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施密茨的“情境存在论”及其意义
  摘 要:新现象学家施密茨从身体的“现实性”出发,通过“入身”形式的身体交流,建立了“情境存在论”。通过具有始源意义的身体体验、情境,摆脱了主客之间清晰的分配,使之蕴含在事态的整体性中,从而为解决传统认识论的二元分裂问题尝试了一种新的途径。施密茨的“情境存在论”是继海德格尔对把握人的存在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存在论。它在微观上把握人的存在与马克思的宏观的、社会的、以实践为基础的全人类的本真的存在互为补充。
  关键词:存在论;入身;情境
  中图分类号:b0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2-0034-05
  传统的、诉诸理性的、绝对精神的“超越论存在论”[1] 建立在二元分离的基础上,脱离了现实的人,使人在存在论上弱化,进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存根基,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带来许多困难。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虽然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的建立在二元分离基础上的存在论,但因其身体的缺失,脱离了实际的生活经验,使纯粹超越的“此在”无法说明如何通达指引其可能性的存在者,最终还是沦为抽象的此在形而上学。
  那么,如何把存在论与现实人的生存境遇、生存环境、生存样态相关联呢?现实得以存在的那种源初的方式是什么呢?如何能够使存在得以澄明?又如何能够再现那存在者得以存在的源初境域呢?新现象学家施密茨从身体的“现实性”出发,通过“入身”形式的身体交流,即身体融入情境之中建立了情境存在论,为解决这些问题尝试了一种新的途径。
  一、新现象学的身体“现实性”
  新现象学家施密茨认为存在论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是必须触及身体维度的。Www.11665.Com施密茨所理解的新现象学意义下的身体是一个不可分的、无表面扩张着的,但却具有一定的维度的(非数字化的,例如不是三维空间性的)一种容积。新现象学明确区分躯体(koerper)(物理学意义上的身体)和身体(leib)(现象学意义下的身体)。首先,身体与躯体不同,身体是具有绝对的空间位置,不能在固定坐标系之中建立定量关系,没有明确的皮肤边缘。而躯体是具有相对的空间位置,有明确的皮肤边缘。身体是在我们的躯体范围内通过诸如饥饿、干渴、恐惧、紧张、舒适等这样的身体震颤事态整体性的把握。其次,身体具有运动模式,而躯体则只是具有借助感觉器官形成“身体图式(koerperschemas)”的所谓感知模式。作为现象学意义的身体处于这些动力因素的作用与反作用,施密茨称之为身体动力学。身体是超出躯体本身进入“身体的激动(regungen)” 领域。
  正是身体的“再现”,才使意蕴的指引关联能够获得具体和鲜明的说明。在施密茨看来,身体是具有“现实性”的,即身体的“在世存在”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现实性”就是有身体性的“此在”。它是通过当下的展开实现的。在施密茨看来,人生存、体验的最基本事实状态是“当下”(gegenwart)。“当下”是新现象学的基本点,“原初当下”(primitive gegenwart )更是施密茨哲学的“原点”。“当下”包括五个维度:此地(das hier)——空间性、此时(das jetzt)——时间性、此在(das dasein)——存在性或现实性、自我(das ich)——主体性、此个(das dieses)——确定性。这就是人类定向的五个维度。在“原初当下”状态,这些要素尚未分化、混在一起,尚未区分开主客体,也没有凸显出个体性差异。 在“展开的当下”(entfaltete gegenwart)人类定向的五个维度开始展开、区分,显示出个体性的差异,呈现出包括主体自身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多样性。[2]
  身体的“现实性”不是从复杂的概念分析中提炼的抽象推论,是使人回到的“事实性”东西的“坚实的土壤”上。[3]施密茨所理解的身体“现实性”是一种身体体验,是来自于诸如惊喜、失望、尴尬、愉快这样的身体震颤事态的知觉中或者说是身体情绪中,即知觉就是一种‘现实性’。这种具有身体性的“现实性”,即在身体震颤事态中,身体与其融为一体,身体在其身体状态中充溢着自身。正如施密茨所说的,哲学就是人对其所处环境的处身情态(befindlichkeit)的思考。在这个处身情态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与其相感事物的紧密联系。
  身体体验是一切生活经验的基础。我们之所以说身体体验是前语言、前概念的,是因为身体体验既不会抽象地还原,也不能被抽象地理论化。

