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价值逻辑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价值逻辑

  任何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都需要一定的话语来表达。“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受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就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建设的表述当中,经过理论发展与深化、理论整合与创新而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其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构成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富有奠基性意义;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加强以“四有新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富有开创性意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设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内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富有创新性意义;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富有战略性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建设思想则富有实践性意义。这些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不管从理论提出到理论发展,从理论深化到理论建构,还是从理论整合到理论实践,这些不同阶段的理论思想之间都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整合,构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理论核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独具的理论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的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了属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所独具的理论特色。wWW.11665.cOM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理论特色的新观点、新精髓、新思路、新提法,这个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先进特色、民族特色、和谐特色、时代特色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观点: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先进特色
  所谓先进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开放与传承,坚持整合与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话语体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三个面向”的原则,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保持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重要价值导向。“三个面向”的重要价值导向是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新观点。
  先进特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目标,它的形成与发展孕育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的思想到党的十五大关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论述,都是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石;从党的十六大关于中华优秀文化是熔铸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文化传承基因的重要论述到党的十七大关于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全面理论阐释,都是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开放与传承;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思想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表述,都是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整合与创新。上述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都是我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而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这些思想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构想开启了理论的端绪,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资源。
  “三个面向”原则为我们指明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三个面向”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重要价值导向,表明了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新观点。
  那么,如何将新观点贯穿到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先进特色建构过程当中呢?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是说,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先进特色的建设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构建人民的精神家园,需要面向世界,处理好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兼收并蓄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面向现代化,处理好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传承图新的关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面向未来,处理好祖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适应关系。
  二、新精髓: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民族特色
  所谓民族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要体现中华民族的意志,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要体现中华民族的风格,要体现民族气魄,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无疑是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民族特色的新精髓。

  民族特色就是发扬民族精神,让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建设所追求的导向和目标。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明进程中的文化沉淀,并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至下一代,在这种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仅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而且藉此作为评判其他事物的标准。这种非制约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精神,已内化于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之中,外显于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之中,并体现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之中。
  我们知道,当今社会形势复杂多变,个人自由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思潮日益盛行,消费至上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时期,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很可能被西方文化思想所同化,被西方思想文化所“认同”,这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全面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精神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前提。
  那么,如何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呢?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两个方面指出了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路径。第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群众搭建文化发展的舞台”。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没有真实的生活对文化发展的浸润,任何文化形式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发扬群众的自创精神,“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才能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核中发力,从而外延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形式创新上来。第二,要重视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同时,鼓励人民的文化自创精神,需要搭建能够使文化权益得到真正实现的制度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即“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目前,中国文化产品供给主要是政府主导、政府提供,并没有真正地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来自于群众自身创造的文化产品并不是很多。因此,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三、新思路: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和谐特色
  所谓和谐特色,就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2]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和谐特色,就是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能够积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需要的“三个坚持”原则,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实际上,“三个坚持”原则构成了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和谐特色的新思路。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发展导向。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指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3]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导向是建设和谐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重要命题正式写入党的报告,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则。即从上而下的文化建设, 不只是从上而下灌输的思想教育,更需要来自人民群众中的民族创造活力。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也就是说,只有多创造出让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创造出满足百姓精神需求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具有发展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和谐特色。可以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三个坚持”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和谐特色建设的理论着力点。只有依据这个着力点,和谐文化才能够成为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不断完善的发展动力。
  四、新提法:建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时代特色
  所谓时代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建设要适应世界多级化的发展趋势,适应世界多元化思潮带来的冲击,适应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所以,要包容多样、推动创新、敢为人先,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体现出的时代特色之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塑造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精神气质,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内涵不懈追求的理论结果,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理论创新气魄,是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时代特色的新提法。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成立至今,各种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在不断深化,但是,综观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人

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还比较少,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而中国共产党人却知难而上,从理论上不懈地探寻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只有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大家能够认同的价值观理念系统,国家的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才能得到双向联动的运行与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自身内在运行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因此,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能否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能否继承与创新,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在进行不懈的理论探索与理论追求。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思想;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理论体系的初步构成,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思想阵地的理论拓展,最后到党的十八大又一次与时俱进,用“三个倡导”塑造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精神气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一系列的理论发展中,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定性,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智慧。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去繁从简,再次凝练,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坚硬内核。可以说,高度简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对于当今理论界热烈讨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明确回答。“三个倡导” 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出了清晰的表述,其理论意义在于,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明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在逻辑构序。可见,中国共产党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打造了创新基调。
  那么,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被人们广泛认知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总体性的建设思路。第一,在青少年中开展信念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抓好青少年的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认可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第二,深入开展社会诚信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公民素质的提高与否与人的生存环境健康程度息息相关。因此,人的生存环境健康程度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重要场域。这就要求在今后的社会建设中,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总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价值逻辑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智慧,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理论特色所需要的新观点、新精髓、新思路、新提法。这“四新”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先进特色、和谐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重要理论内涵。由此而知,加深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价值逻辑的理论认知,对于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吴琳 [标签: 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 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实施“雨露计划”推进科技扶贫提高贫困群众…
    基于TRIZ理论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研究
    推进金融创新 缔造科技未来
    邓小平的哲学思维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哲学的工作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