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核心内容与体系结构研究
摘 要:对教材核心内容进一步凝练,对教材体系结构进行重构,可以切实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帮助教师有效实现“两个转化”。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内容;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70-02
  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由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信仰体系转化”,是当前“纲要”课教师仍需深入探讨的热点、难点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打破自说自讲“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否对跨跃170多年纷繁的历史知识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凝练,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教学体系结构,是广大“纲要”课教师有效实现两个转化要做的首要工作。笔者试图以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为依据,以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凝练教学内容,重构教材体系结构,进行专题讲授。
  一、“纲要”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纲要”讲授以来,各高校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颇具普遍性,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今约170年的历史,时间长,跨度大,内容丰富,在有限的36个课时内如果对教材内容面面俱到详细讲解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讲授,根本不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其次,多次“重复”学习这段历史,尤其是单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讲述,就会使得大学生觉得已无必要,尤其对文科生来说,高中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大部分内容都已相当熟悉,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纲要”课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加之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对非专业公共基础课、尤其是“灌输式”、“说教式”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基础课的厌倦、麻木或抵制情绪,使得课堂教学总体并不乐观。WwW.11665.CoM
  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任课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自说自讲、自我欣赏,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能直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不能重建自己的教学体系结构,不能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引起学生共鸣、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以专题讲授的方式,重构教学体系,精炼教学内容
  解决“纲要”课教学中的上述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授课对象来提炼教材核心内容,重构教学体系,也就是要求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把教材内容体系转化成教学内容体系。
  (一)把教材内容体系转化成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浩繁、内容丰富,不能事无巨细详细介绍,必须凝练教材的核心内容。由于已经多次“重复”学习这段历史,因此要减少历史进程的描述,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抓住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抓住历史发展进程中起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进行讲授,抓住课程中的难点进行阐述,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引导,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热点争议追踪,既突出重点,又解决难点,既回答学生困惑,又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认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某些问题,使学生把握近现代中国历史精要,从而能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正确性。
  (二)以专题形式重构教学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纲要”教材在体系结构上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划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都独立设置综述和相关章节,既使学生把握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与规律,又突出了学习重点。但在实际讲授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避免照本宣科,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课本与讲义的关系;在知识结构上怎样避免与高中历史教材重复;在内容设置上怎样避免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交叉等都是教师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在教材、辅导用书和各种历史资料之中徘徊,没有教学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可以改进“纲要”课的教学。
  本着上述教材内容体系转化成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本研究把“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凝炼为以下十个专题,从而构建了新的教学体

,同时也凸出了教学重点。
  导言
  专题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
  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专题二传统社会力量对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
  1.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以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为例
  2.地主阶级能否通过挽救自身危亡进而挽救国家民族的命运: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专题三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1.维新运动的失败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3.“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4.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专题四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2.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3.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专题五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专题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以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为例
  1.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2.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3.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及革命的复兴
  专题七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专题八两个中国命运之较量:国民党失败和共产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1.三种建国方案及和平建国的努力
  2.围绕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3.中国共产党领导筹划建国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专题九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新民主主义社会及其初步巩固
  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专题十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
  1.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2.历史性的转折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导言的内容包括本门课的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学习本门课基本方法,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教育。
  在专题一中,通过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对比,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乃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历史必然性;通过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军事、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侵略让大学生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帝国主义侵华的功过是非;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让当代大学生明白并勇于担当历史使命。
  在专题二中,传统社会力量主要是指农民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本研究选择作为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为代表,看农民阶级如何应对近代社会危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前期和后期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上,通过对这两个纲领的分析、评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以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及其教训和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应对危机主要体现在洋务运动的和清末“新政”两大举措上,通过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讲述,让学生思考在近代地主阶级能否通过挽救自身危亡进而挽救国家民族的命运,引发学生对中国当代改革出路的思考。
  在专题三中,在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不止一次的试图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如甲午战争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运动,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抗战胜利前后的“第三条道路”,他们或改良或革命,为之奋斗流血牺牲,但皆以失败告终。通过讲述,引导学生认识其意义,思考其失败的原因、教训,并从中总结规律,思考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这对我们今天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现实启示。
  在专题四中,重点分析近代先进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国家民族命运的历程,由此说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要性;通过对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先进知识分子学习、研究、探索、比较形形色色马克思主义历程的讲述,了解中国先进

