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西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中医学论文   西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
清末中国医界对西方医学的观察与仿行

清末中国医界对西方医学的观察与仿行

 ①清末中国的西医群体尚未完全养成,故本文中的中国医界更多指“中医界”,但也并非仅指“中医”,有时仍通称包括中、西医在内的整个医界。
  ②可见《欧洲中古学人风气》,《知新报》第68、69册,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一、十一日(1898年),澳门基金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940、954页。
  ③相关研究有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董少新《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皮国立《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慕景强《西医往事——民国西医教育的本土化之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等。
  〔作者简介〕鲁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讲师,江苏苏州 215123。
  或因中西交通的增多以及西医事业在中国的开展,清末对西方医学的介绍相当多见。当时影响较大的《申报》、《格致新报》、《大公报》上都常有此类报道。康广仁等所编《知新报》也曾多期刊载西方医学知识。②通过这些报道,西方医者的考选、医会、医报等形制渐被时人了解,并被视为西方医学进步之由,西人“重医”、医学谨严也渐成一共同的认知。wWW.11665.CoM
  时人认为,西方医学有一整套严密的机制,重视培养、选拔医生,借助于医会、医报等学术公器,医学日益进步。不少人因此心存向往。那时,中国原有医学的地位已因西医的参照日益坠落,但多数人只是将这归于制度或体系的不完善,并不怀疑医学本身。因此,当看到西人因制度完备而致医学美善时,遂主张仿而行之,中国医界的趋西之路由此开启。
  这一历程近年已颇为学者关注。③西医东渐后的中国医界及社会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其间的中西互动与纠缠相当复杂,不仅中国医界受到冲击与影响,即西方医学也有被影响的一面。中国医界最初仅是欲袭西人重医之道以振兴己国之医,未想却由形式上的模仿渐及知识体系的学习,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一系列的变化究竟是如何的,既往的研究并不充分,即中国医界最初对西制的仿行,也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一、考医制的推行
  在对西方医学体制的各种观察与表述中,医者的考选最被关注。1871年,同文馆的医学教习英人德贞曾介绍过这一制度,其言外国选医极其慎重,“必在医院习四年,又必二十一岁以上者方准为之,不许私充。凡内科、外科、幼科、查验科、化学、草学、身体学、辩证学等皆通达者,有管理宗学院及医院,秉公拔取,领有文凭,钤有院印,本人姓名年貌所学所能俱载于上,交该士为执,故国内医人皆注名于册”,是以外国医士“非经选取不许出治,不得随己意未经官考即出行道”,并指出“若西国之法遴选,虽难,或可免庸手之误。”(1)德贞还进一步阐释了此制之由来,“缘庸医误弊人命有害于国,故秉政者立医学以统辖之,所以重民命也。非若百工技艺,人可随意为之,因其虽偶有差谬,于国亦无大伤,故无须国家治理之也。”(2)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民命”的因素。
  那时,中国医界本常思及医者庸劣,报上也时有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故德贞所言西方之慎重医学及医学的考选制度颇致人深刻印象。此后,也多有时人关注及此。1876年,有人在翻译西国医书时,就注意到“西国医生贵重之至,必经考试,如式方准行世”。(3)因为“非经医院考取不能出手”,“律己严”,所以“误人少也”。 1879年,《申报》上还刊载了日本考医的消息,文中谈到欧洲“各地皆设大医院,欲学医者先入院肄业数年,且时至病院视名医之医病,学业成就始给予牌照,准其行医。且又时考试之,其呆蠢者则即将牌照吊销,法至善也!”而反观自身,似不足媲美,在作者眼中,中国“各医生略知汤引便悬壶行术,延者不察,每多致误,等性命于鸿毛”,实为大弊。(4)言下对中国医者的出身相当不满。
