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文”、“攵”、“夂”三部首的不同文化内涵
部首是汉字形态与结构中最有特色的传统概念,是汉字文化优秀遗产之一。了解部首产生渊源和汉字结构原本形义关系,抓住汉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掌握同一形部汉字的表意规律,对提高汉字教学水平,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部首“文”、“攵”、“夂”从形、音、义三方面加以辨析阐释,有助于对部首的深入了解,又有利于识记汉字、掌握汉字形意组合规律并理解其深厚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部首;文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145-04
  中广网南昌消息称江西车牌“赣”字被错写16年,江西省简称“赣”,车牌上“赣”字右上角三笔折文旁“夂”被错写为四笔反文旁“攵”。“文”、“攵”、“夂”三个部首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错用误写,根本原因是对其部首字形意义本源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对“文”、“攵”、“夂”形、音、义进行探讨、辨析,帮助人们了解部首意义和用法,掌握汉字形意组合规律并理解其深厚的人文内涵。
  部首是汉字形态与结构中最有特色的传统概念。部首检字法是汉语字典(辞典)常用的检字方法之一,是东汉许慎的创举,他在《说文解字》(下文均简称为《说文》)[1]中,根据文字形音义的关系,按照六书的原则,概括出540部首。
  “文”、“攵”、“夂”在字典、词典中分属不同的部首。现代教学中通常将三者分别称为“文”、“反文旁”、“折文旁”,这些称呼作为识字、书写教学的辅助提示和民间俗称,已有一段历史了,但是,如果从语言文字的科学规范来说,这些称呼就不够严肃和准确了。wWW.11665.com
  一、“文”、“攵”、“夂”的读音区别
  “文”读音wén,通“紊”。甲骨文写作“”,《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都认为其读音同纹。
  “攵”读音pū,古同“攴”,《廣韻》凡从攴者,作攵同。《正字通》“九经字样作攴,今依石经作攵,与文别。”《集韵》:“或作‘扑’、‘扑’。” 也就是说“攵”、“攴”相通,读音都是pū。
  “夂”读音zhǐ,《集韵》陟移切,古同“终”zhōng 。《说文》“夂,从后至也。像人两胫后有致之者。凡夂之属皆从夂。读若黹。”
  “文wén”、“攵pū”、“夂zhǐ”,三者读音差异明显,不难区别。
  二、“文”、“攵”、“夂”的笔画写法与构字区别
  “文”四画,点、横、撇、捺,为独体象形字。《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字形本义为文身,甲骨文像人胸部有刺画的花纹,是古代文身的写照。[2](p81)
  “攵pū”俗称反文旁儿或反文儿,四画,撇、横、撇、捺,“攵”古文写作“”,甲骨文从又(手),像手持刑杖棍棒形,会击打之义。[2](p57)做构字部件时,一般处于左右或左中右结构字的右边。如:牧、政、故、敏、数等。
  “夂zhǐ”俗称折文儿,三画,撇、横撇、捺,“夂”甲骨文写作“”像一只朝下的右脚形,表示到来。做构字部件时,一般处于上下结构字的上边、下边或半包围结构字的左边。如:冬、夏、处、夔等。
  三、“文”、“攵”、“夂” 三部首的文化内涵区别
  “文wén”、“攵pū”、“夂zhǐ”,三者虽然字形相近但形态、笔画、笔顺还是有所不同,其读音也不同,意义相别更远,属于三个不同文化范畴。
  “文”既是独体字,又是部首,本义是文身、花纹、纹理交错,文部属字甚少,《说文?文部》仅列有文、斐、辬、[xc造字1.eps;p]四字。
  《说文》对这四个字的解释是:“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斐,分别文也。从文非声。《易》曰:君子豹变,其文斐也。”“辬,驳文也。从文辡声。”“[xc造字1.eps;p],微画也。从文[xc造字2.eps;p]声。”文、斐、辬、[xc造字1.eps;p]四字都是花纹和纹理交错的意思。
  查找现今字典部首“文”,虽然能找到17个汉字,但是多为异体字,有:文、斈(古同“学”)、斉(古同“齐”)、斋、斊(“斉”的讹字)、斍(古同“觉”)、斏láng、斎(同斋)、斑、斌、斐、斒(同“斑”)、﨎shuang、斓、斔yǔ(同“斞”)、斕(同“斓”)、斖wěi。还有吝(古偏旁为“口”)、紊(古偏旁为“纟、糸”)。
  “文”部首的汉字其义多与文饰、纹理有关,如:文身(被发文身《礼记》)、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

