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后形而上学视野里的“德福观”

后形而上学视野里的“德福观”

  一、“德福同一”的传统形而上学
  “德福同一”就是指有德之人成为有福之人。传统形而上学以“抽象实体”为基础,论证了道德与幸福的绝对同一性(德与福不仅在性质上是同一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同一的)。根据其用来作为“同一性”基础的“抽象实体”的不同,可以把传统形而上学分为古代神本形而上学和近代主体形而上学。
  古代神本形而上学通过“超自然实体”和“整体生命”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来证明道德与幸福的绝对一致性。超自然实体具有非凡力量,是社会规范的来源和监护力量。道德作为“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来源于超自然实体;超自然实体具备明察秋毫的能力,也是道德规范的监护力量,能够公正无差地对有德之人进行奖励;对无德、败德之人施以惩戒。“上帝的存在,是那么的真实无疑……比一切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最为真实,并且有最高的存在性。其他任何存在者的存在,没有你这样真实,所以它们具有的存在性,乃是低级的。”超自然实体保证了有德之人能够成为有福之人,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德之人未必有福、有福之人未必有德。这就需要“整体生命”概念。所谓“整体生命”就是把生命分为前世、今生与来世,把世界分为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wwW.11665.COm神本形而上学通过“整体生命”概念来化解现实生活中的福德不一、德福背离的状况。在神本形而上学看来,此岸世界并不是唯一的世界,因此不能根据个人在现世生命过程中所得来评价他的福报。福报可能在当下、也可能在未来甚至来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通过今生与来世,从整体生命角度来论证道德与幸福的绝对一致,俗世之德是为天国之福做准备的。佛教则从前世、今生、来世的角度评价生命个体的当下所得。有福之人未必有德,那是因为他前世积德;有德之人未必有福,那是因为他的福报未到。总之,德与福丝毫不差。
  近代主体形而上学则通过“理性”和“进步”概念来证明道德与幸福的同一性。理性是启蒙运动以来的核心概念,它既是人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本质,也是社会规范构建的源泉、合理性的根据。康德和黑格尔无疑是近代主体形而上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都认为理性是道德的基础,“信仰不能做的事情理性可以做通过睁开理性之眼,让激情去休眠的方式,他们能够调节相互之间的关系;一种更‘文明的’、平静的、理性的方式可能比当他们处在宗教教条下、失去判断力,或者未驯化的毫无羁绊的感情狂热发泄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调节(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这种信念相符合,他们不断地努力构建一套道德规则,这种道德规则将大声地、问心无愧地宣布自己原出于‘人的制作’,因而将要被‘所有的有理性之人’拥护和遵守”。在康德看来,只有源出于理性的规范才是道德,道德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不受外在自然律的决定,服从先天的绝对命令。绝对命令既是个体的同时也是普遍的:“只依从你同时认为可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遵守“法由己出”并且具有普遍性规范的道德就一定能获得幸福吗?康德的回答是:幸福是现象界的事情,而道德是本体界的事情。获得幸福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而成就道德只需要服从内在的道德律。这样看来,道德与幸福是不一致的,然而康德进一步提出了“永福”概念。道德不以幸福为条件,但道德是至高无上的善、圆满的善。这种至善是以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为条件的,否则道德就没有了意义;有德之人尽管不一定在俗世能够因德获福,但上帝的万能一定会使他的灵魂得到幸福,这种幸福就是“永福”。
  黑格尔认为康德将道德寓于主体之内,最终难免导致形式主义而陷入“非道德”的境地,“它就有可能或者把自在自为的普遍物作为它的原则,或者把任性即自己的特殊性提升到普遍物质上,而把这个原则作为它的原则,并通过行为来实现它,即有可能为非作歹”。真正的普遍性不存在于主体之内,而在于伦理之中。没有伦理不能谈及道德。从家庭、社会到国家不断演化的伦理规范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自我回归的体现。真正的道德,把握历史演进规律、认清历史前进方向、推动历史向前进步。真正的幸福就是成为大写的人,个体生命融入绝划精神之中;个体因道德而作出的牺牲,促进了历史进步,会给更多人带来幸福。个人的道德努力与社会获得的幸福是一致的。
  传统形而上学并没有否认道德与幸福在现实生活中的背离,只是通过抽象实体(神性、理性)担保r这种背离在天国、在历史中能够得到补偿而变得一致。一旦这些抽象实体被解构,道德与幸福的绝对同一性就会遭到质疑。
  二、“德福相离”的后现代主义
  近代主体形而上学是启蒙以来的现代社会在哲学卜的表达。后现代主义的“后”并不与“现代”彻底不同,而是指将“现代”的精神彻底化,进一步打破近代主体形而上学造成的束缚。一言以蔽之,后现代主义就是用现代精神对现代事业的造反。
  后现代主义坚持了启蒙以来独立、批判的精神,通过对基础主义、人本主义、普遍主义的造反,以“同一性”、“宏大叙事”为靶子,运用个体性、差异性、多元性解构了传统道德,以及道德与福报之间的联系。
  尼采高呼“上帝死了”,消解了神本形而上学的德福一致论。海德格尔指出:“倘若作为超感性的根据和一切现实的目标的上帝死了,倘若超感性的观念世界失去了它的约束力,尤其是它的激发力和构建力,那么,就再没有什么东西是人能够遵循和可以当作指南的了。”上帝曾经是道德的根源和监护者,上帝死了,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废黜和虚无主义的降临。曾经被看作是道德的规范将被视为颓废和堕落的表现,“消灭激情和欲望,仅仅是为了预防愚蠢及其愚蠢的不快后果,就我们今天看来,这本身只是愚蠢的一种极端形式……教会的实践是敌视生命的”。

