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群体与个体的抗争——西北穆斯林妇女“外嫁”与“外嫁禁忌”

       【摘要】文章主要以甘肃积石山县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当地当下穆斯林“妇女外嫁禁忌”的观念和态度、妇女的外嫁现象及由此所导致的群体与个体的抗争与妥协的现象作以探讨。

       【关键词】穆斯林;外嫁;禁忌;群体;个体;现代化
     
        关于我国穆斯林民族中曾经长期存在、今天依然延续于广大地区的“妇女外嫁禁忌”这种习俗的研究,从抗战期间《月华》和1958年《中国穆斯林》的杂志所举行的讨论,1945年杨志玖先生的《元代回汉通婚举例》,到上世纪50年代一些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的涉猎,80年代以来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基于田野调查的成果相继问世,为我们展示了这种现象随着时代、地域、社区而呈现出的多样化的发展变迁,但专门针对于此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马平、李晓霞,刘太玲、魏寒梅、王小燕等学者分别从这种现象的成因、发展变迁脉络、心理、认同、个人情感与群体文化的矛盾与妥协等的角度所做的研究。本文将在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笔者2005年8~10月,2007年7~8月共约5个月的时间中对位于我国“小麦加”的甘肃省积石山县的以保安族为主体131位穆斯林、87位汉族共218人的相关的调查资料为依据,从穆斯林与汉族的两个角度对当下穆斯林妇女外嫁禁忌的成因、个体的外嫁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博弈做以阐释。wWw.11665.cOm错误之处,恳请方家不吝斧正。
  如果以和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资料中的汉族-少数民族混合户和纯少数民族户的数值比值来衡量,在四个主要以回族为少数民族的省市山西、北京、上海、江苏这一数值分别为1.73、1.91、2.46、4.93,而甘肃省的数值为0.15,同样,主要聚居于西北甘、青两省的保安族、东乡、撒拉族这些穆斯林族群,其与汉族的通婚率2000年时也分别只有1.00%, 0.21%、0.89%。
  在本次调查的218位中,其中以保安族为主体的穆斯林131位,汉族87位,其中已婚者161人,穆斯林与汉族通婚的有2人,占2.1%,汉族与穆斯林通婚的有3人,占4.6%,而且跟穆斯林的通婚惯例一致,以穆斯林娶非穆斯林为主,外嫁的只1人,占20.0%。
  以上数据为我们呈现了当地极低的回汉通婚率,那么,这种情况下的穆斯林妇女外嫁又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
       一、 穆斯林的对于妇女外嫁的态度与观念
         首先我们看一下穆斯林关于妇女外嫁的典型观念的访谈记录:
  1.不赞成姑娘嫁给汉族。宗教方面的责任呗,嫁过去反对,娶过来宗教里不反对。嫁出去生活不方便,两家子来往不方便,多得很,我们当父母的有责任。我们的姑娘嫁过去的话我们有罪呢,对真主有罪。(004号受访者,保安族,41岁,不识字,聚居区农民)
  2.如果嫁给汉族小伙子,是背叛祖先、背叛宗教了。如果这个小伙子随教了的话,宗教里大力支持;当面临回汉两个条件差不多的选择对象时,我们肯定愿意选回族,选择回民没有后顾之忧。年轻时两个人感情好,这个男的肯定就随教了,尊重这个女的意见,听女的话,时间长了,肯定感情淡过了,随便吵个嘴,打个仗,这个男的就不愿再听姑娘的话了,人家就又吃大肉了呗。宗教里说,你随过来了又反过去了,成了大汉族的话,各方面罪大得很,大人有罪,因为当初父母支持过,父母亲、老的、媳妇全都有罪。……父母亲也是回民的长大成人,这样心里宗教的影响深刻得很,即便是以后感情再不行,喝酒的有,吃大肉的没有。而汉族小伙子深刻的影响没有,如果夫妻俩闹个矛盾什么的,这样的话他就撂过了。(012号受访者,保安族,30岁,初中,聚居区林场工人)
        3.赞成回汉通婚,现在年轻人自由恋爱,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了,控制不住,现在年轻着呢,到外面去不考虑,家里人还是不愿意。父母亲考虑的一个是别人舆论上不好,如你的女儿和汉族结婚的话,村子上的人议论你,不好,家里大人脸面上过不去,一个是农村生活习惯上的不方便。如果汉族小伙子随教了,还是行,阻力稍微大些,害怕以后反教,如汉族小伙子不随的话,就干脆不行,一是背叛了民族,二是宗教上有个说法,如不随的话,姑娘就变成汉族了。(023号受访者,保安族,35岁,中专,教师)
  按照《古兰经》的规定,非穆斯林一方只要入教,无论男女,都可以与穆斯林通婚,访谈中一部分人也以“宗教里大力支持”为由,勉强表示同意,但是,在当地从夫居为主要模式和以男权为主的社会环境中,回民姑娘的出嫁意味着被纳入男方的社会空间,从而对于这位“新穆斯林”能否坚守清真的饮食而变得不可控,再加上其从小根深蒂固的汉人观念和习俗的影响,因而伴随着由新婚燕尔的浓情蜜意向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的过渡变迁,来自妻子的影响力无形中下降,从而更增加了其复吃大肉的可能性,而一旦这位新穆斯林复吃大肉,那就等于他又反教而变成汉民了,按照当地的说法,这种“随教”后又“反教”的行为会给接受她(他)的家庭所有成员、乃至支持过这桩婚事阿訇及其他所有人都人都带来承受不起的罪责;相反,如果嫁给回民,即便以后夫妻感情再不好他也没有这方面的后顾之忧,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真心愿意妇女外嫁。