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引申为文采、文化和文雅等意义,如文字、文章、文巧(文饰巧辩)、文饰(彩饰)、文匠(文章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也作量词,指旧时铸有文字的铜钱。如:一文钱、不名一文。
  文化、文斑、文雅、文静、文华辞采、文质彬彬……“文”留给人的是斑斓、文明、柔和、儒雅的概念和印象,属于文化范畴。
  “攵pū”在《新华字典》、《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分为“攵”、“攴”两个部首,而《说文?攴部》收有77个汉字,是将“攵”、“攴”合并在一个部首的,《中华字海》也将其合并为一部,认为“攵”同“攴”。[3](p871)这说明“攵”、“攴”原本就是一个字。下面我们以《说文》为主谈谈“攵pū”部汉字的意义。
  “攴”《说文》:“小击也。从又卜声。凡攴之属皆从攴。”“攴”是手里拿着棍子的形态,音pū,是扑打、敲击的意思。《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攴”部的汉字仅有“敲”、“敨”、“敍(叙)”、“敺(驱)”“敁(掂)”、“斅”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意思与用手持物敲打、掂量有关,其他的都归入“攵pū”部首。
  “啟”《说文》:“教也。从攴启声。《论语》曰:‘不愤不啟。’”
  “彻(徹)”《说文》:“通也。从彳从攴从育。”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 加了音符“彳(chì)”,变成了形声字。本义为撤除、撤去。
  “肇”《说文》:“击也。从攴,肈省声。”肇在篆文中的意思是攻击。[4](p1037)
  “敏”《说文》:“疾也。从攴每声。”甲骨文字形写作“”,从攴从每(头戴饰物的女性)像妇女用手整理头发的样子。本义:妇女梳理动作迅疾麻利,动作快,引申为思想敏锐、反应快等含义。
  “政”《说文》:“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是个会意兼形声字,攴( pū)是敲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是:纠之使正,匡正意思,统治者靠皮鞭刑杖来推行其政治。
  “整”《说文》:“齐也。从攴从束从正,正亦声。”攴是用手敲打,束是约束,使之归于正。合起来表示用手击打或捆束,使之整齐。本义:整齐。
  “效”《说文》:“象也。从攴交声。”甲骨文写作“”, “攴”表示操作,“交”像交叉腿之人,合起来表示模仿、仿效,也有人认为“交”为相交、相错,引申为较量、比武。“交”“攴”联合起来本义表示竭力较量。引申义:竭力、尽力;竭尽所能、贡献一切。
  “故”《说文》:“使为之也。从攴古声。”
  “数”《说文》:“计也,从攴娄声。”由“娄”与“攴”组成,“娄”意为双层,表连续,“攴”指敲击,联合起来表示一一点数,逐层计算,击掌确认。本义是点算并确认层量。引申义:点算并给出总计。
  “孜”《说文》:“汲汲也,从攴子声。《周书》曰:孜孜无怠。”是形声字。攴,击打,不断敲击自己,才能努力不懈。“孜孜”本义: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敞”《说文》:“平治高土,可以远望也。”敞是形声字,从攴( pū),从尚,尚亦声。“攴”意为动手、搞,“尚”意为摊开、展平。“攴”“尚”联合起来表示搞宽、扩大空间。本义:动手开阔场地、扩大空间。引申义:开阔的场地、广大的空间。《说文》认为“敞”是平治高土筑成平台用以远望。《康熙字典》引【类篇】曰“敞,开也。又露也。”解释虽有差异,但“攴”为动手的意思是一致的。
  “改”《说文》:“更也。从攴、己。李阳冰曰:已有过,攴之卽改。”改是变更、改正之义。甲骨文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蛇形状,表示用棍棒击打之意,会驱鬼辟邪改变厄运之意;另一种是子的原形,表示手持棍棒打孩子,会意古代的“棍棒教育”,使其改过。
  “教”甲骨文写作“”篆文统一为“ ”。《说文?教部》:“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攵”同“攴”或“扑”,均有击打的意思。这些,注定了“教”本身就具有“惩罚性”。古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虽说不一定正确,但它在中国古老的教育教学史上延续几千年,而且它的来源也正是这“教”字。正因如此,古代私塾先生每每教学时,都手持戒尺(戒方),对未能完成学业的学生

进行惩罚。《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扑作教刑”即对于不勤奋学业者,罚其体而警其心的刑罚。
  敕:诫也。臿地曰敕,从攴束声。本义:告诫,嘱咐。
  敛:收也。从攴,佥声。本义是收集、聚集。
  敌(敵):仇也。从攴啻声。形声。从攴,从啇,啇亦声。“啇”意为视线对准的、看准的;“攴”意为击打。“啇”“攴”联合起来表示照看准的目标打去。本义:被瞄准击打的人。引申义:仇人、匹敌、势均力敌。
