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文艺:对环境的感知
上,马歇尔·麦克卢汉以其独特的媒介理论而横空出世,卓然成一大家。实际上,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论述,同样值得人们关注。总观他对于文艺的论述,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1)、技术创造环境,(2)、文艺是对环境的感知,(3)、旧环境成为艺术,可以说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可称之为环境主义的文艺思想。在20世纪6、70年代,麦克卢汉的环境主义文艺思想,呼应了当时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的诞生,在被称为技术时代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键词:感知 环境 高雅文艺 通俗文艺 技术
  first exploring on the environmentalism thoughts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marshall mcluhan
   lizhong-hua
  (literal arts faculty, hunan normal university,literal arts and news faculty,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from the viewpoint of academic history, marshall mcluhan with his unique of the theory on media is coming up. as a matter of fact, his profound and brilliant exposition on literature and art also should be viewed with some concern. all in all, his exposition on literature and art generally including 3 aspects: (1) technology creates an environment. (2)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 (3)the old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a kind of art, we can say it has evolved a new unique thought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sixties and seven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nvironmentalism thoughts of art of marshall mcluhan, is help the birth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or ecological aesthetics at that time.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today. we will be given our exclusive attention on it.
   keys: perceptionenvironmentelegant artpopular art technique
  在世界文化与学术史上,麦克卢汉以其独特而极富创造性的媒介理论闻名于世,其“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等已广为人知。Www.11665.COM麦克卢汉对媒介真谛的洞察来源于他对文艺的认知,正如《麦克卢汉精粹》的编者所言:“麦克卢汉的学养是文人”⑴p310 。对于文艺,他同样有着精深的研究,譬如他从科技变革角度出发的对于文学原型的研究。(2) 对于我们来讲,了解麦克卢汉的文艺观乃是理解他的媒介理论的基础,甚至是一把钥匙。但是,我们过去的研究对此却关注甚少。在此,我们综合麦克卢汉对文艺的论述,尝试作出自己的概括,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下面分而述之。
  一、技术创造环境
   在麦克卢汉的研究视野中,他始终关注的是媒介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重构。正如人们经常引用的他的经典论述“媒介即讯息”所说:“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无论铁路是在热带还是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运转,都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与铁路媒介所运输的货物或内容是毫无关系的。”(3)p33、34 他还说:“每当社会开发出使自身延伸的技术时,社会中的其他一切功能都要改变,以适应那种技术的形式。一旦新技术深入社会,它就立刻渗透到社会的一切制度之中。因此,新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动因。”⑴p279 “如今,我们生活在技术铺就的环境之中,这种环境把地球包裹起来。人为的电力信息环境已经取代‘自然’的老环境,占据了优先的地位。自然似乎开始成为我们技术的内容”。⑴p316“今天的技术突破非常宏伟,它们造就了一浪接一浪的技术环境,从电报到电台到电视到卫星”。⑴p369诸如此类的说法有很多,不胜枚举。在这里,麦克卢汉实际上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技术创造环境,也即新的技术产生新的环境,并使旧技术产生的环境过时。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创造或重构主要是通过以下

几个方面施加影响而实现的:
  (1)、个体感知
   媒介技术对个体感知方式的影响,是麦克卢汉考察媒介技术创造新环境的重点。在《古登堡星汉璀璨:印刷人的诞生》(1962年出版)中,麦克卢汉第一次对拼音文字和印刷品对个体感知的影响及其相应文化后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后,他又多次谈到媒介技术对人的各种感知器官的延伸,如电子媒介是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2)社会变迁
   麦克卢汉认为,依媒介技术的性质差异,人类社会可分为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在每一个时代,社会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来讲,口语时代乃是一个部落化时代,印刷时代乃是一个去部落化时代,而电子时代,整个社会又重新部落化,形成一个“地球村”。
  (3)时空观念
