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蜀左言”新解
关键词:古蜀语; 蜀左言;少数民族语;上古汉语;雅言;语音
  摘要:《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蜀王本纪》有“蜀左言,无文字”的称述,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古蜀人“左言”是与汉语性质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这几乎成为此前古蜀文化和古蜀语研究者的共识。现在古蜀有文字已经得到学术界认可,而对“蜀左言”的词语结构、文献用例、构词语素含义的研究结果表明:“蜀左言”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少数民族语言,而是上古汉语的一个地域分支;它与上古汉语雅言并无贵贱之分,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蜀左言”与上古汉语的区别并非体现在词序和语序上,而主要在语音的声调上。 中图分类号:h17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01-07
  new explanation on “shu zuo yan”
  wang qi-ming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ancient shu language; shu zuo yan; minority language; ancient chinese; ya yan; pronunciation
  abstract: the commentary on wen xuan?zuo si?shu du fu made by liu kui quotes “shu zuo yan has no characters.” from shu wang ben ji. some scholars considered that the characters of shu zuo yan used by people in shu area were part of the minority languages, and this viewpoint was concurred by most of the scholars specializing in the research of shu culture and language before. however, the standpoint that ancient shu language has its own characters is recognized by the academia today. based on the study about structure of words, the examples used in documents, the meaning of productive morphem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shu zuo yan is not part of the minority languages, but one of the dialects.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art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and has the same position as ancient chinese. the key difference between shu zuo yan and ancient chinese is not the problem of word order, but the problem of tone.
  
  一、问题的提出
  萧统《文选?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肇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廓灵关而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嵋之重阻。WWW.11665.COM”刘渊林注:“扬雄《蜀王本纪》曰:‘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鳬、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髣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故曰兆基于上代也。秦惠王讨灭蜀王,封公子通为蜀侯。惠王二十七年使张若与张仪筑成都城,其后置蜀郡,以李冰为守。《地理志》曰:‘蜀守李冰凿离堆,穿两江,为人开田,百姓飨其利。’是时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故言开国于中古也。”〔1〕“左言”,宋罗泌《路史》卷四“蜀山氏”下、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二、宋王应麟《玉海》卷十六引《蜀王本纪》同。宋李刘《四六标准》卷二十一、《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所引作“左衽”;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五十三引《蜀王本纪》,无“蒲泽”二字,“左言”亦作“左衽”〔2〕。《文选?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扬雄《蜀王本纪》曰:‘蜀人之先名曰蚕丛、柏濩、鱼鳬、开明。是时人民椎髻左言。”〔1〕《文选?左思〈魏都赋〉》李注称“左语”〔1〕,吕向、刘逵、吕延济在《文选注》中称“左言”,时代均早于《太平御览》和《四六标准》,文作“左言”无疑。“左衽”,任乃强先生说:“‘左衽’非羌氐俗,应是‘左言’讹。”“左言,谓不同于汉语。六朝有‘左郡’,谓语言不同之郡”①。
