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拦截”概念场主导词的历时更替
 要] 汉语“拦截”概念场主导词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次变化: 西汉兴起的“遮”至南北朝时取代了先秦概念场内的主导词“遏”、“邀”;至唐五代,“拦”又与“遮”展开竞争,并在宋代和“截”一起击败“遮”,重新划分了概念场主导词的格局;元明时期,新兴的“挡”发生了突变,在概念场内与“拦”、“截”形成鼎立之势。不同历史阶段主导词的义域、句法组合等的变化反映了汉语新、旧质要素的更迭,概念场主导词的更替往往是汉语词义系统与词汇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汉语; “拦截”概念场; 主导词; 历时更替
  
  the diachronic replacement of the main words in
  ″lanjie″ conceptual field
  yan qiamao wang haolei
  (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lanjie″(拦截) conceptual field in chinese which means ″force mobile content to stop going; do not let go through.″ the conceptual field was covered by such words as ″e″(遏),″yao″(邀),″zhe″(遮),″lie″(迾)and ″zu″(阻) in the preqin dynasty,and then words like ″lan″(拦),″jie″(截),″duan″(断) and so on appeared in the wei,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 song dynasty turned up ″dang″(挡),″ba″(把),″zha″(闸),but in modern chinese,people basically say ″lan″(拦),″dang″(挡),″jie″(截).
  its found that for these encoding lexical members,three different altern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are crucial and worth noting:
  1) around the western han dynasty,the word ″zhe″(遮) came to be used and frequently compared with ″e″(遏) and ″yao″(邀),which used to be the main words before the preqin period and were compelled out of this semantic field no later than the northernsouthern dynasties,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first verb constitute in the medieval emerging statements.but the use of ″e″(遏),″yao″(邀) was only used in a language domain,the lexical field was gradually narrowed.
  2) ″lan″(拦) began to prevail over ″zhe″(遮) during th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and replaced it eventually with ″jie″ in the song dynasty.in strong oral speaking corpus,cases of the use of ″lan″(拦),″jie″(截) increased gradually,the lexical field was expanded,with the emerging grammar components in the song dynasty,such as the dynamic auxiliary word ″zhe″(着); and the resulting complement ″zhu″(住).the leading position of ″zhe″(遮)in its lexical system was replaced by the meaning ″cover an object.″ ″zhe″(遮) began to be more frequently used with fixed tremolo combinations,but rarely used with emerging grammatical components.