  按照古兰经的定义,多神教徒、偶像崇拜者不仅自己将入火狱无疑,而且会使与之结婚的穆斯林也入火狱。在当地人的观念中,汉族不“随教”的话,与之结婚的穆斯林姑娘就变成汉族了,这就背叛了祖先、民族、宗教,从而不仅通婚者对真主有罪,做父母的也要承担“教门上的责任”;同时这种背叛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会招来亲戚邻居乃至社区穆斯林的激烈反对和议论谴责,从而影响到通婚者本人及其家庭的“面子”、声誉、社会地位。
  其次,在当地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中,穆斯林与汉人最核心的差异在于是否吃大肉,正是这种差异,不但使嫁出去的回民姑娘与汉族丈夫的生活很不方便,而且会使以后双方亲戚之间的来往也极不方便。与当地大多数穆斯林最为理想的同教派或同门宦的婚姻模式相比,大多数人认为这样结合的夫妻婚后生活会矛盾重重,很难幸福美满。所以对于穆斯林对其妇女的外嫁,“如汉族小伙子不随的话,就干脆不行”。
        既然是“外嫁”,那么,就还需关注另一方——汉族的相应情况,也就是说汉族对于娶回民姑娘又是什么态度呢?
        二、汉族关于外娶穆斯林姑娘的态度与观念
  1.如果汉族小伙子找了回民的姑娘,他们经文里认为是给他们做了功德一件,认为是好事,而汉族小伙子也一般不愿随教,如这样的话,他周围的邻居都憎恨他。(003号受访者,26岁,大专,教师)
        2.信仰不一样,肯定生活中有矛盾。如果我们佛教随伊斯兰教的话,背叛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教门、我们的信仰,这几个是一回事。(113号,初中,40岁,杂居区农民)
  3.姑娘如嫁过去随教,不愿意但也管不着,但绝对不愿意让儿子随教,宗教不投。(115号受访者,41岁,初中,聚居区农民)
  在汉人的观念中,大肉只不过是一种平常的食物,“生活不方便倒是其次”;在汉文化中,也没有关于结婚对象上族群选择的规定,但在当地的场域中,汉文化的核心——“孝”被叠加于回汉转化的边界点上,形成凝重强烈的象征意义,用来作为拒斥回汉通婚的最核心的理由。而我国西北地区长期的历史中,回汉通婚中的由汉向回的单向流动性使得一提到回汉通婚,当地汉族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宗教信仰的改变,在当地人的分类标准中,这无疑意味着变为“回回”,这就等于对于自己祖先信仰的背叛、也就等于对于自己的祖先、自己的信仰、家庭、家族、乃至“民族”的背叛,从而成为众人议论、谴责、卑弃的对象,不仅使自己、自己的家人、家族、祖先、乃至族群蒙受深重的耻辱。而且这种群体的排斥和重要的社会关系的断绝在社会福利制度很不健全的乡村社会中将会对个体及其家庭的实际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困难。故而对于这种社会舆论的危惧成为当地汉族据斥回汉通婚的最重要的理由。

  与穆斯林强调饮食习俗的差异不同,当地的汉族更强调回汉观念不同、性格不同、“尊的不像,乡俗不像”,而且 “回民的家教严得很” ,与之通婚,将会“受人家的管束”。自然而然,这样的婚姻不仅“肯定生活中有矛盾”,而且“长久不下”,这也成为汉族小伙子不愿娶穆斯林姑娘的另一个原因。
  由上可见,当地穆斯林普遍强烈地拒斥着姑娘的外嫁,同样汉族更强烈地反对小伙子的外娶,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回汉个体又会怎样呢?
  三、个体与群体的抗争及其结果
  虽然与东南沿海和一些大城市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以及紧随其后的城市化的进程、传统居住格局聚变、人口异质性的快速增长、人口流动的扩大加速等现象相比,当地所有这些方面的发展远远滞后,但与传统社会相比,尤其是随着80年代以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相应的民族优惠政策的逐层推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民族的男女共同广泛参与当地各项事业,从而大大增加了各族相识相交、发展爱情的机会;而随着现代化而来的家庭控制力的下降与人们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对爱情与自我追求的增加相结合,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包办的婚姻制度。
  调查中,虽然人们普遍强烈地据斥穆斯林妇女的外嫁和汉族男子的外娶,但同时人们也普遍反映当地回汉通婚的人数不论工作人员中还是农业人口中都越来越多了,其中就有不少属于穆斯林妇女外嫁的,而且与穆斯林要求的最低限、汉族定势性的思维——汉族男子必须“随教”不一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婚姻的缔结并未以汉族男性的随教为前提。群体意愿与个体的追求相矛盾,将会导致怎样的结局呢?
