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语境下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研究
  摘 要:德育工作历来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但在传统非生态语境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着一些困境。如政治色彩浓厚、生本教育意识不强、弱化了生态教育、没有处理好自然生态教育和社会生态教育之间的平衡关系等。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语境下,高职院校德育在紧紧依托自身特点基础上,应加强高职环保生态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素质拓展活动,努力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微环保”教育活动,搞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和教学工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高职院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2012506
  传统的人本主义自然观否认人的主体性必须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基础,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引发了生态危机,关注生态、关注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当下生态危机呈现全球扩散态势,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生态危机的这种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是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表现为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人类通过对自然的改造即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统一起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表现为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高度统一,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统一。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wwW.11665.cOm”因此,强调人对自然的关怀、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是消解当前生态危机的一个主要措施。故此,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在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视野下,结合高职特色,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语境下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以区别传统的德育育人模式,希望对当下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精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之一,其本质是一种社会实践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二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核心思想的主要体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本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社会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社会要素,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83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连接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则是实践,即劳动。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因此,人类在从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否则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同时,为了维护生态平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再生产整个自然界”,[2]58即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全面保护和建设生态自然。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异化劳动,使资本家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了保护生态平衡的社会责任,“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作用。相比之下,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4] 马克思认为,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劳动,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反生态的本质,如何消解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实现共产主义,人与自然的异化才有可能消解,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
  二、非生态学语境下传统德育的困境
  德育工作历来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德育工作开展的成效一方面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非生态学语境下我国传统德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政治色彩浓厚,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上过于强调政治功能,培养的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还要有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具有踏实肯干、爱岗敬业、谦虚好学与人合作的精神。”[6]传统德育对生态环保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生态环保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非生态学语境下的传统德育没有与生态环保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弱化了生态社会责任感教育,这是非生态学语境下的传统德育工作的缺失。   其次,非生态学语境下传统德育的生本教育意识不强,没有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生为本的宗旨贯彻到底,德育教条性较强,片面地强调书本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创新教育,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传统德育活动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长期被看成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教育过程注入式、强制性特征明显”,[7]传统的“主体-客体”教育模式遭到质疑。传统的主体性德育强调主体中心论和客体中心论,那么,什么是主体中心论?客体中心论又是指什么?主体中心论是指“教育者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和中心,被教育者处于从属和被动状态,教育过程表现为注入式、强制性特征”。[7]客体中心论是指“被教育者处于中心地位,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并把价值看成纯碎个人的选择,取消了教育者的价值引导。”[7]无论是主体中心论还是客体中心论都表现为主客二元对立的状态,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难以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良性沟通。非生态学语境下,传统的主体性德育遭遇困境,要走出困境,化解难题,传统德育需结合生态教育,将受教育者置于主体地位,实现主体性教育向主体间性转向。主体间性是通过主体间的交往来实现的,在主体间性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交往的主体,双方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实现沟通与交流。
