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西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中医学论文   西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束CT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价值

            作者:杜渭清,张雪林,徐健,徐俊卿,龚雪鹏,刘莹   

【摘要】  目的: 探讨 电子 束ct(eb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临床 应用 价值. 方法 : 采用imatron c150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 对82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ebct检查. 结果: 82例aas患者, 主动脉夹层(ad)5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15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11例. ebct能够显示三种疾病的特征性征象:ad可见内膜片和双腔征;imh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 mm;pau为凸出于主动脉管腔外的造影剂充盈的龛影. 结论: ebct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能为aas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ebct可作为aas诊断有用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急性病;主动脉综合征;体层摄影术,x线 计算 机


      0引言

       现代 观念认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 aas)包括一组有相似临床症状的异质性疾病:典型的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主动脉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和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 pau)[1]. 三种疾病虽然在临床表现上极其相似,但其病理基础有本质不同,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我们收集经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t, ebct)检查诊断的aas82例,旨在探讨ebct在aas的临床应用价值.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307/200602,临床拟诊为aas共82(男67,女15)例,平均年龄56(18~81)岁. 全部患者均有急性胸背部疼痛病史,伴腹痛16例,腰痛17例. 41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32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其余病例经超声或mri等多种影像学方法及临床资料证实.

    1.2方法使用美国imatron c150 ebct扫描机, 连续容积扫描(continuous volume scanning, cvs),无心电门控, 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 扫描体位均采用横轴位. 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至左右髂总动脉, 共140层. 扫描时间为0.1 s/层. 扫描层厚6 mm, 床进3.5 mm. 所有患者均使用欧乃派克(300 g/l),流率3.8~4 ml/s,造影剂总量80~120 ml. 扫描延迟时间25~28 s. 诊断以二维图像为主, 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显示法(vr).

    2结果

    2.1adad56例,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16例(图1),ⅱ型2例,ⅲ型38例(图2). 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低密度线样内膜片及破口,内膜片将血管腔分为真假两腔. 所有真腔均小/等于假腔(图3),真腔最小仅约2 mm. 所有内膜片破口均明确显示,18例位于升主动脉近心段,38例位于弓降部或降主动脉近端,破口大小5.0~24.6 mm. 真腔钙化19例,内膜钙化内移18例. 假腔内均可见鸟嘴征,5例可见蛛网征,12例有血栓形成. 内膜片累及头臂动脉9例,腹腔干动脉11例,肠系膜上动脉10例(图4),左肾动脉2例,髂总动脉18(左侧4、右侧5、双侧9)例. 30例双侧肾动脉均起自真腔,25例双侧肾动脉分别起自真、假两腔,1例双侧肾动脉均起自假腔.

    轴位图像显示主动脉管腔内内膜片、真腔、假腔及破口(↑),胸主动脉假腔内见鸟嘴征(白↑),心包及右侧胸腔积液.

    图1主动脉ⅰ型夹层

    轴位图像显示内膜片、真腔、假腔,破口(↑)位于胸主动脉起始部,左侧胸腔积液.

    图2主动脉ⅲ型夹层

    2.2imhimh15例,debakeyi型3例,ⅲ型12例. imh的直接征象为: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 mm(图5),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 血肿最大厚度为5~27 mm,平均13.5 mm. 显示钙化内移征象5例(图6),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8例,内膜渗漏2例. 累及头臂动脉2例,腹腔干动脉1例,右肾动脉1例,伴主动脉瘤2例.

    最大密度投影法图像斜矢状位显示内膜片走行(↑),真腔(t)小、假腔(f)大,假腔密度低于真腔,内可见附壁血栓(白↑).

    图3主动脉ⅲ型夹层

    图4内膜片累及肠系膜上动脉

    轴位图像显示升主动脉至降主动脉管壁呈新月形增厚,降主动脉血肿内可见小片状不规则形强化区(白↑),为内膜渗漏所致. 两侧少量胸腔积液.

    图5主动脉壁内血肿轴位图像显示胸主动脉管壁呈新月形增厚,钙化位于血肿内侧壁(↑).

    图6钙化内移征象

    2.3paupau11例,表现为凸出于主动脉管腔外的造影剂充盈的龛影,大小4.0~22.4 mm;9例伴imh(图7),2例不伴imh. pau的部位分布为(3例pau≥2个): 主动脉弓部7例、胸主动脉7例和腹主动脉5例. 伴imh者可见钙化内移征象2例,内膜渗漏1例,伴腹主动脉瘤1例.

    轴位图像显示穿透性溃疡(↑)位于胸主动脉中段并壁内血肿形成.

