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药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论文   口腔医学论文   肿瘤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内科论文   外科论文
 儿科论文   医学期刊
拥江发展背景下马鞍山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与结构分析
【摘要】回顾了马鞍山空间格局发展的历程,并对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在城市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对马鞍山未来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发展方向 空间结构 马鞍山
  abstract: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ma'anshan spatial pattern of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ity. in the city in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ma'ansha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spatial structure are discussed.
  keywords: development direction;spatial structure;ma'ansha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马鞍山又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这一机遇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安徽省加速推进对接东部长三角城市以及皖江城市带加快建设下区域格局的变化,使得合—芜—宁区域呈现联动的整体发展态势,大都市连绵区雏形已经显现;其次,马鞍山于2012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极大改变了城市的地位,马鞍山区位由偏江一隅转变为拥江入市,成为全面对接合—芜—宁三市的核心。WwW.11665.com两方面的的机遇将马鞍山推向了发展的新起点。对于马鞍山而言,一方面,需要注重顺应区域发展新趋势,促进市域格局从相对封闭的传统格局向着面向区域开放,参与区域竞争的格局进行转换。另一方面,拥有新的发展机遇的马鞍山,城市发展亟需消除用地空间的制约因素,以承载多样化的发展机会,支撑跨越式发展。
  1、城市空间格局发展历程
  通过对马鞍山城市发展空间轨迹的分析,可以发现马鞍山总体上属于复合型扩展模式,其具体表现为:单中心圈层扩展模式—多中心扩展模式—带状扩展模式。而城市从诞生到发展成为大城市,其拓展模式的演进,受到了交通与政策两方面的共同驱动。
  1.1 单中心圈层扩展模式
  1956年马鞍山市正式成立,市域东至南山,西至长江,南至采石,北至慈湖,总面积约175平方公里,全是共63190人,其中城市36608人。城市发展初期,马鞍山作为工矿区,社会经济活动主要围绕位于城市西北部的马鞍山铁厂,以及位于东南部向山的南山矿两处较小的区域,形成紧凑的点状形态,两者间交通通过马向路与马向铁路连接。
  自马鞍山建市起至七十年代末,马鞍山工业化进程全面启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以205国道和宁芜铁路为指状发展轴的南北向生长,以及沿幸福路—马向路为指状发展轴的东西向生长。
  1.2 多中心扩展模式—带状扩展模式
  此阶段主要表现为,随着市区与当涂县的快速发展,两中心间的引力不断增强,205国道、湖西路、马芜高速、湖东路的陆续贯通使得中部银塘地区的价值不断提升,最终形成沿交通轴线的带状扩展模式。
  南部产业转移新区作为特殊政策区的出现,使马鞍山扩展增添了新的区域,利用两者所拥有的交通、资源、政策等各方面趋势,可预见两区域将较快成型,从而带动城市继续沿主要交通廊道呈带状扩展。
  马鞍山南部承接产业转移新区与郑蒲港新区是马鞍山市跳跃式发展的特殊政策区,但从区域层面来看,仍属带状城市在沿江城镇带上的进一步发育。城市跳跃式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及省、市政策的强力推动,另一方面也是南北向的205国道与江东大道等、东西向的合常高速发展轴快速伸展的必然结果。
  2、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根据马鞍山市城市空间拓展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带形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干线布局具有其内在机理和典型特征。
  2.1 城市形态
  根据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点轴系统是最基本的空间组织形式。轴线包括各种线状空间要素,极化与扩散作用可沿轴线进行,这正是带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化模式。马鞍山城市沿长江沿线、以及铁路、公路等地理要素形成南北向带状发展;带状核心改变了单核结构的向心性,具有均衡发展的功能结构,使得沿线的市区、当涂县城、南部示范园区得到充分发展;单核到组团的转变,优化了单元结构组成,引导了交通模式的变化:城市形态模型基于宁芜铁路、205国道、宁芜高速等运输干线形成,生产与生活设施沿线布设。
  2.2 交通干线
  具有带状的交通主轴线,如205国道、湖西路、湖东路、

