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简论数字鸿沟对民主的负向作用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发展在国与国之间和国家内部是不均衡的,主要的问题便是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鸿沟是当代信息社会中一个普遍的、愈演愈烈的世界性问题,给社会带了来诸多问题,对于民主的负向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要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正确看待数字鸿沟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鸿沟;政治民主;信息技术;发展中国家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34-02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也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鸿沟问题自从产生以来给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不平等和新的分化,对于政治民主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由于“民主”一词有多种含义,为了方便论述,本文主要将政治民主限定于网络政治参与层面上的“电子民主”。
  一、数字鸿沟的概念
  关于“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这个概念的来历,有人认为markle基金名誉总裁lioydmorriest是这一概念的首倡者。早在1995年,美国商务部就连续开展过四次大型的数字鸿沟问题调查,特别是在1998年开展的第二次调查,就明确以《在网络中落伍之二:数字鸿沟的新数据》为题,不过大部分学者同意的一种说法是在1996年克林顿竞选总统时,戈尔正式提出的这一概念。
  人们就数字鸿沟这一概念给出很多不同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wwW.11665.cOM有人指出“所谓数字鸿沟,是指在信息化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差别’”[1]还有人认为“数字鸿沟这个概念指的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层面上就接触并获取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机会,就在广泛的活动中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而言,个体、家庭、商业组织、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2]281
  二、数字鸿沟的表现以及对政治民主的影响
  1.全球鸿沟
  全球两极分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信息时代的全球两极分化,一个突出问题是全球数字鸿沟。全球数字鸿沟扩大了两极分化,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差距拉大,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短期内有扩大的趋势,甚至催生了数字霸权和数字荒漠。根据联合国统计资料:“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1/5人口,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占世界因特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1/5人口,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只占0.2%。一样统计表明,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5%,但只拥有世界因特网主机数的0.13%,因特网用户总数的6.11%,中国万人口因特网主机数仅为1.3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6.9台;万人口因特网用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美国的4%”[3]
  数字鸿沟可能加剧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脱离社会发展的危险。由于在信息化发展上的落伍,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上处于被动无助的地位。由于面临被隔绝于全球信息化进程以外的威胁,发展中国家以维护国家主权为由的回旋余地将不断缩小,一些国家的主权将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忽视和损害。同时,由于全球数字鸿沟的存在,在信息领域新游戏规则的制订方面,由少数几个信息大国和国家集团说了算的局面是不正常的,不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也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
  2.语言鸿沟
  “语言鸿沟”一词主要指的是“在网络上使用英语和使用其他语言的差距,以及由这种差距带来的阅读、理解、交流、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障碍。”[2]6有不少学者认为,语言鸿沟是最大的数字鸿沟,它一下子将网络虚拟世界分为懂得英语的人和不懂得英语的人。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它就被英语和北美文化所占据。据统计,网络上80%的信息流量使用的是英语,40%的网络使用者在美国。现实世界的霸权主义发展到网络上虚拟的信息霸权,在不通英语的国家或民族中,解决语言问题成为使用网络信息的首要问题,语言鸿沟得不到解决,网络政治参与的范围将会大打折扣,网络政治民主也等于无稽之谈。
  3.性别鸿沟
  全球互联网用户女性平均只占33%。这一事实说明,女性在利用网络信息方面大大落后于男性,如通过电子邮件与美国国会联系的数字中,女性占31%,特别是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更是远离信息时代,处在这个鸿沟

的最底层。网络政治民主与支配和使用网络信息的技能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国家大多数女性不能理解和使用网络资源,她们将更会被排斥在网络政治参与的主流之外,其权益很难得到保证,给政治民主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
  4.代际鸿沟
  代际鸿沟之所以会产生,很大程度上由于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速度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从而造成一部分人特别是老一代人未能及时跟上这一速度而造成的。显然,无论是在哪个国家,老年人上网的人数都远远低于年轻人,并且老年人使用网络主要是用来收发电子邮件,浏览时事新闻,查找健康信息等,很少利用网络资源加入政治团体,参加政治活动,争取个人权益。同样,在网络资源使用方面,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也有很大差别,主要也是由于二者在兴趣关注上和知识结构上的不同造成的。所以在网络政治民主实现的过程中,老年人和儿童的权益很难得到完全体现。
  另外,由于个人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的差异,网络的发展很容易把人群迅速划分为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这两种人在获取和支配信息方面的能力完全不平等,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的差异会影响政治参与的效果,而且这种缺陷对于电子民主来说是致命的。
  三、如何看待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存在已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它对政治民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1.乐观论
  乐观派把技术鸿沟问题放置于历史的视野,可以预见到数字鸿沟将会随着新技术的自然发展而消失,人们不需要为之忧心忡忡。例如在五十年前,电视机尚处在它的幼年时期,人们看到的是拥有电视机的富人和一无所有的穷人之间存在着可能被称作的“电视鸿沟”的现象,然而,若干年之后,电视鸿沟实质上已经被跨越过去。同样,乐观派认为数字鸿沟会沿着“电视鸿沟”的老路前进,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鸿沟会逐渐缩小,互联网扩散如同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创新一样遵循相似的规律,所以数字鸿沟对政治民主的影响只是暂时的,无需忧虑。
  2.悲观论
  数字鸿沟悲观论者的思想主要沿袭于技术悲观主义思潮,技术悲观主义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后果都持怀疑态度,认为一切技术进步都是有其代价的,每项技术都含有无法预料的后果。他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只会导致数字鸿沟的不断扩大,而不会出现缩小的趋势。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会给信息富有者带来更大的收益,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发达国家将继续保持已有的技术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因为面临太多复杂障碍而无法跨越数字鸿沟。伴随着数字鸿沟的拉大,政治民主也难以实现。
  其实,无论是乐观论还是悲观论或多或少都带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他们在思考数字鸿沟问题时,将它纯粹看成是单纯的技术扩散问题,主要是着眼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政治民主单方面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而缺乏对社会与技术两者相互作用的整合研究。政治民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说它“复杂”是因为它不能单单从某一项因素能够得到充分说明;说它是“社会问题”是指只有从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出发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信息技术只能是政治手段,改变不了政治实质,技术再好,只要现实政治问题产生的根源不解决,民主永远是幻想。所以,我们既不能对数字鸿沟对民主政治的影响视而不见,也不能走另一极端,夸大数字鸿沟的作用。总之,政治民主不仅仅是数字鸿沟的问题,但缩小数字鸿沟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发展中国家更是要积极努力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努力跨越数字鸿沟,发展自己的政治民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谢康,王明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曹荣湘.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3.
  [3]魏洁.数字鸿沟跨越什么[j].硅谷动力,2000,(11):20.
  (责任编辑:田 苗)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数字 鸿沟 民主 作用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数字信息平台与远程传输联用分析
    浅析数字化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数字化电厂关键技术分析与探讨
    数字通信系统的分析研究
    基于数字通信系统特点及应用方法的探究
    数字通信电缆屏蔽技术的应用与原理
    当代数字通信的弊端以及优化方法
    探析无线数字通信中的盲源分离技术
    浅析数字通信系统的应用方法
    我国美术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探析
    省级公共图书馆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调查…
    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维修及故障分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