  赦:置也。从攴赤声。本义:宽免罪过。
  攸:行水也。从攴从人,水省。(徐锴曰:“攴,入水所杖也。”秦刻石峄山文,攸字作[xc造字3.eps;p]。)
  敦:怒也。诋也。 “攴”表示手持械,有所击。本义:怒呵重责、扑打。引申为督促敦习,敦学:勤勉学习,敦逼:催促逼迫。
  败:毁也。从攴、贝(甲骨文像以手持杖敲击鼎。现代汉字“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手持棍击鼎。本义是毁坏,搞坏)。
  寇:暴也。从宀( 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的头部),从攴,表示手持棍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入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收:捕也。从攴丩声。篆书写作“”从攴(手持刑仗)从丩(表纠结)本义是拘捕犯人,引申为收束、收敛、收获、收取等意思。
  敲:横掷也。从攴高声。
  鼓:击鼓也。从攴从壴,壴亦声。
  考:敂也。从攴丂声。(假借为“攷”。敲,击)
  敂:击也。从攴句声。读若扣。
  攻:击也。从攴,从工,工亦声。“工”意为土木工程作业,“攴”指动手操作。“工”“攴”联合起来表示在敌城外围进行土木工程作业(如建造云梯以登敌城、挖掘地道穿过城墙、堆垒土阜以居高临下、挖掘临时河道准备引水淹城等)。本义:为夺取敌城进行土木工程作业。引申义:为实现目标而艰苦努力(如攻读博士学位、技术攻关、攻玉等)。
  畋:平田也。从攴、田。《周书》曰:“畋尔田。”(“攴”表示手的动作。本义:打猎《广韵》畋,取禽兽也。古同“佃”, 平田、耕种之意。)
  叙:次弟也。从攴余声。从攴,余声。本义:秩序,次序。
  牧:养牛人也。从攴从牛。《诗》曰:“牧人乃梦。”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义:放牧牲畜。
  敇:击马也。从攴朿声。(古同“策”,用鞭子打马。)
  “夂”就汉字索引来说,是为部首之一,拼音:zhǐ。繁体和简体中夂部都归于三画部首。夂部通常是从上方为部字,如夆、各等字,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夂部。要注意的是,在繁体中,夂部与夊部不同,夂字中的撇捺不相交,但夊字中的撇捺相交。由于夂部已无繁体常用字,台湾一般非研究用的中文字典多半省去夂部,可能没有收录夂部,归为夊部。夊suī是古部首之一,归于三画部首。夊部通常是从下方为部字,如夏、敻、夔等字,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夊部。夊甲骨文写作“”,像朝下的一只左脚,表示迟疑退回之义。篆书写作“”《说文》:“形迟曳夊夊,像人两胫有所躧也,凡夊之属皆从夊。”古同“绥绥”,慢慢行走的样子,如“雄狐夊夊(今作‘有狐绥绥’)。”体汉字,将夊部与夂部,并归在夂zhǐ部。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新华字典》都只有夂zhǐ部。
  “夂”《说文》:“从后至也,像人两胫后有致之者。凡夂之属皆从夂。读若黹,陟侈切。”像一只朝下的右脚形,表示到来的意思。凡“夂”作意符的汉字多与脚或脚的动作有关。
  “处”(處):繁体字从虍(hū),从処(chǔ),処亦声。《说文》:“処,止也。得几而止。” “虍”指虎皮或虎形,“夂”是趾的反写,“几”是几凳,合起来表示暂时停步休息。[5](p35)
  “各”,《说文》:“各,异词也。从口攵,会意。攵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 “夂”从甲骨文演变而来,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下“”,一般理解为“之”,意思是:走、往;“口”指口头意见、商议。“夂”“口”合起来表示“商议往哪条道走”。本义:在十字交叉道口商议走向。另一种解释认为,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下“”,表示从远方走来,下部的口表示村邑,意为各得其所,各自走回自己的住所。
  “夆

:从夂从丰,丰亦声。“夂”意为停止、终止;“丰”意为植物经过春天三个月的疯长。“夂”与“丰”联合起来表示:植物停止疯长、植物长高停止。本义:植物长高到顶。
  “夋”《说文》:“行夋夋也。一曰倨也。”行走迟缓的样子。
  “夌”《说文》:“越也。从夊从[xc造字4.eps;p]。[xc造字4.eps;p],高也。一曰夌[xc造字5.eps;p]也。”古同陵,超越。又同凌,侵犯;欺侮。
