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论摄影意象美的意蕴与构建
典美学的一个概念,是造型艺术超越机械写实囹圄的表达空间,是艺术家心中的风景与气象。摄影意象的提出旨在实现对摄影机械写实属性的超越,本文追溯了摄影意象的渊源,并对摄影意象美的意蕴作了阐释,进而提出了摄影意象美的构建前提与手法,旨在为摄影赢得意象表现自由做前沿性的探索。
  关键词:意象;审美距离;图像语言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152-04
  
  自肇始之日,摄影的高度写实性就曾引发了对其艺术属性的争议,时过境迁,摄影作为一门图像艺术语言已得到广泛的认知和应有的尊重,这应归功于摄影美学内涵的不断发展和积聚,其中就包含了摄影作为一种图像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意象美。
  一、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的理论构建
  中国的传统艺术普遍崇尚意象,意象方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文字以“象形”为基础推演、构建自己的文字体系;天文历法讲“观象授时”;《周易》则推崇“观象制器”等。
  (一)意象的哲学诠释
  在我国古代,“意象”概念的阐释是出自哲学的视角,老子思想的影响真正确立了“意象”的哲学含义,他认为,对道的认识只能凭借意象,尤其是对于“大道”更是如此。道是形而上的“大象”,它“无形”、“无状”、“惟恍惟惚”,却同时在恍惚之中又“有物”、“有象”、“有精”、“有信”,它是体悟中的意象,需要人们通过对外物的观察而后内视自省,达到某种体验境界之后,依靠直观感悟来体验和捕捉这种超越有限物象的意象。
  (二)意象的文学内涵
  《周易?系辞上》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认为古代圣人创制物的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都是为了人的思想,而意象作为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理论术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完整提出并作出了阐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诗篇之大端。wwW.11665.coM”指的是诗人创作前应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之后文艺理论的发展虽不断丰富其内涵,但意象的本意一直相沿不变。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即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所谓“月寄相思,客路青山,鱼传尺素,大雁传书”,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三)意象的造型表现
  与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相对比,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基于民族厚重博大的文化沉淀,历来重视作品的意象表现。所谓写意,即有表达意象之意。远古时期的彩陶纹样就充满着意象之美,不求形似而重神似的意象造型贯穿中国传统绘画的始终。及至近代,齐白石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意象美学观,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黄宾虹为之作了深入的诠释,“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
  总之,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这一哲学术语的语义内涵在视觉语言方面的延伸,是寓“意”之“象”。在视觉艺术中,意象的含义并未有本质的变化,可以挪用来阐述影像的寓意,使画面唯美而又寓意深远,余味隽永。正如海伦曼所说:“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的感情。”因此,我们只有明确“意象”一词的来源和其基本含义,才能更好地体察它在摄影中的意义,从而真正地发掘和继承它。
  二、解读摄影的意象之美
  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具有多种修辞性,直白的记录不是艺术,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纠缠于浅层次的再现是苍白而无意义的。当绘画所曾经担当的记录功能被摄影取代后,画家开始注重绘画的抽象表现,画面逐渐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着力表现绘画的意象美,以求维护自己的艺术尊严。
  在绘画与摄影主观表现性的差异方面,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就曾注意到:“作为对摄影的回应,绘画开始强调画面中的色彩。到印象派让位给立体派为止,绘画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而当时的摄影无法随之进入。”[4]正是摄影所具有的机械复制的属性,决定了摄影作品主观情感介入的难度。不像绘画,可以任由画家借助笔触、色块、线条的表现力,传达出画家与众不同

的个性与情感。“我无法再去思考我能思考些什么,画面已充满了我的全部思想。”[5]摄影在呈现同一物象时,任何人的拍摄都难有二致,高度的写实性在这里呈现出一种视觉的“暴力”,让观者没有遐想的余地,挤占了“意象”生成的空间。承上可知,并非所有的图像都具有“意象”之美,纯粹的记录与写实,就不会产生意象,更无意象美可言。正如黄宾虹先生诠释的第一种伪画——“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具有意象美的作品一定是融入了作者情感与思想的精髓,是物与思的产物,是由“意”而生的“象”,是以实物为载体的精神之物。从某种意义讲,对意象的追求,才能反映出摄影的艺术本质,即摄影所摄之物皆载体,都是承载意象之物,即载意之物。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并带有着某种意蕴与情调,一般由描写物象细节的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借用文学语境中对“意象”的诠释,我们可把摄影的意象分为心理意象、内心意象、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