所以前概念意义的身体才是哲学的出发点。身体是存在的基础,以身体要素为基础的存在就是人的存在。身体就是躯体与灵魂相互渗透、紧密相结合的统一体。施密茨通过身体绝对空间的特征、身体原初的震颤状态与外部世界进行身体交流,构成了统一的知觉整体。这是一种直接的身体感知、真切的身体体验,这比抽象的反思更真切、更真实。施密茨的身体的“现实性”确立了奠基在身体体验、事实基础上的存在论。
  二、 情境(situation)①
  1.情境的概念
  情境,如果抽象地讲,是至少包含事态的绝对或相对混沌多样的整体性。如果多样性的内部根本没有包含同一和差异的关系,那就是绝对的混沌多样;如果多样性的内部因素是非决定性的同一性或差异性的混杂的关系,那么这种多样性就是相对混沌的。[3] (65-66) 情境是一种多样性事物整体地组合在一起的,虽然混乱,但是意义丰富的整体。施密茨把它比喻为混乱但却是个整体的“小院”(hof)。[3] (77) 人们通常在没有刻意进行自身调整的状况下知觉到的便是情境。情境就是日常的种种生活现象,人们的全部经历和体验都通过情境而实现。情境实际是新现象学说中未失去自然形态的原初的生活经验,即身体震颤状态的经验。
  情境包括事态(sachhalt)、程序(programm)和问题(problem)。事态包括身体事态和其他事态,事态首先应该是事实性的,即真实的。事态就是“现实性”或者说“此在”的突显。程序是目的、愿望等。问题是希望、焦虑等。在车流涌动的马路上经常会出现危险的情形,司机通过瞬间的调整方向盘,刹车或者加速来避免与其他车相撞这样的交通事故。他的行为不是一个习惯的标准反应,而是对不可预见的细节的一种机敏的措施。司机看到的不是一个感觉数据的情形,而是一个通过前车镜、倒车镜看到的危险。这就是一个如大杂烩一样的感觉的整体,即混乱但却是个富有意义的整体的小院,也就是施密茨所称的情境,它是通过意义重大的事态、问题(对继续行使或偏离的障碍)和程序(可能性的营救解决措施)构建形成的。   2.情境的特征
  情境具有如下特征:(1)混沌多样的。这个多样性,并不是说信息太多数不清,而是指不能用基数计量的。多样性的因素至少有一部分还根本就没有具体的存在,因为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同一或差异还没有充分地确定下来,因而是一种混沌的多样性。(2)整体性的。即一种贯通的、相互内在关联的,它凭借意蕴(即事态、程序、问题)内在关联,意蕴是内部发散的,并非其中的一切(元素)都是个别(量化个别)的。混沌多样性是不可计量的,但却可以由一个联结的、流畅的线条整体统一起来。人们面对紧急情况会迅速做出反应,而不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身体是感知的客体,身体会习以为常的符合目的性地做出反应,不用事先做出计划。“这种在司机那里的感知就是一个整体性的情境,感知的身体就属于其中,伴随着这个情境就出现了,它的领会就是感知,事态、程序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构成了情境,但不是作为完全单个的或在空间分布的,而是在一个混沌多样的整体中或多或少的呈现,或是根本没有单个出现,但是在恰当的机会下出于深思会突出出来。”[3] (66)
  情境不是具体现象组成的多样性,部分或全部内容甚至脱离具体性,而是体现混沌多样的整体感。它是自发地、不需要特意安排就会对人产生影响,使之留下印象,展现其“现实性”的东西及事态、程序和问题。“这个对象类型——一个或多或少的不明确的事态,大部分还有程序和问题,形成的具有整体多样性的意义的小院——我称之为情境,如果这些在一瞬间整体性的显现,我称之为印象(eindruck)”[4]这样的印象是在感觉对象上的自然的统一。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典型的或个别的特征,这个特征随着事物的表面变化也很少改变,这个特征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印象。“入身”类型的身体交流伴随着意味深长的印象是视觉感觉的一般类型。在混沌多样的范围或视阈内至多有几个凸现的固定点,譬如站在《蒙娜丽莎的微笑》画前,体味那意味深长的表情,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不是模糊混乱的,而是一种完全确定的整体的印象,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里。
  这些关于感知的情境的例子在很多方面是有启发的。情境不仅仅作为印象为一个内省深思的解释客观的呈现,而是主体客体之

间动态的把握,并使之相互融入,甚至就连身体性也是在情境中自我展现或者呈现出动态的反应。这些例子清楚地呈现了情境的整体性和混沌多样性,其中单个的事态、程序、问题或多或少在背景中保持沉默,尽管它是作为被感知的事情所给出的。这个整体性源于(或者说与之关联、从中提取)格式塔心理学意义的整体,后者虽然也是混沌多样的,但缺乏整体性。譬如梦是混杂的多样的,但不具有整体性。[3] (67-68)
  3.情境最重要的源泉——身体动力学和身体交流