  有时人即指出这种状况与中国素不重医相关。陈元朋在《宋代的儒医》一文中指出,宋代开始,医成为士大夫之业,儒医出现,从而医的地位得以提高,因此“医”并不是一直被视为“小道”的。(见陈元朋《宋代的儒医——兼评robert p. hymes有关宋元医者地位的论点》,《新史学》第6卷第1期,1995年3月,179-202页。)但笔者以为,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大的时间段中,总体来说,医业是不被重视的。“盖惟上之人重视乎医,故下之人亦不敢视为小道”,中国“则素与星相杂技同列,贵介子弟从不屑以医业成家,所称名医、时医者大抵皆粗识之无,略知字体,从师一二载,便思出其技以售钱,尽有声誉大噪于时而药单上尚劣不成字者”。(5)《皇朝经世文统编》所收清人一文也有大致的认同,认为中国对医学不重视,从而造成为医不慎的局面,“中国向视医学为小道,待之不重,责之亦不甚严,苟且从事,为例所不禁,即有错误,罪止枷杖,且准收赎。故若辈坦然为之,无所顾忌,惟在延请者自慎之耳”。(6)
  19世纪中晚期,中西医学二元竞争之势渐成,时人在比较中西医法时,颇有“中国之医,恒不及泰西之精”的感受。因为“医生一端,乃民间疾病所需,为当关心者”。在西方国家,“医生皆由国家考取,非考取而官给以凭照者,则不能行道于通都大邑之间。”中国之医却不然,“无论世医、儒医及精理方脉之医,皆非由官考论文联盟http://取而后行道也。”虽然其中“未尝无一二精通之士”,但“不足恃者”也不少。世医中“祖宗之遗子孙或不能世守”,且“人之性情有纯驳”,学问必“有上下,不能一致也”;而无师承之儒医、幼而拜师习方脉之医,是否遍读诸书,深通医理,或由业师严格训练,也不一定。这些医者,如果行医之初皆“不考取于官而遽行医,其有挟术半生,不蹈庸医杀人之罪哉?”此段及下段所引见《考医说》,《申报》第3727号,1883年8月28日,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第23册,351页。又见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九十九格物部五?医学,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9年,4032页。

  在医者的出身来源上,彼时中国之医行道问世确较西方医者更为自由。就传统医者而言,常是家传师授到一定程度(大约由师傅首肯)即可行医,这个过程也不见得草率,故医未必不良。前条材料中也提到仍有“无师承之儒医”等,实际还更复杂,如江湖郎中、走方游医一类。若与前条材料对照看,则其中虽不乏庸劣之辈,却未必都视人命为草菅。不同观念的形成实因不同的时代与立场,这里面的情况应具体考察,不可一概而论。拟另文探讨。然而到了清末,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这一传统的传承方式就遭到了质疑。因为对中国传统医者并无固定的衡量标准,医者大多“挟术以游、招牌一悬”,即“衣食在是”,而“其术之精否未由知之”,惟以“人之性命试己之方术”,其害实有不可胜言者。(7)因此,在涉及医风的讨论中,不少人即将中国医风不佳的原因归于无西方那样的考选制度,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中西医的主要差别。如1881年,《申报》一文指出,“西医与中医本亦不甚大异,惟西医系由考取之后给以凭据而后可以行道,华医则招牌即其凭据,初不由考试而得,此则最足为异。”作者观察到上海昔年也“曾有考试医生之举”,不过“考之者,仍不得其法,且举之后,绝无继者”,因此并没有像西方考医制一样,对甄别医生起到作用。《中西医术不同说》,《申报》第3032号,1881年10月9日,影印本第19册,401页。1883年,还有人惋惜此次考医“久而不行,前之考列前茅者,固尚有人行道于上海,而年代久远,人已渐亡,挂招之士愈出愈多”。面对当年夏秋之间“卒病卒毙者”,其以为“固由于时疫之流行,亦误于医生之无术”,主张重行考试之法,“乘今日医生众多,医术庞杂之时严加甄别,榜示通衙,使求医者不至靡所适从,而病人不苦于冤毙,是绝大政令也。”(见前引之《考医说》。)