  古蜀有文字,已成定论②。但对上古蜀语,以任乃强先生为代表,不少学者持有这样的观点,即秦举蜀前,蜀语是与中原汉语性质完全不同的语言,而在前316年张仪、司马错灭蜀后,蜀语被中原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③,基本的依据有二:一是《文选?左思〈蜀都赋〉》刘注引《蜀王本纪》“蜀左言,无文字”;二是刘注引《地理志》,说秦灭蜀后“是时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④。
  “左言”,文献中又作“左语”。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云:“扬雄《蜀纪》曰:蜀

先代人,椎结左语,不晓文字。故左思《魏都赋》斥蜀云:‘或魋髻而左言,或镂肤而钻发。’古多借字,以魋为椎,以结为髻。故退之序‘长颈而高结’句始于此,盖言髻之高也。”⑤《文选?左思〈魏都赋〉》:“或魋髻而左言,或镂肤而钻发,或明发而嬥歌,或浮泳而卒岁。”李注:“扬雄《蜀记》曰:‘蜀之先代人,椎结左语,不晓文字’。讴歌,巴土人歌也。何晏曰:‘巴子讴歌相引,牵连手而跳歌也。潜行为泳。’《诗》曰:‘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书?淮南王》曰:‘越,钻发文身之人。’张揖以为古翦字也。子践反。文身即镂肤也。毛诗曰:‘明发不寐。’《尔雅》曰:‘嬥嬥契契,愈遐急也。’郭璞曰:‘赋役不均,贤人忧叹。’远,急切也。佻或作嬥。音苇苕,一音徒了反。毛诗曰:何以卒岁。”〔1〕吕延济注:“左言,谓不晓文字。”〔1〕在这两段文字中,四部丛刊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六臣注文选》作“士人”,文渊阁四库全书《文选》李善注本作“土人”,当以“土人”为是。 《汉语大词典》解释过“左言”一词:“1.指异族语言。2.指外国;外族。”⑥也是把“左言”看成与汉语不同的语言。现代有些学者不仅指明“蜀左言”是少数民族语⑦,还有更进一步的申论,如说“左言”是指语序与常言不同。代表性论述则有:
  (1)“左言”是语法成分异序。钱玉趾认为,古蜀语言与彝语一样,是主语在前,宾语在谓语之前,形容词、指示代词、数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之后。《蜀王本纪》中“蜀左言”之“左言”指的就是这种语言。当代四川方言中,“公鸡”为“鸡公”等亦属此类⑧。
  (2)“左言”是构词语素异序。《山海经?海内经》“都广”一语,《后汉书》作“广都”,《海内东经》叫“城都”,郝懿行注说“城当作成”。有学者认为“广都”是古羌语的倒装式,是古羌语与汉语融合的表现,印证了任乃强先生所说“不言丛蚕而言蚕丛者,羌语宾语在谓语后”。他如扬雄《蜀王本纪》所说“蜀人左言”,即如“公鸡”叫“鸡公”,“白盐”叫“盐巴”,“母王”叫“王母”之类。蜀人左言之习,来源于古羌语,但蜀人里又生长着一种古方言,这就是“汉语”,讲起话来又出现“右言”。如“鲋鱼”作“鱼妇”,秦汉时黑羌人自称“匈奴”,今黑羌人叫“纳西”、“诺苏”等⑨。
  权威工具书和一些学者所持的“左言”非汉语的观点影响很大,这成为古蜀文化史、学术史、语言史、民族史上的一大公案,有必要做更深入的讨论。
  二、破:“左言”不是什么
  “蜀左言”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偏正结构或主谓结构。其表层结构虽然同形异构,但就“蜀”与“左言”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而言,没有什么影响。
  1.早期学者并不认为“左言”非汉语
  从始见书看,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0年)的李善注首提“左语”、“左言”,但较为谨慎,引而不释。晚此,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的五臣注刘逵所引《蜀王本纪》同此,用语为“左言”;吕延济则说“左言”是“不晓文字”,但他们都未说古蜀语是与汉语不同的语言。清人王琦释李白《蜀道难》录刘逵《三都赋》注作“是时人民椎髻哤言,不晓文字”〔3〕。《说文》:“哤,哤异之言,一曰杂语。”《国语?齐语一》云:“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韦昭注:“哤,乱貌。”《小尔雅?广训》:“杂言曰哤。”明人张震注王维诗也说“左语,未详。或谓江东为江左,故曰左语”(详下)。这表明,较早时期的学者并不认为“左言”是少数民族语言。
  2.构词异序不是“左言”
