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论汉语使役形式向被动形式的转化
摘要:现代汉语存在被动形式和使役形式使用一个语法标记的现象。通过对两者的完整形式“(s1)+p+s2+vp+(n)”结构发展过程的探讨,能够了解到这种结构可以表示使役和被动用法的原因。使役形式向被动形式的转化有三种途径,分别与致使义、忍让义、受事主语句有关。其中,致使义的产生是非常关键的,在明清时期产生了大量同时兼有致使义和被动义的用法,说明致使义是使役义向被动义转化的主要中转站。但致使义并不是必然会向被动义转化,唐宋时期“教”、“使”就有了大量的致使义,但是兼有被动义的用法却很少。明清时期才大量出现兼有两种含义,并且南北方使用上有明显的倾向性的不同,说明致使义产生被动义受地域的影响也是存在的,确实是受到元代蒙古语以及清代满语这两种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影响。
  关键词:被动形式;使役形式;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1-0086-08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被动形式和使役形式使用同形式的语法标记的现象,这个语法标记形式主要有“叫”。例如,在“我叫他搬桌子”这个句子中,“叫”是作为使役的标记出现的,表示主语支配另外一个对象去做某种事情,而在“我叫他批评了”这个句子中,“叫”是作为被动的标记出现的,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a在近代汉语中,“教”也有类似的用法。这种用一个标记,尤其是用“教”、“叫”这种形式,来表示使役和被动的现象,桥本万太郎、罗杰瑞认为是汉语受到阿尔泰语系等外部语言影响的结果,而太田辰夫及江蓝生、蒋绍愚等认为使役、被动同形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WWw.11665.cOM另外,在讨论汉语使役形式和被动形式的关系上,“使”作为典型的使役形式的标志,出现时间非常早,在今天也用得非常多,却没有发展成被动标记,原因却少有人涉及。本文在定量分析汉语史上几部重要文献的基础上,以汉语使役形式的主要形式“教”、“叫”、“使”字句的发展变化,来探讨(s1)+p+s2+vp+(n)格式的使役形式转化为被动形式的原因。
  一、历史上的发展变化
  (一)唐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的使役形式,主要表示支配、致使、允让这三种语义类别。
  “支配”,是表示s1有意识地主动支配s2去做某个动作vp,而且s2能够自主完成vp这个动作,vp以可控的动作动词居多。在早期,“教”的使用是最广泛的,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使”大部分时候是“派……去”的含义,唐代也出现了支配义的用法。而“叫”在这一时期多表示“叫喊”义,在元代出现了支配义。例如:
  (1)师教他身边立地。(《祖堂集·卷十四》)
  (2)夫子使人把锹樕,撅着地下有石堂。(《敦煌变文集·孔子项讬相问书》)
  (3)怕你两口不信,叫孩儿出来你看!(《元刊杂剧三十种-小张屠焚儿救母》)
  “致使”,是跟原因和结果有关系的一种语义类别,在这种语义类别中,s1对s2的主动支配作用的程度很低,只是表示s1是造成s2做vp这个动作的原因,而且s2在做vp这个动作的时候,是非主动完成的,有时候是不可控的,所以vp也可以是非自主动词或者非动作动词。在这种语义类别中,“教”、“使”的使用很多,而“使”最多,“叫”到了元代才出现了致使义,并且数量非常少。例如:
  (4)鱼龙未变志常存,变了还教海气浑。(《祖堂集·卷十五》)
  (5)遂乃广擗玄关,大开义藏,闻经者使四心不倒。(《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6)您下梢只恁地狼狈,怎不叫他失望!(《五代史平话·汉史平话》)
  “允让”,也是一种支配度很低的语义类别,表示s1对s2作出vp这个动作不做主动的干涉,或者任凭vp这个动作的发生。在唐代这种语义类别就已经出现,但是数量很少。出现在这种语义类别当中的主要是“教”、“使”,“叫”在这一时期没有发现。例如:
  (7)园头日:“既不教根生,大众吃个什摩?”(《祖堂集·卷四》)
  (8)任教清乐奏弦歌,任使楼台随处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这一时期有三种跟被动有关的形式,一种是vp的宾语提前形成的受事主语句,一种是带有致使义的被动形式,一种是无主语的只有被动义的被动形式。受事主语句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是数量却一直不多。出现在这种类别当中的主要是“教”、“使”,在调查的文献中,“叫”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9)晨昏早遣儿妻起,酒食先教父母尝。(《

煌变文集·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
  (10)寿觞每使曾孙献,胜境长携众妓行。(刘禹锡《赠致仕滕庶子先辈》)
  还有一些兼有“致使”和“被动”两种语义。出现在这种类别当中的主要是“教”、“使”,并以“使”居多,“叫”没发现。“教”、“使”在唐代多出现在韵文中,在宋代才出现在散文中。这种形式数量不多,而且都是没有形式主语的。例如:
  (11)五月贩鲜鱼,莫教人笑汝。(寒山诗)
