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技术学的兴起及其与技术哲学\技术史的关系
摘 要:技术学是以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学科的统称,是介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又性学科门类。仿照科学学的学科结构,可将技术学的分支学科区分为理论技术学、专门技术学、应用技术学三个学科系组。技术学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同技术哲学、技术史有着难分难解的交叠关系。技术学与技术哲学、技术史既有研究视角、基本内容的差异,又有某些共同性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技术学;技术哲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学;科学知识体系

1 技术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回顾

技术作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活动手段。其历史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原始人手中的第一把石斧、石刀,就可以看作是技术活动的产物;原始人拿起第一把石斧、石刀对自然界施加作用,就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活动。然而,人们对于技术活动、技术概念的研究,则是从近代以后才开始的。

在西方,“技术”、“技艺”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安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约前500一前428或427)、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亚里土多德(前384一前322)等,都曾对技术或技艺有所论及。在中国,具有同现代汉语“技术”相近涵义的“技”、“工”等单字词汇首见于春秋时期的文献之中。而“技术”一词作为技艺和医、卜、星、相等方术的统称,最早出现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一?)的 <史记’货殖传》中。

17世纪初,英文中出现technique(技术、技艺)一词,用于指称各种应用技艺。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 1626)最先提出将技术史作为一门学问加以研究的主张。WWW.11665.coM 18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1713—1784)为自己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了“技术”(art)词条,将技术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1772年,德国经济学家贝克曼(j.bechman, 1739—1811)首先创用德文的technobgie(技术、工艺学)一词,随后出版了(技术入门》(1777年)、(发明史》(1782— 1785年)、《对发明史的贡献》(1780—1805年)、《技术大纲》 (1806年)等著作,开对于技术的整体性研究的先河。

19世纪,关于技术的研究,渐趋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德国学者波佩(j。popa,1776—1854)的《工艺学的历史》 (1807年),英国化学工程师、经济学家尤尔(a.eue!, 1778—1857)的《工厂哲学》(1835年)、《技术辞典》(1843年)等,综合地论述了有关技术、工业、工厂的许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他们的著作中包含着许多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精辟论述,科学观、技术观成为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1877年,德国学者卡普(e.kapp,1808— 1896)出版《技术哲学原理)一书,首创“技术哲学”这一学科名称,被公认为技术哲学的奠基者。

20世纪以来,技术在现代科学革命支持下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激起了人们的探究热情。这一时期,不仅许多史学家撰写了大量将科学史与技术史综合在一起的科学技术史著作,而且出现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技术史专著,如英国辛格(c.j.5ns9,1897—1960)、霍姆亚德(e.j.hdmyard)、霍尔 (a.r。hau,1920--)和德里(t.k.derry)等人的八卷本(技术史》(1955—1978年),法国多玛斯(m.daumas)的四卷本(技术通史》(1962—1978年)等。技术哲学作为关于技术研究的一门先导学科,呈现比较活跃的发展态势,先后出版了俄国工程师恩格梅尔(p.k.engdmd~,1855—1941)的《技术哲学通论》(1912年),德国工程师基默尔(2.zsehimm~,1873— 1940)的《技术哲学:论技术的意义和对技术谬论的批判) (1914年)、(技术哲学:技术的理念世界)(1933年),德国工程师、哲学家德韶尔(p.dessaue_r,1881—1963)的(技术的文肋(1908年)、(技术哲学)(1927年)、(技术的核心问题) (1945年)、(关于技术的争议)(1956年),日本唯物论研究会的论文集《技术的哲学》(1933年),德国哲学家施罗特尔(m. sehrot~)的(技术哲学》(1934年),日本经济学家相川春喜 (1909—1953)的(技术论)(1934年)、(技术论入门)(1941年),日本哲学家三木清(1897—1945)的《技术哲学》(1942年),日本技术评论家星野芳郎(1922一)的(技术论笔记》 (1948年)、(技术论和历史唯物主义)(1950年)、《技术的逻辑》(1969年),日本科学技术史家冈邦雄(1890-·1971)的<新技术论》(1955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hddegger, 1889—1976)的《关于技术问题》(1954年),美国哲学家米切姆和麦克丰编的论文集《哲学与技术——技术的哲学问题读