  理性曾为德福绝对同一关系许下诺言,但理性没能普及道德,更没有带来幸福。启蒙理性是以价值理性带动工具理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工具理性日益偏离了价值理性,最终抛弃了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只追求效果最大化,而不问所追求事物对于人是善是恶。理性允诺了人类的解放,但是理性在促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将绝大多数人抛入了无产阶级的队伍;理性在促进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同时,将东方世界纳入了西方殖民的范围;理性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带来了连绵不绝的战争;理性在减轻人体力负担的同时,也削弱了人独立思考的空间。一句话,理性的“元叙事”已经失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此称为“启蒙的辩证法”:“神话变成了启蒙,自然则变成了纯粹的客观性。人类为其权力的膨胀付出了他们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不断异化的代价。启蒙对待万物,就像独裁者对待人。”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既然理性没有完成使命,理性所追求的普遍性、同一性、整体性就成为多余的负担应予以抛弃,同时恢复非同一性的名义、彻底确保个体的自由。“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们成为不可言说之物的见证者,我们不妥协地开发各种歧见和差异,让我们为秉持不同之名的荣誉而努力。”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当同一性、整体性作为异己力量遭到批判之时,也难以独善其身。“极牢固的(普遍的、不可动摇的)伦理学法典永远不会被找到,又一次被烧焦了手指之后,我们现在知道了从事这次探险的旅程时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一种非先天的、非矛盾的道德,一种普遍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客观创建的’伦理学在实践上是不可能的;它在修辞上可能是一种矛盾修饰法,在术语上是一个矛盾概念。”不仅道德是迷茫的,传统形而上学所讲的幸福也是可疑的。如果幸福在未来,它到底何时何地能够成为现实?如果幸福指的成为理性的人,过上理性的生活,它是否会成为现实生活的障碍。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借用奥德修斯解除猪的魔咒故事,巧妙地讽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放”叙事,使“解放是一件喜事,还是一次灾祸”成为了问题。因奥德修斯而得救的“猪”非但没有感激他,反而抱怨奥德修斯是个爱管闲事的家伙,因为成为理性的人既冒险也不幸福。
  后现代主义怀疑所有的“宏大叙事”,否认有任何“大写的人”存在。任何生命个体都是历史的、有限的。人是“必有一死”的存在,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任何个体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之中,不可能超越未来把握历史总体,也不具备透视万事万物本质的“上帝之眼”。任何宣称普遍真理话语传递者的人都不具备为社会立法的资格,因为他不过是戴着哲学家面具的、生活在时间中的有限个人而已。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普遍规范,只有不同生命个体的差异性追求;也没有任何来世的、天国的幸福,可以把握的只能是感性的、局部的、个体的快乐。
  三、“德福相即”的后形而上学
  “德福相即”是指道德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获得个体幸福和集体安全的条件。任何个体都生活在社会之中,力图摆脱社会、获得绝对自由的个体是不存在的。与他者“共在”是人的生存方式。“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后形而上学的德福观就是从我们与他者的“共在”关系出发,强调他者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获得他者的相互承认,确保我们共同生活环境的安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后形而上学的“后”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后形而上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后形而上学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后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一样,认为任何抽象实体都是虚幻的;以任何抽象实体作为基础的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和压迫性。另一方面,后形而上学与传统形而上学具有相似的追求,主张社会的相对同一性。在后形而上学看来,后现代主义过分强调个体的差异性、非同一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使个体暴露在风险之下。后现代主义“使我们面对暴力、分裂和种族主义而毫无保护,并妨碍我们与其他人和其他文化进行往来”。传统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各执一端,前者强调同一性、后者强调差异性,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它们都是意识哲学的产物。只有实现“意识哲学”向“交往范式”的转换,才能避免个体性与整体性、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困境。人的生活分为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因此道德也分为私德和公德。就私德而言,他人无权干涉;就公德而言,涉及公共生活,任何个人都不能为之立法,社会公德是主体之间交往形成的产物,

