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矛盾的自我认同:当代国有企业工人劳动模范的心态
〔摘要〕文章研究当代国有企业工人劳动模范的自我认同状况。对于劳动模范称号的获得,他们感到自豪,但也身处现实和心理的压力之中。由于中国工人阶级整体的衰落,劳动模范作为工人阶级中的优秀分子,也存在向上流动的困难与心理上深深的失落感。
  〔关键词〕自我认同;国企;工人劳模
  〔中图分类号〕 c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2-0101-05
  
  每年“五一”,劳动模范(以下简称“劳模”)都会成为一个关键词,其先进事迹在媒体上被广泛宣传。从1950年开始的劳模评选制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虽然劳模的构成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学者、运动员、企业家、进城务工人员等,但国企工人仍然是其主体,也最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劳模形象。在新闻媒体上,我们看到对工人劳模的报道,仍集中在他们刻苦钻研、努力工作、不怕困难、为了集体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等优点上。
  一、 问题的提出
  查阅以往文献,对于劳模的研究并不多见。许多文献都以宣传报道为基调[1][2][3],但也有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对我们有所启发。游正林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国企职工如何看待延续几十年的劳模、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4],并对其进行了制度性分析[5];张婧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中的单位为背景,分析了劳模在道德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所处的尴尬地位[6];齐燕庆则关注劳模的荣誉地位如何取得,以及这个荣誉对劳模社会地位的影响[7];宋静借鉴职业生涯研究方法,探讨了劳模在工人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及其影响[8]。www.11665.coM
  以往对于工人劳模的研究多涉及工人如何认识劳模,但忽视了劳模自身的真实感受。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工人中的精英,他们如何看待这个转变?这个转变的意义是什么?作为劳模本人,他们如何看待自我?是否认同这个称号?米德认为,自我具有结构性的特征,“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9]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10]。身处社会转型期,工人劳模的自我认同如何?为了探索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二、研究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主题,笔者选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六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①,进行了多次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他们在获得此项荣誉之前,已经多次被评为基层劳模。以他们为研究对象,经历和心理状态更具有典型性。
  三、研究结果
  (一)访谈对象基本状况
  个案一hc:男,40岁,中共党员,专科学历,技师,在某省石化分公司从事一线生产工作,职务为班长,200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个案二zh:男,39岁,中共党员,初中学历,高级工,某铁路局分局火车司机, 200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个案三wz:男,42岁,群众,学历初中,技师,某省建筑公司焊工,200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个案四yfs:女,39岁,中共党员,初中学历,技师,某省纺织厂工人,200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个案五hjx:女,40岁,中共党员,初中学历,技师,某省纺织厂工人,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个案六gs:男,46岁,中共党员,初中学历,技师,中石化某下属企业设备维修工,2001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二)从普通工人到全国劳模:自我的成长与提升
  在不同时代,劳模的评选标准也不尽相同。接受访谈的劳模,其产生的途径基本如下:
  第一,依据本单位、本系统对工作业绩的衡量指标,工作出色的人可能会脱颖而出。比如在纺织行业,看规定时间内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交通行业,看安全运行的时间与里程。
  第二,通过省、市的技术比赛或劳动竞赛取得好名次来崭露头角。比如,有位劳模就是参加省技能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当时全总文件规定,第一名即可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他因此很自然地成为了全国劳模。
  第三,带领工人攻克难关,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经费,出色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可能当选。如果本身技术过硬,工作水平突出,同时又有一些突出事迹,比如排查危险,在危险出现的时候奋不顾身,则评上的可能性更大。
  要注意,在评上“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之前,这些人必须是本单位或本地区的劳模,

