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年”
内容摘要】目前,中国传统节日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愈发强烈,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愈发淡漠。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本文从“年”等传统节日入笔,进而引申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通过列举史实、案例,尝试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意义、方法及主体,进而得出传统节日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只有继承、发展,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复兴与辉煌。
  【关 键 词】年 节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红彤彤的窗花、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所有元素都在新年的第一个节日——春节,欢悦着铺洒开来。满溢着喜庆和温暖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展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节日(仪式、活动及其所包含的系列事项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为人们所认同的日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文化身份的象征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土壤上的大树,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中华民族。虽然“年”还是年年过,但明显的“年”味不再像以前那样浓郁,其他的传统节日更是没落。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的断裂有着社会经济原因,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新的形式下,审时度势的传承。
   一、“年”的尴尬
   (一)“年”的味道与“年”的尴尬
   几年前的端午节事件闹的沸沸扬扬,有人愤慨地说韩国人抢了我们的端午节,但个人认为,我们的文化受到多民族认可是中国文化的光荣,但确实是我们这几代人的尴尬。www.11665.Com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韩国人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他们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有了重要举措。其次,也是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从这件事上学到什么。端午祭也好,端午节也好,都是东方文化的经典,不能说被他人保护就成了我们的耻辱,当然,文化资源在文化发源地理应更受珍重。这也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节日文化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真正需要受到的“刺激”,是关心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社会热情能够激发出来,整个社会深入反思,尽快挖掘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国际准则下的保护措施。
   尽管春节至今仍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年味却显见地越来越淡,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不小的变化,就是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春节年年过,可是很多人心里都存着这样一个疑问,好像越来越不知道这年该怎么过了。回老家过年,车票难买;出门旅游,舟车劳顿;看电视晚会,越来越失望;逛逛庙会,像个农贸市场。于是感叹,这年味怎么越来越淡了呢?
   (二)中西节日的碰撞:狭路相逢,“洋”者胜?
   比起春节,其他同样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就更显颓落了。虽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但是参与的热情却与日俱减,更不要说“人胜”、“中和”、“上巳”这些几近消失的节日了。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舶来的“洋节”却是越过越红火,青年人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在圣诞节、情人节间迸发出的热情,也足以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1)元宵遇玫瑰
   距离情人节还有一个多星期时,早已从人们对洋节的狂热中尝到甜头的商家开始“各显神通”,各种促销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巧克力、珠宝首饰、玫瑰都披着情人节的外衣闪亮登场,餐馆、酒店同样不落时尚,竞相推出为情人们专门定制的情人节套餐。相对于情人节的奢华之势,差了没几天的元宵节却颇为冷淡。据说,沪上一位民营企业的老板想找一个环境舒适高雅的酒店请外地员工在元宵节吃顿团圆饭,结果却未能如愿。许多星级酒店都没有应节的服务,甚至汤圆都是速冻的。“玫瑰”对“元宵”,狭路相逢,“洋”者胜。
   (2)七仙女与巧克力
   那么,两个“情人节”相逢,谁能胜出呢?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然而尴尬的是,尽管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故事也妇孺皆知,可“七夕”这个中国情人节却每年都遭到冷落。无论是商家还是普通消费者,似乎都意兴阑

珊,可有可无,既没有做到西方情人节“st.valentine's day”般广开财源,也没有东瀛白色情人节般令少男少女们热衷。据了解,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不热衷于过“七夕节”,是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一些年轻人只知道有个西方情人节。受外来文化影响,西风东渐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热衷于过西方节日,也是一些年轻人淡忘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因,即使是牛郎织女故事代表的东方爱情传至现代,也渐渐不敌西方爱情所谓的“浪漫”。
   (3)圣诞老人的力量
   若说到圣诞节在中国年轻以及不太年轻的人群中的盛况那就更不用提了。十一月的时候商家就开始促销,满眼的圣诞公公、圣诞树、圣诞花、圣诞铃……大大小小,红红绿绿。国外的很多国家圣诞节前后有法定假期,国内虽然没有这个规定,但在不少学生当中,这天逃课已经成了不成文的约定。依个人之见,圣诞之夜王府井竟比除夕夜热闹。有人说圣诞赢在轻松,有人说圣诞赢在有代表形象——圣诞老人,这是不是代言人的力量,笔者无从知晓,但无须怀疑“圣诞老人”的力量,不知不觉得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实,在国外,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圣诞餐是为了与家人共进,圣诞礼物是为了对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示爱。
   (三)他山之石:看韩国如何对待传统
   中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人们逐步“西化”了呢?为此,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京、沪、渝、哈、穗、汉等六大城市采取了随机调查,通过对回收的1647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人眼中的洋节“虽近犹远”,多数人过洋节但仍“坚守”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个结果也许可以放在两个语境里加以解读,一是中国人还不能在“文化身份”上达到和“洋人”一样过“洋节”(做不到);二是中国不愿意和洋人同化(不愿意)。是可喜还是可叹?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其实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元素。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继承,但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问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要想给无形的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就要学习“江陵端午祭”的一些做法,吸引年轻人,“薪火相传”,这样的传统和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此外,对于申遗成功带给文化的好处,以及申遗成功后需要哪些配套的保护措施等,我们要么是知之不多,要么就是不关心。热衷于“争夺”而冷落了“保护”,没有从“保护”的基本理念去宽容看待端午申遗事件,这才是此次“端午申遗”事件中最值得反思的问题。