分子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及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在专题五中,通过多维度地讲述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懂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对所谓的“移植论”“早产论”等错误观点能正确评价。
  在专题六中,通过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的分析,对八七会议及其前后上百次武装起义、尤其是三大武装起义最后走向讲述、对党内连续三次“左”倾错误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中国革命为什么不能走“城市中心道路”,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如何探索的,这条新道路是什么,为什么要走这条新道路,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会给中国革命带来什么样结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中国化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亦然。
  在专题七中,通过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及其残暴的殖民统治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全民族合作抗战的必要性、正义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对国共两党在抗战过程中多维度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上升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认识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在专题八中,分析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存在的三种上新中建国方案及其实质,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建立新中国的努力;通过多维度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在这场围绕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中国共产党胜利和国民党失败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从而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命题;通过对共产党筹划建立新中国的讲述,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思考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
  在专题九中,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历史条件,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深刻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从而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讲述,理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伟大意义,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在专题十中,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成就,了解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严重失误并能予以客观评价;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伟大成就,深刻体会只有改革开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使大学生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对新教学体系设置的说明
  “纲要”教材原有的“上中下三编”和“综述——章——节”结构设计虽有创新,但这种分编方法学者间是存在争议的。另外综述的相关内容实际上就是某些历史事件的背景,是可以在讲授具体内容时揉进去加以介绍而不必单独提出来讲的。所以,本研究在设置专题时就取消了综述这一环节而把其揉在相关内容中讲述。此外,由于是作为专题来讲述的,所以取消了章——节——目的结构安排,直接以问题一——二——三……代之。 这样设置专题,构建教学体系,紧密围绕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本研究的各专题试图从不同阶级、阶层、党派角度回答他们对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
  如此专题讲授突出了教学重点。“纲要”教学重点是要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正确性。本教学体系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置专题,“三个选择”本身在讲授时或以专题形式出现,或以小专题形式出现,或以总结形式出现,其他专题在教学大纲中也是重点、难点,通过专题形式系统讲述,使得各知识点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不再仅仅是各个分散的知识点,增强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整体性。
  这样设置“纲要”专题内容也考虑了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历史规律性。本研究在设置专题时注重设置专题的整体性:一是各专题之间形成一

个整体,讲清楚教学的主题、主线;二是各专题本身也要有相对独立性,紧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讲授。这就要求专题设计打破时空界限,不能完全依据历史发展顺序安排内容,而需要围绕所阐述的问题,灵活使用资料。如讲授专题二中“地主阶级能否通过挽救自身危亡进而挽救国家民族的命运”时,是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述;回应“近代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学生这一困惑时,是通过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多次尝试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最终失败的事实予以解答。这样讲述必然会打破教材原有的内容体系,有些教师可能会有种种顾虑,但是把教材内容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体系,本身就是体系重构的过程,对教材内容必然有所调整。但我们这种调整完全以教材为依据,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没有削弱,并且总体上保持了教材内容的顺序和完整性。通过这样设置专题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学重点更加集中、突出,又便于学生通过教材来理解专题教学的内容。专题六、专题七属于对教材内容的另外一种调整,调整后的内容还是教材原来的内容,不同的是把分散在各个节的相关内容系统归纳在一起通过多维度对比进行分析比较。当然,对教材体系某些内容前后顺序的调整,必要时会予以合理解释的。
  综上,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纲要”专题教学的核心内容和体系结构进行了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取得“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文理科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根据自己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乃至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等,适当地处理教学内容的详略;必须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引起学生共鸣、思考;必须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让学生思考当前中国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而不能就历史谈历史;必须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同起.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2]张建城.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分编的看法[j].历史教学,2008,(14).
  [3]徐奉臻.基础课专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尝试[j].教育探索,2009,(5).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中国 现代 体系结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世界音乐中中国民族音乐的作用和地位
    “花意象”在中国女性绘画中的题材表现与象…
    结合时代谈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
    二十世纪90年代来中国女性油画家的女性意识
    努特拉的住宅理念在当代中国住宅设计中的价…
    中国传统音乐类电视节目发展空间浅析
    论中国古代装饰色彩艺术的发展
    中国光伏产业国际化发展中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中国建筑复兴的思想源泉
    浅析中国花鸟画色彩主观的实践创新
    浅谈中国画中的点、线、面
    分析日本动漫中对中国文化的涉及与扭曲现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