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祖堂集》中的“VP一切了”及其历时演变
关键词:《祖堂集》;中古汉语;佛经文献;唐代口语;南方方言;“vp一切了”;双音节短语;统括代词
  摘要:《祖堂集》中的“vp一切了”是带有唐代特色的口语格式,表示某事已完成,是后一小句所述事件的背景,有南方方言成分。其“vp”大多是双音节短语,“一切”是一个表示“全部”义的统括代词,“了”作谓语对前面结构所表达的事件进行陈述,说明该事件已经完结。唐代口语“vp一切了”来自于佛经文献中的同形结构。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08-07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vp yi qie liao” in zu tang ji
  kang j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2, china)
  key words: zu tang ji;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sultra; tang dynasty colloquialism; southern dialect; “vp yi qie liao”; double-syllables phrases; summary pronoun
  abstract: “vp yi qie liao” in zu tang ji is a format of colloquialism feat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ang dynasty and meaning the completion of an action. “vp yi qie liao”, as the background of events mentioned in the last sentence, contains ingredients of southern dialect. “vp”s are mostly double-syllables phrases and “yi qie” is a summary pronoun meaning “all-inclusive”. “liao” acts as the predicate verb presenting the events expressed in the precedent structure, which signifies the end of the events. “vp yi qie liao” stems from homogeneous structure of buddhist sultra in tang dynasty.
  
  一、引言
  《祖堂集》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95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禅宗史料总集,其中保存着许多珍贵的禅宗史料和唐五代时期的口语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WWw.11665.cOM“vp一切了”是带有唐代特色的口语格式,是当时口语中已凝固的结构,在《祖堂集》中共出现10例。在中国大陆学界对《祖堂集》点校或注释的四本著作中①,均未对“一切了”进行注释或解说。本文拟对其来源及演化过程作一些考释与说明。
  二、《祖堂集》中的“vp一切了”
  “vp一切了”在《祖堂集》中共出现了10次,其例如下:
  (1)非久之间,思和尚迁化。师著麻一切了,于天宝初方届衡岳,遍探岑壑,遂顿息于南台。(卷四《石头和尚》)②
  (2)和尚领众去东边见石头。石头又强为不得,起来迎接。相看一切了,让和尚与石头起院成持也。(卷四《石头和尚》)
  (3)云岩奉师处分,持书到药山。道吾相接,引去和尚处。达书一切了后,药山问:“海师兄寻常说什摩法?”对曰:“‘三句外省去’,亦曰‘六句外会取’。”(卷四《药山和尚》)
  (4)当夜便发行,便到天门山。才三门前,和尚望见道吾,便走下来,引接道吾上法堂。一切了后,便问:“和尚有什摩事到这里?”道吾曰:“特为长老来。见说来日开堂,还是摩?”(卷五《华亭和尚》)
  (5)在后木口出世数年后迁化,主事差两人往洞山达哀书。僧持书到洞山,达一切了,洞山问两人:“和尚迁化后作摩生?”对曰:“茶毗。”(卷五《石室和尚》)