本》(1972年),德国技术哲学家拉普(f.rapp)的(分析的技术哲学》(1978年)等。

在20世纪中期以前,研究技术领域审美活动的技术美学、研究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技术社会学等,也先后进入草创时期。这些学科都有长期的孕育过程。19世纪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工艺美术家、诗人莫里斯(w.morrn, 1834—1896)作为现代技术美学思想的先驱者,在其乌托邦小说《乌有乡消息》中主张用艺术来改造现实世界和社会。从莫里斯开始,经过捷克设计师、艺术家图奇内创用“技术美学”这一术语,到1957年成立国际技术美学协会,技术美学成为一门国际上公认的学科,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技术社会学的思想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下半叶。当时,兴起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技术革命逐渐波及到欧美的许多国家,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愈来愈引起学者们的关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研究,揭示了技术发展对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变革的影响和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t.veblen,1857—1929)出版(有闲阶级论》(1899年),阐发了社会进化论思想,认为人类的社会关系、文化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他的(改进技艺的本能与工业技术的现状》(1914年)、(不在所有权与近代企业)(1923年)、(企业论)(1940年)等著述,坚持从社会学家的立场审视技术和工业领域的一些问题。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w. f.ogburn,1886—1959)的(社会变革论)(1922年)、吉尔菲兰(s.巳gikiuan)的(发明的社会学)(1935年)、温斯顿(s. winston)的(美国发明家生物社会特性)(1937年)等,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技术领域的社会问题。法国社会学家埃吕尔(j.euul,1912—1994)的{技术的社会)(1954年)一书,已有了技术社会学学科体系的雏形。

20世纪中期以前,已有学者使用“技术学”这一术语。日本哲学家三木清1942年出版的《技术哲学)一书附有一篇题为(技术学的理念)的文章,但此文未对“技术学”做出解释,也未把它作为学科来理解。80年代,中国学者在开展技术论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正式提出作为学科名称的“技术学”。依据当时的见解,技术学被视为“从总体上研究技术及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学问”,“技术学将技术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学、社会学、政策学以及技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类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门类总称diu。随后,便有以“技术学”命名的专著、工具书陆续问世,如《技术学导论》i’’(邓树增主编,1987年)、(技术学辞典》11](姜振寰等主编,1990年)、(技术学手册)[,) (钱学成等主编,1994年)等。除此之处,最近二三十年国内外还出版了发明学、发明心理学、技术经济学、技术人类学、技术预测学、技术伦理学、专利学等学科的著述。

从以上回顾中不难看出,技术史、技术哲学和技术学及其分支学科的萌发、创生,其基本动力来自于社会需要。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以后,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突显,提出了在不同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探讨技术概念、技术现象、技术活动的需要。建立各种以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科学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

2 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

按照我们的理解,技术学不是技术哲学、技术论的同义概念。技术学是以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学科的统称,是一个介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科学部类之间的交叉性学科门类。

在科学知识体系中,技术学与科学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具有同等地位的姊妹学科门类①。由于科学与技术彼此交融、难解难分,研究科学不可能不涉及技术,研究技术也不可能不涉及科学,因此科学学与技术学也很难截然分开,有学者主张将两者合称为科学技术学[5)。在以往的发展历史上,科学学与技术学的某些分支学科事实上也是融合在一起的,如科学技术情报学、科学技术统计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科学技术管理学,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学等。

相比较而言,技术学目前的发展程度和分化程度远不及科学学,已形成的分支学科少于科学学[“。为了理清今后的发展思路,我们暂且借鉴科学学的学科结构(6),对技术学的学科体系做了初步构建。图1列出了技术学已经建立、正在建立的分支学科和我们认为有待于创建的一部分分支学科。除普通技术学和技术学史、比较技术学、技术科学学而外,这毕分支学科按照理论性、应用性的差异,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理论技术学(f1)、专门技术学(f2)、应用技术学(p3)三个学科系组(见图1)。

普通技术学也可以称之为一般技术学,是技术学这一学科门类的总论部分或概论部分。它在技术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科学学体系中的普通科学学。其任务是的探讨技术领域、技术学领域的各种基础性、一般性、共同性问题。技术学史、比较技术学、技术科学学是三门同普通技术学关系较为密切的基础性分支学科。技术学史研究技术学这一学科门类及其分支学科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比较技术学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国家同一历史时期的技术体系、技术活动及其发展机制。技术科学学可以看作是介于技术科学(即工程技术科学)与科学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内容主要是探讨技术科学作为自然科学部类体系的一个学科层次的结构、功能、演进机制、发展模式等。

