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药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论文   口腔医学论文   肿瘤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内科论文   外科论文
 儿科论文   医学期刊
竹根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作者:吴燕红, 张锐, 王少军, 冯育林, 陈力, 徐彭, 杨世林

【摘要】    目的研究竹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波谱数据及理化常数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化合物ⅰ)、苜蓿素(tricin,化合物ⅱ)、毛蕊异黄酮(calycosin,化合物ⅲ)、邻羟基苯甲酸(0-hydroxybenzoic acid,化合物ⅳ)、香草酸(vanillic acid,化合物ⅴ)、反式对羟基肉桂酸(trans-p-hydroxycinnami acid,化合物ⅵ)。结论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竹根 化学成分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bamboo root. methods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the analysis of spectral data and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results6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p-hydroxybenzaldehyde, tricin, calycosin, 0-hydroxybenzoic acid, vanillic acid, trans-p-hydroxycinnami acid. conclusionthe compound ⅲ was first isolated from poaceae.

  key words:bamboo root;  chemical composition
   
  青皮竹竹根为禾本科(po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箣竹属(bambusa)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 clure的干燥根。wWW.11665.com本研究前期的药理实验表明,青皮竹竹根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为了进一步寻找其物质基础,本研究应用各种现代色谱方法对竹根进行了系统化学成分研究。本文仅报道前期研究中从竹根抗过敏有效部位中分离鉴定的 6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并和有关文献资料对照,它们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化合物ⅰ)、苜蓿素(tricin,化合物ⅱ)、毛蕊异黄酮(calycosin,化合物ⅲ)、邻羟基苯甲酸(0-hydroxybenzoic acid,化合物ⅳ)、香草酸(vanillic acid,化合物ⅴ)、反式对羟基肉桂酸(trans-p-hydroxycinnami acid,化合物ⅵ)。以上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为首次在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具有一定的抗过敏活性。

  1  仪器、材料和试剂
   
  青皮竹竹根采自江西中医学院湾里校区周围,经江西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褚小兰教授鉴定为禾本科箣竹属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 clure的干燥根。xt4-100x显微熔点测定仪;mercury-400型核磁共振仪;薄层色谱硅胶与柱色谱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试剂规格均为分析纯。

  2  提取与分离
   
  取干燥竹根65 kg,分别加10倍量的水提取3次,2 h/次。浓缩浸膏,浸膏加适量水分散,依次用氯仿、醋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得各部分浸膏。氯仿部分浸膏(54 g)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以氯仿-甲醇、石油醚-丙酮不同比例梯度洗脱,得到化合物ⅰ,ⅱ,ⅲ。醋酸乙酯部分(108 g)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以氯仿-甲醇、石油醚-丙酮不同比例梯度洗脱,得到化合物ⅳ,ⅴ,ⅵ。

  3  结构鉴定

  3.1  化合物ⅰ无色针状结晶(ch3coch3),易溶于甲醇、丙酮,mp 117~119℃,fecl3反应呈阳性,提示化合物中可能存在酚羟基。1h-nmr(cd3cocd3) δ:9.87(1h,s),7.81(2h,d,j=8.5hz),7.02(2h,d,j=8.5hz)。13c-nmr(cd3cocd3) δ:190.92,163.84,132.75,130.49,116.6。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与文献[1]中对羟基苯甲醛数据比较,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ⅰ为对羟基苯甲醛。

   3.2  化合物ⅱ黄色针晶(ch3coch3),易溶于甲醇,丙酮,mp 179~181℃。盐酸镁粉反应和三氯化铁反应均为阳性,提示化合物可能为含有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1h-nmr(cd3cocd3) δ:13.01(1h,s),9.50(1h,s),7.39(2h,s),6.74(1h,s),6.56(1h,d,j=2.0hz),6.26(1h,d ,j=2.0hz),3.97(6h,s)。13c-nmr(cd3cocd3) δ:183.1,165.1,164.8,163.4,158.8,149.1,140.95,122.4,105.4,105.3,104.7,99.68,94.85,56.9。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与文献[2]中苜蓿素数据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ⅱ为苜蓿素。