  (6)师蒙摄受,过得三年后,受戒一切了,谘白和尚:“启师:某甲欲得行脚,乞和尚处分。”五泄云:“寻取排择下,问取南泉去。”(卷六《洞山和尚》)
  (7)雪峰一日曰:“备头陀未曾经历诸方,何妨看一转乎?”如是得四度。师见和尚切,依和尚处分,装裹一切了,恰去到岭上,踢著石头,忽然大悟。(卷十《玄沙和尚》)
  (8)寺主自行疏,教化一切了,供养主相共上百丈。(卷十四《百丈和尚》)
  (9)师委得这个消息,便下山来迎接归山。一切了后,请寺主上禅床:“某甲有一段事,要问寺主。”寺主推不得,便升座。(卷十四《百丈和尚》)
  (10)师便辞,到石头,云:“若一言相契则住,若不相契则发去。”著鞋履,执座具,上法堂,礼拜一切了,侍立。(卷十五《五泄和尚》)
  分析上面例句,可得出这种口语的格式特点:
  第一,“vp一切了”表示某事已完成,并作为后一小句所述事件的条件或背景。如例(1)“

麻”完成后,石头和尚遍探岑壑;例(2)“相看”完成后,让和尚与石头起院成持(成持:帮助)。梅祖麟认为:晚唐的“vo了,vp2”表示做完了一件事,又做另一件事,也可以表示某一件事发生以后,又发生另一件事〔1〕。林新平认为“动+一切+了(后)”是“vp1了,vp2”句式里的前一个分句“vp1了”的表现形式的变异〔2〕。《祖堂集》中的“vp一切了”与晚唐“vo了”或“vp1了”性质相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vp一切了”中的“vp”大多是双音节短语,如著麻、相看、受戒、达书、装裹、教化、礼拜;也可是单音节动词,如“达”;还可省略,如“一切了后”。但未见形容词形式的“a一切了”。 第三,“vp一切了”中的“一切”是统括代词,有指代作用,如“教化一切了”指教导感化等事宜结束,“礼拜一切了”指施礼示敬等动作完成。若“一切了”前无vp,则“一切”隐指全部事情,如例(4)“一切了后”指华亭望见道吾,走下来引接道吾上法堂,二人礼拜寒暄等一系列事宜完毕。例(9)指百丈和尚知道了这个消息,便下山来迎接寺主等归山,见面寒暄完毕之事。
  第四,“vp一切了”中的“了”尚未完全虚化。据刘坚等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了”和“已”、“毕”、“竟”、“讫”一起构成了汉语中表示完成状态的句式“动+宾+完成动词”。到了唐五代,“了”逐渐取代了这四个词,在这个格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即形成“动+宾+了”形式〔3〕。吴福祥认为,“动+宾+了”是一种“(主)+谓+谓”结构,其中“了”字充当的是后一个谓词性成分(即句子的谓语),它的功能是把前面的“(主)+动+宾”所表达的事件作为话题加以陈述〔4〕。因此《祖堂集》中“vp一切了”的结构应切分为“vp一切/了”(主谓结构),“了”仍有一定的动词义(完毕、结束)。如“著麻一切了”,“著麻”即“穿麻衣,戴孝”,“著麻一切了”即“所有丧事办完”;“相看”义为“见面、寒暄”,“相看一切了”表示“见面完毕”。
  同类句式在《祖堂集》中还有用例,如:
  (11)隐峰接锹子了,怕,不敢下手。(卷四《石头和尚》)
  (12)后侍者领师弟入京受戒了,却转来近百丈。(卷四《药山和尚》)
  (13)师看经了,便去大雄山出世。(卷十四《百丈和尚》)
  这种“动+宾+了”格式中的“了”作为谓语,有完毕的含义,是对前面结构所表达的事件的状态的陈述,说明该事件已经完结。
  第五,“vp一切了”格式还可以是“vp一切了后”,有3例。关于“了后”,杨永龙认为“v了v”格式中的“了”在表义功能上与动词后的“后”有相似之处,因而“v了”之后可以加上“后”,此时“v了后”仍在句中表示背景时间信息。不过,在句法上,有些句子中的“v了”会因为“后”的加入而变成修饰语,此时“v了后”是用作状语的时间短语,“v了”又可看作“后”的修饰语〔5〕。林新平认为“v一切了后”中的“了后”很可能是闽南方言词,而不是在“v了”之后加“后”形成的。“了”与“后”因为语义、功能相近,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替换,也可结合成一个词〔2〕。
  我们调查发现,《祖堂集》中“一切”共168例,多在名词或动词前作定语、状语。除以上几例外,其后带时间词者仅如下5例:
  (14)侍者来,相看一切后,便问:“将军是什摩处人?”曰:“锺陵建昌人也。”(卷四《药山和尚》)
  (15)侍者领兄参和尚一切后,侍者便谘白和尚:“这个是某甲兄,欲投师出家,还得也无?”百丈曰:“投某出家则不得。”(卷四《药山和尚》)
  (16)其僧去涅槃堂里,两人对坐,说话一切后,当胸合掌,峭底便去。(卷六《洞山和尚》)
