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药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论文   口腔医学论文   肿瘤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内科论文   外科论文
 儿科论文   医学期刊
论《丛林中的猛兽》中的命运观

   【摘 要】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丛林中的猛兽》在模仿对象、情节以及言辞等方面与《诗学》所定义的“悲剧”相契合,同样是展示命运的必然性;但是与亚里士多德强调的神谕不可违背相反,文本呈现的则是由于神的缺席而导致的必然性命运:虚无。
  【关键词】命运 悲剧 虚无
  
   东西方对“命运”一词的理解有着惊人的一致,即都把“命运”领会为超出人类理解力和控制力的某种非理性力量,这种力量包含着偶然性之中的必然性。
   古希腊神话中,命运女神moirai被描绘成盲目的形象,她们的意志即使是主神宙斯也无法扭转;古希腊悲剧比如《俄狄浦斯王》通常以表现人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的无力和有限作为主题;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地阐述了悲剧中的命运观:认为悲剧的主角就是“命运”, 英雄作为承担命运的载体,尽管可能德行完善,却仍不免因行动上的偶然性过失而最终走向神谕早已作出的命运安排,从而唤起观众的怜悯、恐惧以及对神的敬畏之情。
   笔者认为,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丛林中的猛兽》同样也是一部以“命运”为主角的悲剧作品:marcher从小就有一种古怪的预感,他此生将经历一场异乎寻常的大事,犹如丛林中的猛兽,时刻等待着扑向他,吞噬他。他用毕生时间在人生的“丛林”中寻找这头猛兽,不停地向唯一与他分享这个秘密的女人may追问她可能知道的一切,直到may生病死去,直到他走过万水千山,在等待中苍老,命运却依然没有降临。最后当marcher来到may的坟墓前,看到不远处另一个因失去亲人而失声恸哭的人时,他才恍然明白原来所谓的丛林中的猛兽已经发生了,就是他在毫无意义的等待中错过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错过了与梅的爱情。Www.11665.CoM
   一、《丛林中的猛兽》与《诗学》契合之处
   这部小说的题目“丛林中的猛兽”由两个重要的意象构成:“丛林”隐喻人生,暗示其中既有无限风光,也有危机四伏,我们深陷其中,欲穷其林只能步步为营,蜿蜒前行;“猛兽”隐喻“命运”,更准确地说是命运的突转,它潜藏于丛林之中,等待着扑向我们。这头猛兽不仅深深地影响了marcher的一生,同时也是他与may之间惟一的联系,因此,与其将marcher和may看作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不如说“命运”是主角更为准确。参考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和命运关系的探讨来分析《丛林中的猛兽》中的命运观,我们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契合之处:
   (一)悲剧模仿的对象是行动,而不是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模仿者表现的对象是行动”,而不是人。行动才是按照必然性和或然性导致命运的首要因素,而人只是作为命运的载体被描绘,并不重要;但是这个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要“比我们高贵”,在古希腊悲剧中这个人一般是英雄,比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等。
   《丛林中的猛兽》更多的是对marcher的行动而并非他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立人格的描述,换言之,marcher只是作为承担“丛林中的猛兽”这一命运突转的一个载体出现在小说中,他抛弃了常人拥有的一切包括感情——惟一所做就是等待命运的降临和承受命运降临之前的煎熬这一系列行动——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也是文本意图呈现的对象。
   而marcher的形象也符合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人物的要求。假如有人断言marcher是一个自私、懦弱的偏执狂,这绝对是有失公允的,笔者认为恰恰相反,marcher被随时都有可能扑出来的“猛兽”折磨得极度焦虑和不安,他的心里装着这样一件大事,甚至挤不下其他任何琐碎之事,更何况是may给予的真挚纯洁的爱情,让这一切都随他一起承受灭顶之灾是他绝对不愿意的。所以,marcher如此彻底地放弃了一切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相反是因为他格外珍视。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仅为marcher错过了may的爱情而扼腕叹息,更为他这样一种彻底放弃一切现实的态度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二)悲剧中最具吸引力的要素:突转和发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悲剧臧否的关键是情节,而情节的其中两个组成部分:突转和发现则是悲剧中最具有吸引力的要素。突转是从剧中事物的一个状态转变到其特定的反面,但仍然遵从必然或者或然性;发现是从角色被赋予或好或坏的命运这一事实的无知到对其的爱或者恨。伴随着突转,发现将唤起怜悯与恐惧

