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化学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上述目标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就化学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具体教学设计思路、实施关键及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化学课堂 多元智能

 

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要求我们要创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交流与沟通的课堂,笔者认为要达到此目的的关键就在于构建一个能使学生们相互作用的学习环境。国外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学生间的合作能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高的推理水平,形成相互间更良好的关系,也能使他们更好地接受不同的意见,具有更强的自尊心,更健康的心理,以及许多其他的优于单纯竞争或单独学习的效果。

实践中笔者摸索出进行合作性学习,体现伙伴学习关系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有人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为“小组讨论”,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所指远非“小组讨论”所能涵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就开始了对合作性学习的系统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外早已成为一种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学习方法。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小组的形式讨论问题或进行实验,但有时并未观察到这种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优势所在。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下几点是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的体会。

1给出适当的问题是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经过实践笔者认为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的、有真实情景的、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惟一的问题。Www.11665.CoM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真实情景有助于激发小组的兴趣,有挑战性的和解决途径和结论不惟一有助于更多的成员参与评价和获得成功感。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

例如,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对na和h2o的反应以及na和s的反应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对na与cu(oh)2溶液,na与不同酸溶液(稀盐酸、浓盐酸和稀硫酸)反应时,反应速率和现象各异的探究等到底把其中的哪些问题作为提供给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做出选择。一方面,教师要考虑选择认知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充分考虑上面提到的对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最终,笔者在本课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主要体现在课上学生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对na和s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评价,以及课后共同完成小组实验报告3个教学活动中。这3个问题难度适中,后2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其中na和h2o的反应是本节课的认知目标的重点。

2教师提供对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

学习任务明确了,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以及是否能使多数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教师要在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明确的角色分工,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例如,金属钠一节中,对n和s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4人小组,教师可以建议一个人画装置图,一个人设计方案,一个人最后陈述,一个人控制时间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笔者发现这种分工对于小组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活动是合理和有效的。

3教师本身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

小组的活动需要从外界得到及时的反馈,需要有人分担困难和提供支持,需要有人分享快乐和给予赞赏与鼓励。那么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要善于调控,假如全班共有12个小组,教师要争取在一节课中让每个小组至少获得一次和教师单独交流分享的机会;教师选择在哪些活动中与哪些小组交流,用多长时间交流等细节问题,需要教师兼顾不同的需要,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揣摩。在交流评价的环节,如果时间有限只能使部分小组获得发表观点的机会,应多采用随机选取的方式,避免造成小组间机会不均等;另外还可以考虑在课外创造机会,比如在课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实验装置设计图或实验报告等成果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展示等。在化学课堂中,无论是在学生分组实验还是设计装置图时,作为教师都应当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作为伙伴分享同学们的发现,和同学们一起想办法,为同学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在互动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4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如何使每一个同学在化学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是笔者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问题,同学在情感智能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均衡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一些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表现出众的同学在传统的课堂中始终占有优势,相对他们便出现了课堂中的弱势群体。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8大类,每个人都可能有某方面的强项,如果我们能让教学活动设计尽可能地涵盖其中的多个方面,给每个学生以表现和发展他强项的机会,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扬长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至关重要。在这方面笔者的体会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出一个相对大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发挥各自优势智能和团队精神,使每个成员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例如,在同学们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小组合作实验时,你可以观察到他们自然的分工,肢体运动型的学生愿意动手实验,逻辑思维型的学生愿意解释推理,而语言型的学生愿意最后陈述,一些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异常敏锐,总是能够观察到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又如,在刚刚进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时,很多同学感觉困难,这源于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这里的教学设计是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戊烷分子中的5个碳原子,然后在讲台上表演出他们可以有多少种结合方式,这时你可以看到肢体运动型的学生愿意表演,逻辑思维型的学生愿意充当导演,而语言型的学生充当解说,也许这中间还会出现一两个小小的“领导”。以上2个教学片段即是充分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教学活动设计,同学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希望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作为教师听到同学们独到的创意,看到同学们之间平等地交流与质疑,感受到同学们迸发出的创造的火花,这时才真正体会出叶澜老师所说的“课堂是有生命的”。

5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平时的一些摸索,笔者寻找到了一些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途径1] 通过对课堂实验过程中一些异常现象的探究,引发研究性学习。例如,“乙烯”一节中,在制备乙烯的实验中会产生出明显的刺激性气味,而乙烯本身是无色接近无味的气体,如果抓住这一问题探究下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因,并设计出除去杂质并验证乙烯存在的实验方案,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便在课堂中开展起了研究性的学习。

[途径2] 对课本中的个别内容或习题答案大胆置疑。例如,上海某版本教材中关于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图明显存在问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他们往往思路开阔,见解独到。

[途径3] 对社会中的化学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几起有毒化学原料泄漏事件、安徽有毒奶粉事件、广州假酒案等。

目前,有关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已在很多国家展开,合作性学习被证明可以成功地在社会科学和文教领域取得成效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万能药,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时也常常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惑,比如单从一节课来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在认知容量上比不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进度也不那么容易把握。通过笔者的观察研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都是有帮助的。但笔者所做的教学实践范围是有限的,对不同地区、不同生源的学校情况会是怎样等等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不断地尝试、研究和反思。

参考文献

[1] 大卫·w·约翰逊等.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ⅴ-ⅵ

[2]杨洪波.化学教育,2005,26(2):33-35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边飞燕 [标签: 化学 采用 组合 学习方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语文自主课堂的建构与效能评价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礼仪修养
    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图学课程体系改革
    石河子市城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调…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
    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
    浅析高职院校普通化学课程有效教学
    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几点策略
    打造和美的数学课堂
    初中化学导入技巧
    “问题设计”:提高工程材料课堂效率的金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