  于是,为“免庸手之误”,也是为了应对西来的竞争,时人多主张仿行西人考医之法,对中国医生也“认真考验,严定去取,有虚名而无实艺者黜之,声价过高厚索酬者屏之;但取其脉理精深,拟议妥当,学有渊源,案无庞杂者,然后给以行医之执照而准其行道”,以此甄别良庸,提高医学。(8)
  那时,郑观应就表明应“为天下苍生计”,表奏朝廷“将各省之医生设法考验。如有深明医理者,给以凭文,准其行世。倘有假冒,则治以庸医杀人之罪。”(9)其后他还多次议及此,甚至有过具体的规划,如建议“殷户集资合建医院,考选名医,充院中之师。所招学生,须由院中掌教,考其文理通顺者,方准入院学习。不论贫富,俱当尽心传授,专工其事,精益求精。俟学习三年考取上等者,禀请地方官给以文凭,准其行道。如有医治奇症而见效者,报明医院,年终汇集刊刻成书,以启后学”,如此慎重医道,自可与“良相同功”。(10)郑观应在上海等口岸多年经商,接触西方事物本就较多,主张学西当属自然,其关于考医的思想大概也能代表部分趋西人士。
  一向崇古的国人这时也回溯历史,从古代寻找考医制之源。有人指出“中国之医,古未尝不考也。迁流至于今,皆由中国世变相循,习而不察,而古圣人制作之遗意转流传于外域耳”,似在暗示西人的考医制原发端于中国上古。此观念或也受晚清颇为盛行的“西学源自中国说”的影响。论者指出,“《周礼?天官》疾医诸职,内外科皆备,司其职者下大夫、上士、中士,量能授官,安有不考其术艺者?”只是,此后历代“有京师之太医而民间无官设之医也。官不设医,则行医者不考于官而医道愈纷,医术愈坏”。
  自称读了许多西国医书的徐延祚(龄臣氏)也指出,中国古时曾“设有医官,考核綦严”,只是“今则尽人皆可为医,朝读书,夕悬壶,以人命为草菅”。而西国“习医术最难,为时亦最久,非十年不足以尽其所长,故非富家子弟不能习医。习医既难求速成,而所有一切医局、器具,其费亦不赀,如审气筒、听肺木、测热管之类不可胜数,可谓竭心思耳目之力矣。”不仅如此,且“医士必加考试,既经医官录取,然后可出而售其术,诚慎之也,初不敢以人之性命试己之学业也。”两相对照,他不由叹中国医道失传“久矣”。徐延祚龄臣氏来稿:《论中西医学之异》,《申报》第5132号,1887年7月31日,影印本第31册,189页。此篇又见于金匮阙铸补斋辑《皇朝新政文编》卷二十四?医学,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0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661-662页;及《大公报》第209号,1903年1月12日,人民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第2册,25页。刊载于《大公报》时方有署名,余则不具。
  稍晚倚剑生也说考医是古制,指出“中国自神农、黄帝、岐伯、伊尹创制医学以来,代有考求,至周而备。其时考医之制綦严,为道也尊,为学也专。”只是其后此制却不慎失传,以致医学因无考核而愈益不善。不过,倚剑生并不仰赖古人的荣光,他指出,中国之医确有其他不如西方医学之处,并不只是“考医”一制。中国医学“下无专门之学,同会之朋,上无科第之求,学堂之选”,而西医之学“师诲之而师试之,师不一人,试不一题,循途渐进,皆有阶级”,迨“历试俱优,言有心得,方许成名”。“其慎过于科场,其难甚于考差。及格中选,公家奖以虚衔,给以职照,听其四出售艺。”即使受凭之后,也可“留院再学,更番迭试,冀可造极。”(11)相比之下,中国医者的培养在程式上确实比西方简单,晋升之举也远不如西医多,故在通行的层面或真不如西医发达。但医术是否一定就劣,却也很难说。实际上,上述诸人从古代寻找考医制之源,寻找历史上的依据,也多有些应对西医冲击的意味。 
  对于泰西“考验之例,最为善政”的说法,一些有识之士并不盲目认同,特别是这一制度是否合于中国还是一个问题。有人回忆起昔年上海的考医即“日久渐怠,而江湖之士又复妄自矜许以欺骗财物”,“虽以考试取录而并无所区别”,故并不很欣赏因西制而重新提及的考医制度。且对于考官,“官而自知医理,则尚能别其优劣;如但采取虚名,不究其实艺,则转恐夤缘贿赂之风依然不免,反足为衙署中人生财之道而已。”《论天津增设医院并及扬州考试医生事》,《申报》第3055号,1881年11月1日,影印本第19册,493页。十多年后,有人表达了相同看法,表示“考医者必以医,如以不知医之人为之主考,则亦安用此一考哉?”(《论挑选太医》,《申报》第6971号,1892年9月17日,影印本第42册,105页。)论者从反面思之,提出考医制的负面影响,指出考医制或成为敛财手段,从而流于形式,终无济于医事,亦非妄言。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一位叫王海峤的就有类似的忧虑。他很不认可友人所持西医精于华医即在于考医制度的观点。他说通过考试获得执照方可行医,确实是对医事、民命的慎重,但如果考试制度本身有问题,则未必能达到甄别医生的效果。他问道,西医“所以考之者,果何如耶?如其若文场之考试,但以一纸空谈作敲门之砖,而盲试官复随意评定之,此则多此一考,究复何用?若考医者必用老于医、精于医者主其事,见其果可以行,而后给于凭据以听其行,则是我中国何尝无此考也?”此段及下段参见《论中西医学之所以不同》,《申报》第4886号,1886年11月20日,影印本第29册,877页。