  (17)仰山见了,贺一切后,向和尚说:“虽则与摩发明,和尚还验得他也无?”沩山云:“不验他。”(卷十九《香严和尚》)
  (18)仰山便去香严处,贺喜一切后,便问:“前头则有如是次第了也。然虽如此,不息众人疑。”(卷十九《香严和尚》)
  这5例与上文的“vp一切了”、“vp一切了后”例句高度平行,因此在《祖堂集》中,这三式中的“了”、“了后”、“后”可进行互换,而其意义、功能并不会发生变化。
  这种相似性在《祖堂集》中还体现在“动+补+宾+了”与“动+补+宾+后”格式的构成和表达的语法意义上,试比较:
  (19)a.吾便问:“离却这个壳漏子后,与师兄

什摩处得相见?”(卷四《药山和尚》)
  b.雪峰便放却碗水了,云:“水月在什摩处?”(卷八《钦山和尚》)
  (20)a.师云:“自从识得老僧后,只这个汉更无别。”(卷十八《赵州和尚》)
  b.有善知识言,学道人但识得本心了,无常来时,抛却壳漏子一边著。(卷三《慧忠国师》)
  董志翘、蔡镜浩认为,中古时期的“后”有时态助词的用法,表示动作的完成,可译作“了”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vp一切了”中的“了”由于位置关系有逐步虚化倾向,其语法化过程应体现为:“vp一切/了”(主谓结构,“了”为谓语动词)→“vp+一切+了”(连动结构,“了”为连动式的后项动词)→“vp+(一切)+了”(“了”为完成体助词)。
  第六,“vp一切了”出现在《祖堂集》的“石头、药山、华亭、洞山、石室、玄沙、百丈、五泄”和尚章中,详见表1。
  从表1所示传主的师承关系看,直接或间接的属于南宗两大系(南岳系、青原系);从其籍贯、住持地来看,多在南方,有地域特色;从其出现卷数及例数来看,出现于湖南、江西最多。我们调查同时期的敦煌变文等文献,未发现有这种格式和用法,可见“vp一切了”有明显的南方方言成分。
  三、“vp一切了”的来源
  “vp一切了”的来源是什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唐代口语“vp一切了”来自于佛经文献中同形的“vp一切了”④。
  1.始见时代
  我们调查了上古时期的文献,未发现“vp一切了”格式。到了中古时期,“(vp)一切了”出现于佛经之中,如:
  (21)慧光开士三禅王,能于千恒一时现,常在无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灌顶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始入金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姚秦《仁王般若波罗蜜护国经菩萨教化品》第三)
  “了”在佛经中有其特定意义,试比较:
  (22)十二入几知几非知,一切知如事知见。十二入几识几非识,一切识意识如事识。十二入几解几非解,一切解如事知见。十二入几了几非了,一切了如事知见。(《问分入品》第一)
  (23)五阴,几知几非知。一切知如事知见,一切识意识如事识,一切解如事知见,一切了如事知见。(《问分阴品》第三)
  (24)五戒,几知几非知,一切知如事知见。五戒,几识几非识,一切识意识如事识。一切解一切了。(《舍利弗阿毘昙论问分优婆塞品》第十)  以上几例均出现于后秦(也称姚秦,384~417年),与东晋大致同时。从例中可见,“了”与佛学术语“解”、“识”、“知”⑤等对举,大意为“悟解,明了”,为动词。
  两晋以后文献中也用动词“了知”(明知,明悟),其后可带宾语,与“了”同义,如:
  (25)深慧难晓亦难了,世间皆疑于是句。一切了知是义者,唯独有佛多陀竭。(西晋《四童现生品》第二)
  (26)彼云何名为诫三昧行尽神足?诸有三昧,知众生心中所念。生时灭时,皆悉知之。有欲心,无欲心。有瞋恚心,无瞋恚心。有愚痴心,无愚痴心。有疾心,无疾心。有乱心,无乱心。有少心,无少心。有大心,无大心。有量心,无量心。有定心,无定心。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一切了知,是谓名为诫三昧行尽神足。(东晋《增壹阿含经》第二十一)
  另外,“一切了”也可作“了一切”或“v(了)一切”,几种格式同义。“v”多为“解、觉、观、知、晓、明”等,“v了”是动词同义复用。如:
  (27)悉达菩萨,六年苦行,于菩提树下,降伏四魔,除诸阴盖,豁然大悟,成无上道,具足十力、四无所畏,成就十八不共之法,具四辩才,悉于诸度得到彼岸,解了一切诸佛之法,过诸声闻缘觉之上。(元魏《杂宝藏经》第十)
  (28)彼何谓分别诸法三昧?住是定意时,皆能分别于诸三昧,晓了一切诸法之句,是谓分别诸法三昧。(西晋《光赞经》第六)
