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技术使用者:技术哲学应该关注的一个对象

  摘 要: 技术存在的方式在于被使用,只有在使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中,才能彰显技术的意义、释放技 术的功能并延续技术的生命。技术使用的主体-使用者-无疑是技术与社会关系网中 的重要网结,但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用生产话语来解析使用,过度弘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主体功能,从而造就了消费异化的图景。在技术已经奏响时代最强音、技术论已经聚焦于技 术扩散阶段的现代语境下,技术哲学有必要拓展自己的空间,把技术使用者纳入自己的研究 视野,有必要认真地解读技术使用活动。

  关 键 词:技术使用者;技术消费;技术哲学

  abstract: the existent mode of technology is to be used by human beings, and only in the p ractical activities of using can we highlight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y, realizethe function of technology and continue the life of technology. undoubtedly, th e users who are the subjec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es are the basic n odes of the network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however, theuse of technology was discussed mainly by productive discourse for long and therole of producer and consumer in the discussion was overestimated, thus alienat ing the consumption from its true meaning. nowadays the technology has been emph asiz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nd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has been fo cusing on the modern context in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phase, the philosophy oftechnology has the necessity to extend its own space where the technology userscome into its visual field for interpreting the activities of using technologie s.

  key words:users of technology; consumption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著名技术哲学家米切姆曾经把传统的人类活动划分为制造和使用两类,认为工程师注重制造 的一面,而社会科学家则注重使用的一面[1]。wwW.11665.coM拉普则认为,技术的表现形态分为四 种:发明、设计、制造、使用[2]。可见,使用一词一直处于技术哲学的疆域之中,但 令人诧异的是,使用问题并没有成为技术哲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明确对象。长期以来,技术哲 学家们对使用的关注主要囿于技术使用社会后果的宏观话语体系,罕有对技术使用活动本身 以及技术使用的主体-技术使用者-所进行的哲学反思,“或者即使是有所考虑,也要 么是泛化为无主体的‘社会背景’(比如政治和经济推动力),要么被降阶为完全消极被动的 ‘受教化者’”[3],但与此同时,经济学、社会学早已敞开对使用者的关注之门,在 有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 试图对技术使用者进行简单的梳理和介绍,以期唤起国内学者对技术使用问题研究的重视。
  