  麦克卢汉认为,口语文化是一种倚重时间的文化,印刷文化倚重空间,而电子文化则使时间和空间的差别不复存在,因为这是一个瞬时同步的时代,是一个将时间和空间同时消泯的时代。(5)
  麦克卢汉关于技术重构环境的说法在尼尔· 波斯曼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得到了更细致的阐发和印证。尼尔· 波斯曼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工具使用阶段、技术统治阶段和技术垄断阶段。工具使用阶段在西方大致包含了从远古到17世纪这一段时间,这时技术的影响并不显著,人与技术的关系比较友好,技术为人所用。18世纪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技术统治时代的来临;这时,工具在思想世界开始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社会世界和符号象征世界都开始服从于工具发展的需要。而到了20世纪初,技术垄断阶段就开始滥觞,这时唯科学论成为了技术垄断论的基石,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开始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尼尔· 波斯曼关于技术发展的三阶段论让我们看到:技术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技术对世界的“重构”亦愈演愈烈,可以说今天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的这种预见,有人分析说:“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创造的大量新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生活结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了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之下,使得麦克卢汉对电子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悟。”(5) 也即是说,麦克卢汉的“技术创造环境”的思想奠基于深刻的现实基础之上,并非天马行空的臆想。
  可以说,“技术创造环境”,构成了麦克卢汉总体的世界观或知识信仰,实际上也是他理解文艺的一个基本视角或出发点。
   二、文艺:对环境的感知
   文艺的本质与功能问题,历来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文艺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往往是区分不同文艺观的分界线。关于文学、艺术的本质与功能,麦克卢汉认为,那就是对环境的感知。这中间包含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的内涵:
  (1)、艺术培养人的感知
  他说:
  艺术的功能是向人传授如何感知外部环境。……这个观念赋予艺术一个厚重的角色,它传授感知而不是什么珍贵的内容(4)p64
  诗人或创作人员比批评家更加用心利用新技术,以便建立新的感知平台。⑴p382
  比较和对比始终是用来强化感知的手段,艺术和日常经验都是这样的。事实上,艺术的一切结构都是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一切艺术努力都包含使人注意的环境准备。一首诗、一幅画都是一台地地道道的培养感知和判断的教学机器。艺术家尤其意识到,新环境对人的敏锐构成挑战和危险。一般人使自己的感知麻木,以对抗新经验的冲击,由此而求得安稳。相反,艺术家却喜欢这种新奇的经验,而且本能地创造出揭示和补偿它的情景。艺术家研究新的环境编程使感性生活发生的扭曲。他们创造情景,以便矫正新环境形态产生的感知偏向和混乱。⑴p387
   (2)、文艺是对环境的感知
  麦克卢汉说:
  艺术的特点之一是用作反环境,它是使环境清晰可见的探测器。它是象征或寓言的形式。……只有天真的儿童和艺术家,才能够立即感觉到环境的东西。艺术家给我们提供反环境,使我们能够看到环境。⑴p396
  艺术家在我们的社会里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创造了反环境,并且使对环境的感知成为可能。⑴p265
  艺术家能够纠正文化中的无意识感知偏

向,如果他们重视这种偏向而不是去对其进行调整,他们就是背叛了自己的职能。……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的角色就是创造反环境,用反环境去创造感知手段,让反环境去给人打开感知的大门,否则人们就处在难以明察的麻木状态之中。……画家毕加索有这样一段话:“我作画时,总是努力创造一种人们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且还要再进一步,我尽力创造一种人们拒绝的形象。这就是我的兴趣所在。在这个意义上,我说我总是试图带有颠覆性。换句话说,我给人们创造的人的形象是这样的:虽然其成分是从传统绘画中收集来的观察事物的一般的方法,但是经过一番重组之后,结果就出人意表,使人不安,使人不可能不注意作品提出的问题。⑴ p389
   艺术之所以能使人感知环境,主要在于新环境使人感知麻木,而艺术家却能培养人的感知,对抗新经验的冲击,矫正新环境形态产生的感知偏向和混乱。因此,文艺构成了现存环境的反环境,或者说是现实存在的否定。他还引用弗朗索瓦·吉洛、卡尔顿·赖克的话说:“每一位诗人和艺术家都是反社会的主儿。并不是因为他想这样我行我素;他不可能是其他的样子。”⑴ p392
  从以上麦克卢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麦克卢汉将文艺的本质与基本功能始终系于对媒介技术创造的环境感知上。
   (3)、与此同时,麦克卢汉还从自己独特的文艺观出发,对高雅与通俗文艺(或大众文艺)之间的区分这一文艺理论上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作出了独树一帜的分析。
   1972年4月27日,英国伦敦国家影剧院召开了一个辩论会,麦克卢汉以国际知名人士和世界级专家的身份与会。在会上,麦克卢汉以“书籍的未来”发言,他说:“由于书籍非常倚重视觉文化,在一个感官深刻介入的世界里,它就成为拉开距离和保持客观性的手段”(4)p179。麦克卢汉在这里讲的是书籍文化,但实际上包含了文学,因为麦克卢汉认为,高雅文学乃是印刷时代书籍文化天然的产物。麦克卢汉还说:
   印刷术出现之前,读者都是靠舌头来传递口头的文学。⑴p342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活字印刷是把装配线的方法首次用于一种手工艺),快速的默读时代随之来临。⑴p342
   印刷术使文人孤栖书房。它培养了雄心勃勃的个体,就像马洛笔下的坦伯林和浮士德一样。⑴p342
   印刷术促成了白话诗和低吟诗的诞生。⑴343
   作为消费品的文学是大批量工业生产时代的必然产物。⑴p382
   有了印刷术之后,作者和出版人的行为高度专门化和集中化了。……印刷词语创造公众,公众由分离的个体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⑴p395。