  “复”《说文》:“復,往来也。”下部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夏:从“首”省,从夊(zhǐ,zhōng)。或从“面”省,从夊,甲骨文像一个手持斧钺壮大威武的武士。《说文》:“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xc造字6.eps;p],[xc造字6.eps;p],两手;夊,两足也。”朱骏生认为“像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夏”是取其盛夏季节,四肢大张,裸露其形而构思成字的。夏古同“夓”
  夒:《说文》“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页,巳止象手,夊象足。”
  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四、归纳概括
  “文”、“攵”、“夂”分属于三个不同的部首,是三个读音不同、笔画写法不同、文化内涵不同的部首。
  “文”读音wén,写法为点、横、撇、捺,四画,本义为文身、花纹、纹理交错,后引申为文采、文化和文雅等意义,属于文弱、文雅、文明、文化范畴。
  “攵(攴)”读音pū,写法为撇、横、撇、捺,四画,本义为手持棍杖扑打、敲击,引申为与手有关、动手操作之义,属于动手、敲击、扑打、畋牧、攻击等范畴。
  “夂”读音zhǐ,写法为撇、横撇、捺,三画,本义为朝下的一只脚,引申为迟疑退却、到来缓慢之义,属于用脚或与脚有关的范畴。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影印本)[m].长沙:岳麓书社, 2005.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冷玉龙.中华字海[m].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4]古代汉语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熊国英.图释古汉字[m].济南:齐鲁书社,2005.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ree chinese radicals of“文”、“攵”and“夂”
  li jian-guo
  (ha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zhong, 7230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radicals,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are the most impressive presentations of coinage in chinese rectangular characters.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be awar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origins of radicals and chinese character forms, together with the routines that different radicals signify different meanings. it contributes well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paper makes contrast and interpretation about three radicals“文”、“攵”and“夂”in terms of forms, pronunciations and meanings, in the hope that it is conduciv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adicals, to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o the mastery of the rule of combinations in both forms and meaning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humanistic connotation.
  keywords:radicals in chinese characters; culture; probe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截然不同 部首 部首 部首 偏旁 部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唐宋金元文论“衰落”、“隆起”辨
    论鲁迅小说的“文化批评”特质及美学创新
    浅谈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原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