  施密茨通过“入身”这样的身体交流形式使我的身体与情境融为一体,展现了身体与他人、世界的关系。人“入身”其中,情境当下展现。意蕴的内在关联与指引决定了我们所处情境的意蕴及与身体的一切具体情况。而且他们的内在关联构成了身体情境的背景意义。情境是通过身体动力学的狭窄(engung)与宽广(weitung)的对话与竞争在自我身体里展开的。身体动力学的两种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是狭窄和宽广。狭窄是诸如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的压迫感、沉重感;宽广是诸如走进清新宜人的空气或氛围中的舒畅感和自由感。“他们之间的纠缠,也就是他们之间最初的关系,就是狭窄与宽广之间的通过相互之间的刺激和相互之间的阻力而形成的对抗性竞争。”[3] (123)只要人在自己身上感知到某种诸如轻松或是郁闷、舒适或是压抑等感觉 ,这时身体就处于狭窄与宽广之间的某一位置,既不能完全离开狭窄,也不能彻底摆脱宽广。身体的这种狭窄与宽广的对立和交互作用,就是身体性的基本的特征。身体是在“入身”中对相关状况作出回应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情境完整的意蕴整个显现出来。身体交流不断促成新的情境。
  “入身”形式的身体交流实现了自我与世界的交互关系,更确切地说,是身体在情境中,实现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交融。超出个人躯体,直接体验气氛,即身体性的情绪感受,同样地协调狭与宽的空间动态平衡的现象,施密茨称之为“入身”(einleibung)现象。[3](137) “入身”就是超越了自我的躯体,而与外界事物乃至他人建立起协调关系的现象。穿越拥挤的人群而不被撞倒就是“入身”现象,行人是通过瞬间即逝的具有身体方向特征的视线(blick)交流来协调这一切的;还有当人们面临异物逼近时,都会尽可能地躲闪,避免相撞。这就说明,尽管人们看不到自己的身体(现象学意义下的身体),但视线(目光)与被观察到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视觉的动态的合作,身体各部分便敏捷协调地协作。还有如握手、交谈、融入音乐之中忘情的舞动等等都是这样的以“入身”为基础的身体交流。“入身”的过程是一种身体间协调过程,通过“入身”双方(我与他人或我与世界)成为了互动的伙伴。
  4.情境的划分
  情境是或多或少包含着多个事态的、混沌多样的、尚未区分出同一和差异的感知的解释对象。有些情境除事态外还包含一些程序和问题,那种除事态外最多还包含程序和问题的情境,施密茨称之为狭义的情境。通常所说的情境即为狭义的情境。狭义的情境是包含观点的。[5]情境也可以作为规则存在,它包含事态,因为所有的规则都传递事态,从而使规则规定着事态。
  广义的情境包含很多。譬如在原初的当下,即在身体的震颤状态下,这个情境就是广义的,因为情绪震颤的主体与事态“共振(mitschwingen)”,并处在一种混沌的多样性中,伴随着五种维度(此时、此地、此在、此个、我)从“展开当下”向“原初当下”的“下沉”即回归,单个事态便失去了阐释可能性,也就是说事态没有了个体性。如动物、新生儿或痴呆就没有展开的“当下”,此时所属的主体事实(或者是问题和程序)在“原初的当下”是多样的,甚至是绝对的混沌的,没有体现出同一或差异的特征。人能按其意愿从情境中“个别地”提取出事态、程序、问题,构成布局 ,从而掌握局势。情境的完整根本上先于个别性或数量的一(单一事物和特性),如同在混沌多样的方向中眩晕,没有一个唯一的方向。广义的情境还包含一种较低层次的事物,它不是一种事态、程序和问题,也不通过事态、程序和问题呈现一种整体性,如一种颜色、一件物品、一个概念等等。   情境从其持存状态上分成当前型情境(aktuelle situation)和现状型情境(zustaendliche situation) ,当前型情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便能察觉其变化状况的情境,也就是那些

间可变换、其情形当前又完全可确定的情境,如司机面临车祸时的情境和大多数的印象。现状型情境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具有持续的趋势,且其当时的情形又不能以片段的方式完全确定 。如友谊、婚姻、家庭等一切都是现状型情境。[6]
  情境从其所涉及的范围上又分成个人情境(persaenliche situation)和共同情境(gemeinsame situation)。个人情境是个人的事态、程序和问题等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意义丰富的整体性。个人情境也是在“原初当下”五个维度展开过程中形成的,意蕴被客观化,标志着个人情境的萌芽。个人情境通过在共同情境中的嵌入获得了或多或少的深刻的背景意义,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情境也嵌入其中。有着事态、问题、程序的狭义的情境就属于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就像个人情境和共同的情境一样会出现,通过共同情境强烈地自由地展现突出其观点。个人情境又能“植入”跨个人的共同情境并容纳无数局部性情境,在身体震颤状态时显现,稳定的个性从混沌多样性中凸显出来。个人情境也会通过简单的“忘却”而沉浸于“原初当下”的混沌。从这个意义上讲,清醒的成年人在他们个人身体定位以及构建的个人情境中形成了人的特性,几乎他们的生命的全部都融于情境之中。“个人情境不是一个孤立的个别事物,而是嵌入共同情境之中的,个人情境在共同情境中成长,共同情境为其支撑,使其深化。”[3](77)
