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妇产科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药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论文   口腔医学论文   肿瘤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内科论文   外科论文
 儿科论文   医学期刊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

【摘要】  “疳者甘也”,是言其病因和病机,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形成积滞,积久生热,热耗阴液,日久成疳的病机。疳证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文从疳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诊断、病因、病机进行阐述,对疳证进行辨证论治。

【关键词】  疾病/中医药疗法; 儿童; 疳证; 辨证论治; 病机; 证侯; 治法

疳证的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蒸不除,多变成疳”。儿科著作中《颅囱经》中已有疳证的记载。古代医家对疳证十分重视,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疳证经恰当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均可治愈,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症者,预后较差。若迁延日久,治疗不当对儿童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甚至危及生命。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深入开展,疳证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显著减少。但是,轻症患儿并不少见。因此,重视疳证的防治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疳证的含义

    “疳者甘也”,是言其病因和病机,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形成积滞,积久生热,热耗阴液,日久成疳的病机;“疳者干也”,是言其病机和症状,是指厌食日久、久吐久泻等多种疾病,导致阴液受损而干涸的病机,并出现形体干瘦的临床症状。wWW.11665.COm

    2  疳证的临床表现

    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疳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病久则易合并其他疾病而危及生命。

    3  疳证的诊断

    3.1  形体消瘦:体质量低于中位数减两个标准差,腹壁皮褶厚度<0.8 cm。

    3.2  体质量低下:低于中位数减两个标准差。

    3.3  毛发干枯。

    3.4  面色萎黄。

    4  疳证的病因、病机

    4.1  疳证的病因  疳证,是由于积滞、厌食、久吐、久泻等多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脾胃受损加重,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病证。或由于长期过用苦寒攻伐、峻下等药物,耗损阴液而形成。

    4.2  疳证的病机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高度阐明了疳证的病机。概括而言“疳证是由于积滞,厌食,久吐、久泻等疾病久治未愈;或长期过用苦寒攻伐、峻下之品,日久损伤了脾胃之阴,而形成疳证。”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因脾胃受损程度不一,病程长短有别,病情轻重差异悬殊。脾胃阴液受损之初,肌肤失荣不著者,为病情轻浅,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失于调治,脾胃日渐衰败,津液消亡,气血耗伤,元气衰惫者,则导致干疳。若脾虚失摄,血不归经,溢出脉外者,则可见皮肤紫斑瘀点及各种出血证候。重者脾气衰败,元气耗竭,直至阴阳离决而卒然死亡。

    4.2.1  基本病机  阴损生热。

    4.2.2  常证病机

    厌食转疳:小儿厌食日久,营养不足,津液大损,虚热内生,形体日渐羸瘦,转成疳气。

    它病转疳:因小儿患久吐久泻等疾病,致使津液受损,形成疳气。

    积久成疳:小儿伤乳、伤食若不能合理调治,则转成积滞。进一步迁延失治,积热内生,耗损津液,形体日渐羸瘦,转化成疳积。

    虫积成疳:临床最常见的是蛔虫等寄生虫久居肠中,吸食人体阴津血液等营养,导致阴津受损,虚热内生,形体日渐消瘦,转成疳积(蛔疳)。

    气液大伤:疳气和疳积若久治不愈,脾胃日亏,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导致气液大损,阴血匮乏,难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身体日渐羸瘦,形成干疳。干疳重者脾气衰败,阴液败亡,阴阳离决,可致卒然死亡。

    4.2.3  兼证病机  疳之常证,失治误治,导致脾胃虚衰加重,生化乏源,气血亏耗,诸脏失养,累及肺、心、肝、肾四脏,而出现各种兼证,正所谓“有积不治,传之余脏”也。

    脾病及肺:脾病及肺,肺阴受损,阴虚生内热,出现咳喘、潮热者,称为“肺疳”;同时由于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卫外不固,易于外感。

    脾病及心:脾病及心,心阴受损,导致心火亢盛,心火上炎,而见口舌生疮者,称为“心疳”,又称“口疳”。

    脾病及肝:脾病及肝,肝之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所养,则视物不清,夜盲目翳者,谓之“肝疳”,又称“眼疳”。