能越级评选。一般来说,必须先是省劳模,才有资格参评全国劳模。甚至有些地区还规定,必须连续三年被评为本单位劳模,才有可能参评上一级劳模。所以,在获得五一奖章或全国劳模之前,他们至少已经多次被评为基层劳模了。全国劳模hjx向我提供了一份她的荣誉清单:1991-1994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1993年被评为厂生产标兵;1994、1996、1998年连续三届获得厂十佳青年称号;1994年被评为本地区青年岗位能手;1995年被评为厂新长征突击手;1995、1997年被评为产量状元;1998、1999年她所在的岗位被评为授予厂青年文明号;1998-200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厂劳模;1998、1999年被评为全省青年岗位能手;1998年被评为本地区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据笔者了解,几乎每个全国劳模或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都有一份类似的清单。在他们获得最高称号之前,已满载荣誉。从企业的劳模到省部级或国家级的劳模,难度越来越大,称号的份量也越来越重,只有少数职工才能获此殊荣。
  对受访劳模来说,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并不在意料之中。因为整个评选过程,要看工会或单位上报的材料,还要看当年全国的指标分配。上级还会到工作单位实地调查,同事和领导对他们平时的工作和为人的评价也是要考虑的因素。劳模本人不参与也不了解这个过程。
  不可否认,能走到这一步,他们付出了许多辛苦。工作努力和责任心强,是劳模最着重强调的一条。这些劳模通常出身于工人或农民家庭,初中或技校毕业后一般是16-18岁,通过招工、接班等方式,进入本单位工作,至今已经有不短的工龄。刚进单位,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定型的时期,对工作还懵懵懂懂。父母或姐姐、哥哥等是他们的“重要他人”,对他们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事具有很大影响。几个访谈对象的父母也是单位中的劳模,这些直系亲属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除直系亲属外,这些劳模的“重要他人”还有师傅。进厂后,他们大多由师傅带领学技术。师傅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兢兢业业,也会在塑造他们的自我时产生很大作用。
  讲述荣誉的获得,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辛劳工作的动机很朴素。他们喜欢说,“怕被别人看不起”,“要给父母争气”,“要证明自己”,但有时候努力工作也是一种现实的衡量。zh就说:“我们要特别注意安全。我们要出事故了,不仅单位损失大,个人损失也特大。我一直都没想到会走到这一步(获得五一劳动奖章),那时候我想能把自己的活干好,能干得精一点。”yfs则直白:“产量跟奖金挂钩,说白了,也是多为挣些钱。”hjx表示:“产量高了,可以多拿奖金,有时候为了提高产量,我吃饭都不去食堂,都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着机子。”
  以布迪厄的理论来分析,这些工人劳模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缺乏经济资本;不可能凭借“关系”走上管理岗位或找个更轻松的活干,缺少社会资本;本身学历不高,没有文化资本。这种境况下,积极向上的年轻人,要想在单位站住脚,比较可行的途径就是辛苦工作,用出色的业绩来证明自己,一次次“劳模”称号的获得,可视为他们在不断累积自己的象征资本。而在这个过程中,劳模对于自我的认知和期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上劳模后的自我成就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自尊对于人的重要性。能够成为省部级、国家级劳模的,可谓凤毛麟角,劳模本人及其家庭为之感到自豪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劳模非常看重获得这些荣誉后,家人的反应。比如,yzx说:“评上劳模,家里人也挺开心的。也是对他们的回报,不枉费他们对我的大力支持。”hc说:“家里人很开心,这是你工作的一个定位。我能做到这一点。”
  外在的种种力量也在建构着他们的自豪感,并且把他们同普通工人区分开来。他们有的成为了优秀青年代表、地方或全国人大代表,经常出席各种会议讲述自己的事迹。单位有时会把他们的照片制成发光标牌放在厂区内,大力向普通职工宣传劳模精神。在物质上,他们也可以享受一些更优厚的待遇,有些地区还出台了一些特别政策。
  zh:拿火车头奖章(铁路系统内最高荣誉)的时候,分到了一套房子,五一(奖章)的时候拿了4000多块钱,那个时候这钱挺高的。北京、全国其他地方,去疗养,玩了一个月。广州、深圳、香港也去过。
  hc:从我们这个企