  最后,传统德育没有处理好自然生态教育和社会生态教育之间的平衡关系。计划经济时代,受社会环境制约,传统德育对学生过于注重自然生态教育,而忽略了社会生态教育。那么,什么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又是什么呢?自然生态是指经过人类改造的客观世界,即人化自然;社会生态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社会生态教育主要是从社会学、社会生物学、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德育对自然生态讲的过多,而对社会生态关注的力度不够,学生生态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对生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没有生态担当意识。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过去以牺牲蓝天白云为代价的发展遭到了很多环保组织和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环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低碳环保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迫在眉睫。目前,高职院校生态德育工作存在的困难有以下几点:(1)

有相关的政策支持;(2)相关经费不足;(3)思想上不够重视;(4)缺乏生态环保监督机制;(5)生态德育运作经验缺乏。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语境下探讨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是一个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的新课题。
  三、我国高职德育的特点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高职院校因其办学特色,其教育特点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那么,高职教育有哪些特点呢?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学制短,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主,强调技能操作,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实用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德育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高职德育必须针对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的职业道德人,这是目前高职德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由于高职大学生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德育要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实现高职德育育人目的,其困难远远高于普通高等院校,至少在解决教育主体总体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选择之间的矛盾而言,高职院校具有相对的弱势。“高职院校依托行业、企业生存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恪守职业道德的健康职业人。”[8]因此,加强高职德育建设、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迫在眉睫。鉴于此,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语境下高职德育建设,对丰富和完善高职德育育人体系,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语境下高职院校德育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高职环保生态课程体系建设,努力营造高职生态德育育人氛围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目前,高职院校关于生态教育方面的课程不多,有些专业课和思政课只是略微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没有从深度上去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至于相关的生态教材更是没有。高职院校历来重视课程建设,但是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基于学院专业群建设的需要而提出来的,都是关乎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显性课程,其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将专业与高职德育结合起来的课程开发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个别研究成果水平不高,很难对高职德育工作予以理论上的指导。因此,我们必须拓宽思路,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环保生态课程体系建设,努力营造高职生态德育育人氛围。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环保生态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认识到高职生态课程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德育实施的成效,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设,只有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去重视生态课程体系建设,将生态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德育育人目的,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次,高职院校要重视师资建设,通过整合校内资源,组织具有专业背景和生态德育背景的相关教师开发具有专业背景的高职院校环保生态课程体系建设,拓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以课程建设带动专业群建设,努力营造高职生态德育育人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最后,高职院校除了思想上要重视环保生态体系建设、积极编写相关教材之外,还要在课程安排上开设专门的高职院校环保生态课,并对这门课要予以相应的课时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从实际操作层面上保证高职院校生态德育教育的实效。   (二)开展生态素质拓展活动,强化高职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社会责任感
  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核心工程,高职德育不能离开素质教育。以往,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隐性课程不太受重视,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显性课程的学习比素质拓展活动等隐性课程重要,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大家对素质拓展教育的认

识存在误区,以素质拓展活动为代表的隐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素质拓展教育成长起来的高职大学生比单纯注重理论学习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同理,高职大学生的生态实践教育也必须通过素质拓展活动来实现。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以素质教育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低碳教育活动如‘节能减排’设计大赛、‘白加黑’校园环保大赛、‘低碳手工制作’、‘我的低碳生活’、‘大学生三下乡——山村支教绿色教师’、环保法制教育、‘环保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等活动,帮助受教育者树立低碳社会责任感。高职受教育者要加强对生态现状的了解和生态常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生态善恶观,凭藉生态良心和生态正义感担当生态义务。”[9]这样,我们通过开展高职大学生生态素质拓展活动,教育高职大学生将日常的道德规范与生态环保联系起来,自觉将爱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作为个人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内化为自觉的生态道德意识,树立高度的生态社会责任感。高职大学生作为应用型技能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是否具备生态德育意识,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效。因此,在校期间,除了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生态理论和生态素质教育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如:顶岗实习),学以致用,培养高职大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具体来说,在个人生活中,自觉践行节约资源,将低碳环保作为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在生产岗位上,自觉监督生产流水线上的非环保行为,一旦发现有破坏环保低碳行径,要及时报告给生产主管,防止事态扩大,只有这样,高职生态德育建设才能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高职院校的生态德育才能卓有成效。
  (三) 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科学规划校区建设,营造和谐生态德育氛围