  (29)见者无所有,所见法亦无,明了一切法,彼能照世间。(东晋《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光明觉品》第五)
  (30)佛子!菩萨摩诃萨生如是家,知一切法悉如电光,一切趣中,受生无厌;了趣如化,虽现处中而无所著,达一切法悉无有我,心无忧悔,以大慈悲教化众生而不疲倦;了达生死皆悉如梦,于一切劫行菩萨行而不懈废;了知五阴皆悉如幻,不畏生死,知诸法界,心无所著;了一切法如热时焰,于一切行不生倒惑,游戏幻法,超魔境界;得净法身,离烦恼业,于诸趣中

而得自在,无颠倒惑。(东晋《入法界品》第三十四)
  例(30)中,“了”、“了达”、“了知”三动词对举。由此可见,中古“vp一切了”大量出现于佛经,姚秦时期已见用例。其中,“了”为动词,与“解、觉、观、知、晓、明”等同义。
  2.演变
  发展到隋唐时期,“vp一切了”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有特定佛教含义的固定格式(如“始入金刚一切了”)大量运用;二是《祖堂集》中的唐代口语格式(见前文例1~10,如“相看一切了”、“礼拜一切了”等)。佛经用例如:
  (31)灌顶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始入金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第三句明金刚心初达坚固,故云始入金刚一切了。第四句明二十九生者十地应三十生。(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三)
  (32)经:法云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始入金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解曰:寂灭忍中此下品也。标其地名,明王居处,明所化境,始入金刚者后胜定也。始者初也,入者证也,此地末心起金刚定。初无间道证理,现前惑障永无,照解圆极名一切了。此等觉位法云地收,上下各半显前后故,明所超生如文悉矣。从此第二明下品忍。(唐《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
  (33)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唐《永嘉证道歌》)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对“一切了”的解释:“初无间道证理,现前惑障永无,照解圆极名一切了”;“一决一切了”。“圆极”是指圆满至极,“决”指断除情念疑惑,顿时明心悟性,因而“一切了”有全部领悟之意,且在“领悟”之时也同时具有了“完结”的意义。
  从“了”的整个演变过程来看,“了”在时值上的先时性和“界变”⑥动作或事件的类型变化是“了”的主要特征。在“界变”性质上,作为动词谓语的“了”(无论是“了结”、“终了”,还是“明了”、“领悟”)都是表示一种状态的结束或一种新的状态的开始,其“界变”功能是由“了”自身利用其所具有的语义内容完成的,与句子的其他成分无关〔2〕,因而两义的句式同形。
  宋元明清时期,“一了一切了”格式出现频繁,其中,“了”的领悟义与完结义并存⑦,如:
  (34)虽然如是,终未有人解,当头道着,还构得么?八面坦平,四方清肃,万法不能盖覆,千圣不敢当前。若构得去,一了一切了,一成一切成,一见一切见,一得一切得。所以道,一尘才举大地全收。一毛头师子,百亿毛头一时现。但为妄情执着,无透脱期,甘处凡流不能径截。(宋《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八)(构:明了,领悟。)
  (35)上根利智之士,一决一切决,一了一切了。中下之机,触途成滞,故多闻多不信也。(元《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
  (36)小参:此事大须一了一切了。一了则无圣不了,一切了则无凡不了。无圣不了则无法界不入,无凡不了则无世间不离。(明《庐山天然禅师语录》第三)
