的发展。所以,海洋文化软实力战略应该与硬实力的发展同步进行,共同繁荣。
  7、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科学发展,提高省市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文化强省,打造品质城市的突破口。对山东半岛而言,增强海洋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尤为重要。
  7.1 提升海洋意识,引领大众传媒
  1999年末建造的坐落于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上的中华世纪坛,其圣火广场用960块花岗岩暗喻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却没有任何体现,[14]与此同时,我国宪法中也至今未见“海洋”二字出现。[15]与其他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意识滞后的现状不言自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规定,中国拥有约38万平方公里的领海,260多万平方公里的毗连区,领海和管辖海域的总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公里。然而,目前仅在南海就有14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处于争议状态,与朝鲜、日本和韩国也有40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域。我国海洋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而国内海洋意识的淡薄又进一步加剧了海外威胁带来的危害。
  建设海洋强省,提升全民海洋意识的任务首当其冲:通过建立博物馆、展览馆等方式,将海洋气息融入平时生活中,让“蓝色文明”伴随国民成长;动员媒体开设专栏,尤其可以利用电视、微博等大众传媒进行海洋知识普及;同时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营造关心海洋的国情教育环境,像青岛小学教育中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样的工作只是第一步,我们应致力于培养从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专业研究和市民教育为一体的海洋教育体系。
  7.2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实现文化繁荣
  在文化交融、冲突不断的信息时代,一个地区只有引进先进文化并加以吸收,使之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实现文化现代化从而引领文化发展潮流。在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不同文化中有共通性,即通过“共通价值”实现跨文化交流。[16]因此,在建设山东半岛海洋文化软实力时,应积极学习其他沿海地区的文化,如国内的广东岭南文化、上海海派文化,福建闽南及台湾地区的海洋文化,以及其他海洋国家及地区的文化,致力于这些舶来海洋文化与山东的儒家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融合交流,实施文化开放战略。文化通过交流而丰富,承认文化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是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7.3 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文化产业活力
  早在2003年,山东广播电视总台、大众报业集团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随后两家单位打破了陈旧政策框架和市场分割的缺陷并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同期山东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表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文化体制中的问题依旧存在:文化部门职能条块分割,资源分配不合理;文化产业过度依赖政府投资,缺乏多渠道筹资办法;同时相应制度缺乏,缺少相应法律法规。“目前虽然山东省从上到下各级政府都极为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未见明显成效”。[17]
  文化的竞争实质上是以文化软实力为基础的国力竞争,体现出文化和经济的紧密联系。以旅游业为例,在一份研究调查中显示,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出境旅游的主要动力是“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世界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当中,有65%的人士是进行文化旅游而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18]因此,山东半岛应继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将海洋文化的精神纳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去,通过海洋软实力的建设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7.4 建立海洋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考量城市发展
  山东半岛进行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其完善的指标体系,用以考量本地区的发展程度。指标体系的作用可归纳如下,首先,指标体系具有指导作用,提升山东半岛海洋文化软实力,需要了解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路径,用以为海洋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做参考。其次,指标体系具有范式作用,可以统一各地的评价标准,便于各地互相比较,发现薄弱环节,形成互相促进的局面。再次,指标体系还具有监督和激励作用,可以将海洋文化软实力指标纳入政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

系内,便于对区域文化建设工作的绩效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起到敦促的作用。 文化多样性,保护即将消失的文化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冲突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格局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碰撞,逐渐呈现出文化繁荣的特征。但同时也应看到,一些亚文化及其物质载体正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渐趋消失,近年随着近海养殖和海上机械化作业船只的发展,沙滩上已经很难见到海草,曾作为胶东最具地方特色的海草房正在逐渐消失。海草房冬暖夏凉、环保健康,适合人类居住,曾是家族财富的象征,是本地区海洋文化传承的标志,很好地体现了“人海和谐”的理念。在海洋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开发和保护并进,挽救这些正在消失的海洋文化现象,丰富海洋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实体。
  我国已经明确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文化发展战略加以认识,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亟需丰富和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便是针对特定领域、特定地域进行的文化软实力探索研究,也是在海洋世纪下对文化软实力的反思,是探索文化软实力的有益方式。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奈(著). 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 吴晓辉,钱程(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
  [2] [德]曼海姆(著). 文化社会学论要[m]. 刘继同,左芙蓉(译).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 杨珍. 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特征与经验[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008年,第4卷.
  [4] 李培林,李强,马戎.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33.
  [5] 郭洁敏. 当前我国软力量研究中若干难点问题及其思考[j]. 社会科学,2009(2):12.
  [6] 崔凤,张双双. 海洋开发与环境风险——墨西哥湾溢油事故评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8.
  [7] 山东省统计局:《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2011年9月14)http://www.stats-sd.gov.cn/2007/stats_day2011/xlfx/21.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1月3日.
  [8] 刘淼:青岛在全国首推小学生海洋教育(2011年9月7日).
  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kzgl/2011-09/07/content_23372584.htm,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1月3日.
  [9] 曲金良. 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11-12.
  [10] 韩忠亮,朱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报告[j].新经济研究,2009(7):93.
  [11] [英]大卫·李嘉图(著).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 周洁(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65-269.
  [12] 路长全. 软战争[a]. 顾江. 文化产业研究(第3辑)[c].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1.
  [13]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 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4.
  [14] 张世平. 中国海权[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4-6.
  [15] 张宇,刘莎. 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海洋强国必由之路[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4):91.
  [16] 张国祚.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64.
  [17] 赵迎芳,周杰. 加快山东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山东文化竞争力[j]. 理论学习,2009(6):41.
  [18] 卢玲.论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j]. 当代经济,2007(4):25.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山东 山东 山东 海洋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山东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辽宁与山东对外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
    山东省东部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环境…
    山东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
    山东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山东省沂沭河洪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初步探讨
    山东省高速公路绿化现状与对策
    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山东荣成青山…
    节约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山东荣成青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