    图7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

    3讨论

    3.1ad典型的ad为主动脉壁内膜撕裂,血流通过破裂口进入管壁中膜,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一假腔. 真、假腔之间为内膜片. 真、假腔和内膜片为ad影像学诊断的直接征象. 本 研究 两者的显示率均为100%. ad的分型国内外均采用debakeyⅰ, ⅱ, ⅲ型和stanford a , b分型方案,国内ad以ⅲ型常见,国外ⅰ, ⅱ型多于ⅲ型[2],本组adⅰ, ⅱ, ⅲ型分别占28.57%, 3.58%和67.85%,与 文献 报道一致. 随着血管内介入 治疗 ad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术前准确判断ad的真、假腔,明确重要分支动脉的起源,对制订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结合文献,以下征象有助于真、假腔的鉴别[3-4]:① 大多数病例,真腔与ad近、远端未累及的管腔相延续,假腔的远端为一盲囊. ② 鸟嘴征和较大的面积是判断假腔的最有用的 方法 . 鸟嘴征(the beak sign)为ad内膜片与假腔外壁间构成的锐角,100%可见. ③ 少见而特异性征象:蛛网征(the cobweb)为假腔内较少出现的细线样低密影,为ad形成过程中未完全离断的中膜成分,是识别假腔的特异性征象;偏心性内膜钙化:即ad内膜片的钙化均位于真腔侧. ④ i型夹层在主动脉弓部常见—个腔包绕另一个腔的征象,内腔为真腔,外腔为假腔.

    3.2imhimh也称为不典型夹层,是指无内膜破裂与真腔无连通的一种特殊类型夹层,被广泛认为是ad的早期状态或先兆[5-8]. 文献报道imh占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约10%~30%[6]. 关于imh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动脉壁滋养血管(vasa vasorum)破裂出血为其主要病理基础,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创伤和医源性因素为其重要促发因素. imh的临床病程多变,其血肿可以完全消退,也可能 发展 成典型的ad, 甚至引起主动脉破裂, 因此, 对imh患者需严密随访[7]. imh的分型 目前 国内外沿用主动脉夹层debakey或standford分型. ct诊断imh的直接征象为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 mm[9],间接征象有: ① 钙化内移征象:即钙化位于血肿内侧壁;② 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性改变;③ 内膜渗漏:其发生机制可能是主动脉壁在分离过程中导致了血管内膜的损伤,在内膜片上形成一个或多个小的渗漏孔,增强检查时,真腔内含对比剂的血液通过小的渗漏孔进入血肿(假腔)内,形成不规则形增强区. imh在诊断时需与“血栓性”ad和引起主动脉壁增厚的病变如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等相鉴别.

    3.3pau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脱落形成溃疡,溃疡穿透内弹力层, 破入中膜称为pau[10]. pau常见于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多于80%的pau伴有imh[4]. pau多发生于>60岁的老年男性,多伴有高血压及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和钙化. pau好发于主动脉弓部及降主动脉,很少出现于升主动脉,这是由于左室射出的高速血流抑制了升主动脉管壁的粥样硬化改变[4]. 本组pau患者主动脉管壁均有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均位于主动脉弓部及降主动脉,与文献相符. pau继续发展可引起主动脉扩张和动脉瘤形成,更严重的可形成ad、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或主动脉破裂. pau在发病后的第1个月内,需严密监测,当患者出现不可控制的疼痛、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主动脉管径迅速扩大及有破裂倾向时,应及早手术或介人治疗[11]. ct诊断pau征象为凸出于主动脉管腔外的造影剂充盈的龛影,伴/不伴imh. 由pau引起的imh和pau进展而来的ad,因为周围动脉壁的纤维化和钙化而较局限,而典型的ad、单纯的imh往往累及范围更广泛[1].

【 参考 文献】
  [1] vilacosta i, roman ja. acute aortic syndrome[j]. heart, 2001,85(4):365-368.

[2] 刘玉清.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影像学和发病机制探讨[j].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杜渭清,张雪林,徐健,徐俊卿,龚雪鹏,刘莹 /iw [标签: 电子束 诊断 主动脉 综合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工业电子产品售后技术服务工作优化设计
    浅谈电子病历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研究与传
    坐立位经口电子支气管镜直视下镍钛合金支架
    电子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后护理体会
    不同麻醉方法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配合体
    产程中全程胎心电子监护与剖宫产率相关性探
    中医古籍电子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生学位论文电子版远程提交的实践与思考
    我院门诊电子处方的分析
    阴道内导入电子线配合252Cf中子后装与三维适
    电子结肠镜检查中局部注射胃镜润滑胶浆肠道
    胃肠电子检测仪对全消化道功能参数的分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