   二、“年”的味道:理念与意义
   (一)“年”等传统节日的根源
   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大致可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春节、立春、元宵、中和(二月二日)、上巳(三月三日)、清明、天贶(六月六日)、夏至、七夕、中秋、重阳、冬至;几个表面上与时气无关的,如端午、腊八(十二月初八)、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等,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此为过“端午”之初衷。腊八、祭灶以及除夕,均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日的“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官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话和宗教。以总结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产生乃至传承发展的根源在于千年的农耕文明,具体的支撑又表现在三个方面:(1)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中国农历历法为其刻划出具体的时令节点;(2)中国人至为推崇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并赋予它们更多形而上意义;(3)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利用的儒家伦理学说,丰富了节日的社会基础、实用意义以及实施形式。可见,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成长于丰富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
   (二)“年”的传统味道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

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三)“年”的意义
   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传统节日,它不是哪个先哲拍脑袋瓜想出来的,而是先民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宇宙生命(天体运行、万物生长)与人体生命节律交织的心灵感悟和文化展演,是地域族群文化生命周期的关节点和民族文化生命——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是人类在不同领域中形成的群体性代代相传的思考原型与行事方式,是民族或族群生存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是具有对后继社会行为规范化模式和思想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在现实中,它以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心意表象,通过节日的载体,沟通了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外一个历史阶段的连续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为人类的有序发展和现代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提供了基石。因而,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节庆,不可能完全取代民俗的传统节日,而只能在传统基础上有所选择、有所创造性地改造。
   三、如何传承“年”的味道
   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先广义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上谈起,再具体到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和非物质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
   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1.将它转变为有形的形式;2.在它产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它的活力。第一种方法可以运用拍摄纪录片、录音和存档等方式保证无形遗产的永久保存。如果荷马没有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的400年写下《伊利亚特》,那么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迈锡尼人的珍宝和那场战争中雄壮的场面。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鼓励世代相传和复兴无形文化遗产来保持它的活力。这样,社会不仅承认和激励遗产的守护者——各种文化形式的支持者、演员和创作者们——保护遗产,而且会促使他们提高技能和艺术修养。为保护无形文化遗产,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发布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主要着重于对遗产的记录和研究,而最近教科文组织决定优先考虑第二种方法。这是因为在1993年的国际专家会议上,形成了对遗产保护的新的指导方针,这个决定就是对该会议意见的回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我国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家园,要让保护对象在一地传统生活文化根基上原真性或原生性地沿袭传承。根据近年来参与多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体验和国际

关的经验,笔者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但在现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与民众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我们要从民众生活出发,坚持“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的立场观念和方法,贯彻原真性整体性的原则,防止出现片面的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
   (二)如何保护“年”的味道
   1.“年”的味道要在博物馆里寻?
   春节究竟应该怎么过?博物馆在文化的保护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难道,春节传统要到博物馆里找寻?这样不可避免的缺点就是总是将无形遗产当作是静止不动的、历史的,有人将此称为保守的或怀旧的观点。要充分考虑遗产的“真实性”,与物质文化不同,无形遗产总是动态的,由于和实际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它总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某个遗产在社会生活中被一直保存下来了,它应该在那个社会中扮演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例如,传统的知识可以帮助解决民族内部矛盾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化表达必须适应现代生活,才能保证生存下去。挑战在于找到积极的、具有社会基础的、合作性的方法来保证无形文化遗产在将来的生存和活力。
   2.“年”的味道要去“庙会”寻
   在很多北方的城市,尤其是北京这样的文化古都、现在的政治中心,春节都少不了庙会。庙会是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好地方。过春节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全家老老少少一起逛庙会,您可注意了,是一个“逛”字。曾几何时,这“逛”就剩下吃了。庙会上千篇一律的灌肠、爆肚,整个园子80%的这些,剩下的又是套圈、飞标等杂乱的游艺,再加上那热粥般的人山人海,难怪有人称之为“菜市场”般的庙会。我认为,庙会有其深刻的文化和实用内涵,雅可以传承文化,俗可以愉悦大众,还可以有蔚为可观的经济收入。与其费劲抄袭国外的狂欢节和游行,举办不中不洋的“洋”庙会,我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传统庙会从泥潭中拯救,好好利用呢?