  在他看来,若不细究形式,中国传统医学的授徒制也可看作某种形式的考医制度,由此培养出的医者甚至更佳。他以自己为例说:“仆从朱滋仁先生屈指十数年,先则授之以业,继则试之以方,久则临之以症,使之阅历深,见识广,运用熟而后给以招牌,令仆悬壶于市。夫试之以方,临之以症,其为考试也,较西医之考试何如哉?招牌例由业师给发,则即与西医之所谓凭据者无异,特不由官手耳。”王海峤也注意到如果中国医生“亦仿照西人由官考试,不但官无此暇晷,且恐误于盲试官者,正复不少”,这样反而不能选拔出良医。因此他主张在中国“不若由业师考验,果可行道而后给以牌之为愈也。”对于王海峤结合中国实际情形所提的建议,其友“首肯良久”。
  王海峤之思考亦可谓见地之言,其建议或也有可行性。只是在当时的中国,虽然不乏与王一样授受与阅历皆足的负责医生,但其提出的方法,必然要求为“师”者有较高的医术与素质有人就曾指出师授的不足,“若幼而学医,师所授读者,汤头歌诀、脉经大旨而已,本非通人,即遍读诸书不能讲解也。”另有情形则是“师负盛名,求方者踵至,无服握管,其徒隅坐,师讲脉案数句、药味八九品,以为简练揣摩。如是数年自信知医,辞师而去,悬招卖术,居然又一名医矣”。作者表示自己就曾见过某些师授之医“方中脉案、字句断续不成文理”的情况。见前引之《考医说》。,对于参差不齐的医界来说,似有些曲高和寡,并且王氏也没有提到如何甄别那些无师自学的医者。
  由于中西医的差异,有人更指出,对于中国传统医学来说,考医之举犹难,即使“考列前茅者”,可能“其术仍未可恃”。因为“医之所以谓良者,惟视其所开之脉案与所用之药耳!”然而医者各有区别,“有善于立案而不善于用药者,有工于用药而不工于立案者。阅书多者其脉案必清顺畅达,而其所用之药或与病不相合。盖此事虽曰技艺小道,而细微之际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若“临症多者其用药必灵巧,而其脉案或辞不达间,其意盖曰‘医者意也’。我以意度之可以知其病之所在矣,而病或有出意料之外者,或不非先意以承之,则病又危矣。”也就是说,医者之临症用药与写脉案的高下可能并不一致,若以脉案为标准择优恐甚危险,盖“人有一定之意见而病无一定之变化,苟泥于古是以一定之意见治万变之病,则病危矣”。而考医之道“谅不过视其立意用药之间以定其高下,而二者之不同,若是将何以齐之?”并且“考试之际谅不过问以一症或数症已耳,而人固有善于用温补之药而不善于用攻劫之药者,亦有善于用清凉之药而不善于用竦解之药者”,方寸之间“岂能尽其技乎”?此“亦不可不预料者”。 本段及下段见《书本报考医信息后》,《申报》第5148号,1887年8月17日,影印本第31册,291页。
  如此来看,若要通过考试之道选拔讲究“医者意也”的中国医生,似乎并不容易,至少上述所谓意会的细微之处就甚难把握。当然,仍有人指出西人“考试之法极为详尽”,不妨“寻其旧法参互而用之”。此固为一策,然上之论述已言及中西医或不可同论,西法是否足为参考,仍很难说。
  那时,中国自身的考医制正在酝酿之中。1881年,扬州禀请考医,以实际行动开风气之先。事起该地一绅士为母请医治病,却终至身亡,于是愤而殴医雪恨。由此扬州诸多绅士“以该处医士颇多,技术平庸而自高位置,草菅人命毫不介意,故联名公禀程雨亭太守,请为传考以别优劣,优者准其道,劣者不许滥竽。太守亦早知该处医家之弊,闻阅禀后即已批准,择日出示传考。”据说,闻知此事后,还有两医贿人求情免考,不过未获允准。(12)这一次考医,在具体操作时即仿行西法,医理明通者给“以执照,始准行医,其有理解未清、拟方夹杂者,则不给执照。”且为使民间周知,“复剀切晓谕,民间凡延请医生,必须曾经考取者。其未经考试不蒙录取,则勿以自误。如是则医生无可朦混,而人之受其欺者少矣。”《论天津增设医院并及扬州考试医生事》,《申报》第3055号,1881年11月1日,影印本第19册,493页。此制20年后仍有人忆及,说当时“仿西法给以执照,不能者概付阙如,犹恐民间未必周知,复出示剀切晓谕,令延医者必择有照之人,其试而不取及未经应试者不得为人治病。法良意美,所全实多”。(见《考试医生议》,《申报》第10216号,1901年9月26日,影印本第69册,151页。)