  3) by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dang″(挡)turned to be used in the rising tone.it developed a specific performance and also became a dominant member in this field.the new glyph of ″dang″(挡) appeared,which was divided from ″dang″(当),not only the single frequency was more than ″jie″(截),but also the syntactic combination with ″lan″(拦),″jie″(截) had the similar features.whats more,the patient objects such as ″arrow/cold/rain/wind″ is exactly what the ″lan″(拦) and ″jie″(截) lacked. :  chinese; ″lanjie ″conceptual field; main words; diachronic replacement
  
  表示“迫使移动物停止行进,不让通过”这一概念,汉语中有一个“阻挡,拦截”概念场(以下简称“拦截”概念场)。WWw.11665.cOm其概念要素可分析为: [动作: 置于受事对象位移路径的中途]+[主体: 人/物]+[对象: 移动物]+[目的

: 使对象位移停止]。先秦汉语有“遏、邀、遮、迾(列/迣)、阻”等词覆盖此概念场,魏晋南北朝新增了“拦、截、断”等,宋代又增加了“挡、把、闸”,现代汉语则主要有“拦、挡、截” 这里只罗列了“拦截”概念场的单音节典型成员。因语义的模糊性,个别相邻概念场的语词如“止/碍、绝、堵/壅”等有时可能会兼跨拦截概念的少量义域,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39页)。但表“阻止,禁止”的“止”很少跟处所宾语(如“道路”等),而处所宾语恰恰是“拦截”类词最为常见的非受事宾语。为突出主题、避免所论词语过多而失轻重,本文暂且将这些词语排斥在讨论范围外。另,为叙述方便,除例证外,主导词字形上一般使用现代汉语规范字。。综合义域、使用频率及句法组合等因素,据文献用例可认定,概念场的主导词在某个历史时段,概念场中通常有一个或几个使用频率高、义域广、句法组合活跃的主导词。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遏、邀”与“遮”,“遮”与“拦、截”,“拦、截”与“挡”之间的竞争发展。限于篇幅,本文只针对这一过程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汉语词汇的发展与演变提供研究线索。
  2012年7月颜洽茂 王浩垒: “拦截”概念场主导词的历时更替
  2012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一、 “拦截”概念场主导词语义功能的静态辨析
  “遏”是概念场内较早表示拦截义的语词,“邀”见于春秋《左传》,“遮”出现在战国后期,“拦、截”在魏晋时产生,“挡”到了宋代才使用。“遏”和“遮”用的是本义,其他则为引申义。“遏、遮、拦、挡”与“邀、截”不同的是前者有[+迎面]这一概念要素。以下论之。 
  (一) 遏、遮、拦、挡
  “遏(阏)”“遏”又同“阏”。《说文?门部》: “阏,遮擁也。”段注: “古书壅遏字多作擁阏,如许所说则同义异字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89页。、“遮”互训。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引《苍颉篇》: “遏,遮也”(54/357/b)本文译经引例均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前两个数字标明引文所在的册数、页码,字母表示栏数,下同。[1]。《说文?辵部》: “遮,遏也。”文献中“遮”较早通“斥”,指侦察的士兵。《墨子?号令》: “候出越陈表,遮坐郭门之外内。”岑仲勉简注: “遮,《戌篇》作斥,乃方音之变,斥与候本同义。”(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简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2页。)“遮”的来源如果与此有关,则与“徼”、“迾(源自士兵列队警卫)”成类。[2]74王凤阳认为“遏”有两点不同于“遮”: 一是“遏”表示强力去扼制(按,从“曷”者多有“尽、极”之义,如“渴、、竭”等),二是“遏”的对象主要是事和物[3]578 579。据查,“遏”的受事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具体的人、平面移动物,如“徂旅/归师/贤者、道路(处所宾语的受事为隐含的人,故归入该类)、河/行云”等,是“主体”要阻拦“对象”到达其他地点,此类属“拦截”概念动词的受事原型。