  一、 技术使用者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使用者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最初的认识和阐述肇始于经济学领域,出于经济利益方面 的考虑,经济学理论对使用者予以了一定关注,认识到并不是企业生产什么,使用者就接受什 么,而是具有自己的选择权和能动性,各自有不同的需求、爱好和个性,并对使用者集体进行 了较为系统的关注,肯定了技术只有被使用者接受并融入到社会之中才能实际发挥作用,从而 确立了使用者集体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技术演化的复杂化、高级化,人们进一步觉察到了技术使用者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动性 ,“使用者创新”(users innovation, 柳卸林等将其译为用户创新)的出现就是这种认识在 理论上的结晶,它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冯•希普尔相对于“制造者创新”的传统概念所提出来 的。该理论将使用者置于创新者的主体地位上,除了肯定传统理论中制造者的主体地位外,更 加强调使用者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并以大量实例证明了使用者在多个高科技 领域的创新者身份。因为只有这些“期望通过使用一种产品或服务而受益”[4]的 使用者们 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对技术产品的实际使用感兴趣,所以由使用者所开展的创新能精 确地开发出他们所真正需要的东西。
  而后,使用者这一概念在社会建构论的框架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经验审视和理论提炼,建构 论者们借用了结构主义有关文本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把技术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致力 于揭示包括技术使用者在内的“相关社会群体”对该技术文本的意义建构过程,在他们的逻 辑范围内,技术使用者是作为一种结构化了的相关社会群体来发生作用的。平奇、比克详细 分析了“相关社会群体”、“解释柔性”、“结束机制” 和“技术框架”等概念,认为使用 者在技术发展中对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建构作用”[5]。
  行动者网络理论可以说是建构论深入发展的一个成果,也就是在这个范畴内,伍尔加首次提 出了“被形构的使用者”(configured user)概念,伍尔加引入了文化研究中的“作者理论 ”,把机器隐喻为文本,而把使用者隐喻为读者,“形构使用者”(configuring user)的过 程就成为了机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而阿克里奇则提出了“被计划的使用者”(projected u ser)理念,她把技术比喻为电影脚本,认为技术客体结合行动者以及未来的行动空间一起界 定了一个有关行动的框架,故而她把关注点投向了技术的设计阶段,指出设计者在设计阶段 把对于未来使用者的构想融入到了技术产品的制造之中,从而预先规划了使用者。可是,这 毕竟是学术界对技术使用者予以关注的开端,“使用者”虽然迈出了被人关注的第一步,但 并没能摆脱生产场域的背景,学者们仍然是立足于技术文本的作者身份来关注使用者,使用 者还主要是一种处于技术黑箱之中的因素,远远没有对技术作者的霸权地位造成冲击。
  正是认识到了建构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这些局限,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研究者柯文进一 步提出了“消费联结”和“消费者联结”的概念,意欲扭转消费者在技术中始终处于被动的 使用者的位置。消费联结是一个属于消费者自己的时空范畴,在这个空间里“消费者们在相 互竞争的技术之间作出选择,并试图明确当从网络里面向外看的时候该网络所呈现的面貌, 哪些因素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哪些路径值得理性地追求以及哪些太危险而不能加以期待” [6],而消费者联结则着重强调在定义消费者时必须以处于确定的时间和空间场域中 的消费者需要作出选择的那个人工物为依据。
  稍后,女性主义研究者又从女性使用者的角度分辨了“终端使用者”、“外行的终端使用者 ”以及“被卷入的参与者”之间的差异,终端使用者是指那些受到技术创新影响的处于下游 的个人或组织;外行的终端使用者是用来强调被排除在专家话语体系之外的那些终端使用者 的亲戚;被卷入的参与者则是指那些受到了行动的影响但却沉默不语或者不在场的人,他们 有两类,一类是虽不在场但受到他人的建构和锁定的人,另一类是虽然在场但常常缄默不语 或被那些权利主体所忽略的人。这些使用者当然以女性居多,对此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妇女的 自治权以及她们对技术发展的影响力。
  罗杰•希尔维斯则把关注点聚焦于日常生活技术的使用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者与技术 的关系才是最普通的人与技术的关系,日常领域的使用者通过“驯化”把他们所知之甚少的 、令人兴奋的甚至可能带有危险气息的事物嵌入到日常生活实践和社会文化中,从而使得它 们成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技术与使用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希尔维斯把驯化 的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占有(成为一个技术产品或一项技术服务的主人)、客体化(展示 的过程)、合并(使用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及转化(对技术物品的使用塑造着使用者 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米切尔进一步通过具体的案例考察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 对技术进行修改并赋予新的意义[7]。
  正是在近些年来西方理论界对技术使用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1世纪初,娜莉•奥德肖恩 和平奇合编了《使用者如何重要》一书,综合分析了技术论中考察使用者的不同研究进路, 概括出四种研究进路,即scot(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所开辟的作为技术变化代理人的使用者进 路,女性主义所提倡的强调多样性和权力的使用者进路,符号学所青睐的作为结构和脚本的 使用者进路以及文化学所推崇的消费和驯化的使用者进路。该书提倡学者们要关注技术与使 用者的互相建构过程,关注“使用者对技术所做的一切事情”,从而在总体上“识别大众是 如何在技术发展中消费、改进、驯化、设计、重构以及对抗技术的”[8]。
  毫无疑问,学术界已经打开了对一直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在技术发展史上基本是匿名的技 术使用者们的关注之门,并试图明确技术使用者在技术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建构作用,确立技 术使用者的主体性身份,以期弥补以往技术研究中只重视技术供给方(发明家、设计员、生 产者、工程师、企业家等等)而忽视技术需求方的缺陷,努力对技术发展的整个过程 进行一个完整、客观的描述,以便能开拓出一片专属于技术使用者的权力领域和话语空间。 当然,迄今为止对技术使用者的研究仍是以经验和案例分析为主。
  
  二、 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意蕴
  
  对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理解是无法游离于技术消费这一话语框架的,而对于消费,人们并不陌 生。在哲学以往的研究视野里,虽然鲜有对技术使用及使用者的探讨,却不乏对消费及消费 者的关注。消费如同生产一样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它在最初的应用中却带有明显 的贬义色彩,暗含着“消耗”、“破坏”、“浪费”之意,直到18世纪中期才作为一个中性 词出现在字里行间,并与“生产”相对,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的描述,他把整个社会再生产 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并深刻剖析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认 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9]96,指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 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 后者是生产的前提”[9]94。
  我国学者王宁教授把消费定义为“人们为满足需求和需要,对终极产品(物品、设施或劳务 )的选择、购买、维护修理或使用过程,该过程被赋予一定意义,并导致一定的快乐、挫折 或失望等体验”[10]。吕乃基教授则强调消费的含义囊括了从消费品被制成一直到 被取 代的全过程,“包括获取、占有和通常意义(也就是狭义)下消费实践活动”,并借用了康德“ 自在之物”的概念指出,“设计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被使用前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只是‘外在的 、直接的、消极的存在’,是‘自在之物’。只有在消费中,也就是在商品与主体以及与其对 象间充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展示它的一切,商品才能成为‘内在的’‘为我之物’”[1 1] 。显然,这种“消费实践活动”就是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使用实践活动,正如李伯聪教授在《技 术三态论》一文中所强调的,只有在技术进入生活,成为消费者所使用的技术时,技术才成 为了现实性的技术[12]。
  由此看来,技术使用从属于消费环节,是对已然成形的、进入了消费领域的技术或技术产品 的使用活动及过程。技术使用内含于技术消费的过程,是技术消费的一个子集,而且是至关 重要的一个子集,离开了技术使用,技术消费就失去了其最珍贵的情感体验,而离开了技术 消费,技术使用也就无所依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是,由于以往对消费的探讨主 要囿于生产语境,关注消费也是为了刺激生产,这样,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为 了炫耀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大肆进行挥霍性的消费,消费主义盛行,进而导致消 费异化”[13]。为了克服这种消费异化的弊端,我们必须打破生产霸权,从使用者的 角度去解读消费。

