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汉语因果复句的原型表达
为……,所以……”在各类教材中被描述为最普遍、最典型的因果类复句形式,此描述与人们实际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两个关联词同时出现的因果复句数量非常有限,而被看作特殊的、非典型的因果句“……,因为……”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形式。语言表达上的因果关系有别于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后者强调因果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前者则不强调,而是以人们的主观认识为依据来表现因果关系。“……,因为……”目前仍被看作是一种语用的凸显格式,但这种“语用语序”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人们所使用,表现出“语用法的语法化”趋势。
  关键词:汉语因果复句;凸显语序;语义关系;语义表达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3-0141-05
  收稿日期:2011-03-06
  作者简介:董佳,女,陕西西安市人,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讲师。
  一、引言
  1.认知心理学有关因果推论的研究
  因果推论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逻辑之一,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
  john b.best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因果推论“本来就是认知性质的”,“感觉信息自身并不足以产生因果判断,那么它肯定是认知系统对感觉信息进行某种操作并产生因果推论的结果”。best注意到:
  几乎所有关于因果推论的心理学理论首先都会提到我们注意、贮存和使用各种共变或共生现象的能力。如果我注意到“紫丁香在春天开花”,那么从“我已经看到紫丁香开花与春天开始刚好同时”这层意义上讲,就可以认为我发现了一种共生或共变现象。WWw.11665.com而且,紫丁香好像在其他时候并不开花。根据这种共变现象的稳定程度,我最终可以椎论说是春天或春天的某些情况使得紫丁香开花。
  根据以上的论述,人们首先发现一种“共生或共变现象”,然后“根据这种共变现象的稳定程度”,推论出一个结果,这就是人们进行因果推论的过程。人类对于因果联系的一般推理顺序是:原因(条件)在前,结果(行为)在后。这是,否合乎实际呢?
  2.汉语的相关研究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词语表达一个因果推理的顺序观念。认知语言学对人类语言顺序的研究也提出了著名的语言象似性(ieonieity),“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motivated)”。戴浩一曾指出,汉语有极强的象似性,并论证了汉语语序和事件的时间顺序之间具有广泛的象似关系。于是很多学者便推而广之:“因的发生总是在先,果的发生总是在后,所以在中文里因果关系的叙述大体上也按照时间的顺序,因在先,果在后。这显然是顺序拟象性的一种表现。”“原因分句和条件分句也有置……于主句之后的,不过,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也有学者对英语和汉语的因果复合句作过一番对比研究,认为由于英语是具有形式变化的语言,更多地依靠形式来表达语义关系;而在通常情况下,“汉语的因果复句都遵循着先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并认为“这与汉语在句法结构和逻辑结构的一致性有关”,“主要是源于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把语法规律和思维规律统一起来的缘故”。同时也认为汉语复句中原因分句在前,结果分句在后的情形更为普遍,“大部分句子都遵循前因后果的语序模式。这些观点显然是受到语言认知研究中关于语言象似性的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因果复句“前因后果”的观点也很普遍。胡明亮曾针对美国高年级学生写作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提出过一些问题。其中第一条就是“颠倒关联词语以及分句的顺序”。他写道:“把‘因为’分句放在结果分句的后边,汉语也是允许的,……但问题是,看来美国学生对这种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的顺序特别钟情”,比如:“鸣凤的爱情不会成功,因为在高家她的社会地位很低。”“冯是可恶的,因为虽然他有钱有势,可是没有爱国,也没有尊重。”他认为两个“因为”分句都“不一定非放在后边不可”,“看来,学生没有弄懂什么时候用‘自然语序’,什么时候用‘凸显语序’”。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时,他提到,“在表示因果关系时,英语往往先谈果后谈因,汉语则是一般从因到果的顺理推移。虽然汉语里‘果因’和‘因果’两种顺序都可能出现,但是美国学生并不知道‘因果’

是常用的”,并认为“汉语也用‘……,因为……’的顺序,我们在很多作品中或者在日常会话里也可以碰到这种说法。问题是,这种顺序不是常用的顺序,占绝大多数的还是‘因为……,所以……’的顺序。”这种看法合乎汉语的真实用法吗?