江东大道等构成城市的脊椎;沿垂直交通主轴线方向设置平行的交通动脉,如湖北路、湖南路、雨山路、九华路等,连接垂直脊椎方向的交通出行。
  3、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发展空间制约
  马鞍山市区西滨长江,东靠连绵的丘陵地区,市区主要位于两者之间的平原上,马鞍山城市的发展腹地受地理条件的巨大限制。目前,马鞍山市城市空间呈现出向东、南快速扩张的趋势。城市南部,随着银黄片区建设,产业集聚趋势明显,使得市区与当涂县城已逐步连片;城市东部秀山新区城市建设稳步推进,规划用地已抵近东部丘陵地区。
  3.2 发展模式制约
  各种交通方式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不同,不同的交通方式适用于不同的用地布局和功能区域,交通模式与城市功能、布局及形态之间具有相互导向作用。马鞍山城市已逐步由中等规模城市发展为大城市,规划应根据马鞍山市未来城市人口和就业密度的变化选择合适的主导交通方式,同时马鞍山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也要充分考虑主导交通方式的承载力及规划对该交通方式的影响,保持两者之间的协调。
  4、城市空间重构
  4.1发展路径
  4.1.1 从蔓延式拓展走向组团式拓展
  为适应城市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疏解城市扩展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根据马鞍山市城市空间发展的特点,以及城市空间发展的先进理念,马鞍山城市空间发展应形成多中心结构,构建多个紧凑的城市组团,并为各组团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通过对各个组团规模的控制和功能的塑造,实现整体布局和功能的优化,形成适宜的人居环境。
  4.1.2 从线形形态走向网络化形态
  随着马鞍山城市的不断壮大,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将呈现由单纯的线形形态,向较复杂的网络化形态转变的趋势,可归纳为城镇空间的网络化、交通网络化与生态空间网络化。
  城市发展理论表明,如同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经济结构的升级一样,城市空间扩张也需伴随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网络化城市是一个以有形和虚拟的网络为支撑,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区域。各个中心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彼此既竞争又合作,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且平等地分享和参与地方网络,同时与更大区域网络相连接。
  4.1.3 从城乡二元化走向田园城市
  田园式的乡村,应当让乡村居民拥有城市的基础设施,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田园式的城市,意味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并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4.2 都市区发展方向分析
  4.2.1 上位规划引导
  根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空间布局指引,马鞍山未来将形成东、西岸各由山体与农田等绿地形成的生态廊道包夹的沿江带型城市,两者间宜以现状及规划的重要交通干道进行分隔。
 4.2.2 外力的拉动
  从区域来看,滨江跨江是沿江几座城市共同的拓展方向。而成组群式发展是区域空间成长的必然趋势。借助南京、芜湖的跨江战略,通过南京浦口、芜湖沈巷等发展较快地区对马鞍山南、北方向的辐射,拉动沿江、沿边界地区的发展,有效克服城市空间拓展的“门槛”,最终构筑沿长江两岸北接南京、南连芜湖的城镇密集带。
  4.2.3 内力的驱动
  通过对马鞍山城市空间增长的模式分析可以发现,马鞍山城市的空间增长总体上符合“点—轴开发模式”。
  马鞍山市区作为早期的增长极,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由于当涂县城的快速发展,成长为市区南部的新的增长极,两大增长极之间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成为发展轴,从而带动沿轴线区域的发展;南部承接产业转移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飞地”,是南部地区新的增长极,新区正快速扩展中,与当涂县城间的空间距离也在逐步缩小,江东地区的城市带已逐步成型。
  江北地区也存在多个潜在的“增长极”,包括古城历阳、乌江、新设立的郑蒲港新区等。通过对上述条件较好的地区予以政策及产业上的扶持,将其培育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从而可以带动江北地区的全面发展。
  
  马鞍山跨江发展既是外部环境与客观规律作用下的共同结果,也是城市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综合前述分析,可确定马鞍山市拥江都市区的发展方向为:南连北接

东控西跨。城市未来将在沿江区域形成由多组团构建的拥江都市区。
  4.3 跨江发展模式与空间结构
  4.3.1 跨江发展模式
  江河具有便利交通和阻碍交流的双重作用,当沿江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时,必须突破江河阻碍,实现跨江发展。国外有许多成功的案列,如俄罗斯涅瓦河边的圣彼得堡,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伦敦,法国塞纳河边的巴黎,多瑙河边的维也纳和布达佩斯,韩国汉江边的首尔,美国密西西比河边的明尼阿波利斯、孟菲斯、圣路易斯、匹兹堡等。其中,首尔跨越汉江两岸,24座跨江大桥把汉城两岸融为一体,经济由此迅速发展,从而成为韩国最繁华的港口城市,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汉江奇迹”。
  在国内,目前也有不少跨江发展的成功案例,如黄浦江边的上海,长江沿岸的武汉、南京、重庆、江阴,黄河边的济南、兰州,海河边的天津,珠江边的广州等。根据相关研究,对比各城市在跨江(河)时的经济与人口水平,典型城市实现跨江发展时2010年现价处于2000亿元左右,人口规模达到700万。而马鞍山1232亿元,市域常住人口规模约220万,显然尚未达到传统意义上跨江发展的经济与人口门槛。因此,构建长江两岸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动的功能关系,形成两岸“拥”江而不是单侧“跨江”的城市发展格局是马鞍山未来发展较为可行的模式。
  4.3.2 空间总体结构
  市域空间结构:“一轴两带、平行组团、弹性增长”。
  核心理念:发展资源沿长江布局,汲取跨江城市经验,构筑两岸功能相对独立又合力发展的城镇格局。
  “一轴”:沿含—马—博城镇发展轴,沟通含山、和县、姑孰、博望,形成纵贯市域东西的城镇发展轴。
  “两带”:即北沿江城镇发展带、南沿江城镇发展带,形成两岸相拥发展格局。
  “平行组团”:两岸功能组团各有侧重、相对独立,形成平行布局、两岸齐飞的态势。
  
  
  5、结语
  对于中等较大的且有跨越城市中较大发展门槛动力的城市来说,应在门槛两侧分立中心,形成功能相对独立而又在产业分工方面形成合力的发展格局,通过门槛两侧共同发展,合力跨越门槛是较为现实可行的方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闵希莹.“摊大饼”的追问【a】.城市规划 2005.
  2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7.
  3徐东云,张雷,兰荣娟.城市空间扩展理论综述.生产力研究 2009
  4王珺,周均清.从“ 单中心区域” 到“ 网络城市”—武汉城市圈空间格局优化战略研究.国际城市规划 2008.
  5叶茂,过秀成,王谷. 从单核到组团式结构:带形城市的交通模式演化与选择——以镇江市为例.绿色交通 2010.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马鞍山 鞍山 背景音乐 鞍山 鞍山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及其深化
    试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坚守的核心精神特
    浅谈新型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措施
    谈博客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与发展趋势
    浅析深圳市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
    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潜在
    宁德市太子参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既有建筑物的节水及节能技
    探析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