  共同情境不像以图式的一般化为定位的社会行为模式(soziale verhaltensmuster),共同情境是分享现状的,不能一下子就形成、变化或分解。它随着确定的、仿佛流动的铸造力使个人情境努力获得成功,这个影响不可预见的、不可预期的形成,起作用,并无处隐藏。社会行为模式是引人注目的,大部分首先被人察觉的,当这个标注的框架被逾越时,就是个人情境嵌入其中的被观察到的共同情境,共同情境没有框架,而是有内容和生活,能够被人感受到。也就是说,社会行为模式有框架,而共同情境没有框架。在这个铸造的背景(即共同情境)下首先是人们的生活,从孩子的出生开始,到通过“展开的当下”(即一岁结束后)开始了他的成长,其成长的背景是即诸如家庭环境、传统、城市、风景、社会层面即伦理道德(包括各种宗教、民主)、文化、语言、文明等等,即共同情境在就是在诸如这些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社会行为模式属于共同情境,但只是在上层。个人情境在共同情境中成长。人们生活于其中、切身相关的周围环境正如各种情境汇编而成的织毯,个人情境原本就是这织物的一部分。这无数情境或流畅或严实地包围着个人情境,有些如同已将它“栽入”自身之中,有些则仅是些条条框框(如所谓的社会行为模式)。[3] (76-77)
  三、情境存在论的意义
  施密茨通过对胡塞尔意识哲学(先验还原)和自然主义(生理主义)的批判,真正地“面向事实本身”。施密茨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立场,返回到人的前理论、前认识、主客分化之前的源始生存现象,即返回到人的身体“直接震颤”的、原初的生活经验。情境摆脱了主客之间清晰的分配,就像施密茨经常列举的避开危险情况的例子(情境不分主客,融为一体),没有所谓的分布,它蕴含在事态的整体性中,其中事实的辨认(即是否是事实)被详细地解释,人们自己的生活渗透在情境之中,就像人们在环境中发现自身一样。[3](75)
  施密茨通过身体交流即“入身”开显了情境世界,提出这种“情境存在论”。“情境存在论”的提出更贴切了哲学的本意——处身情态的思考。新现象学关注的是人的实际生活经验,身体的原初体验。“情境存在论”的提出修正了传统哲学(包括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经典现象学)在抽象水平上以认识论为导向的本体论模式,揭示了被内在性教条所遮蔽的情境世界的现实。施密茨通过身体的原初体验揭示了身体(人)的“在世存在”。施密茨的“情境存在论”强调人与世界的原初统一性。传统的“超越存在论”把人与世界设定为现成存在的主客关系,并把这个关系设定为前提。施密茨则不以这种知性逻辑来规定人的存在方式,在施密茨的情境存在论中,身体的“在世存在”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情境的存在只有通过身体的“运动”(身体动力学和身体交流)才能显现;实在的事物在“现实的”已经展开的世界中才可以揭示。事物的“如此这般存在”(sosein)是在“当下”的展开中生成出来的,sosein是具有现实性

的,没有超越永恒不变的“本质”。也就是说情境的源泉——身体动力学和身体交流——也从另一个角度突破了对人与世界的现成性理解。由于突破了对人与世界的现成性理解,施密茨创建了新现象学的方法。施密茨还认为不存在现成的和人截然对立的绝对客体。事实上身体与不依赖于知觉特征的感知的对象是一致的,“身体与感知的对象是一致的,这样身体才可以从各个方面入身感知的对象。”[3](140)
  正是因为身体的原初体验(情境存在论)才使人与世界相联系。施密茨的“情境存在论”更加证明了不存在如海德格尔理解的孤独的绝对主体(此在),而是在情境的背景下“此在”通过身体的“现实性”和情境意蕴的内在关联通达了其他存在者。情境存在论的源初性、先在性与基础性使得存在者作为感性对象而实际地被“突现”出来。身体自身的开放性、源初性使其成为源初存在自身。施密茨基于人的身体的原初体验为世界的始源意义寻求根据, 施密茨对具有“现实性”的身体重新阐释,通过“入身”形式的身体交流即身体融入情境确立起自己的“情境存在论”。施密茨的“情境存在论”是继海德格尔之后对把握人的存在更坚定、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存在论,是一种进步。