  这之后,一些人开始深入思考,并提及考医制可能存在的问题,能否行之有效等等。不过,虽有质疑,大多人还是相信缜密的考医制度确可甄别医生,在西法渐行的年代,培养医生必加以考试成了一种趋势,且不论中西。当时,西医学堂基本皆有考医之举。上海同仁医院所开设的西医学堂“每年考试两次,以验学业之进境”。(13)仁济医院黄春辅的西医学生,也要“请官宪秉公考试,果其学成可用,则由官给予凭据”。(14)北洋西医学堂更有严格的考试与奖惩之规。(15)
  中国医界类于扬州考医的行为却仍不多见。1892年太医院通过考试挑选聂鸿慈等14人时,时人即曾感叹宫中医“议论明通、理势透辟”,“皆和缓卢扁之流亚矣”,其秘诀就在于“必由考试而后取之”,外间“无此一考”则“医之品杂”,反映出当时对中国医生的考试确实较少。论者并指出这使在华西人“往往不信华医”,甚至“以其非考试出身,多鄙夷之”。(16)
  这样的情形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发生着改变。1896年12月,江宁府柯逢时太守“以金陵果育善堂所设施医局,每有庸医滥厕其间,图领薪水,胡乱用药,害人无穷,因特饬医学家,不论男妇、内外、十三科各诣府署课程局”报名考试,“分类命题,不准翻阅诸书,并限于即日交卷”。柯太守此举甚得人心,不过仍有人指出此考仅为“欲入施医局之医”,“不入局之医,太守无由定其优劣,亦不能不许其开方论文联盟http://”,且“只在金陵一隅”,对“天下之所谓庸医者”,不能“悉数尽试”,故“操刃于三指者亦终不绝,而保全之术终觉不能扩充”,因而深盼中国能于“医学一门特设考试之法,则既不坠昔贤之善政,又可媲美乎各国之良模”。有人则更激进,以为“欲人之不为医所害,惟有创兴考试之法”,在其心中,考试是“较真实有凭而足以为救弊补偏”的“善术”。(17)

  这一“善术”稍后为更多人认同。1898年,同仁医院选拔医生也借助了考试的形式。据称,考试当天,“诸董事乃当堂拈题面试。首题脉经论。次题营卫生会论。三题问元胡药性,主治何病行何经。限下午四点钟缴卷,不许继烛。”考试结束后,考生“所缴各卷,该院董亲自弥封盖印,藏之篋中,十分慎重。”(18)类于此的考医行为尚有一些,这些考试虽不完全同于西方的医生资格考试,但考医的甄别意味基本已在其中。1905年,李平书创办的上海中西医院及女子中西医院,在毕业时的考试,“合格者给予凭照,准其行医”,类同西方的医生资格考试。《上海李平书大令拟创设中西医院章程》,《申报》第10906号,1903年8月30日,影印本第74册,862页。《申报广告?女子中西医学院简章》,《申报》第11417号,1905年1月26日,影印本第79册,153页。
  确实,甄别是时人对西方考医制关注的一个因素。在不少人眼中,当时中国医生“滥极矣,人之苦医荼毒久矣”!“将何以弥其缺陷”正是时人常常思考的问题。在看到“西人患病丧于庸医之手者鲜有所闻”,原因正在“考试”给照之后,有人于是建议在国家“仿行新法、参酌中西”的情况下,对于“中法之医,纵不能骤设医院广为造就”,亦宜“由各省道府定期考试,校其艺术,第其等差,优者给照以荣之,劣者否。其立方荒谬及不能成字者,勒令改业,不准在乡曲谬试其端”,从而“整顿医林即以造福士庶”。(19)时人对“整顿医林”充满着正面期待,很多人都希望中国医界由此而兴。
  政府的率先行为体现着“整顿”、“振兴”之意。太医院于1905年开始整顿,要求“凡满汉举贡、生监,有精通中西医学之人,可到本院报名,听候定期考试”。(20)此后并将定期考试议为定章,“所有八九品吏目医士恩粮以及肄业各生,每届六年由院会同礼部考试一次,分别等第,以定去留”。(21)1907年,民政部以京师医学“极欠讲求,往往药饵误投,戕害民命”,“拟将各医生逐加考试,如有程度不合者,即令归入官医院,补习医学,俟有进境,再令挂牌行医,庶不致仍前误人”。(22)
  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于1908年在南京对医生进行考试。据称,此次考试报名者“有六百数十人之多”,“投考者甚为踊跃”。(23)考试于六月初开始,六月十五日成绩揭晓。“所有本籍、客籍各卷,均经陈子砺学使评定甲乙”,而入选者“须俟送入中西医院,俟研究所研究期满,然后分别等次,给发文凭”。(24)此次考试章程详细,范围较广,试后按等级给以文凭,无文凭者不准行医。端帅此举颇获称赞,被称为中国“正式考试医生之创举”,但仍有人思虑较多,不无忧心,“特恐京兆一去,被摈者旋即复业耳。”(25)不过,考试一制却延续了下来,丁福保即于次年四月投考,并考得最优等文凭,旋奉端制军盛宫保檄赴日本考察医学。此后丁一直致力于中国医学的改良。