《孙子?军争》: “饵兵勿食,归师勿遏。”[4]157第二类如“雨/微暑”等,是“主体”要遮拦“对象”到达主体本身,与遮蔽义相近,《全三国文》卷四二魏杜恕《体论听察》: “褰罗帷以来清风,烈凝冰以遏微暑”[5]1292。以上两类认知域是发生在“空间”上的。第三类是“时间”上的人的动作行为,如“恶/奸/劉(杀害)/糴/讼/寇虐”等,可视为偏离受事原型的抽象类型。《诗经?颂?武》: “胜殷遏劉,耆定尔功。”又检得跟处所宾语的一例,义为“依;对着”。《孙膑兵法?官一》: “遏沟□陈,所以合少也。”见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6]971
  “遮”的受事类型大致与“遏”相同: 第一类如“我/禽兽/天神、车/行辙、玉门/险阻/道桥/界上、水”等。《吕氏春秋?应同》: “子不遮乎亲,臣不遮乎君。”高诱注: “遮,后遏也。”[7]313第二类为“雨/风寒/尘草”等,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摩诃僧祇律》卷八: “我诸弟子齐是三衣,足遮大寒大热”(22/291/a)。三为抽象概念,如“意/受戒/恶”等,多见于中古译经,如东汉安世高《大安般守意经》卷一: “数息欲遮意”(15/164/a)。
  “拦”在唐五代才从“阑”分化而出(例

下文第二节)。“阑”本义为“门遮”(见《说文》),两汉之前该词作拦截义只是孤例。《战国策?魏三》: “晋国之去梁也,千里有余,河山以蘭之,有周、韩而间之……又况于使秦无韩而有郑地,无河山以蘭之,无周韩以间之。”[8]1389(“蘭”,《战国纵横家书》、《史记》引作“阑”)这可能只是临时用法。魏晋时,“拦”的拦截义才真正确立。《广雅?释诂二》: “阑,遮也。”[9]59北魏《水经注》(1例)、《齐民要术》(5例)该书中“拦”表阻拦义,“遮”用作遮蔽义,如《种麻子》: “凡五谷地畔近道者,多为六畜所犯,宜种胡麻、麻子以遮之”(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具有北方口语背景的《齐民要术》正反映了后来主导词发展的趋势。和梁诗《羽觞飞上苑》(1例)中的用例皆可为证。与其他词不同,因“拦”拦截义的生成源于“门遮”而非人,其主语(或工具)首先也表现为“绳、断丝”等线状物。如《羽觞飞上苑》: “石径断丝阑蔓草,山流细沫拥浮花。”[11]2110(“阑”即“拦”)《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第五十”: “槐既细长,不能自立,根别竖木,以绳拦之。”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中的5例“拦”均系校释者个人改之,《齐民要术》四部丛刊影明抄本则均作“栏”。[10]350“拦”的对象可为人或动物,如“我/驾(皇帝)/羊”;也可是事物,如“轿/船、街/门、云头/河”等,其中“棹/笔、足/手/胳膊”等较少用于其他主导词。如《全唐五代词》卷三李珣《南乡子》: “拦棹声齐罗袖敛,池光飐,惊起沙鸥八九点。”[12]647也可是由“人”延伸出的“事、吵闹/话/高兴”等概念。如《西游记》第72回: “那时节,他拦住了吵闹,却不是个仇人也?”[13]923“挡”为“当”的分化字。“当”自先秦就较多用作抵挡义《韩非子?内储说上》: “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人,一人不能擁也。”(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17页)此例“当”、“擁”对文,“当”与遮蔽义相近,但直到宋代该词仍不见与遮蔽概念场的成员连用。,如《左传?桓公五年》: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14]105。至宋才由此衍生出遮拦义,如《景德传灯录》卷一四: “石巩曰: ‘看箭。’师乃披襟当之”[15];并首现了“拦攩、止当、阻挡”等组合,如邵雍辑《梦林玄解》卷一七《饮食部?杂物》: “蘭有拦攩之义,马被拦足不得前矣”[16]。与主导词“拦”的连用反映了概念场对“挡”语义地位的认同,语音上也变读为上声,摆脱了高频词“当”的音义束缚,如《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东窗事犯》楔子: “见一日帝王宣十三次,多应挡回俺百万雄师”。徐沁君校: “‘挡回’原作‘党廻’,卢本改‘党’作‘当’,隋本改作‘挡’。按,‘挡’亦作‘攩’,简写作‘党’。”[17]533明张自烈《正字通?手部》: “攩,俗用为抵攩字,遮遏也。”[18]433“攩”、“党”(《集韵》荡韵: 底朗切)均为“挡”的记音字。其对象可为“凶煞/外人/你/我/他/狮子、隘口、舟楫/驾”等受事原型,也可为“炮箭/风/雨/寒气”等,以及“运气/八面威”等抽象概念。