业来讲,待遇是有的。比如从2000年以后,组织我们到各地去旅游、健康体检,两年一次,非劳模就没有了,这属于特殊待遇。还有一些奖励,评上劳动模范的当年,奖励一万元,企业自己给的。像我个人来讲,可以优先分房。一同跟我入厂的员工,他们可能达不到这个条件,我就可以。当上劳模以后,我在技术等级晋升上比普通员工强点,从中级工一下子到了技师。普通工人必须先是中级工,六年以后才能考高级工,我就可以不经过这个阶段。
  劳模能够享有普通工人一般不能享有的待遇,他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但在这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也跟单位或行业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比如,有的劳模一次性能得到近5万元的奖励,而有的劳模仅能得到工会系统的3000元奖励,再无其他任何特殊待遇。
  (四)荣誉压力下的自我
  劳模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一线工作者,至多在小范围内有些知名度。可一旦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后,一跃变成了地区、行业的公众人物。单位宣传,号召大家学习,走到哪里都有人关注,要去做一场场的报告,要去开各种各样的会议,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高大无比的形象。劳模在荣誉中挣扎,身体、心理上的压力都很大。
  zh:整天人家喊我“小劳模”,我特别不好意思,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无形当中施加了一些压力,领导也喊,有的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都这么喊,浑身特别扭、不自在。
  有了这个荣誉挺开心,但有一种无形的枷锁,别人总把你当成一个参照物,比来比去。领导渲染我,说你(普通员工)这活都不愿干,看看人家zh,年夜饭都没赶上吃。别人老是跟你比,说你是劳模了,是我们的标准、我们的楷模,你都干成这样,我们又能干成什么样?后面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你。领导对你的期望也高,要让你带动其他人,要在各个方面都成为楷模。
  我的脑子经常绷得挺紧,头发明显比前两年掉得多。不是怕丢荣誉,关键是感觉好多人都看着你。你有什么事没处理好,别人都看着你,说你以前就是运气好,其实没什么能力。
  hc:比如说人吧,并不是天天都精神饱满,有时没休息好,但你是先进啊,要克制,困了也不能睡。有时候困到挤眼的程度,你站着都能睡着,但绝对不能睡。要睡就是违纪,从咱自身来说,就得提高要求。别人都在看着你呢。
  人说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我比老虎还强,我没有打盹的时候,不能给这个荣誉抹灰。我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有千百种理由来辩白,但人说,你是劳模,咋还能这样?假如我以后不当劳模了,就可能对自己放松要求了。但我一旦有了这个荣誉,就没有解释的地方。解释什么?
  虽说评上劳模不是个人刻意追求的结果,可一旦荣誉加身,劳模的角色定位便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会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他们的荣誉,虽然自己很谦虚,认为离真正的劳模还差得很远,但种种宣传活动、各种优待,既定的角色标准已经让他们身不由己。
  在被访者看来,所谓真正的劳模,要像“铁人”王进喜一样,道德崇高、不计较个人私利、事事领先、工作拼命,不仅要工作能力超常、还要在道德上没有任何瑕疵,这就是领导、同事、公众对于劳模的界定和期待。成为劳模之后,他们要十分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也在根据泛化的他人态度来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似乎变成了一个符号。
  劳模小心翼翼、万分用心地在维护自己的荣誉,工作中务必要争先,道德上也不能有任何闪失。个人出现了问题,就是给这个称号抹了灰。他们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承认自己工作努力,确实付出了太多辛苦;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距离标准的劳模还相距甚远。他们经常说,“我们比以前的劳模差得太远,那时的劳模才是真正的劳模。”这样说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谦虚,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本能的抗拒。成为劳模意味着自己要变得高大完美,就成了万里挑一的典型,万众瞩目,这样的处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劳模全身心地维护自己的荣誉,他们清楚自己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整个单位、整个行业的形象,更怕因自己的过失或业绩不良,让大家质疑自己的能力,否定之前的种种努力。如hc所说:“你确实要小心谨慎,要不然你交待不了。跟领导、跟车间、跟厂里交代不了,也体现出你的无能啊。”尤其是在社会上有些人认为劳模评选存在黑幕交易的情形下,他们更不愿意自己被归为那种类型的劳模。在访谈

