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教学改革:在继承传统中创新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教育历史的国度,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如何将继承我国优秀传统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是我们面临的长期课题。中国古代某些教学方法,诸如举一反三、学思并重、因材施教、下学上达等等,并不因为时间因素而失去生命力,而应该古为今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传道育人思想,在重技轻道的当代教育中尤其值得借鉴。应该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充分发挥当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当代先进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 继承 教学传统
  
  教学改革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长期课题,高歌猛进的信息化要求我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我所想说的是,当我们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不要丢掉优秀的教学传统。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某些传统教学方法历久弥新
  当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启发式、生动性、形象性、条理化、因材施教、下学上达、学思并重、学用结合、温故知新等教学方法,其实在老祖宗那里就已经有成功的尝试。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从事教学活动40多年,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就是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学思想。例如,《论语•述而》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内心求通而未得,“悱”是想说而未能说出。“隅”是墙角。孔子的教学方法是,不到学生内心求通而未得、内心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教师不会去启发。教师举出一个墙角,学生应该联想到另外三个墙角。www.11665.Com这就是“举一反三”成语的由来,它说明孔子已经成功地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论语》中孔子教育弟子,都是点到为止,非常含蓄。这不是孔子卖关子,吊弟子胃口,而是给弟子留下理解与想像的空间。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他指出一个墙角,他却不能联想出另外三个墙角,这就表明该学生没有创造力,是不可造就的。为了将抽象的伦理概念讲生动,孔子提倡运用比喻的方法,《论语•雍也》载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告诉人们要采用近在身边的例子来作比喻,以便通俗形象地讲述深刻道理。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个“一”指的是忠恕,它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大纲,孔子用这条大纲来贯穿其他思想,这表明孔子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条理的重要性,他将自己学说的大纲告诉弟子,就是要求弟子从根本上把握他的思想,同时也启发弟子也要用一以贯之的方法从事学习。孔子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呢?孔子对“仁”的解说有二十多种,这绝不是说孔子思想混乱,而是因为在不同环境之下,针对不同对象,孔子对“仁”有不同的解释,以便让人们在不同层次上实践“仁”的伦理,这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例证。其实不仅仅是解说“仁”学,在其他方面,孔子也贯彻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认识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他提倡“下学而上达”,学习就像爬楼梯一样,需要一步一步地攀登,不是速成的方法可以奏效的。他告诫弟子学思并重,《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仅仅学习而不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的心得;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么就会成为一个空想家。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将所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就是说,“学”要与“行”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孔子说,当教师需要具备一种能力,就是温故知新——每一次在温习旧知识时,都应该有新的体会。孔子经常与弟子讨论伦理道德问题,不仅弟子从孔子那里得到教诲,而且孔子也从弟子们那里获得了不少启示,从而真正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由于时代的变迁,当代人们对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有不同的评价,也就是说,这些思想观念不一定能够适应当代的精神需要。但是,人们一致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没有过时,虽然时隔两千五百多年,孔子的教学思想却能历久而弥新,显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


  二、道与技的结合
  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来说,当代教育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内容,教育家们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内容写入教材传授给学生,相对于重道轻技的中国传统教育来说,这是教学观念的历史性进步。我所要说的是,当我们重视科学技术教学内容的时候,切记不要走向纯技术化之路,而将育人之道丢弃了。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育人观念,真正地将教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教育高度重视如何做人的问题,孔子生活在礼乐崩溃的春秋末年,他教育弟子,目的是为拯救乱世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首要之义,就是培养他们的完善伦理人格。《论语》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载孔子对弟子的道德教诲。从孔夫子到宋明理学家,这一重视做人的教育观念一脉相承。这一教育观念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关注到教育对象心灵、人格的塑造,其弊端则体现为明显的重道轻技的倾向。中国古人将教学内容分为“道”和“技”两个层次,前者是形而上的,后者是形而下的;前者尊贵,而后者下贱。读书人学的是“道”,“技”是地位下贱的人的事业。而在当代教育之中,“技”不再是低贱的东西,学到一技之长,以此为立身之本,是当代家长和学生梦寐以求的教育目标。但是,我们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传统教育的重道轻技走向当代教育的重技轻道。事实上,在一些学校,仅“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的育人任务被忽视了。在中小学,只要学生成绩优秀,其他一切都可以忽视。在大学,也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但这种产品不是工厂制造的器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意志、有伦理情感、有丰富心灵活动的人。学生的心灵是美好的,还是消极的,抑或是负面的,这就全靠教育者的塑造。重道轻技不行,重技轻道也不行,还是要讲中国人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这就是“道”与“技”二者不可偏废。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正面的,有中性的,也有负面的。如果不加以引导,以为学生学到科技知识就万事大吉,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教育偏差。所以,我们在教授科学技术的同时,还要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目前,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提出要充分重视高校的人文教育,这无疑是正确的。我认为,审美教育与人文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比人文教育更为重要,因为育人的最高层次是审美教育,最高的人格应该是在审美境界中完成。我们可以将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技术教育;第二个层次是人文教育,第三个层次是审美教育。
  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其实,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不是格格不入的对立关系,两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以教学形象化为例,以前我们讲生动形象,全靠教师一张嘴,教师的口才、知识结构与幽默感决定了一门课的生动程度。现在,我们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全可以将教学生动形象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口才笨拙的人,一个缺乏幽默感的人,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文字资料、图片、音像、声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将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传授给学生。而对于那些有着优秀口才的人,对于那些满腹经纶的人,对于那些天生就有幽默感的人,多媒体教学会使他们如虎添翼。《孟子•尽心下》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博学详说,最后要回归到“约”。孟子此处所说的“约”,指的是教学内容——思想学说的要点、核心和灵魂,把握了这个灵魂,也就掌握了学习要领。古代的条理性要靠教师用嘴说出来,而在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通过图表、线条和各种符号,将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演示出来,挖出“博学”“详说”中的“约”,而且能够详尽地展示章节乃至段落之间的条理和层次,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声音、图象、文字、颜色的综合应用,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再现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多媒体的运用,直接将形象的画面传授给学生,原来需要时间联想的东西,现在通过视觉就可以在瞬间完成。多媒体教学不会降低学生的想像能力。多媒体教学使师生处于一个互动的审美心理场,学生情绪振奋,思维活跃,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会激活教师的思维,思想的火花就这样通过磨擦而迸发出来。教学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单调的传授与接受,而是创造——如果一个教师通过教学能够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同时也把自己的创造力唤醒,那么他的教学使命就出色地完成了。在此我想引用西方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已故主席、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波伊尔博士在《学术水平反思》中的一段话:“教学是一门学术性的事业,它虽然从已知开始,但不局限于已知,最好的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改造和扩展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师不仅创造一种求知的共同基础,而且通过各种活动,把学生和自己都推向新的创造性的方向。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的创造性。”这一点恰恰是中国教育中最缺乏的。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现代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一境界。
  上述讨论表明,传统与现代、旧法与新技绝不是格格不入的对立关系,发展教学新技术,决不能完全抛弃优秀教学传统,应该将旧方法与新技术承接、统一起来。只要我们精心培育,千年老树定会绽放出更艳丽的新花。
  
  参考文献:
  [1]波伊尔著.学术水平反思.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0.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肖勺芳 [标签: 改革 继承 创新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独立学院化工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自读课的教学模式浅析
    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于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法的践行心得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调查研究
    农村中小学书法教学探索
    高等艺术教育游戏美术规范的教学研究及应用
    《春》带给初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金属腐蚀与防护》双语教学的思考
    基于陶行知理念下的体育课堂分组教学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