  “鸡公”、“鸡母”等是古代汉语中“中心语+修饰语”的前正后偏结构的一种遗留,并非“左言”。现代汉语有不少前正后偏的语素异序现象,如讲演与演讲、觉察与察觉、积累与累积、夜半与半夜、胆大与大胆、质变与变质、开放与放开、焰火与火焰、整齐与齐整、奋发与发奋、质朴与朴质、寂静与静寂等。同样,古代文献中也存在大量同素异序现象,程湘清先生在《先秦双音词研究》一文中列举了32组这类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⑩。古人注疏中的“中谷”、“中林”、“中原”、“中国”,其实就是“谷中”、“林中”、“原中”、“国中”,如《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孔《疏》:“中谷,谷中。倒其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此类。”我们特别注意到“皆然”这样的说法,

孔颖达是大学问家,所说当有所本。
  “中心语+修饰语”结构在上古汉语中曾大量使用,如“桑柔”、“羔羊”、“树杞”、“树桑”、“树檀”就是“柔桑”、“羊羔”、“杞树”、“桑树”、“檀树”。古代地名、人名也有这种情况。例如“城濮之战”即“濮城之战”,“帝尧、祖甲、祖乙、祖丁”实际上就是“尧帝、甲祖、乙祖、丁祖”。北魏张丘建写于公元466~485年的《算经》中即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这一用法到近代也没有完全消失,元关汉卿的杂剧《刘夫人庆赏五侯宴》中还有“鸡母你如何叫唤?”林华东提出在泉州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构词方式至今还大量保留着,这属于正常现象,是上古汉语在泉州方言中的遗存〔4〕。在客家方言中,有“鸡公”、“鸡嫲”、“鸭公”、“鸭嫲”之说〔5〕。日本学者远光晓甚至还绘制了“鸡公”和“公鸡”在汉语方言中的地理分布图。罗自群《从汉语方言“鸡公”“公鸡”看动物名词雌雄南北异序的成因》认为,“鸡公”是汉语固有的,不是南方少数民族语的底层;而“公鸡”是汉语在阿尔泰语影响下由“形容词素修饰语+中心语”这一构词方式后来产生的。对“鸡公”型的看法大致分两种:岑麒祥、桥本万太郎等认为是“中心语+修饰语”,称之为“正偏式”;张洪年、项梦冰、麦耘、丁邦新等认为是“修饰语+中心语”,称之为“偏正式”,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认为“鸡公”型的“公”是名词性的〔6〕。汪化云的研究表明,武汉方言、大冶方言和黄冈方言中都存在大量的文白异序现象b11。丁邦新《论汉语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提及新湘语的长沙话,老湘语的双峰话和洞口黄桥话,粤语中的广州话、阳江话,闽语中的厦门话、福州话以及客家话均存在构词异序现象〔7〕。而这些都不是异族语言。
  3.语法成分异序也非“左言”
  俞敏先生指出,在远古的汉语中并存过两套不同的词序体系,这两套体系经过了长期的融合和竞争,其中的一套体系处在被不断淘汰的过程中。《诗经》中既有“中河”,也有“河中”,这就是它们融合共存的证明。后来“中河”这种结构的用例在汉语中逐渐减少,这就是以它为代表的语序体系处在被淘汰的过程中的证明。“咱们就该说‘止词因为强调放在前头’。询问代字本身常常就是强调的对象,所以他们老往句子头上窜……否定句里往往强调那止词极‘轻而易举’,像汉语的‘一个字也不认得’里的‘一个字’,所以它们也好往句子头上奔,当然,这只是一种倾向,不是非遵守不可的规律。”〔8〕原始汉语跟藏语都保留着止词在前、动字在后,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的特点。余志鸿也指出:“上古汉语各种文献中,‘宾动’式与‘动宾’式往往并存不悖,从甲骨文数据中可以找到最早的证据。”〔9〕所以这不是蜀语的专有特点,如果说是,那也是古藏羌语的共同特点,也是后来汉语的特点之一b12。 提出“左言”是语序结构与汉语一般语序不同的观点,是以今律古。今天汉语的书写形式是横写,所以有从左到右的书写习惯。但是从甲骨文时代起,一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我们的书写方式都是由上到下。从已出土的古蜀文字即“巴蜀图语”看,也是从上到下的直行方块字,且同汉字一样是表意文字b13。如果语序有异,则应该称为“上言”、“下言”,而不当称为“左言”。再说,“左言”如果是语序相反,在汉语中也并没有与“左言”相对的“右言”这样的词。
  4.中上古文献用例足证“左言”非少数民族语
  与《蜀王本纪》中的“左言”意义相关者在唐代以前文献中用例不多。胪列如次:
  (1)张九龄《故辰州泸溪令赵公碣铭》:“五乡自专之子,左言难晓之民,翕然同辞,乞为父母。于是诣阙投□,至于再三。”〔10〕
  (2)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咏》:“村虎咆空野,震鼍作满川。邻里皆迁客,儿童习左言。火天无洌井,霜月见芳荪。”〔11〕
  (3)刘禹锡《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道同气协,无所改更,如鼓和琴。布指成韵,羌夷砥平,旱麓发生。人无左言,乐有夏声。俗既富庶,居多闲暇。圜视府局,素阙者补之。”〔11〕
  (4)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诗》:“闻道皇华使,方随皁盖臣。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12〕元杨士弘《唐音》卷三引王维诗:“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明张震注:“左语,未详。或谓江东为江左,故曰左语。文身,吴太伯奔荆蛮,文

断髪,示不用耳。”〔13〕
  (5)《晋书》卷八十八《孝友传》:“敦彼孝友,载光谣咏,鸠驯长盛,鱼荐延元,谈桑义阐,琦吴道存,専洞之徳,咸摛左言。”〔14〕