  (1)心理意象:它表示过去的感觉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只在知觉基础上所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如韦斯顿的《青椒》、《贝壳》系列等。韦斯顿的《贝壳》系列作品利用贝壳的某些侧面与视角和天鹅这一物象的相似性,通过精准的用光和构图实现了意象的升华,人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组贝壳这一“象”,而是在脑际中形成的“天鹅”这一“意”;《青椒》则让观者在“青椒”、“拳头”、“人体”这些“意象”之间往返徜徉,余味悠长。
  (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超前的意象设计图像,如缪晓春的《虚拟最后审判》、迟鹏的《奔》等。缪晓春的《虚拟最后审判》是用电脑特技来阐释缪本人对米开朗琪罗这一不朽名著的理解,画面充分运用后现代语言中解构与重构的思想,来达到缪晓春心中的“审判”,在这里,《审判》的原画成为了艺术家的“象”,而缪晓春的“审判”则是呈现于观者面前的“意”。 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二者都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如姚璐的《中国新山水》、柳迪的《大象》等。姚璐的作品是对意象美更深层的诠释,画面以解构主义的手法,用建筑垃圾、防尘网等元素重构成一幅幅意蕴深远的宋代青绿山水画卷,借此传达作者的哲学思辨,以及对当下现实问题的忧虑。从意象审美的角度解读,那么构成画面的初始元素如垃圾、防尘网等与其所要诠释的对环境的关注、对哲学中现象与本质之间辩证关系就构成了“象”与“意”的和合统一体,二者形成了流畅而委婉的传达,铸就了当代意象摄影的典范。
  三、构建摄影意象的条件
  首先是立意与选题,不是纯主观的、无病呻吟式的矫情,而是作者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性的情感、源于对美的理解与感受之后的创意。立意决定着作品的格调与成败,是摄影创作的根本,是摄影家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这里牵涉到了意象的创作方法:忘记笔法,挪用于摄影,即同此类,我们必须超越摄影的机械写实属性,单纯的记录是不创造任何艺术价值的。关于此古人有诸多非常精辟的论述。张彦远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又说:“夫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荆浩则说得更直接:“忘笔墨而有真景。”画家创作时应该直接以精神和意念作画,如果时时刻刻想着笔墨,是画不好画的,笔墨只是流露感情的工具,画家不应该被笔墨技巧局限和束缚。然而忘却笔墨却并非不讲究技法,乃是讲究技法纯熟后通往艺术之“道”的更高境界。
  其次是精湛的摄影技艺与高雅的审美涵养的统一,摄影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需要作者具有娴熟的摄影操控和后期制作能力,更要有综合的审美修养。
  姚璐的代表作《中国新山水》是典型观“象”生“意”,“意”在“象”先的作品,在他的摄影作品里,我们既可以体味到北宋王希孟青绿山水的清新明艳之余韵,也能感受到范宽北方山水的雄阔壮美、峻拔浑厚的气格,这都彰显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为;《青椒》是韦斯顿20年心血的结晶,作品呈现出的超凡脱俗的意趣是作者一生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的写照,在他身上体现着“人类不断探索、寻求完美的精神境界”(安塞尔?亚当斯)。
  最后,意象的形成有赖于孕育其形成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背景,“中国古代也有人提出‘作画贵有古意’。什

是‘古意’呢?一般要隔了几代的东西才会让人觉得‘古’,才会让人很神往。可能是隔了几代,他发现了与眼前艺术中不一样的东西。就觉得那东西很珍贵,就有了远隔经年,却很向往的感受。”[6]缪晓春在一次访谈录中作了如上的叙述,这其中蕴含了一个关于意象形成的时间场,时间的延续也会在人们的心中萌生遐想与情思,换言之,历史也是一种“意象”,是人们在观“古象”时心中所形成的“意”而已。因而意象的形成不是艺术家自我个人的孤芳自赏,任何遗忘历史、脱离受众的意象都是艺术的虚无。因而艺术家必须研究并理解其所处的文化背景、语境氛围。仍以缪晓春为例,纵观缪晓春的艺术轨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思维习惯中总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想象,无论是《过去对现在的访问》,还是《虚拟最后审判》,历史和现实的语境转换一直是他的思辨模式。为了反观整个艺术史,他不断换位审视着内心的“蜃楼虚像”。为表达对经典艺术全新的认识,他试图以新技术重新创造规则,努力把人类以往的精神文化遗产带入当代艺术的语境。可以窥伺到他心底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和国内艺术学院中盛行的现实主义叙事模式的潜在影响。 这也许跟他的成长过程和受教育的文化背景有关。其实,对他的创作起决定作用的,应是他不断变化的现实生存语境。[7]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是盛唐奋发向上之气和皇皇不承让之风的意象,徐悲鸿的凛凛奔马,则象征着民族不屈的品格,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民族觉醒的意象,优秀的摄影作品能拥有强大的感召力,并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它所表达的深意远比视力所及丰富得多。
  如果说摄影的“象”为“实”,“意”则是前者的延伸,是空间中的“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象外之象”。这种有形和无形,实和虚的辩证关系就构成了摄影艺术的“意”,它是作者、摄影作品、观者三者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所产生的效应。王国维认为:“大家所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腑,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8]一个“深”字,同样道出了作为视觉艺术家必备的品格和洞察力。
  四、摄影意象的技术构建
  意象美的形成是“道”与“器”的结合,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摄影数字化为摄影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数字化的手段为我们丰富摄影语言,营造更加丰富的摄影意象提供了更多可选的手段。
