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妇产科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药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论文   口腔医学论文   肿瘤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内科论文   外科论文
 儿科论文   医学期刊
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浅析
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浅析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关键词】 妇产科

  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并发症时有发生,它与手术性质、病情程度、术者的技术、医疗条件等都有关。但随着近年来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预防措施的重视与完善,严重的腹部切口并发症已很少见。但脂肪液化、感染、血肿、裂开等仍时有发生。其中,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1 病因

  脂肪液化即切口脂肪细胞坏死液化[1],细胞内脂质溢出,造成皮下积液,内含有脂肪滴,伴有巨细胞反应,属无菌性炎症。脂肪液化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总的来说,与医源性因素和患者本身两个方面有关。

  1.1 脂肪组织本身血运较差,手术切断与切口交叉的血管,使血运更加减少,一旦切口愈合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不足以满足需要,则脂肪细胞因缺乏营养坏死液化,发生无菌性炎症,使切口愈合延迟。

  1.2 各种机械性刺激如高频电刀止血、拉钩压榨等,使脂肪组织氧化分解发生无菌炎症而影响切口愈合。

  1.3 肥胖患者切口液化发生率较高,与腹壁脂肪层过厚,受损后营养缺乏更加明显,且脂肪过厚难以避免缝合缺陷等有关。Www.11665.cOM

  1.4 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本身末梢循环差,组织抵抗力差和愈合能力差;低蛋白血症、贫血可引起组织水肿,影响愈合。

  1.5 手术中缝合切口缝线不易吸收或缝合过紧影响血运,缝合过松使切口没有完全闭合容易留下死腔、形成血肿等都可以导致切口脂肪液化。

  2 临床表现

  切口脂肪液化多于术后4~7天发现,尤其是有上述高危因素的病人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情况。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但体温和局部皮温正常;切口外观无炎症表现;挤压时于针眼或切缘有淡黄色含脂肪滴的液体溢出;形成积液时皮下触诊有游离感、波动感;切口皮缘和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但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正常,渗出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连续培养3次无细菌生长。

  3 诊断

  每日检查切口,由切口两侧向中央挤压,观察有无渗液,多于术后4天左右发现切口局部渗液,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体温、白细胞计数均正常,渗液呈淡黄色并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以上培养均无细菌生长,遂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应注意与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合并感染相鉴别。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硬结,体温、局部皮温及血象均升高,渗出液培养发现细菌生长。

  4 治疗

  4.1 及早发现、早期引流是关键。处理的早晚与切口的愈合关系密切,因为液化的脂肪堆积在切口内不易局限,可向周围脂肪组织扩散,加速液化。渗液少者可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然后于切口覆盖聚维酮碘纱布,频谱仪照射30分钟,一日两次。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长者,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果渗液较多,应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用细硅胶管或塑料管(交错剪几个孔)负压引流,引流通畅可以防止脂肪液化的加重并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等渗液减少或没有时可在消毒下用宽胶布拉拢,待其自然愈合。

  4.2 切口裂开至腹直肌甚至腹膜者,若创面新鲜应立即缝合并加2~3针张力线[2]。若创面不新鲜应给予清创,待切口生长出新鲜的肉芽组织时再次缝合,皮肤、皮下脂肪全层缝合,缝合后加强管理,张力线一般10~12天拆除。

  4.3 在每日换药时可用贝复济、α-糜蛋白酶、高渗糖、大黄、芒硝等处理创面,对促进切口的愈合有一定疗效。

  4.3.1 贝复济成分是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来源于中胚层的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促进修复和再生作用。所以,具有促进毛细血管再生、加快肉芽组织生长和组织修复的作用,能使创面局部血运改善,愈合速度加快,且瘢痕反应较轻,使切口愈合后较平整。用高渗盐水清洗腔隙,并用贝复济纱条引流能加快切口的愈合。

