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试论王弼对儒家经典的解释
摘 要:王弼的体用观,别于汉儒之宇宙论,此为一开新,然而其体用观只是“就形式特征言志”,所以王弼注儒家经典时没能看到儒家由“实际的内容特性言之”的体用观,故而他用玄理言孔门多有不相应处。
  关键词:体用;无有;经典解释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54-02
  王弼的体用观,别于汉儒之宇宙论,此为一开新。然其注儒家经典《周易》、《论语》,实则为其玄学思想的表达,与儒家思想皆有不妥帖之处。试从王弼《明彖》中引出其体用观、并在他对《周易》、《论语》一些篇目的注释中看到他违背于经典原意处,以便于厘清王弼在儒家经典的解释当中的特殊性所在。
  一、王弼的体用观
  王弼《明彖》云:“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1]141《周易》每一卦皆有彖辞解一卦之体性,故彖辞可明一卦之体。又云:“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夫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众之所以存,在于至寡者,众之所以动,在于不动者。此至寡者、不动者便是“一”。故“一”有两种功效,一为存物,二则为制动。又云:“物无枉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万物依靠此“一”,而能不乱不惑,可知,“一”是万物生化之根本处,“一”能存多,亦能治多。此“一”与多的关系就是体用关系,“一”是体,多是用,“一”是本体,现象是用。王弼在此提出的体用观,在牟宗三看来,只是“就形式特征言之”[2]87的体用观,若就此看,此体用观在儒道两家皆有同样表述,但儒家之体用观不单只停留在形式特征上,所以王弼注儒家经典,没能看到儒家由“实际的内容特性言之”[2]87的体用观,故而王弼用玄理言老子多有相应处,而言孔门则不然。wWW.11665.cOM
  《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王弼注曰:“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1]63在此,王弼将一毂统三十辐视作以体统用,体是无,能统万物则为用。他将一与多之关系进而描述为无与万物的关系,本体成为无。又如《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章)王弼解为:“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德也。”[1]112之前有言,“一”能存物亦能制动,王弼将“一”视为无,即,若不以无为体则万物不存,若不以无为体则万物纷然淆乱,故“万物虽贵,以无为用。”若失去无之体,万物虽各得其德,然不能自周,故失其大本,则“失道而后德。”以上两条王弼注,明显提到了体用关系,并将体用关系讲成了无与万有的关系。再如《老子指略》:“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1]256王弼对本体的无做了论述,“万物之宗”便是老子所说的道,从听、视、体、味几个方面来看,它是不能被闻见知尝的,它无任何形体可言,故而便不是世间的一切物,所以不可名状,亦不可在其中找到任何的对待。由此可见,王弼明确地将道与万物的关系转换成为无与有的关系。
  综上所述,王弼的本末关系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本体别于世间一切物,其无对待、无形无名。存物治物而不同于物。二是虽别于世间一切物,然而一切物的存在都依靠于此本体,本体不外于万物而存在,即,此本体并非是在万物之外的独立存在的实体。这两点都针对汉儒的本末关系。汉儒主张万物依靠元气而生。元气是实存的物,万物未成形之前有此元气,万物消散后,此元气仍存。如此一来,元气与物成为相对待的存在,本体成为实体。王弼的本末观念,一方面确保了本体的形上地位,因为其无形无名。另一方面避免了体用关系成为宇宙生化论的危险,因为无生万有并非是按时间演化而进行的。
  二、王弼在儒家经典解释中的失误
  王弼解本体为无,就汉儒之本末关系来说是为一开新。王弼以玄学思想解释道家,多有可通处,然而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儒家哲学是一个有立体的内容骨干,并以此树立于外表的形式特征之中的整全系统,所以,王弼虽然注《论语》、《周易》,但是其中多有不当之论。
  《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王弼注曰:“道者,无之称

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是道不可体,故但志慕而已。”[1]356王弼将“道”解作“无之称”,此说有误。周敦颐《太极图说》言“无极而太极”,此并非是说在太极之上另有无极,只是说作为开物成物之太极无形无象,故而称之为无极,无极而太极,其实一也。《中庸》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亦是说作为万物造化生成之根本,其实是无声臭可闻的。儒家讲本体亦说“无”(如无极、无声无臭),然儒家所说并非只是“无”,程子言:“在天为命,在物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3]29可知,儒家天命、物理、人性,身心都是一个通贯的系统,天人是打通了的。造化之枢纽虽无声无臭,然因为此本体无不在万事万物中,则人物得此根本而有性理,万事才有理有则。此本体亦因为万物而充实显露,成为实在的性理。所以王弼之“道者,无之称也”视无为本体,缘其不知有实理。儒家之道虽然无形象方体可求,然因为此道无不在世间,所以虽然“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然万象无不是此理。所以王弼对此条的解释是未深入的,以至于其空泛言说于浅表,以至于有误。朱子言“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4]17人伦日用间所当行者是实实在在的,事亲则为孝,交友则有忠信,总之,世间一切事皆有理有则,朱子所见,是该贯天人之后对道之言说。