  (12)行李适来离甚处,入城忙怕使人猜。(《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只有纯粹的被动义的形式,这一时期非常罕见。出现在这种类别的主要是“教”。例如:
  (13)师问道吾:“老兄家风作摩生?”吾日:“教汝指点著,堪作什摩!”(《祖堂集·卷五》)
  (14)堤上柳垂轻帐,飞尘尽教遮断。(曹勋《二色莲·咏题》)
  例(13)中,形式主语没有出现,可以看做是承前省略的,如果补充完整的话,是:“家风教汝指点著,堪作什摩!”这个完整的句子形式上跟受事主语句一样,但是因为主语位置上很难补充上一个施事主语,所以,更接近一个被动形式而不是受事主语句。而例(14)这个句子也很难补充上一个施事主语,所以是一个被动形式,而不是移位而成的受事主语句。这个句子是有主语的被动形式,但是s2省略了。具有完整的“s1+p+s2+vp”形式的被动形式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
  (二)明清现当代
  在明代,“教”的使用量达到了高峰,到了清代开始大幅度萎缩。明代“教”表示使役的有“支配”、“致使”、“允让”这三种语义类别,表示被动的例子也比以前增多。除了前面出现的带有致使义的被动形式和纯粹的被动形式外,还出现了一种兼有忍让义的新形式。例如:
  (15)我来你家讨冷饭吃,教你恁顿摔我?(《金瓶梅·第五十八回》)
  (16)好好教我打三十马鞭子便罢,但扭一扭儿,我乱打了不算。(《金瓶梅·第五十八回》)
  (17)西门庆吩咐王六儿:“如何教他遮住了这边风水?”(《金瓶梅·第四十八回》)
  例(15)是兼有致使和被动的语义特点的句子;例(16)没有明显的致使含义,而是具有一种“忍受”义。这种“忍受”义是从“允许”义发展而来,但是跟普通的“允许”还不完全一致,表示sl容忍s2发出一种跟s1直接相关的动作。这种语义关系,在我们调查的唐宋元时期的文献中是未见的。例(17)除了没有形式上的主语外,在语义上是纯粹表示被动含义的。
  就“叫”的使用而言,在明代,“叫”作为使役标记的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示支配,直到清代,表示致使和允让的用法才开始大幅度增加。例如:
  (18)王太守见了,也没甚言语,倒叫先生有些不安。(《型世言·第十八回》) (19)西门庆恐怕李瓶儿到坟上悲痛,不叫他去。(《金瓶梅·第五十九回》)
  作为被动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兼有致使义的、兼有忍让义的、纯粹的被动义的。兼有致使义的,从明代起就开始大量增加;兼有忍让义的,直到清代才发现少量用例;纯粹表示被动义的,这在明代还不多见,从清代开始,才大幅度增加。从形式上看,完整的有形式主语的“s1+p+s2+vp”被动形式也在明代出现,清代开始增多。例如:
  (20)若做了小嫖头儿,叫大妈妈就打死了。(《金瓶梅·第四十三回》)
  (21)寄姐的性气岂是叫人数落发作的人?(《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九回》)
  (22)说着,又将头上关顶的金簪儿拨下两根来,替西门庆带在头上,说道:“若在院里,休要叫花子虚看见。”(《金瓶梅·第十三回》)
  (23)门外花大舅叫爹留住了,也是过夜的数。(《金瓶梅·第三十九回》)
  例(20)是兼有致使义的形式,例(21)是兼有忍让义的类型。例(22)、(23)是纯粹表示被动义的类型。不过,例(22)还隐约透露出一些从致使义发展而来的痕迹。从结构类型上看,当具有致使含义的时候,表示原因的s1多在前文出现。在语境中,这个原因也可以隐含,如造成“休要叫花子虚看见”的原因可能是“你自己要小心些”,但是由于说话双方都清楚这个意思,所以在形式上隐藏了原因。因为表示原因的成分在形式上的缺失,使“教”引导的句子更接近于表达被动含义。如果这种表示原因的成分进一步丢失,如例(23),在这个句子中,我们不借助上下文,很难猜测是否有什么原因造成了“爹留住花大舅”这个后果,或者说,句子的表达重点不在于原因,而

只在于“花大舅住下了”这个结果,那么,在这个句子中,“叫”的致使义会进一步丢失,而只表示纯粹的被动义了。同时,例(23)还是首次出现的带有形式主语的结构完整的被动形式。
  在清代,具有纯粹被动义的被动形式的形式已经非常完备,有生名词和无生名词都可以充当主语的受事成分,作主语,也可以充当施事成分。例如:
  (24)素姐叫那白姑子顺着毛一顿扑撒。(《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四回》)
  (25)只怕没的卖了,这两把老骨拾还叫他撒了哩!(《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二回》)
  (三)“教”、“叫”、“使”发展变化的统计数据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对自唐代以来,各种形式的用法见表1统计。二、使役被动同形的原因
  以往学者对汉语使役被动同形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他源说,一种是自源说。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种现象实际是在外部语言的触发下,以一种符合汉语自身演变的方式发展而来。
  (一)语言接触的影响