  4.3.2 α-糜蛋白酶是从牛胰脏提取的生化制剂,为蛋白分解酶,能迅速分解坏死组织,使其变得稀薄利于引流排除,加速创面净化,从而有利于肉芽组织生成,因此,现用于创伤或手术后创口愈合、抗炎及防止局部水肿、积血等。先用生理盐水冲洗裂口,再用无菌纱布吸净渗液,若表皮未裂开,可不打开,而是将创口内渗液挤出,然后将α-糜蛋白酶粉2mg均匀撒于创面,然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2~3天后再次换药。

  4.3.3 高渗糖的应用 首先排除感染,拆除液化处缝线,给予清创换药数次,待渗出减少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干纱布拭干,将适量50%高渗糖洒入伤口,蝶形宽胶布拉拢。其原理是利用高渗糖使周围细胞处于高渗状态,减少创面渗出,并有粘合作用,用蝶形胶布拉拢消灭残腔更利于组织愈合。用白面糖换药[2]原理类似,有利于伤口变浅愈合。

  4.3.4 中医理论 大黄有苦寒、攻击、解毒、祛瘀作用,芒硝有清热、消肿、止痛、收敛之功效,从而能促进切口的愈合。用大黄200g、芒硝100g碾碎后混合,用双层纱布包好,每日换药时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切口常规用75%酒精消毒后,覆盖两层消毒纱布,将包好的大黄、芒硝盖在无菌纱布上,胶布固定好。

  5 预防

  预防切口脂肪液化要从围手术期和手术操作等多方面入手。

  5.1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肥胖病人,若需要手术治疗,应于术前对这些高危病人做好各项检查,结合全身状况予以评估,决定手术时机。糖尿病人控制血糖在7~9mmol/l[3] ,时间以血糖控制到理想范围1周后手术为宜,因为血糖虽然在短时间内得以控制,组织代谢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高血压病人如血压在160/100mmhg以下可不做特殊处理,过高则需要口服降压药物。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在控制血压、纠正心肌缺血时有必要加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以增加组织的抵抗力。若低蛋白血症病人血浆白蛋白测定值在30~35g/l,应补充富含蛋白饮食,如果低于30g/l则需要输入血浆、人体白蛋白制剂予以纠正[4]。贫血病人也应在术前、术后使血红蛋白保持在80g/l以上。

  5.2 做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层,避免反复多次切割。严格控制使用电刀,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脂肪层止血时避免过度电凝,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最好在皮下组织层仅使用普通手术刀及丝线结扎止血。

  5.3 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拉钩动作要轻柔,避免使用暴力和反复移动拉钩,尽量减少对组织的压榨伤。

  5.4 关腹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及用纱布擦拭、清除游离脂肪,若有出血则严密止血,避免皮下积血。缝合脂肪层时应对合良好,不留死腔。打结动作要轻柔,减少脂肪组织割伤,打结松紧以切口对拢为原则,过松皮下容易积液,过紧影响血运。

  5.5 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即手术时间。

  5.6 对高危切口术后用红外线照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以免延缓切口愈合。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条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渗液,24~48小时后拔除。

  总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疗也并不困难,但它对患者在精神和经济上确实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痛苦。所以,在术前、术中、术后各方面都要做好预防,尽量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延龄.围绕《切口脂肪液化20例治疗体会》一文的讨论[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5(20):319.

  [2] 刘新民,主编.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6, 121-122.

  [3] 顾美皎,主编.现代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34.

  [4]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8.

  作者:王玉珍,裴颵 作者单位:山东省武城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山东 武城 253300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11665 [标签: 后腹部 切口 液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1000例产妇产后访视结果分析
    妇科术后尿潴留45例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妇产科腹腔镜手术30例临床护理
    术前评分制在降低产科麻醉风险的临床研究
    产科护理对降低剖宫产率的探索
    人文关怀在我院外科术前留置胃管的体现
    舒适护理在产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妇产阴道不规则出血40例临床治疗与分析
    加强基层医院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外科术后疼痛分析及护理对策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
    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