  《复卦彖》曰:“复其见天地之心。”王弼注曰:“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1]115复卦为一阳在下,阳指君子之道,此卦讲反善之义。在天而言,天地以生生为德,反本即见天地生生不已之心。所以王弼解“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动息则静”中的“静”并非是动静相对待而言的“静”,因为作为本体存在的“静”无形象方体亦无对待,所以说“静非对动者也”。同理,默非对语而言。因此,这个“动息则静,语息则默”的“寂然至无”就是本体,此本体不是“有”。“动息则静”动则为有,唯有“动息”方能消有以至于“无”,“语息则默”亦然。可知王弼解释“复”为“反本”为正解,然而其本体的意义只是落于形式化的表达,正如他解释“志于道”一条时的立场一样,他没有能理解到在圆融的儒家义理系统里,本体不只是对形式上的规定,而是有内容的意义。 韩康伯思想受王弼传授,故韩注《周易·系辞传》,其本质是以王弼有无之义解之。韩康伯曰:“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故穷变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1]从“道者何”到“不可为象”在《论语·述而》一章时已经有解释,故不赘述。韩康伯在此,将本体视作“一”,视作“无”,所以“一阴一阳”的意义便是无阴无阳。一方面,“无”为体,“有”为用,只有以“无之一”为体,方能有阴之用与阳之用,所以说“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另一方面,从阴阳之用中才能见到无形无相道体之功显,所以说:“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在此,韩康伯的解释根于其有无说,且将“一阴一阳”的“一”视作本体,这有别于宋明儒对经典的解释。
  程子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如一合一辟谓之变。”[5]67儒家分截形而上下分明,阴阳是形而下者,道为形而上者,所以说“道非阴阳也。”“一合一辟”之动作往来之中可以见得变化,即,一合一辟表现的就是一个变化过程,有合辟的变化方能知其变。可知,阴阳非道,所以阴阳者道。在这里,“一阴一阳”中的“一”并不是王弼所认为的本体的“无”,而是将其变化之过程展现出来,从而在一阴一阳的变化中见“道”。
  综上所述,韩王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出了阴之为阴,阳之为阳的根据在于以无为本体。于用中才能见得本体。抛开其以无为本体的误差,以此可以解释儒家经典的形式意义。然而由于没有能理解到儒家哲学的内容骨干特征,以至于不能将天道人性

一下子打通,所以当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时,不知儒家分阴分阳是万物成形之后,此时世间一切事都是此道理的存在(正是天道人性一贯),所以不必将“一”解释作本体,而可以在一阴一阳之中见到其所以然者。
  王弼通过解释《老子》、《周易》和《论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玄学体系,他力图摆脱汉儒将道体实体化的命运,并给老子思想赋予别样的生机,然而当王弼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时,自由不羁,证成了一己之玄义。
  参考文献:
  [1]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王孝鱼,点校.程集(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责任编辑:田 苗)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解释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的构建
    试论当前企业中后备干部的选拔及管理的创新…
    试论如何教好高中历史教学
    试论信息的不对称性
    试论港口机电设备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试论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效结合
    试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风险特征与应对措施
    试论“营改增”试点地区扩围和行业扩围的必…
    试论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
    试论城市规划中环保问题思考
    从一起案例试论渎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