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临床综合论文   感染与传染论文   老年病学论文   神经病论文   血液病论文   麻醉论文   泌尿论文   内分泌学论文   肾病论文
 精神病论文   免疫论文   耳鼻喉科论文   传染病论文   核医学论文   医学影像论文   眼科论文   预防医学论文   生物化学论文
 解剖论文
论《温病条辨》制方之法

【关键词】  温病条辨;性味配伍;苦辛法;辛凉法

              正如《温病条辨·凡例》中说:“于各方条下,必注明系用《内经》何法,稗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据统计,在《温病条辨》所载208首方中,明确标示出性味治法的多达166首,涉及苦辛、苦温、苦甘、苦寒、苦咸、辛凉、辛温、辛甘、辛淡、甘寒、甘温、甘咸、甘淡、酸甘、酸苦、酸温、酸辛、咸寒、淡渗辛凉等19法。其中苦辛法66方,辛凉法18方、辛甘法13方、甘寒法12方、酸甘法11方、咸寒法8方、甘温法7方、辛温法6方、苦温法5方,酸苦法、苦甘法各4方,苦寒法、辛淡法各3方,其余性味配伍法均为1方[1]。本文试就应用最为集中的苦辛法及辛凉法,作初步探讨。

  1  苦辛法

    苦辛法是以苦味药和辛味药有机配伍,以开结散邪,降逆泄热。《温病条辨》中苦辛法的应用,可分为苦辛寒、苦辛温、苦辛通、苦辛淡、苦辛甘、苦辛咸、苦辛芳香及苦辛走络等8种具体治法[2]。

  1.1  苦辛寒法 

  苦辛寒法多以苦寒清泄邪热,辅以辛温温散水湿,故常用于湿热证或痰热证。应用此法,常根据湿与热或痰与热的比例调整苦寒及辛温的用药比例。Www.11665.COM一者,如苦寒多于辛温,则其方清泄邪热的作用较强,配合辛温温散水湿,多用于治疗热重于湿之证。二者,如苦寒与辛温并重,则适于湿热并重之证,多用于湿热互结中焦及痰热互结致结胸之证。再者,如辛温多于苦寒,《温病条辨》称此法为苦辛微寒法,用于湿重热轻之证。

  1.2  苦辛温法 

  辛苦温法以苦温药和辛温药结合,苦温可燥湿,辛温可温通宣散,多用于寒湿证。其中辛温,除可宣气化湿外,还有非常灵活的发挥。具体而言,如借辛温温阳散寒配以苦温燥湿则为温阳祛湿法,用于太阴寒湿证或寒湿困阻脾肾证;如借辛温宣气化湿配以苦温燥湿则为祛湿行气法,用于湿阻气机之证;《温病条辨》中之苦辛温平法实为祛湿行气法,因具药性平和的特点,故吴氏以此为名。

  1.3  苦辛通法 

  苦辛通法亦称苦降辛开法,即利用苦辛一阴一阳,一降一升,寄开于泄,寓通于降,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性能,以开闭通降的一种治法。辛开通法既用于湿热痹阻、气机失畅之证,又有以辛温(热)散寒配以苦泄浊阴,可用于阴寒较重之证,尚有苦辛通法重剂以苦辛通达之力,承顺胃气下行,推荡积滞,泻下热结,用于热结阳明之证。

  1.4  苦辛淡法 

  苦辛淡法以苦燥湿、以辛胜湿、以淡渗湿,主要用于水湿、痰饮等证的治疗。此外,因辛味的宣散作用具备布散津液、宣通关窍、辛宣气机、行血消瘀等多重功效,故苦辛淡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湿郁或痰饮所致的多种病证。吴氏还曾利用辛味之行气作用,配伍苦燥渗利以治疗湿阻气机之证。