中,一个脾气非常好的劳模就气愤地说,一次在火车上,某陌生人听同伴说起他是劳模后,直接就问:你是花多少钱买的?类似的论调和单位的风言风语,更让这些荣誉获得者努力捍卫自己的尊严,但这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的。
  (五)在过往与现实间的劳模
  受访的工人劳模都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开始在国企上班的。在他们的言语中,充满了对过往的美好回忆,以前的单位领导关心下属,对劳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虽然物质比较匮乏,可是工作氛围很好,工人干劲十足。
  zh:以前我们的效益蛮好的。我们的头对工人特好,知道疼工人,米啊、油啊、面啊过节都发,对管理层、执行层训得特厉害。这几年工人干劲不太高,能拖一天算一天。一天累得不得了,还挨骂,被罚款。
  wz:以前我们单位,假如你这个人做得很好,从工人到主任、经理,都会认可你的。以前有知识的这些人,跟现在不一样。比如,工人在干活的时候,他会去,也不要说帮多少忙,帮5分钟,就是1分钟也够了,帮你递个东西可以吧,很简单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像我们单位,人家有文化的基本都不去做,他觉得给你递个扳手,有点掉身价。
  hc:以前,差别不是很大,干部的福利待遇比工人还差,国家就是这么要求的。比如,工人发工作服,干部不发,因为你不是生产一线的,但到节假日,都要到生产一线去。不像现在,工人一个月才拿2000块钱,领导一年拿二三十万,这都是小的。领导的最低工资是两个普通工人的收入,是我们的两倍。我作个简单的分析,我现在参加工作17年了,不算其他,基本工资1400;最普通的技术干部,他参加工作也就6年左右吧,就是1600。他的技术等级是工程师,我的是技师,就差不少,而且我的工资还要比普通工人多不少呢。
  当代国企劳模经历过国企的辉煌时期,也经历了90年代中期后的国企转型之痛。大批工人下岗失业,工人的地位在逐渐衰落,干部与工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受访劳模在心理深处怀念过去。虽然建国后,就有干部和工人身份的不同,但以前工人在社会上受到普遍的尊重,工人与干部的工资悬殊不大。在社会流动上,工人工作业绩突出,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向上流动,从生产岗走上管理岗。而现在,工人即便获得了国家级的劳模称号,想走向管理岗也相当不容易。一个障碍来自于身份制,正如一个劳模所说:“你入厂那天,你就是工人编制,想跨越这个很难。”另一个障碍来自于文凭限制。这批工人初中毕业以后,大都通过招工的方式进厂,或者技校毕业后进入单位。现在的企业尤其是国企用人,特别注重学历。这两个障碍有所勾连,在计划经济时期,技校(职高)及以下学历的人进入单位,所进入的是工人序列;中专以上学历的,进入单位就具有干部身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工人还有较大可能实现身份的转变,即使不能转变,工人在企业也是主人翁。但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后,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与干部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国企实行的年薪制让这种差异更加扩大,工人劳模深深地认可他们是工人阶层,对于身份的转变,一度充满希望,但希望的火花通常会逐渐泯灭。在访谈中,劳模的心态很复杂,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很自信,毫无疑问他们是工人中的精英分子,但由于整个工人阶级的衰落,最精英的也直陈自己处于社会的底层。劳动的价值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贬抑,金钱和权力的价值凸显,对于劳模来说,他们很难突破工人身份的限制,而这个称号又给自我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压力。以至有的人对劳模称号产生了质疑:“要它有什么用?有它没它无所谓。”在访谈中,他们反复强调,“我不是你想象中的劳模,我跟他们(其他的劳模)的想法不一样。我很现实,在这个世界上,不现实不行。”总结
  国企工人劳模是劳模中的主体,近年来在评选劳模时,这个群体的比重在减少,但跟其他的群体相比,他们依然是比重最大的一部分。社会上对劳模的角色期待,延续的是计划经济时期新闻舆论对于劳模的塑造。一味地拔高,让劳模千人一面,仿佛他们都占有道德的制高点,工作上也无所不能。作为劳模本人,他们对这个身份的认同程度倒是一个问题。从受访劳模来看,他们在企业中缺少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善于钻研、刻苦工作助他们成为了省部级、国家级劳模。相对于基层劳模、普通工人来说,他们是工人中最优秀的一分子。对于劳模来说,荣誉的取得虽然意外,但这表示自我

的能力得到了认可。为了维持自我的尊严,证明自我的价值,他们努力按照社会对劳模的角色期待来行事。称号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我的束缚。当选劳模后,他们的带头作用被要求充分发挥出来,但身份制和利益分配的障碍使得他们的向上流动变得非常困难。泰勒认为,框架在生活中很重要,“当我们试图说明,在我们断定某种形式的生活确实有价值,或把我们的尊严置于某种成就或地位中,或以某种方式规定我们的道德责任时,我们发现自己就是在表达我称之为‘框架’的东西。”[11]社会转型期,劳动的价值在事实上遭到了贬低,社会对于成功的认定越来越趋于功利的标准,工人劳模身处其中,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困惑,他们所采取的框架是不清晰的,认同亦出现了无方向感。
  
  〔参考文献〕
   [1]高明歧,黄耀道.中国职工劳模列传[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5.
  [2]龙良贤.中国劳模.[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3]寒北星.中国劳模[m].河北:衡水出版社,1997.
  [4]游正林.国有企业职工劳模意识调查与分析[j].工运学院学报,1996,(2).
  [5]游正林.我国职工劳模评选表彰制度初探[j].社会学研究,1997,(6).
  [6]张婧.劳动模范:在道德与权力之间——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一种道德教育制度[j]开放时代,2007,(2).
  [7]齐燕庆.荣誉地位的取得及其演化——一项有关劳模的调查研究[d].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未发表),1996.
  [8]宋静.从个案访谈看工人劳模的特征及性别差异[d].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未发表),2003.
  [9]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1]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齐家)
  
  incompatibleself-identity — the mentality of the model workers in contemporar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ang xiao-hui
  (sociology department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studiesthe self –identity ofthe model workers in contemporar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oughproud of the honor, they are under the pressure of reality and psychology.because of the decline of the whole chinese working class, model workers as the elites have the difficulty in flowing up and have the deep depression.
  key words: self-identity; state-owned enterprise; model workers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国有企业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朝阳沟油田某区块杨大城子油层主要开发矛盾…
    就业结构性型矛盾下的民族高校学生内职业生…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背景下浅谈大学生的自主学…
    征地拆迁群访事件矛盾化解机制的构建
    生态信息公平视角下生态矛盾化解的法律途径…
    历史尽头的自觉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简析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
    “自我欣赏”也是一种美——浅析赏识教育下…
    活动区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