  因共有概念要素[+迎面],当动作[对象]为“光线”时,“遏、遮、挡”均引申产生了遮蔽义。吴支谦《梵摩渝经》卷一: “光明韑韑,遏日绝月”章炳麟《新方言?释言》: “今人谓以手掩口曰阏,以被掩身亦曰阏。”此乃遮蔽义在方言中的保留。见章炳麟《新方言》,浙江图书馆校刊《章氏丛书》本,(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年版,第65页。(1/884/a),《全晋文》卷六一孙绰《望海赋》: “翼遮半天,背负重霄”[5]1807,《红楼梦》第25回: “一时又说金钏儿挡了灯影”[19]345。“拦”却由[+迎面]衍生出“对着、对准”义,《祖堂集》卷七: “师拈得把草,拦面与一掷”[20]340。
  (二) 邀、截
  “邀”字本作“徼/要”。“徼”本义是巡视(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释其本义时均作“古吊切”),《说文?彳部》: “徼,循也”。段玉裁注: “《百官表》曰: ‘中尉徼循京师。’如淳曰: ‘所谓游徼,徼循禁备盗贼也。’”[2]76因源于对盗贼等的巡拦,其受事主要为人,《左传?襄公十六年》: “秋,齐侯围郕,孟孺子速徼之”[14]1028。陆德明释文: “徼,古尧反,要也。”

[21]1024表拦截时读平声。“要”的受事也主要是人,如“有酒食黍稻者/靳尚(人名)/之(指人)”等,与“徼”语义、句法上不相差别。两者不见连用,都可跟相似的抽象宾语,如《孙膑兵法?陈忌问垒》: “短兵次之者,所以难其归而徼其衰也”[22]42。《战国策?赵三》: “今燕、齐已合,臣请要其敝,而地可多割。”[8]1166“要”见于金文,本义为身中,古音母宵部,读音与“徼”(古见母宵部)相近,可能实为“徼”的借字王凤阳认为“要”的拦截义是由其语义要素“身中”引申的。参见王凤阳《古辞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578579页。《正字通?门部》:“闄,要遮,经史借用要。俗作闄。”见张自烈撰、廖文英编《正字通》,(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8页。按,“闄”应为后起字,与止义相近者字形多数与“门”有关,如“阑、闲、阏、阂”等。本文暂视“要、徼”两者为一词。 。
  《说文》无“邀”字,因“辵”、“彳”书写中经常相混,中古时期“徼”字形上又写作“邀”(唐以后“邀”成为拦截义的通体)北魏墓志(共时资料)表示巡视、拦截等义时基本上都用“邀”,如《汉魏南北朝墓志集解》图72影印《元墓志》: “苌蛇邀路,遂同绵径”。又图234《郑道忠墓志》: “邀循任重,贰职惟才”。参见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功能上两字呈分离的趋势,“徼”多用于“徼循、徼幸”等固定组合,“邀”则用于“拦截”、“约请”义,与“要”音义渐同《广韵》宵韵: “邀,遮也,又於宵切。”“邀”已有两读。 。
  “截”字本作“”,《说文?戈部》: “,断也。”[2]631其拦截义三国时已现,如《全三国文》卷八魏文帝《典论?自叙》: “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 严可均校勘记: “要”,《御览》七百四十六作“逐”,又有作“邀”者。[5]1096。西晋竺法护《鸯掘摩经》卷一: “遮截要路,害人不少”(2/509/a,“要路”当连读)。“截”与“邀”相似,多见于战争语域,其对象如“维(人名)、客舡、巷/江(处所)/还路/(人)前、沮河(受事)”等;当受事为“赦书、钱粮”等物时,有“获取”的特征,如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靖康城下奏使录》: “皇子郎君到赵州,路上截得今上皇帝即位赦书”[23]148。受事又扩大为事件,《朱子语类》卷一○四: “某登科后要读书,被人横截直截,某只是不管,一面自读”[24]2616。
  综上,不同历史时期主导词的受事原型基本相同,但在义域的其他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与语词的语义特征有关,也有社会文化因素(如“遮”在中古译经中的使用)的影响。二、 “拦截”概念场主导词的三次竞争与更替
  先看概念场成员在西汉以后几部文献中的用例(表1)先秦“遮”的文献用例很少,较可靠的例证仅《吕氏春秋》(详见第一节“遮”条)中1例,而“遏、邀”的使用次数则较多,第一节已有所涉,此处不再统计先秦文献的数据。 :
  注: 1. 文献从左向右依次为(划线表示简称): 《史记》、《论衡》、支谦23部译经、《三国志》、《摩诃僧祇律》、《高僧传》、《齐民要术》、义净5部译经、《朝野佥载》、《敦煌变文校注》、《景德传灯录》、《朱子语类》、《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元刊杂剧三十种》、《元典章?刑部》、《西游记》、《金瓶梅》、《聊斋俚曲集》、《红楼梦》前80回。作为语素构成名词的,如“遮、路、障”等,不作统计。“单”表示单用,“连”表示同义、类义等组合或固定词组。主导词替换中“单用”、“连用”的关系大致呈如下趋势: 竞争力上升的过程——单用频率增加,连用次数也相应增加,但单用要多于连用;衰落的过程——单用频率减少,连用有时也会减少,但单用会少于连用语类》“遏”还有48例用作他义,这属个人用词习惯。