  罗杰瑞和桥本万太郎认为汉语使役被动同形是受到阿尔泰语系的影响。罗杰瑞认为现在的北京话是在满族入主中原后发展来的。满语是一种使役、被动标志同形的语言,北方汉语使役被动兼用很可能有阿尔泰语系的背景。桥本万太郎指出使动与被动的兼用是整个北方各民族的区域特征。而太田辰夫、江蓝生、蒋绍愚诸先生认为在唐代“教”字句就可以表示被动。如果这种说法是,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人造成的,所以这种致使句紧缩的结果,很多时候会形成人做形式主语的句子,而无生命的物体做主语的不多。这一点,也跟明清时期的实际情况吻合。这种经过紧缩而来的句子,因为已经具有了典型的被动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受事成分,甚至是无生的成分可能会不经过紧缩,而直接进入到这种句式,在清代,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只不过跟现代汉语相比,还有数量多少的差别。这是这种句式进一步功能扩展的结果。
  从前面的统计看,“使”在历代主要的用法都是致使义,但直到今天“使”字句还不是典型的表示被动形式。这也可以从上面的分析中找到原因。“使”字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在宋代有较多的兼有致使义的被动形式的用例,但在使役形式向被动形式转化的关键的明清时期,以“使”为标志的兼有致使义的被动形式远低于其他两种句式。表示致使的“使”字句数量很多,但是在向被动形式中转化的过程中实际是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很难进一步发展成真正的被动形式。
  允让义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忍让义,是向被动形式转化的另一种方式。例如:
  (34)头里娘吩咐若是叫小的去,小的敢不去?(《金瓶梅·第四十六回》)
  (35)西门庆恐怕李瓶儿到坟上悲痛,不叫他去。(《金瓶梅·第五十九回》)
  (36)寄姐的性气岂是叫人数落发作的人?(《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九回》)
  这三个句子都是采取了“s1+叫+s2+vp+n”的形式。但是内部的语义关系却不完全一致。例(34)是典型的表示支配的使役形式,其中的s1和s2相比,s1是处于主导地位,“叫”也具有强烈的支配含义,而“去”这个动作也是从动的,是s2在sl的支配下才作出的。在例(35)中,内部的语义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sl虽然仍旧处于主动地位,但是主动地位已经有所下降,“去”这个动作是“s2”有愿意主动发出的,而s1只是对s2发出动作有一种批准与否的权利。不过,这种形式中的“去”这个动作虽然是由s2主动发出,但是仍旧没有对s1产生影响。例(36)是带有忍让义的被动形式,忍让义是在允让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是允让了一种对自己不利的动作的发生。在这里,s2仍旧是主动的发出vp这个动作,并且这个动作是对s1不利的。当支配义发展到允让义,再进一步发展处忍让义后,结构中s1、s2的主从地位发生了变化,s2由主动变为从动,而s2由从动变为主动,vp也由跟sl无关,转变为有对sl不利的施事关系。忍让义的产生,实际上将句式的发展纳入了类似初始的“被”字句一样的具有承受义的发展轨道。这种句式进一步扩展,也会产生出典型的被动形式。不过从统计上来看,这种句式还是偶发的,在使役形式向被动形式转变的过程中,只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汉语使役形式向被动形式的转化有三种方式,转化方式见图l。
 在这三种转化方式中,第一种方式是主流,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两种方式向被动义转变。 <


  三、结语
  吴福祥曾经转引harris a.c.等人的观点,认为在语言接触中,乙语言会在甲语言的影响下产生或发展出某一语法形式或语法功能,这是一种语言的“句法影响”。从汉语使役形式向被动形式的转变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句法影响”的作用。使役形式向被动形式的转变在民族接触中,受到外部阿尔泰语言的推动,在发展中产生了南北的不平衡。到了现代,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具有类型学区别意义的句式。这种影响是一种外因,受到了汉语自身句式的发展程度的制约。语言接触是一种促发因素,起了一种筛选作用,将语言自身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导入到一个合适的发展轨道。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汉语 汉语拼音 转化 汉语 汉语 现代汉语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多元智能理论下职业院校汉语教育改革
    对外汉语教材质量改进的策略和建议分析
    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
    复合空间理论对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差异的解释…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二题
    汉语因果复句的原型表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