  在甄别良庸的风气之下,各地也渐有考试之举。1908年山东督宪鉴于“中国医学近来失传,习医家不谙医理即挂牌行医,为糊口之计草菅人命”,特意“谕饬医院总办,令其妥议章程,俟后凡医院、学堂、各军营官医与街市行道坐堂门诊内外两科之医生,皆须入医院报名认真考试,取其深通医理,学有根源者给予文凭,方准与人治病”。(26)四川因“成都省会医生甚多,流品甚杂,实于生命大有影响”,于1909年行考医之事,“巡警道高少农观察出示招考,视其程度之高下,分别等第,各给证书,准其行医”。②1910年天津卫生局以“本埠各医士悬壶问世者,程度不一,滥施方剂,所关非细”,“通饬内外两科各医士迅即开具籍贯、年貌送局注册,以便预期会考,分别去取”。(27)黑龙江则于1911年实行考试,“周中丞以江省医学向未修明,药品亦欠考验,贻误人命,实非浅鲜,昨特札饬警务公所附设医学研究会,派员考验,合格者始行发给营业执照,并派员随时稽案外来游医,免致有误人性命之事。所有各属通饬一律照办。”(28)这些有别于传统的考试,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原有医生,虽然测试的内容多为中国医学,但考试给凭这一方式的运用,仍表明晚清医界拥有了更多原本不属于自身的内容。
  二、医会、医报等医学机构的出现
  考医制度之外,医会、医报等也是时人主张在中国借鉴仿行的。时人注意到西方对医学的重视不仅在于“研究鲜明,考核精当,而且必使事事临症、绘图贴说。设遇疑难之病,必聚集同业悉心辨论,剖晰其理,然后载之于笔以为后学津梁。”(29)倚剑生指出这即是医学发达之由,在西方,医者若“遇有症治难明者,可亟达医会详询一切”,也可“刊列医报以质高明”,“务期利弊了然,斯尽厥职”,并且各国医会互相“引为同气,遇事得以互相关照,交换智识”,因此,医学日渐提高。(30)深信西医的吴汝伦也认为组织医学会是兴医之一途。(31)
  时人大多看重医会、医报的交流研究作用。例如医会“无论何项病症,均可令会中人考究其病之源流与夫医治之应用何法”。③不似中国医家大多自秘其术,很少公开交流。医报的作用也是如此,“西人例开医家报馆”,“凡某医于某日在某处医某症,其症若何,以某药治之而效,或某症用某法治之而痊,或稍痊而尚有未尽合法处,或治之合法而病又变化,另用何法以救之,凡若此者皆列之于报纸。”这与中国医生的医案略有相同,只是“华医不以遍告于众,见之者惟病人、亲属、药店等类”,“偶有验方,视为枕秘,不肯出以示人”,“西医则遍告于众,咸可闻之”,并且此类医报“其数不可以指屈,医生之家莫不览之。故此医以何法疗某症,彼医闻而知之,设遇是症,即可照前医治之;彼医以某法医某人,此医亦见而知之,设异日遇此病即可援其方以疗之。若是则不但能自得师,而且互相观感,交相观摩,日日阅报即日日学有进益”。④有人提到日本医学精进即有仿行此制的因素,故其以为医报一法实“良妙矣!”⑤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随着这些观察与对比的深入,华人的倡行需求愈益迫切,在清季民初终于有所推行。仁和太守王仁甫和吴县秀才沈习之1898年在上海将筹办医学会的想法付诸实践,稍后并欲以此为基设立医学馆。该会“广购书籍及西医各种器具,以备入会之人,随时可以取阅试演”。可以看到,创办者已注意到西方医学之长,并颇有仿西以改良中国医学的意图。他们也认为“中西医理各有所长,不可偏重,亦不可偏废”,因此会中聘有“精通医理”的中医师,“以备会友问病、视病之用”,并且“每月印医学报一本,以广见闻”。会中还“广延教习,招选学生,设门诊、备药料等”。(32)不过,该会虽有医会之形制,也出医报,但与西方研究性质的医学会还不太一样,“俟将来设医学馆后再当一一扩充”一语,更多体现了倡办者为医学馆立基的意图。
  主张兼采中西医之长的李平书也提倡设立医会,并认为医会必应具备研究、交流的功效。1903年,他在筹设医会、拟章程时特别指出,医会之设,“意在普及现在行医之人,使增长识见”,故计划“每一星期开会二次,延请名医宣讲,如有心得及疑难之症俱可考问”,为鼓励医者到会交流,李还规定,对“会中逢期必到、勤学好问,于医道日有进境者”给予“褒奖匾额,以增声价而小鼓励”。而医学报之设,“意在发明医学,使人人皆知卫生治疾之道”。(33)该年9月,李即与朱紫衡、陈莲舫共同组织了医学会。1905年,李平书因母丧停顿会务,后由顾实秋重立医会。第二年,顾开办医学研究所后,此医会结束。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7643/node67661/node67749/node67881/userobject1ai65357.html,2012年5月20日访问.