    脾病及肾:脾病及肾,肾之阴精不足,阴损及阳,阴阳两亏,骨失所养,久则骨骼畸形,称为“肾疳”,又称“骨疳”。

    阴损及阳:脾虚日重,阴津大亏,阴损及阳,阳虚水泛,全身浮肿,称为“疳肿胀”。

    5  辨证论治

    5.1  辨证要点  主要辨清常证与兼证,常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种证候。兼证分肺疳、心疳、眼疳、肾疳与疳肿胀。若皮肤紫癜者,为疳证之恶候,提示气血大衰,血络不固;若出现神萎息微,杳不思纳者,为阴竭阳脱的危候,将有阴阳离决之变,须特别引起重视。

    5.2  治疗原则:养阴生津,理脾消疳。

    5.3  分证论治

    5.3.1  常证

    (1)疳气

    证候表现: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不振,心烦起急,舌瘦而淡,苔薄白或花剥,脉细,指纹青淡。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于厌食日久,久吐久泻等消耗性疾病耗伤脾胃阴液转化而来。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欠振;脾虚则可导致肝木亢盛,故见情绪激动,易发脾气;舌瘦而淡,苔薄白或花剥,脉细,指纹青淡为脾胃阴液受损之象。

    治法:养胃生津,理脾消疳。

    方剂:白术散加减。《小儿药证直诀》。第5版教材、新世纪教材、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等选用资生健脾丸。

    方解: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为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之功共为君;葛根生津止渴为臣;藿香叶、木香芳香理气,使其补而不腻。全方共奏健脾强胃,生津消疳之效。

    加减:纳差明显者,加香稻芽开胃进食;阴津受损明显者,加沙参、麦冬清养胃阴;有虚热者,加银柴胡,胡黄连清虚热。

    (2)疳积

    证候表现: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积滞发展而来,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夹杂证候。病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故食欲不振,发稀结穗,形瘦面色无华;胃有伏热,脾失健运则能食不充形骸;心肝之火内扰故夜寐不宁,脾气急躁;积滞于中,络脉瘀阻,故腹膨如鼓,青筋暴露;舌淡,苔薄腻,脉细数均为脾虚夹积之象。

    治法:导滞祛积,理脾消疳。

    方剂:消疳理脾汤加减。《医宗金鉴》。第5版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疳积散,新世纪教材、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肥儿丸。

    方解:麦芽、神曲消食导滞为君;三棱、莪术消积祛痞为臣;青皮、陈皮理气祛滞为佐;芜荑、槟榔、使君子肉杀虫消积为佐;芦荟清肝热,川黄连消积热,胡黄连退虚热皆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引药直达脾胃为使药。全方共奏消食祛积,理气祛滞,杀虫,清热之功效。但是,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由蛔虫引起的疳证十分罕见,故临证之时,杀虫之药往往去之不用。

    加减:脾虚明显者,加苍术,白术,茯苓健脾消积;阴虚突出者,加麦冬、沙参、石斛清养胃阴。

    (3)干疳

    证候表现: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目无光彩,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干或清稀,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红嫩,苔少,脉沉细。

    证候分析:干疳为疳之重证,多进入病证后期,气血俱虚,脾胃衰败阶段。气阴衰竭,气血精化源欲绝,无以滋养肌肉,故形体极度消瘦,毛发枯焦,腹凹如舟;脾虚气衰,故精神萎靡,目无光彩,啼哭无力;脾阳极虚,故饮食懒进,大便稀溏。

    治法:补益气血,理脾消疳。

    方剂:八珍汤加减。《正体类要》。

    方解:本方由四君子汤、四物汤合方组成。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两方合一,气血双补。

    加减:脾肾阳衰者,去白术,加附片、炮姜温补脾肾;口舌干燥,汗多气短,苔光者,加乌梅、石斛酸甘化阴;若出现面色白光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的厥脱之象,应给予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合生脉散口服以回阳救逆固脱,并及时配合西医抢救。

