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对楚文化风格的初浅认识
  摘 要 楚文化是一个极其繁富深邃的课题,笔者谈及的楚文化风格是指楚国文化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文化特征。本文尝试对此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 楚文化 风格 继承性
  中图分类号:g402 文献标识码:a
  从先秦典籍所遗存的零星的关于楚国历史的笔墨中,我们得以知道在北土文化已经建立高度文明之时,南方楚人还滞留在原始的部族联盟里,直到立国之初还十分落后。成周之时,始熊绎受封于荆雎蛮荒。一个半世纪的惨淡经营,楚国开始走向兴盛的道路,始文王熊赀都郢(公元前689年),便冲出狭隘的荆雎山区。其地控汉水中游,北望南阳平原,南瞰江汉平原,日渐走出筚路蓝缕的苦难历程。春秋之时,由于社会的发展,金属文化日渐繁荣,生产力急剧变更,天下诸侯得以竞相称雄。始齐桓称霸之时,楚文王统治的楚国也日益强大,四传至庄王,确立了楚国的霸业。观兵子周郊,问王室九鼎之大小轻重。随着楚国的发展,楚人四方拓地,又收江夏王室诸姬。成为地跨今十一省的大国。创造了灿烂的南方文化,为华夏文明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在发祥、衍生、勃兴和转化的过程中,楚文明际会风云,标新立异,以后来着居上之势成为长江流域上古区域文化中最绚丽夺目的奇葩,随着楚文化的发散、漫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夏文化由于在风格上的差异而被后人分为南北两支。北方文化朴实凝重,南方文化则富丽飘逸俊秀,它们互补惊艳,构成华夏文明的主干,开创了华夏文化“龙”“凤”呈祥的新局面。
  风格,当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笔者言及的楚文化的风格主要是指楚国文化艺术的浪漫主义特征。www.11665.cOm
  当楚文化还在艰难地蹒跚学步之时,北方文化至殷周已盛极一时。周兴之初,宗法制度建立后,北方文化受此影响,将全国大一统的社会整体置于此一准则之中,齐鲁三晋各诸侯文化无不脱胎于此。更多的是依照宗法制度的程式而经营。而楚文化正在此时茁壮,由它特有的地理与周王室的特别的依附关系,才有可能摆脱宗法制度的约束,无拘无束,兼收并蓄,吸收了大量的外部文化,加上南夷土著文化的丰饶养分,使它在华夏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种种原因,形成了楚文化与齐鲁三晋在风格上的差异,历来治学之人,都默认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文学文艺上,拿楚国的《庄》、《骚》同北方的诗歌总集作比,总会得出南文化多浪漫色彩,而北文化则重现实朴实无华。无独有偶的是这恰巧是艺术美的一对范畴。
  对于南北文化的风格差异,历来诸家多有纷说。正确地理解南方楚文化的风格成因,于我们正确认识先秦社会是有益的,兹有拙见表陈于此,愿得四方教益。
  一、楚文化对北方文化的继承性
  关于楚文化的渊源,人们以上古神话中所领悟到的是:楚人的祖先是祝融部落,乃炎帝之后,远在夏代,于夏有功。夏商变更之时,逐渐西移。商末周初,被殷人贬为“荆”。这时的楚族,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后迁至丹水一带定居下来。周文王之时,楚人的酋长鬻熊“子事文王”。周成王之时才有受封之事。在漫长的时间里,楚人一直为周天子尽职尽责,如守燎贡苞茅之类。此时的荆楚文化乃不过为周文化的附庸,根本就谈不上有多少个性,它更多的是被周文化的同化。后世楚国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虽然在流变中形成了同北方文化的差异,但它们更广泛的是一致性。战国时南方的甘氏星经和北方的石氏星经足以证明这个问题。胚胎期的楚文化一直是依附于北方文化的,从楚国早期的文物资料中,人们发现楚器物在早期根本谈不上什么特有风格,完全是对周文化的沿袭。
  楚所处的地理,同长江上源的巴蜀文化相比,楚荆之地有着接受中原文化的优越环境。巴蜀文化阈于西蜀山地和四川盆地,自古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至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人并不是从来与中原交往,《华阳国志.巴志》就记述了蜀助周人灭殷的事,但蜀与中原交往远不及楚人方便,从成都平原广汉三星堆文化中我们得以知道,巴蜀文化在殷商时代便拥有了同殷商竞美的灿烂文化,但因于蜀地的特殊环境,封闭式的社会经济形式,以至于逐渐落伍,后世人们所认识的蜀文化还是无文字可考的历史。相对

言,荆楚在继承中原文化时较巴蜀方便。本身在共和之后沿着一条向南延伸的黄土被覆所封江夏四十二姬姓王室多与荆楚差互交错,后尽为楚兼并,姬姓诸侯移居南土是带着已经成熟的周文化而来,从而使楚文化对北方文化有了特好的回炉机会,对楚文化的茁壮和成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生产方式对楚文化风格形成的决定作用
  周兴之初,楚国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农耕部落,周人灭殷,使华夏社会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换。周文化虽然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但它起初的生产力水平是不及殷人的,周人在立国之后漫长时期里所创造的文化也无法同殷文化相比,其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生产方式的影响,“殷人善贾,周人重农。”灭殷之后的周人继承了祖先的传统,创造的文化也是以农耕文化为其主体的,局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黄土层大抵土质疏松,易于垦植,周王沿着狭长的黄土被覆区分封诸姬,促以推知周人对农业生产的迷恋。
  立国之后的周朝,他们贬诋殷商文化,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秩序,相应地建立了一系列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文化以家族为基础,以大宗、小宗、祖庙、郊社等礼俗将全国社会笼络成一体。就是受封之后的荆楚,为周王室承担的主要义务也无非祭祀。