理论技术学是技术学学科体系中理论性程度相对较高的一组分支学科,其中技术能力学、技术知识学、技术运筹学、技术信息论、技术控制论属于有待创建的学科。这组分支学科分别运用具有工具性特性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侧面研究技术现象、技术活动的某些理论性问题。例如,技术知识学运用孕育于哲学母体中的知识论思想,探讨技术知识的特征、形态、类型、功能和演进机理。技术系统论、技术信息论、技术控制论分别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技术体系、技术活动。

专门技术学是技术学学科体系中理论性程度或应用性特征居于中间状态的一组分支学科,其中技术人才学、技术传播学、技术生态学是有待创建的学科。这组分支学科的任务是运用社会科学许多门类(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和某些交叉性学科门类(生态学、地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技术与社会、自然界某些方面的相互关系。例如,技术传播学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技术知识、技术成果、技术方法的传递扩散过程及其机理。技术生态学则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技术与其生成发展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应用技术学是技术学学科体系中应用性特征相对明显,同技术实践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组分支学科,其中技术评估学、技术管理学是有待创建的学科。这组分支学科分别研究技术领域各种具有一定共性的实践问题,即探讨各种类型的实践性技术活动,如技术预测活动、技术情报活动、技术评估活动、发明活动、技术贸易活动、技术管理活动等。这些实践性技术活动不同于改造和利用目然界的工程技术活动。研究后者如机械制造、钢铁冶炼、化工生产等活动的学科,是属于自然科学部类体系的工程技术科学层次的一些学科,即机械制造工程学、炼钢学、炼铁学、化学工程学等。

3 技术学的近期发展方略

技术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坚持积极进取的态势和方略。

促进交叉 技术学的分支学科除个别者(如比较技术学、专利学)之外都是边缘学科,并且多属于特殊类型的边缘学科,即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技术原本是归属于自然科学部类体系的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对象,技术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出现使其改变了研究视角,即引人人文社会科学某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技术现象、技术活动整体的各个侧面。例如,fl系组中的技术人类学,可以视为工程技术科学与人类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其任务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技术活动。 f3系组中的技术管理学,则可以视为工程技术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渗透的产物,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视为管理科学的分支学科,而管理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门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是一片极为开阔的研究领域,技术学可以在促进两者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发展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加速分化 图1列出的只是技术学的部分第一级分支学科。目前,有的第一级分支学科已经分化出众多的第二级分支学科。以技术经济学为例。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经济学家首倡创建技术经济学。尽管人们对技术经济学基本内容的理解多有不同(7),有的主张着重研究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效果,有的强调探讨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然而,技术经济学却早巳呈现分化发展的态势,其分支学科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组(图2)。当然,这些第二级分支学科,有的还可以细分,如工业技术经济学之下还有机械工业技术经济学、冶金工业技术经济学、化学工业技术经济学、石油工业技术经济学等。技术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都有进一步分化的可能性,我们要开拓研究视野,为它们的分化演进创设条件。

分立发展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技术越来越成为科学的应用,致使“科学技术” (或“科技’’)这个词组的使用频率超过了“科学”、“技术”这两个名词单独使用的频率,人们逐渐淡忘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异。应当承认,科学与技术在生成史上属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但时至今日已无法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然而,科学与技术在本质属性上还是有严格区别的。科学与技术是两类范畴,前者属于社会的精神财富和创造精神财富的实践领域,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界;后者基本上属于社会的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领域,目的在于改造和利用自然界。为了确保研究的深入,技术学可以借力科学学,但绝不能毫无自主性地傍靠社学学。以往同科学学缠绕在一起的一些分支学科,如技术管理学、技术发展战略学、技术政策学、技术人才学等,应当坚定不移地走上分立发展的道路。这些分支学科只有真正获得7独女的发展,较为清晰地确认其同科学学对应分声学科的差异和联系,才能使双方在对等的地位上走上协同发展的道路。

4 关于技术学与技术哲学、技术史的关系

广义理解的技术学,囊括所有以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既包含图1中的j和f:、f2、f3三个学科系组,又包i含技术哲学、技术史。然而,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技术哲学、技术学从提出学科名称到出版奠基性著作以至建立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都早于技术学。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技术哲学、技术史曾是孕育技术学的温床或母体。如果对技术学做广义理解,后生的技术学将“鲸吞”先出世的技术哲学、技术史。这种见解实难为技术哲学家、技术史家们所接受。