    5.3.2  兼证

    (1)眼疳

    证候表现:初起夜盲,入暮暗处视物不清,甚或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混浊,白睛生翳,眼痒涩赤烂胞肿痛。

    证候分析:本证常见于因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干眼病患儿。脾病及肝,耗损精血,致使肝阴不足,不能上营于目,故眼角干涩,白睛生翳,视物不清;肝阴不足,肝火上攻,则眼痒涩赤烂胞肿痛。

    治法:养肝明目,理脾消疳。

    方剂:泻肝散加减。《医宗金鉴》。第5版教材、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石斛夜光丸,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参苓白术散合石斛夜光丸。

    方解:四物汤养肝血,滋肝阴,以达滋肝明目之目的,并以生地黄易熟地黄,避免滋腻而又养血凉血以医眼疮共为君药;龙胆草入肝经,泻肝火,清肝明目为佐药;连翘清郁火;栀子通利三焦;大黄泻火通便;生甘草、灯心草导赤利尿共为佐药;羌活、防风散风明目,引药直达于目睛为佐、使之药。全方共奏养阴血,泻肝火,清热明目,退翳消疮之功效。

    加减:眼睛干涩明显、视物不清者,可加枸杞;白睛生翳明显者,可加菊花、木贼草、密蒙花。

    (2)口疳

    证候表现: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紫。

    证候分析:脾病及心,心阴不足。心火上炎,熏蒸口舌,故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热扰心神,故烦躁易哭,惊悸不安;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紫,均为心阴不足,心火上炎之象。

    治法:清心泻火,理脾消疳。

    方剂:泻心导赤散加减。《医宗金鉴》。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参苓白术散合泻心导赤散。

    方解:泻心导赤散中,生地养心阴而凉血为君药;黄连泻心火为臣药;木通泻火通淋;灯心草利小便泻心火,二者共为佐药;生甘草梢利尿泻火而又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心阴,降心火,治疗口疳之效。

    加减:心烦不安加连翘;心火过盛,口干欲饮加生石膏、芦根、天花粉;小便短黄明显者加车前子、茯苓、滑石。

    (3)疳肿胀

    证候表现:颜面四肢浮肿,甚则全身浮肿,面色无华,小便短少,四肢欠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指纹隐伏不显。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所致。疳证日久,脾病及肾,气不化水,水湿溢于肌肤,故颜面四肢浮肿,甚则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脾肾阳虚,故面色无华,四肢欠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指纹隐伏不显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温阳利水,理脾消疳。

    方剂:真武汤加减《伤寒论》。第5版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五苓散,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参苓白术散合真武汤,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方剂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方解:附子温补脾肾之阳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为臣药;白芍养阴柔肝为佐药;生姜温中宣散水气以消肿为佐使药。

    加减:水肿明显,予五苓散和五皮饮加减;水肿明显伴有小便清,夜尿多,予金匮肾气丸加减。

    6  文献选录

    《小儿药证直诀·虚羸、腹中有癖、诸疳弄舌》云:“初病津液少者,当生胃中津液,白术散主之,惟多则妙。”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疳证门·心疳》云:“心疳面赤脉络赤,壮热有汗时烦经,咬牙弄舌时烦渴,口舌生疮小便红。胸膈满闷喜伏卧,懒食干瘦吐利频,泻心导赤珍珠治,茯神调理可收功。”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疳证门·眼疳》云:“疳热上攻眼疳成,痒涩赤烂胞肿痛,白睛生翳渐遮满,流泪羞明目不睁,疏解泻肝散最妙。云翳清热退翳灵,日久不瘥当补养,消遥泻肝两方从。”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11665 [标签: 辨证论治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案例式带教”在西医院校《中医学》辨证见
    中医学对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
    中药辨证施治与WF电脑仿生肝病治疗仪联合治
    从中医护理工作的发展看五诊辨证施护的重要
    辨证施护在中医门诊咨询工作中的应用
    6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辨证施护
    中医辨证 辨病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
    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
    68例糖尿病的辨证治疗与护理
    中医辨证治疗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免疫性血管炎62例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口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