  (37)“法云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始入金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初句颂寄位。二句颂化境,然十万曰亿,此地佛土,即以亿道恒河沙数之,可谓世界无边,众生无尽,而普能化者,以一切境界,本来一心,既证心源,离于想念,则浑一法界,依正俱即一心,何所不知?何所不化哉?但众生妄见境界,不称法性,心有分齐,不见不了耳。第三句,明断证极处,金刚三昧,现在前时,未能与等,故云始入。然此定现前,无明初相,拟之则雾殒霜消,故云一切了。末句明度生分齐,始从初地至十地,共三十生。然二十九生,约已过者言耳。若第三十生,则现受之身,故置不言。实则惑尽生忘,妙极果海,在一间耳。(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科疏》)(拟:思虑。)
  (38)问:造道之人,贵在一了一切了,胸中无依倚无缘念。今频频念佛,有缘念也,有依倚也,何名一了一切了?(清《选刻角虎集小序》)
  对比例(32)、(37)可见“一切了”意义的沿袭,“然此定现前,无明初相,拟之则雾殒霜消,故云一切了”,也指豁然开朗,一切了悟完成。 四、“vp一切了”的成因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口语中的“vp一切了”与其他佛经文献中的“vp一切了”同形。
  “vp一切了”来自于佛

经文献⑧,在中古时期,“了”常与“解”、“识”、“知”等对举,义为“明了,领悟”;隋唐时期,特殊而固定的“始入金刚一切了”使用频繁,促使“了”义发展;宋以后,“一了一切了”的格式大量存在,“了”二义并存,因而从整体发展来看,“vp一切了”格式与佛经音义有很大关系。《祖堂集》中的“vp一切了”格式源自佛经文献,且是由“了”自身语义内容(领悟/完结)发展而成。
  此外,佛经中“vp一切了”中的“vp”动词(及短语)常用“决、了、知、识”等佛教术语,而《祖堂集》中的“vp”则多为唐代活生生的口语词,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如“相”是唐代口语词,“相看”义为“见面、寒暄”,“相看一切了”表示“见面完毕”。
  再者,《祖堂集》“vp一切了”的形成与其南方方言特色有关。梅祖麟认为:闽南话有两种句子跟晚唐的“vo了,vp2”相当,一种是“ov-了,vp2”,另一种是“vp1了后,vp2”,后一种更常用〔1〕。
  那么为什么《祖堂集》里的“了(后)”只出现在“一切”之后呢?⑨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一切”有其特定的佛经音义有关。先看如下例句:
  (39)善观一切了义不了义经,悉能降伏毁禁众生,尊敬承顺清净有德,于摩诃衍得大净信,不于二乘起奇特想。(刘宋《大法鼓经》卷上)
  (40)彼了义者,其义云何?以彼一切修多罗义皆是了义。修多罗义皆随顺说,无异义故。一切了义修多罗义不可说故。如是了义修多罗义,彼随顺行。(元魏《奋迅王问经》卷上《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一切”在中古时常与“了义经”连用⑩,“了义”是佛教用语,相对于“不了义”而言,“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6〕,即直接、完全、显白明了地述尽佛法道理,“了义经”指说理非常透彻的经典。“一切”为该罗事物之称,“一切了义”即众多的透彻至极的佛法道理。魏晋南北朝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以后在中土的大发展时期,大批梵文系统的印度佛经传入汉地,译经活动盛行,如北齐道慧所撰《一切经音》等。隋唐时期,佛教继续发展,如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原名《大唐众经音义》)、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也称《大藏音义》或《慧琳音义》)、善遇《一切经音》、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等都是专门汇集佛经音义的著作。这些佛经音义著作均冠以“一切”二字,即指卷帙浩繁的佛典。如慧琳的《一切经音义》注释佛经总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是集佛经音义大成之作。佛经音义的主要对象正是翻译佛经,由此我们认为,中古时期的“一切”有其特定所指,其产生和兴盛与翻译佛经的特殊文体、语言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切了义(经)”也逐渐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常常在佛经中使用。