  3.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引用古语“归师勿遏”。
  4. 《金瓶梅》均为习语“响(歌)遏行云”。
  5. 义净5部译经均为“塞当”。
  (一) 至迟至南北朝,“遮”取代了“遏”、“邀”的主导地位
  “遮”自西汉开始兴盛(《史记》中的用例已占优),与先秦概念场的主导词“遏”、“邀”展开竞争。到了魏晋,“遮”在义域上基本覆盖了后者,并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了“遏”、“邀”所没有的优势:
  1.除了和“遏”、“邀”或与其共现的“夺、绝、壅、杀、截

、击、取”等连用外,还有“遮列、遮略、遮守、遮护、遮断、遮却、遮制、遮阂、罗遮、开遮”等组合。《全后汉文》卷五○李尤《室铭》: “窒塞空隙,遮遏风寒。”[5]749(新、旧主导词之间的组合往往是两者竞争的产物)《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 “南单于闻,乃遣轻骑出上郡,遮略生口,抄掠牛马,驱还入塞。”[25]2950
  2.“遮”拥有丰富的状语,如“未/莫/不/何不/故/应/固/必/欲/还/复/更/数/时时/已曾/共/相、得/能”等副词或助动词,“西/道”等名词,特别是表处所的介词短语如“于/在np”等开始涌现,与中古汉语介词短语位置前移的趋势一致。《东观汉记?杜林传》: “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26]527西晋竺法护《生经?夫妇经》: “夫见妇上树,寻时下树,以诸荆棘遮树四面。”(3/106/c)
  3.“遮”作为动1(即第一动词)构成新式兼语句。先秦汉语一般以“使、遣、令”等使令动词作为动1构成兼语句,中古大量非致使义动词开始充当动1[27]128 130。题名西晋安法钦《阿育王传》卷七: “汝何为遮我不使礼拜?”(50/130/a)
  魏晋以来,“遏”、“邀”或在某种语域中使用较多(如《三国志》),但整体这里的“整体”是笔者调查了几乎所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传世文献后得出的结论。远低于“遮”; “遏”延用先秦的“壅遏、遏绝、防遏、式遏”等固定组合,宾语渐定型为“事”(如“邪恶、奸逆、寇虐”等)和“水流”(《三国志》该词有9例用作拦截义,其中7例的宾语为河流;南北朝时期口语性强的文献也多以河流为受事宾语)。“邀”的拦截义则文言化,多用于史书(如《后汉书》、《宋书》)等典雅文体如中古译经仅发现两例用作该义,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二: “道逢年少,遮要调曰……”(3/9/a)东晋昙无兰《泥犁经》卷一: “下流复有鬼,鬼复徼而钩之。”(1/910/b)。可推知,至迟南北朝时,“遮”已大概完成了对“遏”、“邀”主导地位的替代。
  (二) 宋代,“拦”、“截”取代了“遮”的主导地位
  自唐五代,口语性强的语料(见表1)“阑”的用例逐渐增多,字形上也分化出“拦”(宋代“拦”基本取代了“阑/栏/蘭”)《汉语大词典》引汉焦赣《易林?需之鼎》:“胶著木连,不出牛拦”,并谓“拦”通“栏”。按,此例据四部丛刊本,底本为元代刻本和写本,乃“后时语料”。,并引申出“对着、对准”义;新旧组合如“遮拦(栏)/拦遮”等开始涌现,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里还出现了“拦街铺”等口头语词。《敦煌变文校注?双恩记》: “只愿父王深体察,莫将忧恼作遮拦。”[28]935这些标志着“拦”竞争势力的增强。至宋代,“拦”又新生了“拦截/截拦、拦遏、抵拦、阻拦、约拦、拘拦、隔阑、巡拦、拦击、千拦百就”等组合。《朱子语类》卷七二: “也是省事,拦截了几多干请私曲底事。”[24]1819宋代“截”的使用语域也得到扩大,在前代“邀截、遏截、掩截、抄截、禽截、约截”的基础上新增了“拥截、守截、把截、逼截、截留、截隔”等组合,特别是“拦截”大量使用,在频率上超过了“遮”与其他动词的组合形式(如唐代新词“遮拦”)。
  与此同时,“遮”的遮蔽义渐在其词义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见表2),这使其遮拦义的“感知度”降低,外部再加上“拦”、“截”的竞争,“遮”在概念场中渐趋次要地位。“遮”新增了一些受事如“毒烟、热、腹痛”等,但已是强弩之末;动词组合除敦煌变文的“遮拦”外,其他如“遮留、碍遮、遮拒、遮约、闭遮”等主要出现在宋《夷坚志》等文言色彩较浓的语体中。宋以后其单用见少,多用于“遮拦、遮挡、遮护、遮架、前遮后拥、左遮右挡”等固定组合(见表1)。
  另外,“拦”新增的口语性状语也不见用于“遮”,如形容词“活”、副词“便/卒乍/休”、时间名词“白昼”、介词短语“就np”等,如唐张《朝野佥载》卷二: “昌宗活拦驴于小室内”[29]32。最重要的是,“拦”、“截”可与宋时新兴的语法成分组合,如动态助词“着”、结果补语“住”等,宋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拦着马前,唱个大喏”[23]495。《朱子语类》卷一○六: “旧来截住客舡,籴三分米”[24]2640。但“遮”却不见与这些新兴成分的连用。
