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沈炼诗歌中的“剑”意象
摘要:明代沈炼以刚直见称,他的诗文劲健有气,郁勃磊落,这一特点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剑”这一意象的大量使用。剑在沈炼作品中的频繁出现以及与其现实生活、思想感情的密切联系,除了表明沈炼豪放的个人性格外,还和绍兴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沈炼;《青霞集》;剑 
   
  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沈小霞重会出师表》讲述了一个忠臣死难的故事。其中的沈青霞并非小说家杜撰,而是历史上实有之人。沈炼(1507-1557),字纯甫,一字子刚,号青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溧阳县令,茌平县令。沈炼幼有大志,文武全才,下笔辄万言而不能止。生性刚直,不附权贵,故任县令后一直未得升迁,过好长时间后才为锦衣卫。炼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曾上疏揭露严嵩、严世蕃父子专擅国事、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妒贤嫉能、箝制谏官等十大罪状,遭迁杖五十,削官为民。后受严党诬陷,以与白莲教阎浩等谋乱罪名,惨遭杀害。有《青霞集》传世。 
  沈炼以刚直见称于时,“遇事直前,一无顾虑”(季本《送沈子刚起复赴京序》)[1],反映在作品中“其文章劲健有气,诗亦郁勃磊落,肖其为人。”[2]这一特点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剑”这一意象的大量使用。在《青霞集》[3]十一卷中“剑”字共出现112次。其中卷一6次;卷二2次;卷三9次;卷四2次;卷五23次;卷六43次;卷七20次;卷九1次;卷十2次;卷十一4次。其中有3次指剑阁。其余109次均指宝剑。而以三卷诗中出现频率最高,卷五至卷七中共出现84次(2次不是指宝剑的除外)。wwW.11665.CoM若将“太阿”“干将”等计算在内,则数量会更多。 
  沈青霞借用“剑”主要表达以下几方面内容: 
   
  1、报国吟 
   
  沈青霞思想感情的基调是忠君报国,他有着为国除奸、杀敌立功的强烈愿望,其《报国吟》云:“长安近兮我所思,决壮猷兮日孜孜。龙有翼兮凤有文,骥悲呜兮思其群。世路隘兮谁当辟,抚长剑兮凌青云。”(卷五)长剑是其济世理想的具象化,从军杀敌则是实现其理想的主要手段。《青霞集》中许多以《出塞》、《从军行》为题的诗歌,多以宝剑作为抒发感情的媒介。如“男儿从来通六艺,不分尘沙杂边骑。剑磨流出射斗光,赋成常有凌云气。”(卷五《古从军行》) “生悬宝剑报君恩,自许青萍气不凡。若遣海波清未得,玉颜何用立乾坤。”(卷七《出塞曲》其二) 
  其它一些咏怀赠别作品也常表达与此类题材相同的感情,且也多将宝剑这一意象用于诗中。如:“余亦沧江学剑人,十年为吏在风尘。请缨自羡凌云客,投笔曾无出塞辰”(卷五《送吕子出游宣大》),“黄云马首横,仗剑赴边城。虽歌出塞曲,讵谓从军行。炎夏征途壮,河山旅望惊。从来班定远,曾是一书生”(卷六《送岑山人出塞》),“浩浩穹壤内,一气常感通。山河献灵秀,生有百代雄。龙蟠抱三辰,虎踞经八戎。风云随指顾,日月回掌中。手提属镂剑,目送塞上鸿。岂无声色资,惭愧海宇空。男儿不命世,何用悬朱弓”(卷五《咏怀三十首》其五), “中原消息近何如,故旧无人问谪居。报国惟怀三尺剑,筹边空作万言书。春秋首止曾题笔,南北音尘已食鱼。一片苦心悬碧落,风烟浩浩独怜予”(卷六《咏怀二首寄徐太保》),“平生胆略好封侯,夜读阴符晓未休。为问张华龙剑在,借余一斩月氏头”(卷七《寄张有功十六首》其十二)。 
  在这些作品中,剑是其忠君报国的武器,更是其思想感情的象征。这一意象的大量使用使其诗歌获得一种凌厉的气势。故茅坤《青霞集序》评曰:“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青霞集》卷首) 
   
  2、侠客行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侠客是文人经常描写的形象。唐代诗歌中以《侠客行》为题者颇多,尤以李白的作品为著。他所解读的侠客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豪侠。沈青霞理解的侠客与之相似,但多了忠君报国的特点。《侠客行》:“从来好游侠,宝剑不曾离。白马驰长道,黄金报所知。风流倾斗酒,调笑折花枝。唯有燕云念,平生未肯移。”(卷六) 


  同时沈青霞更强调侠客不依从权贵的独立品格,在卷六的同题作品中他写道:“北里新名侠,门多隐者车。问人寻宝剑,留客注丹书。七贵空闻姓,三公欲造庐。宁甘布衣老,不肯曳长裾。”与其时代特征相联系,则作品借助侠客形象所表达的是文人的高洁品质,宝剑时刻不离身则与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屈原《涉江》)有着相同的意义。“风流倾斗酒,调笑折花枝”等内容则是沈青霞疏放性格的体现,同时也与晚明士风的大背景有密切关系。 
   