  作为印刷文化的产物,文学是一种视觉文化,这使得文学在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他说:
  “视觉被强化到凌驾于其他感觉之上时,它就产生一种新的空间和秩序,我们常常把这个东西叫做‘理性’的或图像的空间和形式”,⑴p388
  “拼音文字和高度的视觉文化受到的惩罚之一,就是在接触一切事物时,仿佛要通过一个严密的故事线索去过滤” ⑴p388。
  在麦克卢汉看来,“从拼音文字的开发到电报的发明,人的技术始终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倾向,那就是一步步加重疏离和客观性,加重非部落化和个性化”⑴p391。传统高雅文艺的特征由此而来:强调认知、个性、距离、封闭即与社会环境的疏离。对于现代的通俗文艺,麦克卢汉则认为它具有与传统高雅文艺相对的特质:即对社会环境的参与。他说:
  “今天,大众艺术具有强烈的参与性质”,⑴p400
  “与惊险小说一样,现代绘画不允许单一的观点和冷静的扫描。现代绘画提供了一个对话的机会,这种艺术形式固有的参数使对话成为可能。现代艺术形式正在偏离理性-视觉世界,进入知觉参与的整体的世界”,⑴p404
  “通俗艺术提醒我们,我们已经为自己建立了一个人工制品和形象的世界。这些东西……用来迫使我们与之融合,就像原始人与环境融合一样”,⑴p390
  “在部落社会中,艺术的功能并不是让人们定向于新奇的东西,而是让人们与宇宙合而为一。……最通俗的艺术往往和前文字的整合社会具有最大的相同之处,这一点看上去不对其实是真的” ⑴p383-384。
  “从艺术家的观点来看,艺术的追求不再是传递理性上有条理的思想感情,而是去直接参与经验去体会。无论在报界、广告业还是在……艺术中,现代传播的整个趋势是走向过程的参与,而不是对

观念的领悟。”⑴p92
  与此相联系,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使个人与环境相疏离的因素都被划入悲剧原型。……比如加缪的《陌生人》、柯林·威尔逊的《局外人》、俄狄浦斯王等等。另一方面喜剧似乎暗示个人向群体的反向回归。” ⑴p384
  关于这一点,当代学者傅守祥对高雅文艺与通俗文艺的分析“高雅艺术中充满了关于世界意义的言说,大众文化则不甚关心国计民生等大事,它拒绝承担言说大地的重任,它的意义不是来自于指涉而是来自于共鸣,……大众文化要为消费者搭建一个宣泄情感或者实现梦幻的现实舞台或者虚拟空间”(6)与麦克卢汉对高雅文艺与大众文艺的区分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高雅文艺注重距离及对理性意义、认知的追求,大众文艺注重参与及对感性体验、快感的体验。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分析。
环境成为“艺术”
   文艺何以能成为对环境的感知呢?这和麦克卢汉独特的对于文艺和技术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相联系。麦克卢汉认为,新技术的产生和使用,将产生新的环境;这种环境将覆盖和吞噬旧技术形成的旧环境,并使之过时。但这种过时,并不意味着“弃而不用”。麦克卢汉断言:“过时并非一切结束,而是审美的开端”[1]p429。这时,它将由不被人注意的“背景”转换成重新引人关注的“外观”,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麦克卢汉说:“环境是把内容转换成原型的复杂过程,这是环境的典型特征。地球成为一种新的信息环境的内容,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一件艺术品。铁路和机械为农业人创造一种新环境的时候,农业世界就成了一种艺术形式。自然界成为一件艺术品,浪漫主义运动随之诞生。电路把机械环境包裹起来的时候,机器本身成为艺术品,抽象艺术随之诞生。”⑴p396,也就是说,此时旧技术创造的旧环境成为了“艺术”。这里包含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深刻的辩证法!譬如杜威就在其《艺术即经验》中明确提出,“为了理解艺术产品的意义,我们不得不暂时忘记它们,将它们放在一边,而求助于我们一般不看成是从属于审美的普通的力量与经验的条件。”(7)p3也即是说,生活与艺术(审美)之间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艺术品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具有连续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旧的技术形态,它“不仅给人类语言打上了烙印,而且给外部世界留下了印记”;而语言作为“经验的储存器”,是“全人类集体经验的储存系统…你每一次回放一点语言的时候,都要释放出一整套古老感知和记忆的载荷。”[1]p284由于人们往往对于新技术造成的新环境视而不见,因此旧的“陈词”即旧的技术形态又会人们被当做探索新的一维而使用,这样,作为“艺术”的旧环境就成为了新技术创造的新环境的探针。也即,成为艺术的旧环境,作为反环境,又成为新环境的感知(比较和对比)。这中间的原因,麦克卢汉谓之“后视镜”原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后视镜原理是人们思考现在和未来的最基本的方式,它贯穿了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譬如,电话起初叫说话的电报,汽车最初叫做无马牵引的马车,广播电台最初叫做无线电,等等。中国的警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或“以古鉴今”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正是由于这一点,麦克卢汉对艺术家赞赏有加。他说:“对现代传播变迁真正的了解,主要是来自现代诗人和画家机灵的技艺”,⑴p79“艺术家在我们的社会里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创造了反环境,并且使对环境的感知成为可能。”⑴四、技术时代的文艺思想
   综上所述,概括麦克卢汉关于文艺的基本论述,他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可称之为环境主义的文艺观。作为一种文艺思想,我们既可以看到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子(以感知论文艺),又隐隐略略看到法兰克福学派否定主义美学的模样(认为文艺是现实的否定或对比),但它又确乎不同于二者,它主要着眼于文艺与技术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文学、艺术史上,我们常以本质、功能来区分不同的文艺思想,因为文艺从本质上来讲,是人的一种价值活动。在中国文艺的滥觞期,孔子就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说法。这表明文艺具有多功能性。就其最主要的认识功能而言,我们过去的文艺思想强调的是对社会、历史、人生、文化、心理的认知,强调文艺可以为读者提供无数生动鲜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画从而获得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知识,强调文艺通过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