  3.问题的提出
  从语言象似性角度出发,推广至判定“汉语的因果复句大都遵循着先因后果的逻辑顺序”,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也发现,上述的几种论述都只是建立在研究者对因果复句的一种“日常印象”上,并没有具体量化的佐证。
  为了得到具体的数据证明,我们以汉语因果复句各种分句顺序的实际数量为考察对象,在一个封闭的语料库中进行了量化统计,结果与人们的日常印象大相径庭。
  二、汉语因果复句实际使用的相关数据及特点
  1.因果复句使用的相关数据
  为了得到较为确切的统计数据,我们以2005年1月份的《人民日报》(电子版)为语料,从共计约250万字语料中统计出254例有标记的因果复句,按照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分为四种形式,它们在语料中的出现频率分别如下:
  如表1所示,原因分句在前,结果分句在后的所谓“正序”因果复句所占比例还不到总数的一半(46.5%),其中只有6例是“因为”和“所以”成对出现的复句(占总数的2%),如:
  (1)因为空客集团是由法德英西4国联合组成的,所以典礼由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英国首
  相布莱尔和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共同主持。
  只出现原因关联词“因为”的句子和只出现结果关联词“所以”的句子分别只占18.5%和26%,如: 料袋不透气,会使种子和空气隔绝,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3)民乐里二胡、古筝最便宜,学得快,便于考级,所以学的人最多。
  通常被人们想当然成“少数”的“逆序”因果复句,即结果在前,原因在后,却占到了53.5%,如:
  (4)兰州某学校的家属住宅区,记者在一台健身器旁问几个十几岁的孩子有关如何玩的问题,孩子们一脸茫然,因为他们平时的玩法就是在健身器上爬来爬去。
  (5)但是微软作为知识产权人在美国、在欧洲主张自己的权利的时候都是得到保护的,在中国也同样应得到保护,更何况微软在中国是否构成垄断,还应该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因为中国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不健全。
  2.各种分句顺序中关联词语的使用特点
  通过对因果类复句各种使用情况的观察,我们发现4种格式中关联词语的隐现分别有如下特点:
  第一,同时出现“因为”和“所以”的复句,如果要省去关联词,通常只能省去其中之一,即只能省去“因为”或者“所以”,但一般不可以两个都省。如果将两个关联词都省去,虽不至于造成语病,但句子就会丧失“因果”的语义联系,而成为普通的陈述句,或因果意味变得很淡。例如:
  (6)如任鸣一样爱戏的戏剧人还有许多,似乎为戏而生。因为爱的纯粹,所以坚持,所以戏剧被赋予了穿透心灵的力量。
  (7)如任呜一样爱戏的戏剧人还有许多,似乎为戏而生。爱的纯粹、坚持、戏剧被赋予了穿透心灵的力量。
  例(6)可以省去一个关联词,变成:“因为爱的纯粹,坚持,戏剧被赋予了穿透心灵的力量。”或者:“爱的纯粹,所以坚持,戏剧被赋予了穿透心灵的力量。”相比之下,对这个具体例句来说,省去“因为”更自然一些,这主要是“爱的纯粹,坚持”这一具体用词比较短促造成的。
  如果把两个关联词都省去,如例(7),整个句子便几乎看不出什么因果意味了,更像是一般的陈述。又如:
  (8)因为它迟来了4年,所以显得弥足珍贵。
  (9)它迟来了4年,显得弥足珍贵。
  例(8)可以说:“因为它迟来了4年,显得弥足珍贵。”也可以说:“它迟来了4年,所以显得弥足珍贵。”除了强调意味稍弱以外,并不影响因果语义的表达。而例(9)几乎完全丧失了因果语义,变成了普通的陈述。
  第二,“……,所以……”和“因为……,……”两种格式的复句中,关联词语有时可以省去,有时则有条件限制,这主要取决于主语的位置或是否有其他副词呼应配合,例如:
  (10)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所以称为中水。
  (11)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称为中水。
  例(11)是典型的说明性语言,逻辑性很强,因此没有关联词也不影响前后的因果关联。而如:(12)天亮,是

一天的开始,所以“旦”也就引申为“日”。(13)天亮,是一天的开始,“旦”也就引中为“日”。
  例(12)(13)中,因为原来都有一个副词“就”与“所以”相呼应,因此,即使去掉“所以”,“就”仍然可以起到引导因果关系的作用。又如:
  (14)但此时,因为严重失约,安位家政公司已遭到了北京方面的严厉谴责,“川妹子”的信誉大打折扣,而安位公司面对各地劳务部门的失信却束手无策。
  去掉“因为”,变成:“严重失约,安位家政公司已遭到了北京方面的严厉谴责,‘川妹子’的信誉大打折扣,而安位公司面对各地劳务部门的失信却束手无策。”没有关联词,开头的“严重失约”就有点语义缺失,甚至出现歧义。而如果将原句的主语提到前一分句(由“因为”引导),这时“因为”则可以省去,如:
  (15)但此时,因为安位家政公司严重失约,已遭到了北京方面的严厉谴责,“川妹子”的信誉大打折扣,而安位公司面对各地劳务部门的失信却束手无策。
  去掉“因为”,变成“安位家政公司严重失约,已遭到了北京方面的严厉谴责,‘川妹子’的信誉大打折扣,而安位公司面对各地劳务部门的失信却束手无策。”语句则显得完整,且暗含了一些因果联系。
  第三,“……,因为……”格式的复句,几乎所有的“因为”都不能省去,有些复句中的“因为”表面上看似可以省去,但实际上,省去“因为”后,整个句子乃至一个语段的语义都会发生改变,变得更像是开启下一个话题,而看不出与前一分句有什么因果联系,这显然违背了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我们也将这种情况认为不可省去。如:
  (16)但所有的冤屈、磨难都没有动摇他的信仰,因为他天性乐观。
  (17)鲍威尔的抗争,对强硬派起到了制衡作用,但他无力扭转美国日益膨胀的强权政治思潮,因为布什总统更倾向于强硬派。
  (18)面对种种责难,澳网组织者非常头疼,因为它牵涉了各方的利益。
  如果,去掉上例中的“因为”:
  (19)但所有的冤屈、磨难都没有动摇他的信仰,他天性乐观。