  (一)色彩联想意象的运用:利用色彩联想的传感可以达到意象的表现,如白色调可以表现欢快、轻松和惬意;而黑色调则压抑、凝重、沉稳。颜色冷暖的划分也是意象运用的普遍方法,所谓冷色与暖色,正是人类生活中长期经验积淀的由“色”相生“意”象的结果。黑白与彩色的交替变换,在电影、图片中也常作为过去(黑白)与现在(彩色)的对比表现,这实际上就是颜色意象表现形式的应用。
  (二)点线面的构成元素的运用:在设计学中,点线面是构成视觉形象的基本元素,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构成了不同的意趣和情绪,如点在空间的疏密变化形成了富于韵律感的形象,曲线直线则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指向;面的边际所构成的图形如三角形、圆形等可以成为摄影构图的框架,也可以作为摄影的造型元素而独立承载情感与观念,这些语言赋予摄影以表现意象的更大自由和空间,为摄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后现代语汇的运用:作为后现代思潮理论主张之一的解构主义,对当代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解构与重构是解构主义典型的创作手法,与挪用于电影语言的蒙太奇一起,极大地解放了摄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一切“不可能”在后现代语汇面前都已转化为“可能”——“人可翱翔兮而不坠,水火可共生兮而不悖”。
  作为当代艺术在摄影媒介中的折射和融合,装置摄影和行为摄影更是丰富了摄影意象的内涵,无论是“象”还是“意”,从形式的锻造到内容的丰厚都使得摄影意象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现领域,后现代语汇让摄影在意象营造上真正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从思想到手法都实现了作为艺术主体——人的自由与解放。   中国传统的意象审美观强调意象是具象与抽象的辩证统一,是主客观相辅而相成的。而摄影所天赋的机械写实属性,则是构建意象美的大碍,摄影意象的形成必须获得在写实与抽象之间表现的自由,同时摄影意象美是物质与精神的和合与统一,意象的产生与构建均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

文化土壤。
  回顾20世纪西方艺术对中国画的影响,邵大箴先生有一段颇为精辟的概括:“回顾20世纪中西绘画的变革,我们大体上可以说,西画语言的现代性是从强调物质性转而强调精神性,是由实到虚;中国画语言的现代性则是在强调精神性的基础上,注重现实性,是在虚幻的境界中增加现实感,它们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不同的是,就语言本身来说,西画的写意化是对写实传统体系的否定。”摄影发源于西方的绘画语境,具有天然的物质性,作为一种图像,与绘画图像具有相近的审美价值取向,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观导入对摄影意象美的探索,并不是对摄影写实属性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必将有助于摄影美学价值的东方化,拓展摄影研究的领域、引导摄影创作的方向,传统中国绘画悠远厚重的积淀也为摄影的发展提供了丰沛的养分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2]夏雨编.回望大师[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
  [3][瑞]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美学译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巴黎,19世纪的首都[m].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姜节泓.姜节泓与缪晓春访谈录[j].中国摄影家,2008,(1).
  [7]缪晓春的博客: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miaoxiaochun/15290.
  [8]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connotations and construction of photographic imagery beauty
  ——in terms of weston’s pepper and bullough’s psychic distance theory
  ji tao
  (school of fine arts, jinan university, jinan, 250022, shandong, china)
  abstract:as a conception of classic chinese aesthetics, imagery refers to a sort of presentation space in which the plastic arts surpasses the limitation of mechanical realism. it’s the scenery and scene in artists’ heart. the proposal of photographic imagery aims to surpass the limitation of photographic mechanical realism. in this article, the parentage of photographic imagery is studied, the connotations of photographic imagery beauty are illustrated and the preconditions and methods to construct photographic imagery beauty are put forward. it aims at some pioneering research for gaining freedom of imagery expression in photography.
  keywords:imagery; aesthetic distance; image language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摄影美 亚当斯 摄影 摄影美 格论 摄影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新闻摄影的认识和审美作用
    “湘高速杯”全国高速公路建设成就摄影大赛…
    新科技在摄影艺术领域的运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