  3.3  化合物ⅲ无色针状结晶(ch3coch3),易溶于甲醇,丙酮,mp 208~210 ℃。盐酸镁粉反应和三氯化铁反应均为阳性,提示化合物可能为含有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1h-nmr(cd3cocd3) δ:8.14(1h,s),8.05(1h,d,j=8.7hz),7.15(1h,d,j=2.0hz),7.07(1h,dd,j=8.3,2.1hz),6.97(2h,dd,j=8.7,2.3hz),6.89(1h,d,j=2.2hz)。13c-nmr(cd3cocd3) δ:175.5,163.1,158.7,153.4,148.4,147.1,128.5,125.1,121.1,118.7,116.9,115.6,112.2,103.2。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与文献[3]中毛蕊异黄酮数据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ⅲ为毛蕊异黄酮。

  3.4  化合物ⅳ无色针晶(meoh),易溶于甲醇,mp为140~141℃。fecl3反应呈阳性,提示化合物中可能存在酚羟基。1h-nmr(cd3od) δ:7.91(1h,d,j=7.6,1.7hz),7.53(1h,t,j=8.0,1.6hz),6.95(2h,m)。13c-nmr(cd3od) δ:172.8, 162.9,136.6,131.3,119.9,118.0,113.4。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与文献[4]中邻羟基苯甲酸数据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ⅳ为邻羟基苯甲酸,即水杨酸。

  3.5  化合物ⅴ白色针晶(meoh),易溶于甲醇,mp 176~178℃。1h-nmr(cd3od) δ:9.31(1h,s),7.61(1h,d,j=8.2),7.57(1h,s),6.92(1h,d,j=9.2),3.91(3h,s)。13c-nmr(cd3od) δ:167.5,152.0,148.0,124.9,115.5,113.5,56.3。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与文献[5]数据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ⅴ为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即香草酸。

  3.6  化合物ⅵ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甲醇,mp214~215℃。1h-nmr(cd3od) δ: 7.59(1h,d,j=15.9),7.53(2h,d,j=8.6),6.88(2h,d,j=8.6) ,6.31(1h,d,j=15.9)。13c-nmr(cd3od) δ:168.13,160.43,145.57,130.88,127.11,116.64,115.76。分析以上数据并结合文献,与文献[6]数据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ⅵ为反式对羟基肉桂酸,即香豆酸。

  4  活性筛选
   
  对以上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致敏豚鼠的离体肠平滑肌(schultz-dale反应试验)的过敏性收缩实验,观察提取物对致敏动物离体器官的作用。结果化合物ⅱ(苜蓿素)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惠燕,章辉,李士敏. 竹叶化学成分研究ⅰ[j].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24):662.

  [2]陈泉, 吴立军, 王军, 等.中药淡竹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2, 19(1):23.

  [3]刘国安, 丁兰, 杨红, 等. 准噶尔无叶豆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2(1):65.

  [4]封士兰,石民彦,胡芳弟,等.山生柳中的酚类衍生物[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9(3):107.

  [5] 高美华,李华,张莉,等. 野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 2008, 31(5):682.

  [6]成军,白焱晶,赵玉英,等. 杜仲叶苯丙素类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7(1): 38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吴燕红, 张锐, 王少军, 冯育林, 陈力, 徐彭, 杨世林 [标签: 化学成分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学需氧量冷却温度
    新课程下化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例谈
    用有效提问构筑高效化学课堂
    高职药学学生在药物化学实验中凸显出的问题
    增强药学相关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提高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对提高药学类高职高专《基础化学》教学有效
    中药龙葵的有效化学成分的色谱分析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思考
    显微镜检查在尿干化学分析仪 UF 50沉渣仪常
    含化学药成分中成药复方制剂的特点及使用注
    中药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探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