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试论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论文摘要:文章试图结合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相关经验及高职院校的特点,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出高职院校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过程中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相对系统的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平台—这其实也是一个培养具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人才的平台,以期为高职院校培育自身特色提供一点陋见。
  高深专门知识的教学与研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而社会服务则是基于此两项基本功能的衍生。作为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中的新兴势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察承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同时,其侧重点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亦应有所不同—不仅要求具有回应来自家庭、行业、政府等外部世界中的种种变的能力,还要具有通过重新审视高职教育自身特点与规律,谋求自身和谐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社会服务不仅是高职院校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一、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特点
    无论是硅谷的兴起还是人类基因工程,都离不开高等院校的努力,但是高职院校要通过知识与科技创新来满足社会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那不是高职院校的特长。因而我们有必要认清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特点,而这个特点也是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重点,不应与普通本科院校甚至研究型大学混淆起来。
    1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经验
    在美国,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主要是遍布全美的社区学院。Www.11665.cOm社区学院不仅面向社区成员提供职业培训,还承担了诸如扫盲、转岗培训等工作,并经常举办社会热点问题的座谈会与研讨会,成为社会成员文化活动的场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区学院已发展成为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并兼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转学业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所在社区的文化与教育中心。
    在德国,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其著名的“双元制”办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院校为相关产业服务的特点。“它的课程设置分为院内课程与企业内课程两种形式”川,且均以应用为标准,形成了良好的课程与工作相结合的机制,为企业输送大量优秀高技能人才。
    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与学校自身特点,为地方经济服务。如法国的波尔多短期技术学院商贸专业的学生每周都有一天前往企业或商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就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供企业或商场管理部门决策参考。
    从上述各国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服务于社区的美国社区学院,还是服务于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法国短期技术学院,它们都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特长,而没有强一调通过创造、发明、技术转让等方式服务社会。这其实是从侧面告诉我们,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应扬长避短,搭建自己的平台。同时,这些经验也告诉我们,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也就是实践以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
    2,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差异
    就高职院校而言,普遍的情况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从一开始便是面向社会分工的需要的,且有着深厚的行业背景。它不必顾及学科建设的完整性与历史的包袱,因而从先天而言,为社会服务便应是高职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并不是表明普通高校不需要或不能为社会服务,而是在社会服务的方式与高职院校存在着差别—普通高校更应关注通过知识的传承与更新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高职院校则更应关注通过其灵活的专业设置,直面市场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直接为行业、地方经济、政府和社区服务。无论从国外高职院校的经验还是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对比,我们都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在为社会服务中应把握住其紧贴社会需要的特点,通过其灵活的专业设置、深人行业的专业实践、技能精湛的专业教师为社会服务。
  二、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需求现状分析
    社会需求的现状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参考坐标,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现实土壤。鉴于过去有关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的研究通常是沿着“社会需要什么一一我们提供什么”这种单向度的思路进行的,笔者在此特意采用另一种两者“互补”的双向思路,即“社会需要什么—高职院校需要什么—应对措施”(如图1)。
  因为我们原先的认识往往是把社会当作是服务的需求方而高校是供应方,事实上,就高职院校而言,其自身也是服务的需求方,而通过为社会服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在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需要,这样更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办学的主旨。


  沿着这种思路,我们可以站在高职院校与社会两个角度,对社会服务的认知进行简要的描述:   
  1.基于资源互补的社会服务                
   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希望在日常就能接受技术指导,能有专家一起从事企业的研究项目,通过与院校合作的方式来降低税收,补充企业后备人员,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等;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举办大型活动、进行公益服务都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人才;对于个人而言,需要通过职前、在职、转岗等培训使自身始终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而这些服务,高职院校基本可以予以提供。通过提供这些服务,高职院校的师生可以获得众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费,以利于学校发展。
    2.作为校外课程的社会服务
    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共识。然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仍然主要在校园里培养学生,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精力仍然集中在校本课程上,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会服务,学生可以在无形中获得另一种课程体系的教育。不同于校本课程体系,企业课程或者说社会课程提供了学校环境难以模拟的职业氛围、社会情境。
    3.推动人才养成的社会服务
    我们通常说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种表述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方面,通过社会服务,企业、政府及个人可以获得高职院校在智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社会情境,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这一点将在日后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此,笔者对社会服务进行了以主体分析为主,类型与形式分析为辅的思考,结合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对社会服务过程中,社会与高职院校的供求情况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从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主体来,我们可以细分为政府(国家)、行业以及个人。同时,从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志愿与有偿两类;从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来看,又可以细分为劳动力输出、智力输出以及硬件供应等。