  楚人承担周的祭祀的主要目的是让周人对自己行使国家权力的默许,而在这种表象的背后,楚人不但扩张自己的势力,利用“天高皇帝远”的优势,恣肆南土,兼并南方林立的小部族至兼并江夏诸姬。在这个过程中,荆楚文化实际上也是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容,象屈子作品中所言及的一部分宗教神灵,荆雎之地的楚国是不可能有的。楚国南土实行小一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楚文化发展壮大的过程。本身荆楚之人不属周王室的血缘,楚人祭周人的先祖和神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敷衍之后的楚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示的是自己的个性。《左传 僖公四年》记载的管仲代齐桓责备楚国:“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足见楚人突起之后对周王室的敷衍。“周人重庙祭,楚人重社祀”。楚人对于周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楚文化是在周文化的宗法体系的边沿滋生出来的。当北土形成完备的宗法体系时,南土还未彻底完成由部族社会向封建制的转化。当北方局限于传统文化观念时,楚人却在无拘无束的颂扬“东皇太一”,沉浸在“湘君”,“湘夫人”的神话里。   《汉书·地理志》论楚俗好鬼而吉祥。凡艺术之兴盛,必依于风俗宗教,古希腊、罗马乃至高卢民族都有具体实证。但无论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都是社会生产力客观的反应,都是受社会生产力的支配的。楚国的文化艺术与楚俗和它特有的宗教多有千秋。
  《汉书·货殖列传》有云:“楚域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果隋嬴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饿之患,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地域物候在一定程度上对南人的性格、生活习惯和民风的影响,较之北方,确实有助于楚国文化艺术形成浪漫主义风格。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楚人特有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这种渔猎与农耕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形式照理比北方“锄禾日当午”的日子要轻松一些,加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金属生产工具的逐渐行用,黄土地里的耕作的优越性逐渐消遁。南方的土地没有给南方人带来多少恐怖的征候,给它们留下的是山川相缭、云水雾山的幻象。体现在楚人的信仰上,楚之神灵多与人为亲,在男则茁肃静穆,在女则轻盈飘渺,而非剑拔弩张凶神恶煞之相。湘君“美腰妙兮宜修”,湘夫人则“目渺渺兮愁予”。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充分展示了南土文明的浪漫个性。
  三、楚文化对异族文化的吸收
  影响楚文化艺术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异族文化。
  在上古社会里,促进各民族文化对流和民族融合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那就是战争。春秋战国之际,金属文化的繁荣,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急剧变更,从某种意义上讲,金属文化的竞争,也是军备和权力的竞争,那么湖北大冶铜绿山对于楚国江山便起着未可限量的意义。
  春秋战国之时可谓多事之秋,今天的盟约明天的挞伐,战争习如家常便饭,楚国自然也不例外,放眼楚国历史,不难找到“吴师入境”、巴人取兹方”,宋公及楚人战于泓,至于楚国经历了多少次战争,那些对楚文化有重大影响,至今已无从凭说,但战国时代的战祸连

绵使得人人自危。中于机辟,死于网罡,社会环境很象存在主义者在经历世界大战的普遍灾难后所描述的人类极端情绪。真难怪有人愿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但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从荷马可信可疑的诗里,人们知道地中海岸的文明战争致使民族融合的特征更显著。楚人操吴戈兮极犀甲是一条吸收他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缪力同心两邦若壹,同样也是楚文化吸收他族文化养分的途径。在楚都之地有下里巴人,楚人的武舞“激楚、振万”也有因袭古巴渝舞之嫌。(见《考古》1963年第10期《关于 “太岁避兵”的铭文及图像》。《徐人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丘墓。”《越人歌》曰“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词章风格,简直与《楚辞》不差秋毫。
  四、结语
  楚文化是一个极其繁富和深邃的课题,笔者试着对楚文化的风格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如能有批评指正,笔者将如获至宝。□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3]聂石樵.楚辞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李亚农.李亚农史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5]刘吴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
  [6]童恩正.蜀文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图腾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历史文化在洛浦公园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强财务内控的建议
    论高校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建议
    中西方人名的文化蕴涵管窥
    论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交融
    中国劳动法理念的传统文化溯源
    海报设计中的文化差异性与同一性
    乡土艺术与农村群众民俗文化活动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在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的英美文化教学
    浅谈消费文化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大学体育文化的作用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