——这是悲剧应当呈现的人的行为。
   在《丛林中的猛兽》中,突转和发现都集中在最后(这使得文本更具有戏剧性),也就是marcher来到may的墓前,看到不远处另一个因失去亲人而失声恸哭的人时,恍然发现原来所谓的丛林中的猛兽已然发生,他无可挽回地错过了may的爱情和曾经的生活。尽管小说至此便匆匆收尾,但是我们可以推想出,marcher从等待猛兽扑咬的焦虑中走出来,进入到无从弥补的遗憾与悲伤的另一人生境遇,与“突转”的概念完全契合;至于“发现”,与亚里士多德归纳出的第三种相符合,也就是“通过某人所见或所闻唤起其记忆”。
   (三)每一部悲剧都由结和解构成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悲剧六要素之“言辞”时,提出应牢记的一点:“每一部悲剧都由结和解构成;故事开始之前,常常也包括剧中的一些事件构成了结;其余的构成了解”。
   亨利·詹姆斯则将《丛林中的猛兽》中的结与解巧妙地安排成不同人物身上的不同任务:marcher出于一种古怪的预感和不断的猜度,给自己结下了牢牢的一张网,这张网阻碍了他人生的所有可能性,只给他带来了焦虑、恐惧和窒息;may作为惟一与marcher分享“丛林中的猛兽”这个秘密的朋友,耐心忠诚地陪伴在marcher的身边,竭尽所能地给他以暗示,想要帮他解开这张网的束缚。
   但是“结”与“解”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错位和断裂,marcher一直在追问may都知道些什么,却始终听不懂may所给的暗示,甚至直到may死去都未能完成“解”的任务。这一点并不违背《诗学》的原理,因为考虑到将“结”与“解”联系起来的是未知的命运这一点,所有的错位和断裂便可以解释清楚了。文本中,显然may是知道marcher一直担心的所谓命运的,但是她却始终不肯直接告诉marcher,这并不是因为女孩子在爱情面前的娇羞态度,而是因为命运不可言说。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而被上帝贬到人间地面上来,是因为他们知道了善恶;假如人类又可以预知命运并据此作出改变,那将是对神的彻底僭越。因此may没有权利,也没法将她知道的原原本本地告知marcher,可以做的就是通过隐晦的暗示使他自己有所觉悟,不至于被猛兽伤得体无完肤。
   二、《丛林中的猛兽》与《诗学》立意不同之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丛林中的猛兽》在形式上基本符合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各要素的特征。但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因说”中,他认为“目的因”是终极的、最重要的: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悲剧诸因素,最终都是为揭示命运背后的必然性,即神谕的不可违逆,因此我们说《诗学》有很强烈的教化意味;但是亨利·詹姆斯写这部作品却显然不是出于教化动机,仅仅从他的题目中用“猛兽”来隐喻命运就可知一二,《丛林中的猛兽》与《诗学》中所强调的命运的意义还是有所不同的:
   (一)“猛兽”即为“虚无”
   古希腊悲剧大多讲的是神的故事,因为古希腊人是信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呈现命运必然性背后的神谕所在;但是随着17世纪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兴起,人的地位抬高了,自由意志无限膨胀渐渐取代了信仰,神被人们遗忘了。