  1.5  苦辛甘法 

  苦降辛散配甘缓补益为苦辛甘法,如以苦降辛宣肺气、甘以守中,合用则泻水不伤中,用于支饮上壅胸膈证;或以苦辛升提开宣肺气,配伍甘缓缓急止痛,以治疗少阴咽痛。苦辛甘再佐以温,为苦辛甘(温)热法。苦以降浊阴,辛热以温阳散寒,甘温以益气,合用达散阴寒,降浊阴,温补阳气之功,用于卒中寒湿证。

  1.6  苦辛咸法 

  苦辛咸法以苦燥湿浊,辛散寒邪,配伍咸味以入肾,用于寒湿伤肾之证。再佐咸以入阴搜邪,用于邪热深入阴分证治;亦有借苦辛寒逐瘀泻热、凉血散血,咸味软坚以助泻下,合用以通血分之闭结,用治下焦蓄血证。

  1.7  苦辛芳香法 

  苦辛芳香法以苦寒泻火配伍辛香透热,仅用治温毒证。

  1.8  苦辛走络法 

  苦辛走络法可通降瘀热,并走络以行血,用于热与血结所致之蓄血证。与苦辛咸寒法相比,该方活血作用较强,而后者则以降泄瘀热为主。

  2  辛凉法

    辛凉法是以辛凉药物为主构成,具有轻清透邪、达热外出,以使病邪由里向外透达作用的一种治法。辛凉法的主要药物是性味辛凉、质地轻清的药物。《温病条辨》中辛凉法的应用,可分为辛凉、辛凉苦(甘、温)、辛凉甘寒、辛凉甘润、辛凉芳香、辛凉淡渗等具体治法。

  2.1  辛凉苦(甘、温)法 

  辛凉微苦法以辛散风,以凉清热,以苦泄热,用治湿温喉阻咽痛。在辛凉苦法基础上,再配甘以补金水二脏,用于太阴温病初起卫分证。

  2.2  辛凉甘寒法 

  辛凉甘寒以辛凉与甘寒合而成之。辛凉可透邪外出,甘寒可生津,故常用于治疗温邪有外透之势,同时耗伤津液较为严重者。

  2.3  辛凉甘润法 

  辛凉甘润法以辛凉清透邪热,甘润养阴。与辛凉甘寒法相比,该法用药偏滋润,补阴作用较强,多用于温燥伤阴之证。

  2.4  辛凉淡渗法 

  辛凉淡渗法为辛凉与淡渗合用,吴氏自释该法为“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双解表里之妙法也。”用于湿热郁闭,内外合邪之证。

  2.5  辛凉芳香法 

  辛凉芳香法以辛凉透表为主要特点,其透散作用较辛凉法为强。不仅可用于病位表浅之证,如对于肺络中留有余邪之证,吴氏认为“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而于热入心包受之浅者,亦有加减银翘散以银花、竹叶之辛凉,与芳香之荷叶合用,以领邪出卫,防止形成邪陷心包之重证。

    纵观辛凉法,以宣散透泄为其特色,故常用于病位表浅或邪欲外透之证[3]。配苦可泻热或降泄,用于热甚成毒或病位在下者;配甘可补,用于热盛伤津较重者;配温以制寒,用于寒郁较重或寒湿者;配淡可渗湿,用于内外皆为湿困者;配芳香以增强透散之功,用于病位表浅者,或借其透散防止病邪深入。

【参考文献】
  1]清·吴瑭(吴氏)著.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王振坤编著.温病条辨新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

  [3] 盛增秀主编.温病学派四大家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11665 [标签: 温病条辨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八犬传》对《三国演义》的借鉴和模仿
    论《金瓶梅》中的百业兴旺
    论《星期六》中的医学隐喻
    论《丛林中的猛兽》中的命运观
    试论 中药学 分段教学模式初探
    温病病因学研究进展
    伏气温病的概念和伏藏部位探讨
    中医学: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试论《本草备要》的文献学价值
    试论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温病学的影响
    试论《医方类聚》对《儒门事亲》文献研究的
    《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