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药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论文   口腔医学论文   肿瘤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内科论文   外科论文
 儿科论文   医学期刊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边缘化研究
【摘 要】流动儿童是城市中的第二代移民,同时也是极其缺乏保护的弱势群体。流动儿童在其社会化进程中受到制度层面、家庭教育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关系层面的排斥和阻碍,使在社会生活中被排斥和边缘化。
  【关键词】社会排斥;流动儿童;边缘化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机会不均等导致每年大量本来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选择涌入城中,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选择举家迁移到城市中,流动儿童跟随其父母来到城市居住和就学,由于其自身在家庭背景、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城市社会格格不入,导致流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遭受社会排斥和边缘化的现象日益严重,流动儿童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并导致流动儿童无法正常地完成社会化过程。
  二、研究背景
  (一)流动儿童的数量规模。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约有流动人口2亿6千万,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约为1亿7千万,在庞大的流动人口数量的背后,还有着相当大规模的流动儿童,0-17岁的城市流动儿童约有2千5百万i,占城市中流动人口总数的14.7%,流动儿童作为第二代移民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有相当一部分问题也是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融入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的边缘化问题同时也为缓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提供良好的借鉴。
  (二)流动儿童的增长速度。根据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流动儿童在各年龄组分布比较均匀。WWw.11665.CoM学龄前流动儿童(0-5周岁) 规模达到981万,占流动儿童总数的27.40%,与2005年相比,增幅达38.59%。小学(6-11周岁)和初中阶段(12-14周岁)学龄儿童在流动儿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7.89%和13.21%,与2005年相比,学龄流动儿童的增幅为30.83%。大龄流动儿童(15-17周岁)占流动儿童比例为31.51%,比2005年增加了61.43%。ii各年龄段的流动儿童的规模都在加速增长,其中以大龄流动儿童的增加速度最快。
  三、研究概念及理论框架概述
  (一)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排斥是个人生活居住在一个社会中,没有以这个社会的公民身份参与正常活动的状态。社会成员在消费、生产、政治、社会互动方面参与不足、不参与都可能被认为是社会排斥的存在。而李斌认为,社会排斥研究的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研究这种状况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积累和传递iii。
  (二)流动儿童。城市流动儿童,一般指6-14岁(或7-15岁),在义务教育阶段,随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在城市居住一年以上的学龄儿童。这一类儿童在转移到现居住的城市的适应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制度边缘化、文化边缘化、教育资源边缘化、社会关系边缘化等特征,影响其社会适应以及社会化的进程,对其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育造成不利的因素。
  四、流动儿童边缘化现象
  (一)家庭层面。首先,流动儿童在家庭中处于边缘位置,易造成心理边缘化的问题,由于父母忙于挣钱养家而且其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忽略了家庭教育以及家庭关怀对流动儿童心理发育健全和社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流动儿童在家中很少受到关注,并且父母往往会错过流动儿童的一些失范的行为和心理动机。其次,家庭环境呈现地域边缘化和生活环境边缘化的问题,流动儿童家庭的居住场地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或城郊,地处城市的边缘地带,与城市有着明显的文化界限,导致流动儿童缺乏社会角色的认同感,造成角色模糊,对于融入城市生活产生消极的心理。
  (二)国家层面。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关流动儿童的相关政策,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1998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 等,但国家对于流动儿童的关注度却远远不够。由于各地区流动儿童流动性强,数量难以统计,地方政府将政策具体实施在每个人有一定的难度,而针对流动儿童的相关政策的实施缺乏一定的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政策无法有效地推行,并且由于流动儿童的生存边缘化现状还未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和阻碍,国家对于流动儿童的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并且仍然缺乏将对流动儿童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的动力。

>  (三)社会层面。流动儿童生活在社会中,并在社会中完成社会化,积极融入社会,而由于生活环境又熟悉的乡村风土突变为繁华紧凑的都市生活,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存在极大的影响,社会融入与社会排斥之间的冲突使流动儿童在城市社会中边缘化。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社会中,自身家庭和文化资本的积累欠缺,只能够在社会中积累生活经验以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和障碍这一矛盾充斥着流动儿童的社会网络构建,流动儿童在其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与解构中逐渐边缘化。
  五、流动儿童边缘化原因分析
  (一)制度排斥。城乡二元结构衍生出的户籍制度极大地限制了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受教育和享受福利制度的权利,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有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二)经济排斥。大部分迁移入城市的流动儿童由于自身家庭经济的困境而导致儿童本身在学校、社区乃至城市社会遭到排斥,并逐渐边缘化。家庭经济资本的匮乏使得流动儿童的家长无法给予孩子更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致使流动儿童在其社会交往圈中始终无法融入,也无法让孩子掌握学习以外的兴趣技能,难以适应现阶段城市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社会关系排斥。流动儿童在其迁入的城市中缺乏认同感,并且产生社会角色模糊的情况,在城市生活中迷失,无法找到适当的位置。雄少严认为“这些流动儿童一方面欣赏现代化都市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对流入地严重缺乏认同感”iv。流动儿童在经历了其原本社会关系的断裂和解构后,在城市社会中必须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从而融入新的社会环境,而现实中,城市社会充斥着对于外来人员的排斥和歧视,流动儿童社会网络的构建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碍,而且也由于自身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乏,使得流动儿童容易在社会关系中边缘化。
  (四)文化排斥。流动儿童在其原来的居住地所习得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规范在现居住地受到排斥,而且基于群体的偏见和歧视,流入地的儿童无法与流动儿童平等认同,这导致了流入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的摩擦性互动,促使流动儿童在社会交往上囿于城市里的流动儿童,囿于文化的同质性,从而加深了对流动儿童的排斥。
  六、结语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城市适应对其整个成长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对不能忽视。要改变流动儿童边缘化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城市人一等公民的观念,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度,并且组建流动儿童的相关权益保护组织,提升其维权意识,使流动儿童能够更好地在城市中成长和社会化。
  注释:
  i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ii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z].人民网,2013.5.
  iii李斌.社会排斥理论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2(3).
  【参考文献】
  [2]李斌.社会排斥理论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2(3).
  [8]雄少严.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与学校教育的指导策略[j].广东社会科学,2006(1).
  [9]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视角 边缘化 流动性 理论 理论 流动性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古代苏美尔奴隶制社会的婚姻制度
    社会冲突“安全阀”作用机制及其在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定位问题析论
    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及其深化
    转型社会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与应对策略
    探析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我国网络问政现
    消化性溃疡患者心理社会状态分析及护理
    拉玛泽分娩法对社会心理因素剖宫产率的作用
    浅论基于管理式医疗的全民社会医疗保险
    赛尼哌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
    OX40 OX40L共刺激分子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