   《丛林中的猛兽》讲述关于“命运”的故事,但是这里的“命运”并非由神谕告知,没有神来安排,也没有神来拯救,在这里,神是缺席的,我们寻找不到神的任何踪迹,尽管marcher偶尔会提到“上帝”,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寻求神的庇护,无论是预感、猜测、焦虑还是遗憾都来自于人的自由意志,是人企图使用理性去对抗命运的行为。
   而这里的命运,同样不可能由神施予,因为属于marcher的悲剧命运,同样也属于其他任何不信神的人,那就是:虚无。marcher用毕生精力建造了一座祭台,甚至被自己一手缔造的崇高感冲昏头脑,却没想到原来自己祭奉的是“虚无”,毫无意义的虚无,他一直在猜度会是什么样子、将会在何时出现的“猛兽”其实早已悄悄毁了他的一生。命运落在marcher身上和落在俄狄浦斯身上一样,是不可抗拒、孤立无援的,不同的是摧毁俄狄浦斯的命运来自于神,而摧毁marcher的命运来自于虚无。他不知道的是理性对此交不出任何答案,惟有信仰才能对抗虚无。
   (二)主体间性,追问存在本身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拉康

哈贝马斯等哲学家均对其做出过自己的解释。其中海德格尔以“交谈”的范畴来规定主体间性,在他看来,主体间性意味着解释者与听解释者之间的交谈,突破了单一主体的范畴,共同将目光指向了主体间的关系范畴,在关系中追寻存在本身。主体间性在《丛林中的猛兽》中体现在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marcher和may之间、marcher内心对话等三个方面:
   1、在叙述策略上,《丛林中的猛兽》放弃全知全能视角,读者与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不知道猛兽在哪儿,会以什么形式出现;
   2、有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的影子,小说用大量的篇幅展现marcher和may作为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对话,且他们之间的对话明显是断裂的,marcher一直向may追问答案、请求帮助,但是他从来没有听进may的忠告,甚至听不懂may的话语;
   3、在这部中篇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通过marcher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度痛苦和挣扎。亨利·詹姆斯也正是因为擅长发觉人物“最幽深,最朦胧”的思想和感觉,展现普通人迷宫似的内心世界而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拓者。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在亨利·詹姆斯的年代还未被提上文学理论日程,因此虽然作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由此引发的却是对主体间冲突和分裂,人与人之间冷漠疏离的惶恐,揭示出个体在无所依傍的孤独中逐渐迷失自我的生存状态。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神缺席的时代,人开始转向追问存在本身,尽管迷失在丛林之中遭遇了“虚无”彻底而沉重的打击。
   (三)强调人的过失,呈现荒谬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命运是由于人类的无知、无节制或者判断错误等过失导致的,而一切过失都不能逃脱神谕的安排。就像俄狄浦斯为了逃避神谕离家出走,想不到正是出发后发生的事,完全应验了他弑父娶母的悲剧命运。
   在《丛林中的猛兽》中,神已经隐退其后,人类一切过失导致的后果都是咎由自取。如此过分强调人的过失,那么来自于神之手的必然性就会相应地被消解,或者可以说被另一种形态的必然性所替代,那就是荒谬。marcher被虚无诱导,只关心尚未发生的那一种可能性,却错过了生活的其他所有可能性,也错过了他可能拥有的珍贵的爱情。这是一个何其荒谬的人生!而这一切都是由于marcher自己的过失,他的无知、决策错误和无节制的一味等待而造成的。荒谬取代神谕,唤起读者的恐惧和怜悯。
   《丛林中的猛兽》遵循亚里士多德《诗学》关于“悲剧”的基本法则,同时又超越了《诗学》中对于“命运”理解的时代有限性,向我们揭示了marcher从追问意义的焦虑直到遭遇“虚无”打击的悲剧命运,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被“虚无”这一猛兽撕咬、吞噬的不仅仅是marcher一个人,还有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无数个可怜而不知所措的我们。
   参考文献:
   [1]henry james,《the beast in the jungle》,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
   [3]拉康,《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
   [4]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上海三联书店
   [6]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丛林 中的 丛林 中的 丛林 中的 丛林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八犬传》对《三国演义》的借鉴和模仿
    论《金瓶梅》中的百业兴旺
    论《星期六》中的医学隐喻
    试论 中药学 分段教学模式初探
    论《温病条辨》制方之法
    试论《本草备要》的文献学价值
    试论《医方类聚》对《儒门事亲》文献研究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