  三、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上述各项服务的高效、高质供给,高职院校应加强自身的建设,通过四条途径构建一个富有活力与弹性的组织,力图把自身建设成为能适应多样化、多变化要求的社会服务平台。具体包括:高效、多元的驾驭核心;相对固定、系统的服务场所;稳定、多元的资源渠道;活跃、创新的师生队伍。实践证明,正是这个四条途径渐进地发生互相作用,才使得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有了保障,各项服务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1.高效、有力的驾驭核心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复杂性的增大和改革脚步的加快,驾驭核心的能力口显重要。没有雄心壮志的学校仍然可以随波逐流,无视驾驭能力的屏弱。高效、有力的驾驭核心将为学校赢取更多的资源,并对不断变化和扩大的各种社会需求作出灵活的反应,从而为学校在市场角力中争取更为有利的位置。我们把这种核心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即积极进取的行政领导核心与高规格的行业专家智囊团,从而使学校组织为社会服务工作中,与当前的社会工作和专业要求更加吻合。
    (1)积极进取的行政领导核心。无功无过往往是众多行政领导人奉行的办公准则。然而在不进则退的市场竞争浪潮下,这已经成为不思进取的陋习。学校的改革、组织的转型需要一批意志坚定、富有个人魅力的领导加以推行,他们包括校部的领导,也包括学系的主任。自下而上的做法或许更加符合高校这种有教授治校传统的组织进行改革的惯例,然而对于我们这类加人高职院校队伍不久的学校而言,则没有如此多的时间与传统的压力。作为走在组织转型道路上的高职院校的行政领导,他们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更加有效的管理技巧,有积极地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与理念,需要有更为完善的组织形式来规划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
    (2)集思广益的智囊团。由于高职教育与行业发展的瞬息万变,作为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把握高职教育与行业发展脉搏,而自身的教师队伍往往无法为学院转型并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充足的、全面的智力支持。因此,就需要由一批研究高职教育规律,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前端,直面行业第一线的专家来为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提供一个信息平台,集思广益,并逐渐形成一个始终关心学校发展的智囊团。
    2.相时固定、系统的服务组织
    高校的“象牙塔”时代已经载人历史,如何觅得更有利于自身的外围发展空间,是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高校无法回避的工作。高校发展中的种种复杂而多样的工作以及对原有学科传统、闭门造车式研究方式的固守,使高校往往无法满足社会服务的各项具体要求。而为了加强与完善高职院校与社会的联系,一个广阔、系统的校外发展空间将是学系之外,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变,也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或分担学校的办学成本。一些职教集团、研究中心、咨询公司与校办企业的建立可以跨越学科的界限,成为高职院校师生为社会服务的固定、系统的组织,从而相对避免当前众多社会服务活动流动性强的缺点。
    3.稳定、多元的资源渠道
    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的高校,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其中许多是志愿的或是不计成本的),需要有充足的资源保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一足够的资源,社会服务将步履艰难,反之,才能进行高效、高质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除了通过一些有偿社会服务创利之外,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源。主要有:

  一是政府的资助,这往往是主渠道,特别是一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课题,若得取得政府支持,必然能获得更好的资源优势,从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社会满意的人才。然而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与各类学校数量的激增,这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二是学费,这需要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地在就业市场上获得良好的口碑,以增加对消费者(学生)的吸引力,从而保证稳定、优质的生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三是通过校办企业、行业赞助以及校友集资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资源。不依赖单一的资源筹措渠道将成为一所高校是否有活力的标志之一。
    4.活跃、创新的师生队伍
    当前面三条道路打通的时候,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工作便进人了更深的层面。每个学校发展最为浑厚的基础与动力都无一例外地来自于他们的师生队伍,而社会服务工作要高效、高质开展,也无一例外地有赖于师生队伍。他们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具体实践者。他们对社会服务持何种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成败。如果他们能成为社会服务工作中的先锋,那么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工作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推行。一个教研室接一个教研室、一个系接一个系,使学校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单位本身转变为一个个“服务”型的单位,并扩展到校外,从而获得社会的好评,使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共同认识,固化、沉淀为学校传统,铸成牢固的为社会服务的信念体系。   
  四、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平台
    在分析了社会需求现状与组织保障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平台已经初步形成(见图2):

  在这个平台中,以需求为导向,组织为保障,既是一个为社会服务平台,也是一个高职院校完善自身建设的过程,还是一个不仅可以培养“职业人”,还可以培养“社会人”的人才培养平台。
    最后,我们要说明的是,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高职院校自身便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得以长期、有效开展时,社会给予高职院校本身的回馈也是难以估量的,而社会服务平台本身也可以是一个人才培养平台。但这一切都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完善上,有赖于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完善与提高。如果因为社会服务而影响了学校自身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将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正如克拉克所言“高等教育的历史,很多是由内部逻辑和外部压加尔讨抗谱写的”。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方华 谢峰 [标签: 平台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的戏剧性风格
    善待高职院校学生与善待高职院校
    基于岗位群的递进式—模块化高职课程体系构…
    对高职学生“中国梦”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以职业素养形成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
    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的探索与…
    高职职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
    增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信息时代高职音乐专业课程整合的探讨
    高职旅游类专业“茶艺基础”课程内容建设探…
    高职秘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