  (6)《文选》卷四十六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侮食来王,左言入侍。离身反踵之君,髽首贯胸之长。”吕向注:“侮食左言,蛮夷国也。”〔1〕
  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例子中“左言”的含义各各不同。第一例中的“左言”类似于“刁民之语”或“乡下人语”;第二例“迁客”是指外乡人,“左言”应该是儿童牙牙学语时一种发音不准的语言;第三例的“左言”虽然与“夏声”相对,但也不是一种语言的称谓,而是“音乐走调”、“音调不谐”,引申为“不满之言”,“违背之言”;第四例是用典,清人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张震注说:“未详,或谓江东为江左,故曰左语”〔13〕。可见张氏也并不认为“左言”是少数民族语言;第五例中的“左言”是谦词,只有第六个例子的吕向注“左言”可能与少数民族语言有关。但笔者认为,这个“左言”更像是从文化学意义而非语言学意义来讲的。
  三、立:“蜀左言”是什么
  1.“左言”指古蜀语声调与中原汉语有别
  (1)《方言》卷二:“(音壤),盛也。……秦晋或曰,梁益之间凡人言盛及其所爱伟其肥晠谓之(郭注:肥多肉)。”〔15〕《说文?肉部》:“,益州鄙言人盛讳其肥谓之,从肉,襄声。”段注:“邹阳上书:‘壤子王梁代。’晋灼注引《方言》:‘梁益之间所爱讳其肥盛曰壤也。’李善曰:‘讳,《方言》作玮。’按李所据《方言》作玮。许书讳亦当作玮。玮同伟,奇也。惊羡之意也。假借作壤。”〔16〕,本来是秦晋一带的方言,从汉代到晋代均如此,但是在《集韵?阳韵》中:“,秦晋谓肥曰”〔17〕,读音是“如阳切”; 而在《集韵?养韵》中,释义同《说文》:“,益州鄙言人盛讳其肥谓之”〔17〕,读音“汝两切”。这说明,秦晋梁益原来都用同一个词,但是到了后代,它们的读音走了不同的道路。蜀语中把“”念成去声。
  (2)宋孙奕《示儿编》卷二十二:“杨文公《谈苑》云: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春秋胥臣、汉雍齿、唐雍陶皆是也。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18〕宋江少虞《事实类苑》卷五十九:“杨文公《谈苑》云: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春秋胥臣、汉雍齿、唐雍陶皆是也。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出《笔谈》)。”〔19〕孙奕、江少虞所引杨文公《谈苑》,《郡斋读书志》著录八卷,《直斋书录解题》作十五卷。此书明代尚存,大约明清之间散佚,今有《说郛》辑文。杨文公即杨亿(974~1020),字大年,浦城(今属福建)人,所记蜀音当可靠;《谷梁传?桓公二年》所谓“名从主人”,人名读音最为保守,其中的“率”字足证蜀音以平作去是一种普遍现象。
  陆法言《切韵序》提到,各地方音最突出的现象只有四句话,其中就有“梁益则平声似去”〔20〕,这才应该是一种“左言”。
  2.“左言”与“正言”相对
  《史记?晁错传》张守节“正义”引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征之,(伏生)老不能行,遣太常掌故晁错往读之。年九十余,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21〕“正言”就是当时的雅言,晁错因为“不能正言”,才让其女做翻译“传言教错”。“左”的本义是手,是佐助,可引申为“不正”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司马贞索隐:“左,不正也。”〔21〕“左”为不正,复音词“左倾”、“右倾”均用其义。今天,这一含义在南方方言中仍在使用,如唱歌跑调,便被称为“唱左起了”。我们认为,蜀“左言”并不是与汉语“正言”不同的语言,而应该是它的一支方言。蜀“左言”与“正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尤其是声调上而不是语言结构和语言种类上。“正言”与“左言”,是以中原汉语雅言为标准划分的。
  四、上古汉语中的“左”和“右”
  上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不多。“蜀左言”一语,“蜀”、“言”二字易晓,钤键在“左”。现代学者多认为“蜀左言”指古蜀语非汉语而为少数民族语,其理据当是以“左”为卑,“左言”即蛮夷之语。关于“左”与“右”,学者研究甚夥。从文献用例看,秦汉时期“左”、“右”依其语境不同,均可为尊。
  1.以右为尊
  秦汉时期文献,以右为尊用例不少b14。如《礼记?王

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22〕《仪礼?乡射礼》:“左玄酒。”郑玄注:“设尊者北面,西曰左,尚之也。”〔22〕《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也。”〔22〕《史记?孝文本纪》:“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集解》引韦昭注:“右犹高,左犹下也。”〔21〕《汉书?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颜注:“左官犹言左道。僻左,不正也。汉时依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秩为左迁。佐诸侯为左官也。”〔23〕《汉书?