  与西北地区回汉通婚的大多数个案相一致,这类婚姻关系的建立绝大多数以自由恋爱的基础,以对于美好的感情的追求与维护为首要特征。这种婚姻关系从建立之前双方家庭知晓开始,直到结婚以后的几年中间,当事人个体与其家庭、家族、亲朋好友、乃至社区中的同族邻里乡亲之间、双方家庭之间都充满了矛盾与抗争、交涉与博弈。以下是其中一个例子:
  回汉通婚家里两口子两个还是隔阂大。结婚后回族宗教那个方面的事情数剥(数落、谴责)的多:你本身是回族姑娘,怎么与汉民娃娃结婚呢? 这样说着说着,她思想就倾斜了。我是大哥,我就他们结婚的事说了三个意见,一个是我们本身就是汉族,……我们祖传下来的总的是佛教;二是我们还能吃大肉,你给她就当面明说,我在防不到时可以吃,吃了她也不能反对,成就结婚证背面附上,不成了就罢了呗…… 我说后,我弟同意了。我们过春节他来时,大肉吃着呢,他媳妇没跟着来,不来就不来呗,……他来时,咱们队上的人也不说什么,但一般心里总是有些反对,因为说了也没有作用。……那时, 我的老母亲反感地砝码(非常厉害),八里八乡地反对着,到县上他家里去坛坛罐罐、乱七八糟混打、臊摊子去着呢。他们谈恋爱时我们不知道,他明后天结婚呢,我们的母亲知道了……这样我母亲反感了,他明后天结婚呢,我母亲叫着家务(家族)里辈数大一些的,叫到一起数落他背叛祖先、宗族、祖典呀三个方面的事情,一致反对。 我母亲他们结婚后又坛坛罐罐去闹了,臊了一下,臊了也没起作用,现在已经结婚十几年了。(218号受访者,50岁,初中,杂居区农民)
  与李晓霞在塔城所做的调查中个人情感与族群文化的更多的妥协不一致,当地的案例却为我们呈现了群体与个体之间更多的矛盾与抗争。根据调查结果,这种群体与个体抗争与博弈的结果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个体感情在各种压力、阻力与舆论下让位于群体的意愿,中断爱情关系,由此事引起的整荡逐渐复归于平静;
        2.个体的意愿取胜,夫妻双方关系良好,但双方都与原来重要的社会关系如家庭、社区、亲朋好友断绝了往来联系,同时因为这些斗争会给个体及其原来的家庭带来声誉、尊严、社会地位等象征资本上的损失与负面影响,个体及其家庭成员至少在短期内无法消除自我认同上一定程度的扭屈。而这种关系的恢复一般要等到多年以后。
  3.双方个体如愿以偿,但改变信仰的一方(通常是汉族)与另一方家庭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和好,但与原来的家庭却减少了少联系甚至断绝来往。
  4.汉族男性一方不改变信仰,但与妻子在一起时,遵守清真的饮食习俗,这种情况下的双方都与原来社会关(下转第7页)(上接第14页)系维持来往,但都与对方的原来的家庭很少来往。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在个人的择偶理想中,对于爱情的追求越来越超越群体控制和文化差异的限制,同时随着族群之间结构融合的增加和社会异质性的增强,族际通婚不可逆转地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与当地回汉双方群体都强烈地据斥外嫁或者外娶的情况相结合,只能导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抗争的增强,这种抗争,不仅造成相关个体及其家庭的尊严、声誉、社会地位、自我认同的损害,而且对于小范围内的族群关系和族际认知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霞.新疆塔城市族际婚姻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06,(3).
       [2]李晓霞.个人情感与族群文化的妥协——三位女性族际婚姻个案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刘太玲.试析“回族女子不外嫁”习俗[j].当代经理人,2005,(5).
        [4]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一个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马平.回族婚姻择偶中的“妇女外嫁禁忌”[j].西北民族研究,1998,(2).
       [6]马平.回族民族内婚姻制度探析[j] .回族研究,1995,(3).
       [7]王晓燕.论回族婚姻及“女子不嫁外”婚俗[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8]魏寒梅.试析西北回族妇女“外嫁”的心理内涵[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9]杨晓纯.散杂居回族经济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0]杨志娟.宁夏城市回族通婚现状调查研究——以银川、吴忠、灵武为例[j].回族研究,2001,(1).
       [11]张素绮.浅谈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吐鲁番族际通婚调查报告[j] .昌吉学院学报,2005,(1).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连菊霞 [标签: 群体 个体 穆斯林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个人、社群与道——古代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
    宗教媒体与和谐社会
    媒体与人: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
    “诗性”的自我创造与个人生活的目的
    关于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才是哲学的基本问…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比…
    正在消失的乌托邦——论美学视野的解体与文…
    身体与身体美学
    自由主体与文明国家
    世界化与个性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趋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