  可见,宋代口语中“遮”已丧失活力,“拦”和“截”上升为概念场新的主导词,又以“拦”的势力为强。
  (三) 元明,“挡”

、“拦”、“截”成鼎立之势这种格局持续至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中“拦”的分布最为广泛,只有个别方言不用(如湘语的双峰话说“断”);“挡”主要分布在官话区、晋语以及闽语的福州话;北京、冀鲁、中原官话,晋语,粤语的广州话,闽语的福州、建瓯话等一般说“截”(西南、江淮官话,湘、赣、客语则说“断”)。方言所反映的拦截类词的共时分布整体上呈现由北向南推延的趋势(或呈aba分布)。参见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编《汉语方言词汇》,(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998年版;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代才进入概念场的“挡”迅速取得主导优势,主要表现在: 次超过“截”而仅次于“拦”(见表1),字形上在明中后期也渐弃“当”而用“挡”明早期及以前文献一般不用“挡”字,而我们调查的明代万历刻本《金瓶梅》中,拦挡2(次,下同)/抵挡1/挡2、拦攩1、阻当3/拦当1,“挡”、“攩”、“当”三字混用。。
  2.宾语能跟“炮箭、寒热、风雨”等,这类受事恰好是“拦”和“截”所缺少的(详见第一节)。
  3.与“遮”、“拦”组成的“拦挡/挡拦、遮当、前遮后当、左拦右当”等新旧组合使用频繁,如《元典章?刑部》卷一六: “差刘一同、胡广等一十余人在乡以捉逃军为由,当拦路行客旅”[30]786。
  4.句法组合具有与“拦”、“截”相似的特征。(1)状语丰富,如状语有助动词“敢”,副词“(不)可/曾/就/尽/怎/那里/恐怕/如何/不是”等,形容词“横/慢/硬/苦/苦苦”等,数词“一”,方位名词“左右/两边/长街上”等。这一时期,状语位置上始于先秦的介词短语“于np”口语中已被“在/到/就/从np”等形式替换,表工具的“以np”也多被“用/使/拿np”等结构替换,这种“一对多”的替换现象是汉语“从综合到分析”参见宋亚云《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初探》,载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33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6102页;史文磊《汉语运动事件要素词化模式的历时演变》,载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43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81312页。 过程中的一种表现。(2)可跟动态助词“着、了”等。《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关大王单刀会》第1折: “汉江边张翼德,把尸灵挡着。”[17]60明汤显祖《牡丹亭》第33出: “只说前日小姑姑,挡了凶煞,求药安魂。”[31]386(3)补语类型多样,可跟“得/不c”作可能补语、“住”等作结果补语、“去/过去/下”等作趋向补语以及“在np”等作处所补语。《朱子语类》卷一三○: “当时花石纲正盛,许乃要张此等文字去拦截,不知拦得住否?”[24]3128《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楚昭王疏者下船》第1折: “我委实挡不的八面威,你休辞惮五更寒。”[17]145明陆人龙《型世言》第32回: “不意学院截下,不得赴考,只得闷坐家中。”[32]333
  5.同用于新兴的句式。(1)“把、将”引进的处置式。《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赵氏孤儿》第4折: “到明朝若把仇人遇,将反贼长街上挡住。”[17]323《全元曲》卷一二赵彦晖《嘲僧》: “的等你靠番时却把你个姨夫拦。”[33]8576(2)被字杂合句等。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 “乌文画独入谷中,被太公教兵将截了后路。”[34]74明《朴通事谚解》: “被鬼们当住出不来,就油里死了。”[35]294
  三、 余 论
  1.主导词替换中的“拉力”和“推力”。词汇和词义都具有系统性,它们往往在某个音义结合点上发生交叉[36]。就词汇系统而言,一个音节通常只允许有一个“音义结合度/语义感知度”高的词,这是高频词的特性参见汪维辉《关于基本词汇的稳固性及其演变原因的几点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2008年“汉语历史词汇与语义演变研讨会”(杭州)论文。,常用词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这种性质;同样,词的词义系统一般也有一个这样感知度高的义位,这与语言的经济原则相关。试以“遮”为例说明之: 