丙吉传》载丙吉向汉宣帝荐人时说:“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23〕《汉书?贡禹传》载贡禹上书曰:“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颜师古注:“右职,高职也。”〔23〕《后汉书?公孙瓒传》谓公孙瓒嫉贤,“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24〕。《后汉书?郭伋传》称豪强大姓为“强宗右姓”,李贤注:“右姓,犹高姓也”〔24〕。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尚左尚右》:“《国策》,赵王以蔺相如为上卿,位廉颇右。颇曰:‘相如徒以口舌,位在我上,我必杀之。’苏代谓魏王曰:‘公孙衍将右韩而左魏,田文将右齐而左魏。’《说苑?君道篇》郭傀曰:‘君将东面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西面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此皆战国尚右之明证也。”〔25〕 2.以左为尊
  如《礼记?曲礼》:“祥车旷左。”注:“空神位也。”疏:“旷,空也。车上贵左,故仆在右,空左以拟神也。”〔22〕《淮南子?缪称篇》:“凡高者贵其左,故下之于上曰左之,臣辞也;下者贵其右,故上之于下曰右之,君让也。故上左迁,则失其所尊也;臣右还,则失其所贵也。”〔26〕《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26〕《屈原列传》中屈原是“左徒”,比右徒大;《项羽本纪》中,项伯是楚国的左尹,比右尹大。《汉书?文帝纪》:“乃令宋昌骖乘。”颜师古注:“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27〕《汉书?文帝纪》:“左贤右戚。”颜注:“以贤为上,然后及亲也。”〔23〕可见,汉代亦尚左。
  3.职官多尚右
  秦、汉设左、右丞相,以右丞相为上。汉文帝元年,将右丞相陈平降职为左丞相,而以太尉周勃为右丞相。《正义》注:“此时尚右。”〔28〕《史记?陈丞相世家》载吕后时罢免王陵,陈平由左丞相升为右丞相,另任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治,常给食于中”〔29〕。同篇:“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29〕。同篇:“吕太后乃徙平为右丞相”〔29〕。《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正义》:“秦汉以前用右为上。”《索隐》引王劭:“董勋《答礼》曰:‘职高者名录在上,于人为右;职卑者名录在下,于人为左。是以谓下迁为左。’”〔30〕《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27〕秦朝的官制也是“右庶长”高于“左庶长”,“右更”高于“左更”。“闾左”指穷巷贫民,而“右族”指世家大族;贬官称为“左迁”,而居高位称为“右职”;“旁门左道”,“无出其右”等成语中,也是“左”为贬义而“右”为褒义。但六朝以后,职官则尚左,以左为尊。
  4.从汉字构形意义看,“左”、“右”本义无别,原为同义词
  甲骨文的“左”(《合》132、《甲》2616)、“右”(《粹》1113、《前》1.20.1)构形字素相同但方向相反,都是手形。后来引申为表方位。“左”表方位,如金文《师兑簋》:“余既令女(汝)足(续)师龢父 左右走马。”〔31〕《新郪虎符》:“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31〕《师克盨》:“昔余既令女(汝),今余唯……乃令,令汝更乃且(祖)考摄司左右虎臣。”〔31〕“右”表方位,则如《盂鼎》:“佳(唯)八月既望,辰才(在)甲申,……三左三右,多君入服酉。”《班簋》:“王令吴白(伯)……左比毛父;王令吕白(伯)曰:……右比毛父。”〔31〕古文正反无别,从字形看,“左”、“右”二者都有以手从旁相助之义。《说文》卷五“左部”:“左,手相左助也。从、工。凡左之属皆从左。”徐

:“今俗別作佐。”〔32〕《说文》卷二“口部”:“右,助也。从口从又。”徐鍇曰:“言不足以左,复手助之。”〔32〕段注认为“左”是“佐”的古字,即从旁相助,可从;同样,“右”亦当为“佑”之古字。
  扬雄《蜀王本纪》之前,文献中并无“左言”一词。少数民族语一般称为“夷言”、“夷语”。笔者寻检了扬雄本人著作中的全部“左”字用例,除《法言》、《河东赋》、《太玄经》以“左”为“尊上”义的三例外,其余均为“左右”之“左”,表示方位,并无少数民族、野蛮文化之义。既然古文字“左”、“右”同义,本义均指以手相助,都能引申为从旁辅翼,又都能表示尊卑,何以古蜀语被称为“左言”呢?我们认为,“左”、“右”从本义引申到方位义,与古文字构形义联系已经不那么紧密;再引申表示尊卑,则更多的是文化观念意义而非实指。扬雄《蜀王本纪》中,“左言”原本指蜀人语音不正。唐人文献用例虽不专指蜀语,但已开始有卑下义;宋以后文人用“左言”,指实为虚,或为抄撮之辞,或以鄙夷口吻入诗b15,则是我族文化中心论的表现:中原为上,四周为卑。概之,前人并无“蜀左言”为古蜀语而非汉语的表述,现代学者将“左言”解为“卑言”,再认定为少数民族语,并用以指称古蜀语,已经脱离了“蜀左言”的本来意义。
  五、余论