  除与“了义(经)”搭配使用外,“一切”作为名词,也常与其他佛法、佛义词语搭配,其“众多、全部”义更为明显。如:
  (41)尔时,世尊告释提桓因曰:“于是,拘翼。若是比丘闻此空法解无所有,则得解了一切诸法。如实知之。”(东晋《增壹阿含经》第十)
  (42)其音为如梵,柔软甚和悦,无谄无有短,觉了一切义。英儒而悬绝,可诸智者意,清净离诽谤,无有诸相愿。(西晋《佛说德光太子经》)
  “一切”的“全部”义使其能够指代所有或泛称全部的事物,成为一个统括代词,如:
  (43)甚奇!甚特!佛授人记,多所饶益,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唯摩竭国人,王所亲任,有命终者,独不蒙记。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唯愿世尊当为记之!饶益一切,天人得安。(后秦《佛说长阿含经》第五)
  (44)王曰:“佛当灭度,有何勅诫?”佛报王:“自我得佛四十九岁,所说经戒一切具悉。王国贤才,皆已采取。”(东晋《般泥洹经》卷下)
  “一切”之前还可以有指示代词“此、彼”等,其指代义更为明显:
  (45)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东晋《中阿含经》第十一)
  (46)比丘,汝观彼一切所有尽灭,如意足亦失。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有常,为无常耶。(东晋《中阿含经》第十一)
  “一切”之后还可以跟时间、地点词语,此时的“一切”作定语。如:
  (47)诸比丘!何等名为转轮圣王四种自在神通具足?诸比丘,转轮圣王,寿命长远,久住在世,于一切时一切世间,无有人类能得如是

安隐久住,与转轮王寿命等者,是则名为转轮圣王第一寿命神通具足。(隋《起世经》第二)
  (48)最微细末,当于尔时。罪人身体,膏血脑髓,一边横流。微细骨末,犹尚存在。而于其间,命报未终。一切时中,受极重苦,乃至人非人身。所作恶业,未失未灭,如是次第具足受之。(隋《起世经》第三)
  《祖堂集》中也有相同的例子:
  (49)有时谓众云:“但一切时中,更莫间断,触目皆是,因何不会?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三界轮回,受种种苦”。(卷十九《临济和尚》)
  可见《祖堂集》中“vp一切了”中的“一切”也来源于佛经中的“一切”义,只不过它已不再是佛教专门术语,而是一个表“全部”义的统括代词。
  五、余论
  《祖堂集》中“vp一切了”具有独特的唐代口语和方言特色,这一用法在其他文献中少见,我们检索到在《四分律》中有1例:
  (50)随身所安者。律云:时有病比丘,胡跪合掌时久,病增剧白佛。佛言:听病人随身所安,不必预依上座胡跪。待到坐位前说时,方要□也,注云准此等者,唯上文,约病曲开。今或无病比丘,即须依上座胡跪。待至座前,说偈了复坐,故云讫也。有解:待一切了,总方可复坐。名为说者,此非解也。(后唐《四分律钞简正记》第八)
  此例中,前文的“待至座前,说偈了复坐,故云讫也”即后文的“待一切了,总方可复坐”。
  另外,我们发现与《祖堂集》“vp一切了”相似的“vp一切著”1例: (51)佛言:“以是因缘,从昔至今,起剎利种。”尔时人民念言:“我为著疾病著肿著疮,我欲弃一切著,往入空闲处室中坐。”即弃捐著疾病肿疮,往入空闲处坐,思念道:“今日早起,明旦日早起。”行入丘聚分卫,人民见之,皆欢喜与之。人民便言:“善哉!”乃弃舍疾病肿疮,捐一切著,往入空闲处坐。(西晋《大楼炭经》第六)
  那么“vp一切著”与“vp一切了”是不是平行发展?这种极具特色的口语格式为什么在同期乃至后期文献中少见?这一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此不赘言。
  注释: ①
  国内四种注本是:吴福祥、顾之川点校《祖堂集》,岳麓书社1996年出版;张华点校《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孙昌武、(日)衣川贤次、(日)西口芳男点校《祖堂集》,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张美兰《〈祖堂集〉校注》,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
  ②本文所有《祖堂集》例句均出自1994年日本花园大学禅文化研究所在“基本典籍丛刊”中影印的大字本《祖堂集》,以下仅在括号内标其卷次,不再出注。
