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内科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药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论文   口腔医学论文   肿瘤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内科论文   外科论文
 儿科论文   医学期刊
盘状红斑狼疮皮损中IgG亚类
红斑狼疮皮肤的真表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沉积,这" 可能与狼疮的皮损形成有关。然而各igg亚类在盘状红斑狼疮皮损中沉积有何差别,尚未见报道。我们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7例盘状红斑狼疮(discold lupus erythema tosus,dle)皮损真表皮交界处免疫球蛋白g亚类沉积的强度、宽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 7例dle标本符合dle病理所见,且免疫病理示igg沉积。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45岁。取材部位:面部6例,肩背部1例。皮损组织取材后用oct复合物(美国miles公司)包埋,液氮冷冻贮存于-70℃冰箱待检。

  1.2 试剂及方法 抗体均购自sigma公司。小鼠抗人igg1、igg 2、igg 3、igg 4g亚类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1∶200。fitc标记羊抗鼠二抗工作浓度均为1∶40。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染色。

  1.3 结果观察 (1)强度:分为" -(无荧光带)、+(可见较弱荧光带)、(可见较清晰荧光带)、(见清晰明亮且较宽的黄绿色荧光带);(2)宽度:荧光带的宽度以μm计量,用显微尺测量。

  1.4 统计学处理 强度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及kruskal-wallis法)。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宽度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igg亚类的荧光强度 7例标本中,igg1、igg 2、igg 3均阳性7例,igg 4阳性4例。Www.11665.coM皮损中的荧光强弱顺序均为igg1≥igg 2>igg 3>igg 4。统计学检验示igg 1和igg 2荧光沉积强度明显强于igg3及igg 4(秩和检验t值分别为80.5,77,84,均为p<0.01),而其他各亚类之间无差别。各亚类之间阳性率无差别。

  2.2 igg亚类的荧光沉积宽度 荧光沉积宽度为igg1>igg 2>igg 4>igg 3,t检验示荧光沉积宽度igg 1明显宽于igg3(t=5.37,p<0.05),其他各亚类之间无显著差别。

  3 讨论

  关于盘状红班狼疮皮损中igg亚类沉积形式以往未见报道。我们在研究中首次观察到dle皮损中igg1和igg 2的荧光强度均大于igg 3和igg 4,宽度则igg 1沉积大于igg 3。以上结果提示igg1和igg 2是dle皮损中沉积的主要igg亚类,这些igg亚类在dle皮损的发生中可能起主要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各igg亚类产生的比例不同。关于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免疫机理,aiba、bennion等认为与自身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有关。抗ss-a/ro自身抗体与scle及新生儿红斑狼疮(nle)皮损的发生有关,并发现结合在scle皮肤中的igg主要是igg1亚类[2,3]。

  红斑狼疮皮损形成可能是几种igg亚类协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一种" 亚类所致,并可能与外界因素,如紫外线有关。norris等认为抗体依赖细胞的细胞毒性(addc)是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4]。他们与furukawa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uvl照射后,红斑狼疮患者" 血清中特异性可提取的核抗原ss-a/ro、ss-b/la、rnp和sm的自身抗体可吸附至培养的人类角质形成细胞上;抗ss-a/ro抗体能结合至移植于裸鼠的人皮肤的角质形成细胞上;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ss-a/ro、rnp和sm抗体具有诱导adcc的作用。而ss-a/ro、ss-b/la和sm的自身抗体主要是igg1,rnp抗体主要是igg 2。由此我们进一步推测igg 1和igg 2是影响红斑狼疮皮损形成的主要亚类并协同发挥作用,这些自身抗体可与经紫外线照射后的角质形成细胞结合,通过激活补体和(或)adcc作用而致组织损伤,引起皮损。

  孙晓杰(研究生,现在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

  赵玉铭(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皮肤科,沈阳 110001)

  王雅坤(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皮肤科,沈阳 110001)

  赖鑫(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皮肤科,沈阳 110001)

  白兆震(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皮肤科,沈阳 110001)

  陈洪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皮肤科,沈阳 110001)

  参考文献

  1,aiba s,yoshie o,tomita y,et al. cross-reactivity of murine monoclonal anti-dna antibodies with human and murine skin:a possible pathogenetic role in skin lesions of lupus erythematosus. j invest dermatol,1989,93(6):739-45

  2,bennion sd,ferris c,lieu ts.igg subclasses in the serum and skin in subacute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neonatal lupus erythematosus. j invest dermatol,1990,95:643-645

  3,norris da,lee la. 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and skin disease. j invest dermatol,1985,85:165-175

  4,furukawa f,kashihara-sawami,lyons mb,norris da.binding of antibodies to the 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s ss-a/ro and ss-b/la is induced on the surface of human keratinocytes by ultraviolet light(uvl):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photosensitive cutaneous lupus[see comments]. j invest dermatol,1990,94(1):77-85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11665 [标签: 盘状红斑狼疮 亚类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患者的护理
    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体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异常的机制及研
    造口护肤粉治疗擦烂红斑的疗效观察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及
    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超敏C-反应蛋白、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
    凋亡调节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
    黏附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