  魏晋以来,“遮”的遮蔽义在其内部词义系统中上升为主导义位的过程,使该词遮蔽义的“感知度”增强,相对来说,它的阻拦义则在人们的意识里慢慢被淡化;外部词汇

系统中,新兴的“拦”同时又在拦截这一义位上与之竞争,再次削弱了“遮”在“拦截”概念场中的地位。这种内、外的合力导致了“遮”在使用频率及功能上的急速衰退。语料证实,“遮”的遮蔽义成为主导义位与其在概念场主导词的地位被“拦”等替换的时代同在唐宋之际。“拦”等则新成为“拦截”概念场感知度高的词,“遮”则相应变为另一概念场的主导词。
  这种始自词义系统内部偏向新生义位发展的力量,形似一个“拉力”;概念场中同义语词的相互推掣则形成一个“推力”。目前学界对词汇演变中这种“拉力”作用的关注还不够。
  2.主导词替换进程的“突变”与“渐变”“突变”、“渐变”较早被用来描写语音的位移与语音变化的扩散进程。参见[英]简?爱切生《语言的变化: 进步还是退化》,徐家祯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年,第96212页。。即语词往往以相对较短的时间在使用频率、义域、组合关系甚至字形上发生骤然变化,而突变前后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种突变性在“拦截”概念场的演变中凸现于两个方面: (1)词汇系统。“遮”见于先秦,西汉时其使用数量迅速超过了先秦的“遏”和“邀”,组合关系、义域也随之复杂化,跻身于主导词之列;“拦”在南北朝已现端倪,但到了唐五代其竞争优势才逐渐明显,并产生了新字形和新义,至宋代在口语中完成了对“遮”的替代;在元代,发生音变的“挡”也发生了“急骤递增”,与“拦”、“截”形成抗衡。而之前的漫长时期,这些词的“拦截”义都处于感知度低的阶段。(2)词义系统。主导义位的更替亦是如此,如“遮”在魏晋时就已产生的遮蔽义,唐宋时才一举成为其词义系统感知度最高的义项。
  经激烈竞争,突变上升的主导词或主导义位具备了该概念的主要功能之后又放慢了“脚步”,或又在孕育新的质变;被替换的词或义位使用上则迅速受到限制,进入了漫长的衰落期,有的文言化了,或以构词语素的形式存在,有的甚至消失,但也许在某些方言或个人用语中会获得新的力量(如《朱子语类》中的“遏”)。汪维辉认为,外部原因对常用词新旧更替有相当大的影响,官话基础方言的地位变动是一个重要因素[37]410 414。“拦截”概念场主导词发生突变的宋元时期便是这样的时代。
  (本文曾得到汪维辉、黄笑山、钟明立、史文磊等先生指正,匿名审稿专家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诚致谢意!) [参 考 文 献]
  [1]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hui lin,yiqiejing yinyi,nanjing: jiangsu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88.]
  [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duan yucai,annotation of shuowen jiezi,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88.]
  [3] 王凤阳: 《古辞辨》,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wang fengyang,guci bian, changchun: jil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press,1993.]
  [4] 孙武撰,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 中华书局,1999年。[sun wu,cao cao & yang bingan et al.,shiyijia zhu sunzi jiaol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99.]
  [5] 严可均校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 中华书局,1958年。[yan kejun(ed.),quan shanggu sandai qinhan sanguo liuchao wen,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58.]
  [6] 程俊英、蒋见元: 《诗经注析》,北京: 中华书局,1991年。[cheng junying & jiang jianyuan,anno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91.]
  [7] 毕沅辑校: 《吕氏春秋》,北京: 中华书局,1991年。[bi yuan(ed.), lüshi chunqiu,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91.]
