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制约当代大学生软实力提升的因素与对策
摘  要: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需要具备雄厚的竞争实力。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软实力的较量。分析制约当代大学生软实力发展的因素,找到提高大学生软实力的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软实力;就业竞争力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综观社会上大大小小的各种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一方面是苦读了十数年的莘莘学子火暴的求职场面,另一方面却是一些企业在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应聘者面前苦觅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在大多数行业可供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今天,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软实力的较量。分析制约当代大学生软实力发展的因素,找到提升大学生软实力的主要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软实力”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离不开软实力的维护、提升和发展。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作用。
        (一)大学生的“软实力”
        众所周知,“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它们最初都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wWw.11665.cOM自“软实力”概念提出后,被运用于其它领域,甚至用来形容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素质。就一个人从事或谋求某种岗位来讲,其实力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它是显性的,是一种相对固定、静态的存在形式,比如学历、计算机与英语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认证、专业知识及技能等。而“软实力”则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主要是指除硬实力外的个人素质,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它是隐性的,是一种持续的作用力。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技能等硬实力,在求职和任职的过程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被许多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但硬实力是要以软实力作支撑的,要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软实力”来铺路搭桥。硬实力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基础,软实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就业竞争的外在表现力。
        (二)大学生的软实力决定其就业竞争力
        一般而言,就业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求职前,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是管理能力、外语水平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等。为了能够顺利就业,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积极进行就业准备,但他们的准备也仅仅是忙于考取诸如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第二学历证书,甚至包括机动车驾驶证等能够证明其一定实力的硬件。求职时,让他们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是,一叠厚厚的证书居然抵不上一张“嘴皮子”,平时自己不怎么注意的一些细节,甚至会成为决定自己成败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大学生在校期间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严格的考试、考核措施,也为他们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素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在大多数行业可供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更加理性务实。很多企业明确表示,同等条件下,绝大部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相差不会太大,但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却千差万别,仅凭几张证书不能反映这些,通过面试中的细节却能看到应聘者简历之外的东西。很多企业甚至都把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精神”等内容写在招聘广告上。学生偏爱的是自身的“硬条件”,而用人单位看重的则是其“软实力”,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软实力的较量。很多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败下阵来,并不是缺乏专业技能,而是缺乏用人单位青睐的软实力。如今,这个学校不教的、家长忽略的、大学生没意识到的就业“软实力”的缺乏,已经成为很多人找工作和职场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大学生的软实力与社会要求的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的软实力决定其就业竞争力。
        二、制约当代大学生软实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缺乏,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软肋。制约当代大学生软实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素质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真正解决好教育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难题,大学的素质教育也不例外。中学关心的只是那些与考试有关学科的书本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其他知识以及情感、意志等培养。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最多成为掌握了某种技能的工具。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硝烟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英语要过级、计算机要过级,要拿到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因此,上大学唯一的目的似乎就是考证,学位证、英语、计算机。学生仍然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固态知识的增长,“死读书、读死书”,而忽视了自身软实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教育的效应是滞后的,一个人能否成才,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需要在他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考量出来。教育的目的只为了考试,只用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不仅不符合教育的本质,也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
        (二)重专业轻人文
        人们常说,“人必须要有一技之长”,这里的“技”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技能。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是,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获得谋生的本领,以便在日后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获得最佳的位置,只要拿到毕业证书,自己就是社会的有用人才了。所以,许多高校一直比较强调“硬实力”,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以致于以专业为中心的教学就和知识、技能、工作、出路划上了等号,而忽略了传统上在高等学校课程中占据着主导的人文课程和渊博的学识教育。近几年来,迫于就业压力,学生片面追求专业学历提升,专业化知识的加深,使人文知识相对贫乏,“快餐知识”却炙手可热,各种资格证书漫天飞。大学里过窄的专业教育和较弱的文化熏陶,使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具备了较多的实用性科学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工作技能,但对人文知识和人文价值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创新精神不足,做事缺乏主动,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弱,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合作精神。
        (三)社会发展环境影响
        高等学校是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大学生,其思想动机和行为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社会上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功利思想的影响日益严重,导致很多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拿到一张大学文凭,有了这张文凭自然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而在今天异常激烈的就业形势面前,“多一本证书,多一个资本”又成为很多学生的共识。他们认为仅凭一张大学文凭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多考取几个资格证书可以增加竞争资本,毕竟技多不压人,证书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可以在竞争中为自己争取胜利。因此,在学习上只关心所考的知识,忽略了其它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他们认为工作后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其它的都不需要专门学习。而大多数学生却没有意识到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导向的转变,以致在求职时抱怨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

       (四)自身修养缺乏锤炼
        “教育成就未来,读书改变命运”,这是众多富有抱负的青年学子追求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想当初,“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后,剩下不多的人迈入了大学的门槛,通过艰辛的学习,希望能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有的甚至把考上了大学就认为是走进了职业的“保险箱”。以致使许多大学生上大学以后,失去了目标和方向。由于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主观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大学期间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为自己奠定职业资本,无形中便降低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临到毕业时对照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浑浑噩噩过了四年而懊恼不已。
        三、提升大学生软实力的主要对策
        大学生的“软实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常识和最基本素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也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建设硬实力的同时,努力提升就业竞争的软实力。
        (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要想让自己培养的学生更适应社会及市场的需求,高校必须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应尽快从“唯分数论”转变到对学生软实力培养的轨道上来。围绕社会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毕业生宽泛就业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转变,为学生搭建起全面发展的“立交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在学科设置上,让学生能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全面发展,为学生搭建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软实力培养为基础,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优良的师德师风对大学生软实力的提升起着表率和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先进的理念提升自己,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对工作有“热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学生有“真情”,真心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无数的事实证明,只要教师能够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教学真正出实效,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其自觉地塑造和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三)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与成才,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社会需求,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掌握求职技巧,不断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学校应从大学生进入校门开始,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方向,正确处理好自身“硬条件”与“软实力”的关系,刻苦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尽早找到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使大学生在求职时未雨绸缪,不再为“软实力”所累。
        (四)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活的主旋律,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浸染其中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个性与潜能。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特点和实际开展活动,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展示其才艺,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填充学生的闲暇时间。在学生的个性化爱好和志趣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而且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人才标准,在客观评价自我、合理职业定位方面早作准备,把大学四年看成是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和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过程,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在日常学习中,大学生要在学习好自身专业,增强硬实力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野,不应把自己的知识结构固定在一个专业、一门学科,要有意识地及早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培养、锻炼自己的“软实力”,提升就业竞争软实力,这不仅是解决一时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赋予自己一种持续的职业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毕业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随时调整个人实践中的偏差,学会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更自如地应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职业变动。
        (六)自觉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全面锻炼其动脑、动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来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同时,企业对创新人才求之若渴,创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需要创新的能力。所以,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与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鲍新龙等.浅谈it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软实力[j].咸宁学院学报,2008,2.
[2]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3]杨云英.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准备[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梁爱强 [标签: 大学 提升 对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冯小刚电影对当代中国人情感变迁的诠释
    中国当代艺术审美意识思辨
    金岳霖的知识论概念及其当代比较
    论当代画意摄影中写实绘画的精神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
    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
    论学生工作性质的当代定位
    矛盾的自我认同:当代国有企业工人劳动模范的…
    论当代中国公益慈善观念的冲突与社会共识的…
    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
    SSK、后SSK与科学哲学的当代重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