  技术使用虽然是技术发展过程中消费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与技术消费却是不同的概 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内涵上看,技术消费属于经济学范畴,除了内含技术使用这一活 动和过程外,还强调技术选择、技术购买、技术消耗,特别是强调技术购买;而技术使用则 属于哲学概念,可以理解为把使用这一环节从技术消费整个实践活动中抽离出来,从而专注 于在使用阶段消费者对技术功能的实际发挥、运用、重塑和实现。从外延上看,技术消费意 味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技术或技术产品循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终结,涉 及到一种具体的技术产品的耗尽;而技术使用则强调一种技术或技术产品的消费实践活动过 程中对其功能的运用和发挥,甚至从中可以挖掘出另一种技术或技术产品功能和意义的雏形 ,它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更倾向于是起点而非终点。此外,技术消费注重的是技术商品的交 换价值和符号价值,提倡时尚、前卫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会滋生相互攀比的不良社会风 气,形成畸形的“用过即扔”社会,而技术使用看重的则是技术产品的使用价值,关注技术 使用的活动过程,主张“物尽其用”,拒绝浪费。
  综上所述,本文把技术使用界定为使用主体对已经投入消费市场的技术或技术产品进行符合 预定功能或不符合预定功能的操作、利用和发挥的活动。这是技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 技术与其使用主体相互建构的过程,既存在着技术对使用主体的“限定”和“强求”,也存 在着使用主体对技术的“谋算”和“统治”,而技术使用者,就是指现实使用这些技术及技 术产品的主体,他们期望通过“使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来满足自己在生产或生活方 面的某种需求。广义的技术使用者几乎涵盖了整个人类,因为在现代这个技术座架无处不在 的社会里,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技术的使用者;狭义的技术使用者则局限于某一种特定 的技术,比如,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基因技术的使用者、医疗技术的使用者等等。
  技术使用者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形态层面上,可以分为技术器物使用者、技术制度使用者和 技术观念使用者;在心理层面上,可以分为积极的技术使用者和消极的技术使用者;在现实 层面上,可以分为生产型使用者、生活型使用者(包括生存型使用者、发展型使用者和娱乐 型使用者)和军事型使用者;在价值层面上,则可以分为合理的技术使用者和不合理的技术使 用者。其身份特征也比较复杂,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 以是业余人士;既可以是购买者,也可以是非购买者。
  