   3.谁来保护“年”的味道
   (1)复兴传统节日要靠民众
   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洋节”的风光,已渐渐赶超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传统节日,对此,不少民俗文化专家指出,不能让流传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失传”,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向孩子们传授相关知识和常识,让其基本了解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纪念日期、纪念活动、食品。未来是孩子们的,终还是靠他们的。想想我们周围的孩子,哪个不是吃着kfc,看着奥特曼,被爸爸妈妈送去学英语的?(2)政府在保护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传统节日的主人不是政府,而是黎民百姓。但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国家、政府组织是实体,相对与个人来讲,在各项工作中拥有更多的实际意义。首先是立法,有法可依才能走好第一步。韩国和日本的文化都是很好的例子。政府的力量是强大的,只有政府出手,才可以真正治标治本。我国有文物法,也还并不完善,根本没有文化法。由于无法可依,很多文化在死去。其次是抢救与保护首先建立在普查与收集上。这么系统的工程是需要政府的。再次是博物馆的建立,虽然,传统节日的保护不能只靠博物馆,但是博物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而博物馆的生与存在目前来讲还是主要依靠政府。最后是普及文化知识,这更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全民义务教育中,将传统文化教育列为重要内容,无疑是重要和明智的。我们入世了,申奥了,容入世界的速度太快,就要抓住一些东西,这就是文化。只有文化在,我们才能在,才能发展,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不倒。
   (3)专业人士和各种组织力量不可缺
   最早提出“保卫春节”概念的是河南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他大声疾呼“我们还会过年吗?”,强调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全球化、现代化新的文化语境下,更应注重对它的“保护”。各类专业人士学者是中坚力量,并且他们大多与此专业的组织有关,这就更扩大了影响面。针对大量宝贵的民间文化不断消亡、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的状况,由著名作家冯骥才为首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3年春启动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全国重点的濒危民

间文化遗产展开了全面、系统的普查、记录、整理、出版和保护行动,得到了出版界的支持和响应,一些出版社纷纷加入抢救、保护、传承中国民间文化的行列中来。
   四、结语
   在经济浪潮翻涌的今天,墨守陈规是错的,也是不可能的;数典忘祖,同样是不可取、不可能的。传统文化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表面看传统是创新的绊脚石,实则不然,没有传统又哪来的创新?正所谓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随着中国的发展,这几年,春节不仅仅是中国的大节日,在世界上也影响愈大。海外华人以及一些外国人也加入春节的队伍。外国元首那一封封春节贺电不只是在向全国人民问好,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尊重。
   听听冯老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上的讲话:“我们要对我们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做一次地毯似的考察……我们一定要让中国的民间文化在人类的未来大放光彩……我们不要让后人小看了我们——这一代民间文化工作者!”这些话不只是说给民间文化工作者听的,对每个人都有意义。传统节日的保护,根本目的是保护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存其“形”,扬其“神”。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难度也非凡,只靠几个部门、组织、个人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政府部门、专业部门、专家和学者、民间艺人等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只有这样,年才能真正成为“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关注此事,并且有很多人投入其中,我们正走在发现问题,探索改正的道路上。正如一句老话所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的光明的”。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称为一个民族的。“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我们的祖国——中国,在我们这代手中,不仅仅能达到经济的腾飞,更能实现一个民族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文章,傅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m].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2005
  [2]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3]宋兆麟,李露露.图说中国传统节日[m].由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年1月1日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5]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a].国学论坛文粹第二辑[c]. 2004.
  [6]梁治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谁来保护?梁治平研究员在西南政法大学的讲演[n].文汇报,每周讲演版,2006年1月
  [7]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民俗研究,1996(2).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2005年4月
  [9]苑利.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n].人民日报,2004-5-4.
  [11]冯骥才,白庚胜,杨宪金.守望民间[m].西苑出版社 2002
  [12]中国民俗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论文举要[eb].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9/xsdt.files/07024.htm
  [13]图文:丙戊年厂甸庙会——2006年北京厂甸庙会[eb].http://www.bast.net.cn/bjkpzc/wdxc/57136.shtm 周跃
  [14]图文:洛阳第十六届民俗文化庙会开幕[eb].http://news.sina.com.cn/c/p/2006-04-12/19139601705.shtml新华社发(张晓理摄)
  [15]图文:北京地坛庙会喜迎八方宾客[eb].http://news.sina.com.cn/c/2005-02-08/15325817832.shtml新华社记者张旭摄
  [16]抖空竹剪窗花 北京新春庙会老风俗受欢迎(组图)[eb]. http://www.ce.cn/newtravel/lvxw/zhxw/200601/30/t2006013059
  71945.shtml钱昊安
  [17]小机逛庙会—记2006年春[eb].http://ben4liangfen.blog.163.com/article/-8rf7-mdspya.html心野瓢瓢
  [18]断裂整合的中国节日文化(二)[eb].http://www.singtaonet.com/culture/cult_sp/t20051021_23595.html 姜志
  [19]我们还会过年吗?“保卫春节”先要“经营春节[eb].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ty/fe/200602050406.htm新华网 记者何丰伦、孟昭丽、何云江
  [20]敬重传统节日从政府做起[eb].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ty/tvsf/200502220843.htm龚明俊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中国经济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为什么火起来? 详解特斯拉Model S电动车【…
    从“听什么”到“听懂什么”
    法益还是规范:见危不助究竟侵害了什么?
    为什么宏观调控有时会成为“空”调?
    浅谈作为导游人员为什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
    什么是设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