  这渐成医界中人共同的思虑。1904年2月,周雪樵在上海创办《医学报》,同年7月创设医学研究会。第二年,他又创建了全国性的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1907年,中国医学会改组,统一各医会。1910年4月,由于蔡小香与王问樵之间的矛盾,该会分裂。中国医学会由王问樵改名中国医学公会后,于7月解散。丁福保则禀请民政部设立中西医学研究会,获准,并发行《中西医学报》。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7643/node67661/node67749/node67881/userobject1ai65358.html,2012年5月20日访问;《医学界之风潮消息》,《申报》第13465号,1910年8月3日,影印本第107册,556页;丁福保《上民政部禀》,《中西医学报》第一册,1910年(宣统二年4月15日),2-5页。1906年7月30日,李平书联合蔡小香、顾宾秋、黄春甫等人发起组织了上海医务总会。(34)
  天津中医丁国瑞也注意到立会办报以研究医学的重要。他指出,中国虽然也有官方的医学机构,如太医院,但“不过为内廷值差而已,非为中国医学设一研究所”。(35)故“欲振兴中国之医学,须先借重于习医之人,此为先集势力然后集学问之办法”。他希望朝廷有所倡导,因为“朝廷重视此学,必然闻风兴起,五六年后则医学中必有许多有权势有声望之上流人物维持于其间,则学问必因人而见重于世。既见重于世,则讲求者必日见其多,由此愈研愈精,则中国之医学自必蒸蒸日上矣。”(36)他也主张办医学报,各地医者“凡有心得之精义及治疗奇效之方法”,皆随时登报,“以广流传”。(37)其并闻“某志士于医术颇有心得,拟请太医院仿照《商务报》之例招集商股,刊发医学半官报,逐日出版,以作改良医学之针砭”。《请出医报》,《大公报》第1283号,1906年2月2日,影印本第5册,第46页。按,稍后医报的创办确多体现研究改进医学的意旨。如中国医药学会所办《医药学报》,即宣称“鼓吹新学,改良旧习”,其目的“在研究医药之事,非徒以盲从塞责,必论文联盟http://恃有最新之学说”,故“凡关于医药学一般之理论及医药界时事之批评均属之”,并登列外国“各种书报中之最新发明及各专门大家之临时讲演”,与国内“理论上之攻究已成为专说者,及应用上之实验足以供参考。”《编辑略例》,中国医药学会:《医药学报》第1期(光绪33年正月),1、6页。《医学世界》也称其“以灌输新学,改良旧习为宗旨,并使人民增长普通医药之智识,而于有志改良者亦得收取长弃短之效”。因此“除医学、药学外并选录关于医学之各种科学,以促医学之进化而助人民普通智识之发达”。《本报新订简章》,《医学世界》第6册,1908年10月20日,1页。
  实际上,那时太医院正论文联盟http://拟于“署内设立学堂或研究所”,以研究医学。(38)1907年,于医学甚有心得的陈兰舫首先在太医院设立了“研究会一区,联络本院人员入会研究,以期医理阐明而重民命”。(39)恽毓鼎此际也在京城创设医学研究会。恽毓鼎的日记显示,他自1907年始,即常至医学会活动;1908年开始筹办中西医学堂,办有四学期时于1910年9月奏请学部立案,惜未准,不过其仍继续医学会、医学堂活动,直至1912年因“款绌而废”。 见史晓风整理、恽毓鼎著《恽毓鼎澄斋日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318-613页。同年,保定府创办医会,并发行医报。(40)1908年,民政部设立官医局研究医学。(41)吉林也于是年设医学研究会。(42)可以看到,这一时期风气渐开,各地医学团体纷纷成立,直到民国仍在持续。邓铁涛注意到,至1908年,除边远省区外,各省省会及大城市都有医学社团活动,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一些中小城市也出现了医学社团。见其《中医近代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2页。
  三、余论:医学之外的关怀

  19世纪末,在西方医学的对比下,要求国家重视医学,仿行西法以“振兴医道”渐成国人共同的心声。由于外患的刺激,时人对医学的提倡常别有怀抱,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少人注意到西方医学在国家的重视下日臻发达,因而民强国富,于是也主张兴医学以强种强国。澳门的维新派人士刘桢麟即言:“积体而成人,积人而成国,积国而成天下。故欲治天下,必自治国始;欲治国,必自强民始;欲强民,必自强体始;强体之法,西人医学大昌,近且骎骎乎进于道矣。”(43)