  ③参看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④本文佛经文献用例来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9年的cbeta电子佛典,中土文献用例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2年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
  ⑤解:(术语)有二义:一,释之义,即释文义而消疑滞也。又具云解释,或曰解义。二,知解之义,即谓由见闻义理而生之心解也,对于行而言,如信解领解悟解了解之类是也。识:(术语)心之异名,了别之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知:(术语)了了自觉也。禅源诸诠二曰:“问:诸缘绝时,有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1991年出版)
  ⑥张黎(1999)认为“了”是一种界变的标志。这里的“界变”指动作或事件的类型变化,由于动作的状态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因而“界变”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动作状态的开始或结果,也可以是实现了的动作或事件的变化,还可以是状态结果的变化。
  ⑦调查《大藏经》等,“了”多为“领悟/完毕”义并存,但有2例日本和尚语录里“了”的“完毕”义明显,一例是“老已无心走市鄽,莎罗树下展身眠。余生一了一切了,不去烧香向佛前。”见《横川和尚语录》下《偈颂》。另一例是:“湘南潭北在何许?云深路窈山崔嵬。男儿一了一切了,佛法于我何有哉?”见《古林和尚拾遗偈颂》卷上《送处维那之江西》。
  ⑧“vp一切了”在中土文献中少见,且性质不同。例如:“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也有资质中下者,不能尽了,却须节节用工。”(见《朱子语类》卷八《学二》)“一了一切了”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它一切也跟着了结。后

世此义写作“一了百了”,如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清代以后,“一切了”的性质发生变化,“了”为句末语气词。如:“史公笑道:‘遽伯玉耻独为君子,先生太藐视一切了。’乐公自愧失言,无可回答。”(《姑妄言》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一回)
  ⑨林新平指出:“我们暂时还不能解释为什么《祖堂集》里的‘了后’只出现在‘一切’后,这种情况到《朱子语类》时才得以改变。”见林新平《〈祖堂集〉的动态助词研究》42页。
  ⑩“一切了义经”与“一切了”,两个“了”性质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这里只是解说“一切”的性质。
  参考文献:
  〔1〕梅祖麟.唐代、宋代共同语的语法和现代方言的语法〔c〕∥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71,270-271.
  〔2〕林新平.《祖堂集》的动态助词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42,40-42,27.
  〔3〕刘 坚,汪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48.
  〔4〕吴福祥.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j〕.中国语文,1998,(6):452-462.
  〔5〕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104.
  〔6〕丁福保.佛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书店,1991:137.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祖堂集 一切皆空 祖堂集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工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