  施密茨的以身体为基础的“情境存在论”虽然超越了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为“此在”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园,更完整、更彻底地证明了主客统一、身心统一、人与世界的统一,但施密茨的情境存在论并没有谈及社会历史性和具有决定意义的、具有主动性的实践。马克思对人的阐释始终结合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并深入剖析了这些内容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施密茨运用现象学方法的根本原则“面向事实本身”,回到那无遮蔽的、具有始源意义的状态。施密茨通过身体的解放与回归是复归个人的本性,马克思从全人类的社会性角度出发,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的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说,施密茨从身体的“现实性”出发寻求微观的、个人存在的澄明;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寻求人的宏观的、社会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两者是互为补充的。   注释:
  ①笔者把situation翻译成“情境”。这是因为施密茨所要讲的是身体现象学,即人是通过“入身”(einleibung)实现自我与他人、外界的交流,即身体性地感知外部世界的。施密茨理解哲学就是人与其周围环境直接的身体化,通过“身临其境”身体融于情景之中,即所谓的身体处境,这里把“情景”与“处境”概括为“情境”。
  参考文献:
  [1]张守奎, 罗晓梅.马克思哲学“实践生存论存在论”的革命性变革意义[j].理论学刊,2008,(7).
  [2] hermann schmitz. hoehlengaenge. ueber die gegenwaertige aufgabe der philosophie[m]. berlin, 1997.167-168.
  [3] hermann schimitz. der unerschoepfliche gegenstand , grundzuege der philosophie[m].bonn , 2007.51.
  [4] hermann schmitz. der leib, der raum und die gefuehle[m]. bielefeld und basel: ed. sirius, 2009.32.
  [5] 施密茨.新现象学[m].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54.
  [6] 庞学铨.唯我与共生——新现象学对主体间关系问题的新探索[j].哲学分析,2011,2(6).
  “situation existentialism” by hermann schmitz and its significance
  li xintong
  abstract: the neo-phenomenologist hermann schmitz established the “situation existentialism” by bodily communication from the body's “realism” view. bodily communication is the form of “inbody”(einleibung). through the origin meaning of embody experience, situation breaks a clear alloc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mplicating in the wholeness of thing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situation, hermann schmitz proposes an inspiring new approach for body-and-mind dualism. schmitz's “situation existentialism” is wealthier than heidegger's existentialism. schmitz's “situation existentialism” of micro-human existence is a complementarity of marx's macro and social “practical existentialism”.
  key

ywords: existentialism ; inbody; situation
  责任编辑:宋 奇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荷兰 存在论 存在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工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