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地位的认识及启示
内容提要 千百年来,农民历来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对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并提出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地位与利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农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凸显。新一代领导人根据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世代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充分体现了以农民为本的人本思想。
  关键词 农民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启示
  作者简介 刘利仄(1971-),女,信阳师范学院经管学院讲师,硕士。(河南信阳464000)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农民非农化战略研究”(编号b107)成果之一。
  
  农民是在传统农耕社会里产生、发展起来的,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固有的分散性、闭塞性、隔绝性和缺乏主动性、组织性容易使农民成为现代社会中最稳定、最保守的因素,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农民作为一个“能动人”群体,虽然在不断地、能动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但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能真正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联合农民、武装农民、尊重农民、给予农民、提高农民的一系列思想。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地位的正确认识,率领农民推翻了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为农民谋福利的社会主义制度,农民生活逐渐改善并日益富裕,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高涨。Www.11665.cOM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地位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与农民联合的思想。他们认为,在农民依然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因素而工人阶级还远远没有构成人民的多数的国家,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争取到农民阶级这个同盟军的支持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或政府为巩固工农联盟所应采取的农民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深入农村,充分了解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并提出无产阶级国家应当慷慨地对待农民问题的设想。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谈到,在对小农进行社会改造以便将他们争取到无产阶级队伍方面,“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共产党宣言》也明确提出:“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具有历史必然性。
  列宁不断总结关于农民问题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决不能剥夺农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必须科学地解决和处理好农民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只能顺应和满足农民的要求,由农民自己解放自己、按照本身利益来自行分配土地,党若拒绝农民的这些要求,便是拒绝革命的发展并断送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他指出,在一个落后国家,由于“经济的真正基础是粮食储备”“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因此,作为粮食生产承担者的小生产者(主要是农民),在社会中也就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农民是我国的决定因素”“勤劳的农民是我国经济高潮的中心人物。”列宁提出的两个划时代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差别的目标,促进农民非农化。
  
  二、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主体地位思想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的思想并结合我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农民主体地位思想。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所谓人民大众,主要的是农民。又说,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毛泽东的农民主体地位思想十分鲜明。
  (1)尊重农民、尊重农民的社会

地位——农民主体思想的根本。毛泽东是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高度来定位农民的。他说,农民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农民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首要的是尊重他们的经济利益。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教育农民——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实现途径。一个社会群体的素质不高,就不可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只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让农民掌握了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才能实现农民现代职业身份化,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农民教育的缺失必然会引起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毛泽东的这一论断,高瞻远瞩,既着眼现在,又放眼未来,具有战略性意义。
  (3)给予农民——农民主体思想的关键。把农民的利益摆在重要的位置,是毛泽东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他认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在强调依靠农民的同时,又提出了必须给予农民的思想,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一直致力于改造中国农村与农民,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造农村、发展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政策和方针。
  务实的邓小平立足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立足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现实条件,从占人口30%的农民的视角,重新解读了马克思等的小农经济思想,获得了对当代中国农民的新认识。
  (1)农民问题实质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的思想。首先,农民的生存状况是判断社会主义够不够格和是否优越的标准。邓小平指出,从1957年起,到1976年的20年间,农民的收入没有增长多少。虽然有一些地区的农民生活比较宽裕,但是多数地区的农民还处于贫困状态。如果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很不够的。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连温饱都没有保障,怎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其次,农民的生活能否达到温饱和小康水平决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现。他指出,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80%的人口能不能达到。再次,农民的稳定决定整个社会稳定。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2)农民的自由选择权必须得到尊重的思想。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安徽小岗村36户农民的创举,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发展大潮。邓小平作了总结性的论断指出,“我国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 使人民有更多的民主权利,特别是要给基层、企业、乡村中的农民和其他居民以更多的自主权。”是否拥有自由选择权,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区别。
  (3)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思想。邓小平认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至关重要。他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花大力气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他认为,要使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依靠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而推广和应用的首要前提是树立农民的科技意识。
  (4)农民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的思想。邓小平指出,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这告诉我们,转移农村劳动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民多这一基本国情,要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因此,他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自有人类的诞生,就有劳动者地位的分化。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民被统治阶级压在社会的最下层,不仅全部剩余劳动被剥削,连必要劳动也被侵蚀。农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耕耘着人类历史,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而借助农民运动称王称帝的历代统治者,却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农民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更不用说得到统治者的尊重。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很多具体措施保护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翻身得解放成了国家主人;新中国建立后,农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彰显,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主义

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既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又顺应亿万农民世代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一目标的实现,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没有农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如果农民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粮食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扩大内需的方针就难以真正落实,经济发展出现的好形势也难以保持。所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也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要紧紧依靠科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广辟就业渠道和增收门路。尤其要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
  (三)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乃当务之急。我国十三亿多人口中,七亿多在农村,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大问题。只有农民掌握了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才能用科学技术装备农业,从而使我国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是实现农民小康生活的重要途径。
  (四)必须加快实现农民非农化进程。人类历史一部分是农民用智慧和双手书写的,他们理应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因此,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解决农民非农化问题,顺应了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 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马克思、恩格斯与宗教
    论西方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视域探析我国公民的住宅…
    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语境下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设计
    从和谐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情感与公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之维
    马克思主义与介入美学
    文化差异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
    推动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发展的因素分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