  3、伤歌行 
   
  抚剑思用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战国策》曾记载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倚柱弹剑,歌“长铗归来”的故事。之后如王昌龄、李白、杨万里、苏轼等均曾在诗中予以运用。 
  沈青霞《伤歌行》云:“淡淡浮云生,飒飒秋风来。客子坐愁思,抱剑久徘徊。中朝授官爵,本以恤民灾。时俗竞繁华,弃置不复怀。朝游过上苑,夕宴登高台。弦歌满堂下,旨酒盈樽罍。富贵岂不乐,贫贱多渴饥。以言推所欲,均半育群黎。”(卷五)耿介文人遭遇仕途坎坷的哀伤可以说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主导感情,而这种感情的抒发也常如冯谖一样,借“剑”来表达。《青霞集》卷五有《咏怀》三十首,其八云:“始吾七龄时,宴息思天道。精虑入窈冥,玄夜漫浩浩。因念死生情,划焉动中懆。人生既有终,神仙讵私好。所期访真诀,炼药驻玉貌。焉知五十秋,未得展怀抱。弹剑将远游,沉忧彻苍昊。”其十八云:“越客逰燕赵,岁久若故乡。被服多毡裘,挟弹戎马行。颦眉忧国难,挥涕悲民殃。有酒非不饮,所适非豆觞。展书自低回,抚剑多慨慷。终焉奋羽翼,六合为鹰扬。”其二十三云:“人心包天地,私意安所容。区区营身术,咫尺生剑锋。方其拘挛时,一介不可通。忤心当路排,合意千里逢。一人未成仇,万千憎其风。譬如蒸沙粒,何由睹成功。”怀才不遇的忧伤、心系国难的愤懑与立志报国的慨慷都借用弹剑、抚剑等得到发泄。 
  沈青霞与剑的关系密不可分,朋友之间也常以剑为礼物相赠送。沈玄斋赠以剑,沈青霞以诗相酬,诗云:“宝剑相持赠,关河意气多。题书悬日月,开匣隐星河。学武心先壮,谈边色未和。因君奉韬略,扬臂愿麾戈。”(卷七《沈玄斋赠剑以诗酬之》)陈松山赠以剑,多年后犹牢记在怀。《把剑忆诸生陈松山》云:“陈生赠我剑,今复几春秋。眉目隔河陇,恩情在枕头。”(《青霞集》卷七)沈青霞送友人赴任,也以宝剑为赠,《送陈户曹赴南部》云:“年少异冯唐,风流汉省郎。金陵千里道,粉署几枝香。意气壶浆集,声名歌吹长。黄金知不顾,赠子以干将。”(《青霞集》卷六)青霞门人王元敬所编《年谱》记载: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先生至京邸。一日,饮宾于庭,有道人因谒者进,持一利剑赠先生。先生把玩喜而问曰:“剑值当几何?”道人曰:“非百金不可得,然大人烈丈夫也,故携此赠,勿愿金也。”遂长揖去,出门忽不见,盖仙云。先生大喜不自禁,以为得上方斩马剑,君侧之奸可除矣。既而拔剑起舞,有黄布如盖从空飞来,又有只鹤来自南,长鸣数声北向而飞,与剑舞相上下。舞罢,鹤乃栖于庭畔累月,迨先生抗疏直诋严氏,后遂戛然飞鸣而去。(《青霞集》卷十二) 
  此事多半出自其门人杜撰,但也表明沈青霞好剑出名。在友人赠诗中,我们也常见到将沈青霞与剑联系在一起的情况。如谢榛《忆沈子刚》云:“北风吹短发,塞上独踟蹰。身远艰危过,天高意气孤。寒声催白雁,秋色老黄榆。说剑儒生在,淹留是壮图。”《冯郡丞汝言入计暂还海口,吴郎中峻伯、沈参军子刚出饯同赋,得山字》云:“岁暮长安送客还,驿亭疏柳不堪攀。星轺欲发仍呼酒,春草相期一解颜。陌上清霜迎剑舄。笛中明月动关山。海门冻合三吴舫,此日冯唐鬓易斑。”[4] 
  “剑”这一意象在沈青霞作品中的频繁出现以及与其现实生活、思想感情的密切联系,除了表明其豪放的个人性格外,还和绍兴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汉书·地理志》载:“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5]这一传统在晚明演化为勇于任事,“重义轻利,缓急可赖”(季本《赠沈子刚别诸生赴京序》)的文人品格,虽然他们的剑术可能并不高明,兵法也不实用,但这种豪侠之气却凝结为文学作品中荡气回肠的优秀诗篇,与作者磊落的品行相映生辉。 


   
  参考文献: 
  [1]季本.季彭山先生文集卷一[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06,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2]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2324。 
  [3]沈炼.青霞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谢榛著、李庆立校.谢榛全集校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143、366。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67。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沈炼 中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古代文学赏析 豪气诗歌咏自然
    谈初中现代诗歌的品味阅读
    论现代诗歌的音乐之美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从《种子的梦》谈现代诗歌学习方法
    诗歌意象的重塑与现代诗歌的建设
    现代诗歌教学与学生口语能力训练
    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
    现代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
    谈李白诗歌的个性文学表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