  末了,还要对“蜀左言”的文献背景做一补说。“蜀左言”出《蜀王本纪》,《蜀王本纪》系扬雄据传说写成。郑德坤先生认为,有些学者以传说为信史,用以证明蜀史,其研究方法的出发点不可靠。例如《史记?秦本纪》和《六国年表》都记载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而灭之,但郑德坤先生经过与《张仪传》相对照,又参考马培棠《巴蜀归秦考》(《禹贡》卷二第二期)和钟凤年《论秦举巴蜀之年代》(《禹贡》卷四第三期)两文,得出结论:“据此,则秦举巴蜀宜较旧说移前十三年之说,可立矣”〔33〕。以徐中舒为代表,还有人提出《蜀王本经》并非扬雄所著b16。如此,连记载蜀人蜀史的“史”都成了问题,则后人将传说中的“蜀左言”定谳为非汉语,这一结论的可靠性也就要大打折扣。
  此外,周勋初所辑《唐抄文选集注汇存》刘逵注“左言”的“左”写成“”〔34〕, 似应隶定为“右”为宜。鉴于唐抄本是目前最早的《文选注》版本,而在向北宋监本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新增、纠谬、补充、失误等各种情形,北宋监本又是今存各本之源〔35〕,因此唐抄本可靠性很强,这更能印证我们对“左言”一词的推论,即“左”、“右”无别,“左言”也可为“右言”,均指不正之语。
  我们不妨设想,扬雄的《蜀王本纪》中的“左言”,是在读音上主要是声调上与中原汉语有所不同,即所谓“梁益则平声似去”。声调与中原汉语有异这个特点,在今天的四川方言中还保留着。四川话上声与普通话去声存在对应关系,如果把四川话的上声念成去声,去声念成上声,就和普通话声调非常接近〔36〕。这种现象是不是古蜀语的遗留,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但“左言”不是汉语以外的少数民族语言,而仅仅是名物称谓及语音异于中原,亦即古蜀语是原始汉语的一支方言,这应该可以确认。 注释: ①
  任乃强《蚕丛考》,见《华阳国志校补图注》2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赵逵夫主编、郑文校注,巴蜀书社2000年出版的《扬雄文集笺注?蜀王本纪》331页云:“是时人萌椎髻左祍,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②见冯广宏《巴蜀文字的期待》(《文史杂志》2004年第1~6期和2005年第1~4期),段渝《巴蜀古文字的两系及其起源》(《成都文物》1991年第3期)、《濯锦清江万里流》5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李学勤《论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期)、《古文字与古文明:二十一世纪初的认识和展望》(《东岳论丛》2005年第2期)等。
  ③见徐中舒《巴蜀文化初论》(《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59年第2期24页),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55~56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8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段渝《濯锦清江万里流》91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李恕豪《扬雄〈方言〉和方言地理学研究》77页(巴蜀书社2003年出版),刘琳《华阳国志校注》89页、93页(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出版),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219页(四川人

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等。
  ④见拙文《论蜀人“言语颇与华同”》,待刊。
  ⑤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1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斤蜀”,此作“斥蜀”,不辞,疑均误。
  ⑥同样认为“左言”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还不乏其人,参见刘起釪《古史续辩》73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孙安邦《元稹集》66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张明非《唐贤三昧集译注》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陈世松《四川简史》316页(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出版),蒙默《四川古代史稿》55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等等。
  ⑦学界有羌语、彝语、景颇语诸说,见汪启明《中上古蜀语诸家论述纂要》,刊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⑧见钱玉趾《三星堆文化居民与彝族先民的关系》,刊于《四川文物》1989年第6期。又《青川战国墓出土漆器文字符号考辨》,刊于《成都文物》2004年第1期。
  ⑨阿波《谈“都广之野”》,刊于《文史杂志》2005年3期。