技术学的创生历程与科学学的创生历程颇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参照科学学与科学哲学、科学史的现实关系来看待和处理技术学与技术哲学、技术史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科学学似乎应包含所有以科学为对象的学科,即科学哲学、科学史也应归人科学学的“麾下”。但这种广义的科学学一直未被学术界所认同。到目前为止,人们(包括科学学界的多数学者)通常仍把科学学、科学哲学、科学史视为三门具有共同研究对象的近邻学科,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并非包含关系。相对于广义科学学,这种理解就是一般意义的科学学。

对于技术学而言,一般意义的技术学就是把技术学、技术哲学、技术史视为具有并列关系而非包含关系的近邻学科,三者面对共同的研究对象。在学术研究领域,同一对象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这个对象的多重属性和本质。技术同科学一样,也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和本质的对象。技术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技术既包含与人有关的主体因素,又包含与物有关的客体因素;技术是经验、技能等软件要素与工具、机械等硬件要素的有机统一体。技术学与技术哲学、技术史在研究视角、方法、侧重点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技术哲学把技术看作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中介手段,在哲学的层面上研究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受动性及其辩证关系,主要运用各种哲学分析方法。技术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本质论、技术自然论、技术社会论、技术文化论、技术价值论、技术发展模式论、技术方法论等。技术史把技术看作一种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在历史学的层面上探讨各个国家以至整个世界在不同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的脉络和基本状况,主要运用考古学方法、历史比校法、经验描述法。按照不同地域或国家,技术史可区分为各种技术通史,如世界技术史、欧洲技术史、中国技术史等;按照不同地域或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技术史又可区分为各种断代史,如世界古代技术史、亚洲近代技术史、中国20世纪技术史等。而技术学与技术哲学、技术史有所不同,主要把技术看作人类群体的社会性行为,在多学科的层面上研究技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既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又运用横向学科、综合性学科方法(系统方法、控制论方法、地理学方法等)。普通技术学作为技术学的表征性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技术的属性和特征、技术的要素和结构、技术分类及其体系、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技术与生产和工程的关系、技术的社会功能、技术发展的动力和社会条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技术管理的原则和手段等。

如果将科学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的关系类比为三个相互交叠的圆,技术学、技术哲学、技术史也可以类比为具有相似关系的三个圆(图3)。一方面,要看到三个圆的大部分面积并不重合,三个圆各有自己的圆心,这表明技术学、技术哲学、技术史在研究视角、基本内容上有相对明晰的区分,三者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三个圆有相互交叠的部分,并非孑然孤立、互不相关,这表明技术学既与技术哲学有研究内容上的局部交叉叠合(如关于技术本质的研究),又与技术史有研究内容上的局部交叉叠合(如关于技术发展社会背景的研究),甚至技术学、技术哲学、技术史还有一块不可忽视的公共领域(a,),有某些共同的研究课题(如关于技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正如科学学、科学哲学、科学史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发展中出现趋同化趋势一样,技术学、技术哲学、技术史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也有趋同化的各种迹象。西方的技术哲学,有所谓的“工程的技术哲学”与“人文的技术哲学”两种研究倾向[7),后者自然要涉及技术与人文社会现象的联系,从而在研究视角上更接近于技术学。最近几十年以来的技术史研究,“内史”研究与“外史”研究紧密结合,既重视史实、事件的考据和技术体系的内部关系,又强调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考察技术的历史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很显然,技术史的“外史”研究,也在研究视角上同技术学相贴近。

如果说在技术学的孕育、萌生过程中技术哲学、技术史曾经发挥过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催生作用的话,那末在未采的发展中技术学与技术哲学、技术史必将相扶相携,并驾齐驱。刻意追求三者之间的包容关系,或者刻意划定三者之间的清晰边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甚至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参考文献

[1]姜振寰,吴明泰,王海山,康荣平,等。技术学辞典[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0—61.

[2]邓树增,等.技术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长文献出版社,1987。

[3]钱学成,等.技术学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4]王续琨,冯欲杰,周心萍,于刚.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学科辞典[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574—593.

[5]王续琨.理工科教育与科学技术学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5(1):37—39。

[6]王续绲.科学学:过去、现在和未来[j]。科学学研究,2000

[7]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19—23. 17.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王续琨 陈悦 [标签: 技术 的兴起 技术 技术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初中数学的教学艺术
    俄罗斯大果无刺沙棘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的…
    浅析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煤矿通风系统中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山东省第一届高校体育教师基本功健美操比赛…
    电影在数字技术发展中的潜能
    论老子的科技思想及其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
    论广告美学的社会心理价值企向
    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的关系初探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如何以“导”代…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后现代视野中的教育技术符号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