  [8] 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 《战国策笺证》,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liu xiang,fan xiangyong & fan bangjin,zhanguoce jianzheng,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06.]
  [9]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 中华书局,1983年。[wang niansun,guangya shuzheng,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3.]
  [10] 逯钦立辑校: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 中华书局,198

3年。[lu qinli(ed.),xianqin hanwei nanbeichao sh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83.]
  [11] 缪启愉: 《齐民要术校释》,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miao qiyu,annotation of qimin yaoshu,beij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press,1998.]
  [12] 张璋、黄畲编: 《全唐五代词》,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zhang zhang & huang she(eds.),complete ci poems of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86.]
  [13] 吴承恩: 《西游记》,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wu chengen,journey to the west,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980.]
  [14] 杨伯峻编著: 《春秋左传注》,北京: 中华书局,1990年。[yang bojun(ed.),annotation of chunqiu zuozhuan,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90.]
  [15] 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见上海商务印书馆编: 《四部丛刊三编》第57册,上海: 上海书店,1985。[dao yuan,jingde chuandeng lu,in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ed.),sibu congkan sanbian: vol.57,shanghai: shanghai book store,1985.]
  [16] 何栋如辑: 《梦林玄解》,明崇祯刻本。[he dongru(ed.),menglin xuanjie,chongzhen years of the ming dynasty.]
  [17] 徐沁君校点: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北京: 中华书局,1980年。[xu qinjun(ed.),thirty new proofread dramas of the yuan dynas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80.]
  [18] 张自烈撰、廖文英编:《正字通》,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zhang zilie & liao wenying,zhengzi tong,beijing:chinese workers publishing house,1996.]
  [19]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cao xueqin & gao e,a dream in red mansions,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957.]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四季 朝代 朝代 西周 中国 朝代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工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