  梁启超那时也认为“保民,必自医学始”。其借师之言说,“凡世界野蛮之极轨,惟有兵事无有他事;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无有他学。兵者纯乎君事者也,医者纯乎民事者也。”他以英国为例,指出其变政的成功正在于“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大力倡议国家兴医。在梁启超看来,“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躯壳”,而在当时之中国,“举四万万人之心灵,而委诸学究之手;举四万万人之躯壳,而委诸庸医之手,是率其国为盲瞽之行,为尸居之气,若之何其不愚且弱也”。故梁氏集合同人,倡议“开医会以通海内海外之见闻,刊医报以甄中法西法之美善,立医学堂选高才之士,以究其精微,设医院循博施之义以济贫乏”。可以看到,梁启超基本是希望通过效仿西法以振兴医学,达到医学的完善之境。其直接目的虽在医学之将来,但最终着眼点,却是国家的强盛壮大,冀医而“保种”,终至“保国”。梁启超:《医学善会序》(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饮冰室文集二》(原载《时务报》),中华书局,1936年,69-72页。按:关于英人的变政,梁在文中具体言道,“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而讲全体,而讲化学,而讲植物学,而讲道路,而讲居宅,而讲饮食多寡之率,而讲衣服寒热之准,而讲工作久暂之刻,而讲产孕,而讲育婴,而讲养老,而讲免疫,而讲割扎。自一千八百四十二年以来,举国若鹜,普之将蹶法也,日之将图我也,为其国之大小,民之众寡不敌也。于是倡为强种之说。学堂通课,皆兼卫生。举国妇人,悉行体操。故其民也,筋干强健,志气遒烈,赴国事若私难,蹈锋镝若甘饴。国之勃然,盖有由也。”
  在19世纪末的中国,这一类想法并不罕见,特别是在维新士人中可谓相当平常。一般趋新者大概也有类似的认知。稍晚几年,曾出洋留学的傅汝勤傅汝勤曾由清政府派遣出洋学习医学,并于光绪三十二年九月被赐予医科医士出身。见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193页。也指出强国必先强种,故主张大兴医学。他观察到:“德日维新,首重医学,体操则练及妇人,卫生则列为通课。其编军国民也,必经医师之察验,选强壮而汰其孱弱;其既编为军也,又时时诊察,疫则防之,病则除之;其行军也,于军医之外又有看护兵卫生队,必使保其健康而后已。”所以“其国民躯干壮健,志气尤烈,勇往无前,赴国事若私难。国之强盛,岂不在此?”(44)反问之下,傅汝勤实表达了振兴医道、大兴医学的理想,而其最终指向则仍在于国。在他看来,一个国家若有重医意识,医学自然发达,国民获得保障,自然健康强壮,由健康之个体所集合成的国家也就会强盛。
  实际上,梁启超、傅汝勤等人将医学提高到“强国之始”的地位也是与近代中国“身体的兴起”这一现象相关的。近代中国人曾被冠以“东亚病夫”的称呼,其后的士人即欲以种种努力与行动推翻这一说法,这或也与“身体”意识的兴起有关。此点多年前承王东杰老师提示,谨致谢忱!清季,由于迭来的外患,保种保国的呼声成为一股潮流,受此潮流影响,一些士人对国民“身体”的强壮相当重视,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体国民身体的强壮是国家强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医学实关系到国力的强弱,故皆力倡振兴医学,希望借医学的发达来强种以致强国。在众人由医良而成就的强国梦下仍有一共同心声,即国强方可免辱,与外敌抗衡,以致立于世界之林。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西方 医学观察 预备 宪政 西方 西方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中国企业在西班牙经营环境的比较研究
    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经营环境的比较研究
    TPP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中国审美文化寻踪
    从募资方式看中国古代民众捐献动因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定位问题析论
    中国梦价值认同的实现机制
    以男权视角审视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美
    论民国时期中国出版业价格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诉权保障初探
    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法理念的负面影响
    浅谈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