主体需要服从交往理性,即交往中的个体把主体间的相互承认的有效性要求作为自己取向的理性。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话协商达成共识,既保证了社会生活的统一,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交往主体各自的利益诉求。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问题,既是达成共识的手段,同时也具有社会生活的规范内涵,也就是成为了社会公德。遵守个体参与完成的社会公德,意味着个人在交往中获得了对方的承认。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主体间的相互承认,是个体幸福的源泉。这种幸福与传统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的幸福都不一样,它不是来世、彼岸的幸福。也不是封闭在自我之内的幸福,而是自我创造、自我体验,并且获得了对方承认的幸福。相反,无论是在交往中把自己的原则强加给对方,引起对方的愤怒和反抗,还是无视对方存在的自我隔绝,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幸。
  道德不仅与个人幸福有关,同时也与人类的集体安全之福有关。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既是科技发达也是风险盛行的社会。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远未明朗,这种不确定增强了人类社会的风险,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被制造出来的风险(人为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在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二是专家左右了社会,“这就是技术统治的观念,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求助于专家,并指望他们作出他们要作出的实际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决定。现在,专家在技术起支配作用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这就是社会赋予他身上的期望,但他根据清醒的和有条理的自我评价以及诚实意识的提高,是不可能满足这种期望的”。三是信息技术加强专家特权、弱化了个体的选择意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得部分人有目的地把公众舆论引向既定方向,人们害怕失去社会认同感,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对信息提供者产生依赖。在风险社会中,成为有道德的人就是成为社会理性的人,即把自己看作是人类社会整体的一员,把即将到来的风险公之于众,努力推动社会团结来抵御残暴和风险。后形而上学将团结视为人类新的道德规范。团结意味着牺牲与舍弃,但与传统形而上学将人们组织起来实现某种既定目标不同,后形而上学认为团结的目的是应对风险;团结的形式并非固定的、永恒的,而是流动的、临时的;实现了团结的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做到“和而不同”。
  后形而上学主张道德的主体间性,也就确认了道德限度。如果道德意味着通过对话协商与他人达成共识,那么传统形而上学和后现代主义都没有顾及“他者”的存在。传统形而上学紧紧抓住规范不放,它以“神性”、“理性”确证了规范的绝对性。服从规范就成就了道德,他者被先验地假定为是同一规范的约束对象,如果他者反抗规范,说明他的“潜在”本性还没有实现,作为规范遵守者,主体有义务帮助他者实现其潜能。传统形而上学的这一做法无疑导致了对个体的压制。“今天,对个体自治最无情、最残忍的镇压正好是以‘人权,的名义犯下的,‘人权’被剥夺征用为‘少数人的权力’。拒绝接受对‘境遇自我’的强制解释被谴责为一种颠覆和背叛行为:对背叛者不要给予什么仁慈。”传统形而上学的道德最终导致了非道德。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成为道德的人始终在遵守着某种规范、服从某种“同一性”。道德既然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主体与他者之间始终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完全理解和形成共识既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同时也没有必要。后形而上学认为,主体在道德行为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对称关系,道德行为自身不要求互惠互利,以未来利益为考量的行为属于贸易行为而非道德行为;同时他者也是“不可见”的,是道德主体无法通达的“谜”。列维纳斯认为,是他者的面貌、境遇唤起了道德主体的无限责任。但这种无限责任并不能给道德主体带来无限权力,他者的反抗就是道德责任的终点,没有什么能够取代他者自身的主体地位。他者是与自我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主体,意味着它享有与我平等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并不因为我的道德行为而消失。因此,成就自我之德与尊重他者意愿及其对幸福的理解共同存在于主体间的交往之中。
  确保主体间的平等交往,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与安全,把握“关心”他人的态度和限度,是后形而上学对道德与幸福关系的理解。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形而上学 视野 里德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西方形而上学“视界”化的本质及其意义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对功利主义原则的“求助…
    科学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意识的形而上学:从泛体验论到两视一元论
    浅论绘画中的形而上学性
    早期道家“性情的形而上学”探析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
    什么叫形而上学?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典美学的形而上旨趣
    试论形而上学:生存境界的彰显——关于形而上…
    马克思法的形而上学批判探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