  高校作为文化形成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承担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将生态德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健康和谐的绿色校园文化是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育人要求。那么,什么是绿色校园文化呢?“绿色学校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得到全校师生认同的文化形态。”[10]具体来说,就是“倡导绿色管理、绿色学习、绿色活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文化”[11]同时,“绿化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绿化日常管理,绿化教学过程,绿化校园生态环境,绿化师生日常行为方式,绿化学校对社区社会的影响。”[11]从而,为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树立生态安全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平衡以及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建设绿色校园文化要以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的校园物质环境为前提条件。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社区建设、构建绿色和谐校园势在必行。一个绿色葱茏、鸟语花香的绿色校园是所有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高职院校因其办学特色,在校区规划方面注重教学校区、科研楼、实训大楼和图书馆等教学硬件的建设,而对学生的宿舍、饭堂和体育锻炼场所等生活社区的建设不够重视,认为只要给学生安排了相应住宿栖息的地方,至于宿舍区与教学区的位置规划是否合理只要无伤大雅就行,个别院校因其办学条件所限,学生公寓在校区内的分布是七拼八凑,这里一个点,那里一个区,只要能把学生安顿下来就行。对于学生的食堂和健身场所建设,有条件就改善,没条件就凑合。高职院校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态环保形象,因为学校绿化建设的好坏不但有益学生身心健康,让他们安心学习;同时,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来说就是一面生态教育镜子,学生在一个绿色和谐、校区规划合理的校园里所受的生态德育效果比嘴上所教更有现实教育意义。
  (四)充分发挥网络德育功能,开展“微环保”教育
  当今,网络不仅仅是一项新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还是一种新的建构在高科技基础之上具有信息全球性、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海量性等特质的文化现象。信息化社会提出了德育开放性的新课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网络对道德教育的冲击。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必须思考如何将网络与生态德育进行有机融合,以实现高职德育育人模式创新,增强高职网络德育的时效性。2011年12月,伊利集团和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举办了主题为“绿社会

微环保”全国高校环保微社团行动,20多所高校100多名大学生代表参加了这一活动。参会的大学生代表纷纷表示要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从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开始,践行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生态德育交流平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鼓励高职大学生社团(如:高职环保协会)加入“微环保”的腾讯微博,通过微博这个新媒体与国内其他高校的环保社团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可以开阔高职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可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例如,一个社团的同学回乡调查河流污染情况,力量很小,但如果通过“微环保”的腾讯微博,利用高校环保微社团的力量共同调查各自家乡河流污染情况,就是一个巨大的成果。所以,充分发挥网络德育功能,开展“微环保”教育,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在媒体和专家的指导下,扩大校际传播,在交流中提升,在共享中成长。
  (五)树立主体间性德育观,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生态型教育的积极性
  “主体间性的德育观是对主体性德育的超越。”“在主体间性的德育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德育过程的主体,双方共同以德育内容为中介,形成主体间的关系,表现为主体间性。”[12]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主体间性的德育观的关照下,师生双方在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对德育内容进行探索和交流,达到默契与一致,形成‘视界融合’。”[12]也就是说,在主体间性德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交往主体,大家相互尊重,共同参与,摒弃注入式单向灌输,在沟通与交流中,寻求理解,达成共识。基于此,在主体间性德育观的指导下,高职院校要依托自身行业优势,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生态活动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探索适合高职特色的生态型教育模式。那么,什么是生态型教育呢?生态型教育“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它更加重视和突出整体的功能和人。”[13]将生态型教育与高职党建、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生态德育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生态实践活动,在遵循主体间性德育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师生生态文明观的“视界融合”。
  综上所述,马克思生态学语境下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关乎到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并且,这项工程需要政府和主管部门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支持,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同时,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对新形势下创新高职院校德育育人模式,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晓龙,付璐.摆脱生态危机的路径浅析[j].大庆社会科学,2009,(6):111-112.
  [2]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55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6]尚坤.浅析我国高职德育的基本特征[j].职业教育,(上旬刊):165.
  [7]赵华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1,(2):23-26.
  [8]严振.践行道德养成教育“通”“专”合——培养健康幸福职业人[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0,(6):8-10.
  [9]胡纯华,张新标.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高职院校环保和低碳生活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2):390-391.
  [10]黄乃华.建设绿色校园 促进师生和谐发展[j].中小学校长,2008,(12):55-56.
  [11]凌云,蔡文联,李顺兴.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9,(7):146-147.
  [12]肖蓉.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和谐德育的建构[j].教育探索,2011,(10):132-134.
  [13]张忠迪.论生态型大学形成的标志[j].江苏高教,2008,(4):48-50.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生态学 马克思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 玛丽和马克思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马克思、恩格斯与宗教
    论西方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视域探析我国公民的住宅…
    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设计
    从和谐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情感与公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之维
    马克思主义与介入美学
    文化差异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
    推动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发展的因素分析
    马克思、帕森斯与吉登斯社会结构理论之比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