  ⑩如马显彬《古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综论》,刊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黄建宁《〈太平经〉中的同素异序词》,刊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1期;陈明娥《敦煌变文同素异序词的特点及成因》,刊于《中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5期;聂丹《〈水浒传原本〉同素异序副词讨论》,刊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刘福铸《冰心作品中的同素异序同义词研究》,刊于《莆田学院学报》2003年2期;王伟《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浅论》,刊于《枣庄学院学报》2005年3期;张凌《现代汉语同素异序同义词浅析》,刊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6期;洪丽娣《古代汉语中同素异序词的研究》,刊于《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年2期;张能甫《东汉语料及同素异序的时代问题》,刊于《古汉语研究》2000年3期,等等。
  b11见汪化云《黄冈方言文白异序现象初探》,刊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3分。
  b12见俞敏《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刊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1期;又见其《东汉以前的姜语和羌语》,刊于《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b13见童恩正《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b14见朱彥民《卜辞所见“殷人尚右”观念考》,刊于《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3期;《“殷人尚右”观念的再考察——以甲骨文字形和考古资料为视角》,刊于《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辑85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b15如明吴兆《闽中风土十韵寄金陵知己》:“时见蛮烟黑,还惊左语哗。舟中喧水碓,城上出人家。荔子家家种,榕阴处处遮。”见清郝玉麟主纂《福建通志》卷七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16参见徐中舒《论蜀王本纪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收入《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1327页,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又见周生杰《蜀王本纪的文献学考论》,刊于《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年1期66页。
  参考文献:
  〔1〕萧 统.李 善,等,注.文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73,849,101,119,119,852. 〔2〕扬 雄.蜀王本纪〔c〕∥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8:414.
  〔3〕王 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7:162.
  〔4〕林华东.泉州方言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27.
  〔5〕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171.
  〔6〕罗自群.从汉语方言“鸡公”“公鸡”看动物名词雌雄南北异序的成因〔j〕.方言,2006,(4):378.
  〔7〕丁邦新.论汉语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j〕.方言,2000,(3):194.
  〔8〕俞 敏.倒句探源〔j〕.语言研究,1981,(创刊号):78-82.
  〔9〕余志鸿.“宾动”倒句和语言交融〔j〕.民族语文,1988,(3):57.
  〔10〕熊 飞,校注.张九龄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81.
  〔11〕刘禹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9,78.
  〔12〕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2.
  〔13〕杨士弘.张 震,注.唐音〔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308,308.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三从四德 论语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工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