  (20)鲍威尔的抗争,对强硬派起到了制衡作用,但他无力扭转美国日益膨胀的强权政治思潮,布什总统更倾向于强硬派。
  (21)面对种种责难,澳网组织者非常头疼,它牵涉了各方的利益。
  先说“但所有的冤屈、磨难都没有动摇他的信仰”,接着来一句“他天性乐观”;先说“鲍威尔的抗争,对强硬派起到了制衡作用,但他无力扭转美国日益膨胀的强权政治思潮”,之后又来一句“布什总统更倾向于强硬派”。显得非常突兀,不知所云。
  在“……,因为……”格式中,“因为”不但具有强烈的标记因果的作用,而且对保持前后语义连贯也起着很大作用。
  三、因果复句分句间的语义分析
  对于“……,因为……”格式中关联词“因为”的不可省略,有学者从标记理论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即认为汉语使用者思维中因果推理的顺序是:原因一结果,因此,当因果复句中分句的顺序是由果到因时,即在“……,因为……”格式中,关联词“因为”是具有标识作用的“有标记项”,起着凸显语义的作用,因此不可省去。 论解释了为什么“……,因为……”格式中的关联词“因为”不可以省去,却无法解释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什么会如此大量地使用这种语序,此类因果复句分句间的语义关系具有怎样的特点,以及制约人们使用这种语序的条件是什么。
  1.因果复句分句间的语义关系分类
  综合学界前辈的相关研究成果,这里将因果复句分句间的语义关系归纳为4种:第一,事理的关系,即基于客观事实的原因;第二,句子本身语义上行事的理由;第三,说话人做出推理中的根据;第四,说话人之所以做出这一言行的原因。
  由此,在本研究中,对语料的分析有以下4种关系可以作为参考:第一,事实的原因;第二,行事上的理由;第三,推理中的根据;第四,言语行为的理由。对语料中例句的分析结果如下表:
  2.“……,因为……”格式的语义关系
  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复句格式与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除了“因为……,所以……”格式外,每类格式的例句中都分别存在表示事实的原因,行事的理由,推理的依据,言语行为的理由4种语义关系的情况。但各种格式在表达不同语义关系时在出现频率上却确实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在“……,因为……”格式的例句中,表示“

言语行为之理由”的原因分句超过了表示“行事理由”的句子,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我们知道,因果联系都有一个特点,即其关系的建立都是“顺应事理的”,而导致一个结果的原因往往也并非只有一个,因此我们可以把导致某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暂称为“真正原因”,在语言运用中,除了有真正原因的表述以外,还有非真正原因的表述。而非真正原因的表述往往就体现在表达“言语行为的理由”这一层面上。比如:
  (22)尽管如此,国内外舆论还是多认为这篇演说只是“充斥着豪言壮语,有些华而不实,因为它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判断一篇演说“充斥着豪言壮语,华而不实”有很多原因,而从说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这仍算是“言语行为的理由”。
  有的复句,主句说出一个事实,分句则为这个说法提供个人所知的某一证据作为支持,例如:
  (23)话题选得好,因为它来自我们中间;老师讲得好,因为他们是资深专家,又了解我们。
  “话题选得好”、“老师讲得好”都是事实,而“它来自我们中间”和“他们是资深专家,又了解我们”为前面的说法提供了个人所知的证据。又如:
  (24)即使以后中途退保,也不值得,因为退保得到的钱,比将来满期给付的钱要少。
  (25)诗是最难评的,因为诗中蕴含的个人化的思想和情感的分量太多太重。
  “中途退保不值得”是一个事实,为什么?说者为此提供的证据是“退保得到的钱,比将来满期给付的钱要少”;对于“诗最难评”这个事实,说者认为原因是“诗中蕴含的个人化的思想和情感的分量太多太重”。
  有的复句,主句表示一个推断,分句则为这一推断提供个人知识的某一实据作为支持,例如:
  (26)去年农业和农村发展成绩突出,并不等于今年还能一路攀升,因为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
  首先提出一个推断:“去年农业和农村发展成绩突出,并不等于今年还能一路攀升”,接着“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给这个推断提供一个实据作为支持。又如:
  (27)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对我们事业的损害有时甚至比那些公开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
  还要大,因为它更具有蒙骗性和蛊惑性。
  说者提出了一个推断“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对我们事业的损害有时甚至比那些公开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还要大”,而说者认为原因是“它更具有蒙骗性和蛊惑性”。
  事实上,在其他语言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形,比如英语中:
  (28)percy is washington,for he phoned me fromthere。
  (29)he must be ill,for he is absent today。
  quirk.r.s将英语中这类句子称为“间接因果句”,并认为这类句子的“原因分句表示的间接原因同主句所表示的情景无关,只是作为有关的话语的言语行为的一个含蓄的动机”。
  这里表示“有关的话语的言语行为的一个含蓄的动机”与我们上文谈到的“表示言语行为之理由”非常类似。如果把因果复句看成是以一定的依据来推理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说,表示真正原因的因果句表达的是顺应事理的因果关系,而表非真正原因的因果句表达的则不是顺应一般事理的推理过程,而是“以说话人自身特有的证据来推知主句的过程”。例如:
  (30)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从近代医学观点看,对老年人不宜提倡饭后百步走,因为吃饭特别是吃饱饭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者,是一种负荷。
  这里有一个论断“老年人不宜饭后百步走”,说者给出的实据是“吃饭特别是吃饱饭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者,是一种负荷”。其实“吃饭特别是吃饱饭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者,是一种负荷”并不能算是对前一分句论断最科学的解释,而只是说者以自身特有的证据来推知主句的过程。因此,在这类句子中,主句表示的是一种“认识结果”,而从句则是为主句的叙述提供了支持或证据,实际上,可以说是,说话人能说出主句说法的认识上的证据。
  3.“……,因为……”格式的语义功能
  上文谈到了一般因果句和表非真正原因的因果句二者原因分句表达语义上的区别。从语义功能上来看,二者也是不同的。一般因果句中,句子的作用是“纪因述果”,比如:
  (31)因为空客集团是由法德英西4国联合组成的,所以典礼由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

总理施罗德、英国首相布莱尔和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共同主持。
  (32)因为塑料袋不透气,会使种子和空气隔绝,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33)民乐里二胡、古筝最便宜,学得快,便于考级,所以学的人最多。
  而在表非真正原因的因果句中,前后分句已经超越了一般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而是成为了“先提出论断,接着给出理由”的一种习惯性或程式化的表达方式,例如:
  (34)军官只有两种,一种是合格的,一种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们总在寻找借口。
  (35)这应该是个良好开端,可我认为仅仅如此远为不够,因为春晚还没有从根本上创新机制。
  (36)人权固然是人的权利,但人的权利不一定是人权,因为特权也是一种人的权利,而特权恰恰是与人权相对立的。
  以上各例的原因分句,都是要说明“之所以这么说”的理由:“总在找借口”是“不合格”的依据,“春晚还没从根本上创新”是说者觉得“远为不够”的前提,等等。
  这种从表面看来“以果溯因”的表述,其实是以“果”为已知信息用作一种“铺垫”,而将以此溯出的“因”作为信息焦点。因此往往原因分句放在主句之后,形成凸显语序。这时,句子表达的是说话人心理上的一种因果关系,应该说属于语用层面。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因果复句各类格式,特别是“……,因为……”格式的种种分析,我们发现,通常被认为是汉语因果复句“原型表达”的“因为……,所以……”格式,在实际语料中的使用频度并不算高,而通常被认为是特殊用法的“……,因为……”格式却屡见不鲜,而且是各类格式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一类。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逻辑上前因后果的“常规”顺序,表现在言语中可能并不是“常见”顺序。现实生活中,能够用“因为……所以……”来表述的关系其实并不都是因果关系。人们对于世界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认知往往存在大不相同的看法,结果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因果关系表述形式,同时,很多在事理逻辑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物,也会被套上因果关系的形式来加以表述。再加上为了“凸显原因”的言语心理,带标记的“……,因为……”复句格式便大量地出现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
  这也再次说明,语言在反映人们认识关系的基础上,说到底还是反映着人们的心理关系,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语言表达上的因果关系有别于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后者强调因果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而前者则不强调这种必然联系,而是以人们的主观认识为依据来表现因果关系。有时,两件事之间也许并不存在事理上的因果联系,但由于说话人主观心理上认为它们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就可以在语言上表现为因果句。有时甚至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情绪,表明一种态度,也可以表现为因果句。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汉语 因果 类型 汉语 因果 因果关系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从一起案例试论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浅析多元智能理论下职业院校汉语教育改革
    对外汉语教材质量改进的策略和建议分析
    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
    复合空间理论对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差异的解释…
    论汉语使役形式向被动形式的转化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二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