  三、 技术哲学应该关注技术使用者
  
  技术是一个过程的观点已经得到了技术哲学界的普遍认可,可是,技术的使用作为技术发展 的一个重要阶段却几乎被人们遗留在历史的角落里。虽然已有学者对消费领域的技术使用者 予以了一定的关注,但都局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术语,从哲学的角度对技术使用者进行专 门、系统的解读暂付阙如。
  本文认为,技术哲学对主体的研究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发明家、设计员、生产者、企业家 、工程师等传统范式上,而应该把技术消费阶段的使用主体即技术使用者也作为积极、主动 的因素纳入到自己的范畴之内,打开技术使用的黑箱,从而让技术使用者也能名正言顺地登 上社会科学的大雅之堂,拥有自己的话语空间和权力体系,具体来说,技术哲学应该关注技 术使用者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技术使用者在消费阶段的主体地位使然。技术的物质符号理论揭示,技术实际上 就是一个文本,其间包含着多种复杂的异质社会因素,它只有通过使用者的“阅读”行为才 能获得其稳定的意义,从而实现自己的某种功能。毫无疑问,技术使用者是技术在消费阶段 的重要主体,不仅在实际上使用技术、建构技术的意义、实现技术的功能,而且已成为技术 创新的重要源泉。因为人们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技术,而是试图在使用过程中对其加以改变, 将其定型为适合自己的目的,这种经过修改过的技术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可并能获得专利投入 市场,人们也就从技术使用者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了技术的发明者、设计者甚至生产者。此外 ,技术使用者不仅是技术消费阶段的重要主体,也是技术使用后果的责任主体,“他们有责 任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有意识的消费和更为明智的应用,以减弱技术的负面影响”[14 ]。
  其次是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技术创新哲学是技术哲学的一块重要领地,技术 创新涵盖了一个发明构思的孕育到产生再到创新产品投入市场实现商业价值的全过程,并且 技术创新产品商业价值的实现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显然离不开使用者。我们可 以简单设想一下使用者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如果一种技术产品被设计制造出来,却得不到 人们的认可和使用,那么科技含量再高的创新产品也只能成为一种摆设,被束之高阁,最终 只能夭折于襁褓之中。在这种语境下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技术创新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公众愿不愿意接受它”[15],技术使用者因此就成了技术创新命运的逻辑主宰 者。而自熊 彼特以来的技术创新研究一直关注于技术的早期阶段,scot虽然把人们的关注点从技术移植 到了社会因素上,但并没有脱离生产范式的窠臼。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对技 术创新视域中的使用者进行深入地研究,是夯实、丰富我国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 径。
  最后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诉求。早在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家-阿多诺、 霍克海默、洛文塔尔、弗洛姆和马尔库塞等-就提出了一些有关消费社会的观点,把消费 社会描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型结构。而直到法国理论家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晚近阶 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人们才翻然醒悟,意识到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与工业经济时代截 然不同的时代-消费时代,至此,“消费”成了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字眼。经济学、社 会学相继打开了对消费中的重要主体-技术使用者-的关注大门,将自己的研究领域 扩展到了消费领域。作为时代反思精华的哲学更是不应回避这一趋势,张明国教授早已明确 提倡 要开辟技术哲学研究新领域-消费技术,认为于光远教授的著作《四种消费品理论》“为 我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寻找出了一个 新的生长点”[16],而消费技术的生命无非就在于使用。因此,技术哲学关注技术使 用者 ,不仅符合了“朝向事物本身”的现象学宗旨,与荷兰学者所提倡的“经验转向”相吻合,更 是时代发展所赋予技术哲学研究者的任务之一。
  总之,在当前各种高技术与文化理论激荡的情景里,在社会科学已经大张旗鼓地渗入到 消费领域的前提下,展开对技术使用及技术使用者的系统研究,充分认识技术使用者对社会 的现实意义,厘清技术使用者在sts这张“无缝之网”中的积极建构作用,特别是重视对技 术使用者责任主体身份的塑造,是摆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以及sts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 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卡尔•米切姆. 技术哲学[j]. 科学与哲学, 1986(5):100.
  [2]拉普 f. 技术哲学导论[m]. 刘武,译.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86:185.
  [3]陈玉林. “使用”问题研究-技术史的一种文化转向[c]∥ 陈凡,秦书生,王健. 科技与社会(sts)研究.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8:122.
  [4]hippel e v. democratizing innovation: the evolving phenom enon of user innovation[eb/ol]. [2008-07-22]. http:∥/c ontent/k302272841762854/fulltext.pdf.
  [5]pinch t j, bijker w 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s a nd anti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 ght benefit each other[c]∥bijker w e, hughes t p, pinch t j. the social const ruction of technology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 chnolog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7:17.
  [6]cowan r s. the consumption junction: a proposal for resea rch strategies in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c]∥bijker w e, hughes t p, pinc h t j.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 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7:263.
  [7]michael m. reconnecting culture, technology and nature: f rom society to heterogeneity[m]. london: routledge, 2000:38.
  [8]oudshoorn n, pinch t j. how users matter: the co-constru 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ie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4:1.
  [9]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0]王宁. 消费社会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6.
  [11]吕乃基. 论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4):30-33.
  [12]李伯聪. 技术三态论[j].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5,17(4):28.
  [13]梅学利,李飞. 消费异化的哲学反思[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08,6(1):76.
  [14]王健. 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特性[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22( 11):54.
  [15]williams r. the public acceptance of new technologies[m].beckenham: croom helm ltd., 1986:92.
  [16]张明国. 消费技术-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j]. 自然辩证法研 究, 2004,20(9):93.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陈凡 陈多闻 [标签: 技术 使用 技术 关注的 一个对象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俄罗斯大果无刺沙棘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的…
    浅析煤矿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煤矿通风系统中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山东省第一届高校体育教师基本功健美操比赛…
    电影在数字技术发展中的潜能
    论老子的科技思想及其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如何以“导”代…
    后现代视野中的教育技术符号观
    进口技术扩散和自主研发对环境规制的影响研…
    金融发展、融资约束缓解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
    谈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