系、人的生存境遇、人的命运心态的描写使读者认识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或人生人性的某些本质方面。麦克卢汉对文艺的论述,突出强调了对新技术产生的新环境的感知,可以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文艺思想。它的意义,也许只有放在被称为技术时代的今天,才可以让人充分领会到!因为,正如德国学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所言,“如果说,对科技文明生活条件的研究构成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题,那么可以说,从文化上把握技术进步则成了八九十年代政治、哲学及艺术的总体任务”(8)。关于技术时代需要新的文艺及美学形态,麦克卢汉有着十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他说:“在信息环境的太空时代,艺术必然会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功能”。⑴p387关于新的文艺或美学形态,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1984年在就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伦理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美学问题与著名美学家杜夫海纳等交换意见时说:“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绝然不同的变化。过去,说到环境,在公共方面,主要只是指自然;此外,也多少涉及个人的文化环境。然而今天,技术关联已经成为环境。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根据这种生活环境的急变而树立新的伦理,提倡eco-ethica(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包含着解决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环境中产生的新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在美学上也产生了极大的问题。”(9)p261-262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有针对人与社会环境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美学以及其它多种美学形态,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应对或适应这一新现实的新的美学形态——这就是今天已在蓬勃兴起的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总观麦克卢汉对文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20世纪6、70年代,而此时也正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在西方兴起的时代。作为一位闻名全球的思想大师和文化大家,他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学术新潮无疑是十分敏感的,可以说,他以自己独特的语言(“机器使自然转化成一种人为的艺术形式”(3)p27)和视角(技术媒介)呼应了当时的学术新潮,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不过遗憾的是,由于麦克卢汉固有的技术主义视角和技术主义话语,妨碍了它的广泛传播,使得其美学新声难以为人所知,从而忽略了他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⑴埃里克·麦克卢汉 弗兰克·秦兰克. 《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⑵李中华.《麦克卢汉论文学原型》[j].《中国文学研究》,2011,(4).19-22
  ⑶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⑷马歇尔·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⑸郑素侠.《技术创造环境——对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一种考察》[j].《当代传播》2006,(2).30-32
  (6)傅守祥. 《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从经典艺术到大众艺术的审美趣味转向》[j].《现代传播》2004,(3).15-21
  (7)杜威.《艺术即经验》[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8)[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9)[日]今道友信.《美学的将来》[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李中华(1970-),男,湖南邵东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湖南工业大学文新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媒介与文化电话:13647491731邮箱:[email protected]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感知 感知 感知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传播关系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四次修订的背…
    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
    鲁迅精神传统与延安文艺新潮的发生
    宣示与规定:1949年前后延安文艺丛书的编纂…
    浅谈积极心理学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
    家校合作 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开展有效的教育
    论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比及思考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比及思考
    试论文艺学教学实施 三创 教育原则的思考
    办学理念:对学校三个追问的回答
    试析诚信缺失:对策与出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