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基于 实践智慧 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社会实践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是涉及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能简单地按传统把它放在课堂教学来考量,而应该和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体现教师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联系。通过引入“实践智慧”的概念,把教师的社会实践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变被动式的社会实践为主动式的社会实践。
关键词:实践智慧;思想政治;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无论高校管理者还是教育实践者,常常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更遑论教师社会实践。这种观点漠视了教师在实践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个人经验的支撑价值,因而难以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的社会实践不是一种简单的量化标准和狭隘的目标,而是根据社会需要采取的一种自主化行为,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构件就是“实践智慧”(phronesis),“实践智慧”通过不断积累的经验主导了教师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使教师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现个人价值体验到了实践者的快乐。
        一、实践智慧及社会实践的内涵
        1.实践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识、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Www.11665.coM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它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好的教育条件有利于智慧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条件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智慧也包含了基于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
        那么实践智慧究竟是什么呢?最早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实践智慧指知识和德性的统一,他们认为,“德性就是理性(logos)”,理性即知识,所以德性就是知识。也就是说,实践智慧就是一种有德性的知识或有知识的德性。以奥迪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实践智慧就是追求合理性,强调“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甚至由此将实践智慧看做理智的一种形式,深思熟虑和给出理由是其中两大关键。以里弗为代表的学者们强调“采取行动”,认为实践智慧就是对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邓恩为代表的学者们强调“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强调实践智慧的道德品性。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善与恶》中,对实践智慧概念给了一个较其他著作中更为完备的界说:“实践智慧在于深思熟虑,判断善恶以及生活中一切应选择或该避免的东西,很好地运用存在于我们之中的一切善的事物,正确地进行社会交往,洞察良机,机敏地使用言辞和行为,拥有一切有用的经验、记忆、经验和机敏,它们全都或源于实践智慧,或伴随着实践智慧。或者,其中的有些兴许是实践智慧的辅助性原因,例如经验和记忆,但另一些却是实践智慧的部分,譬如深思熟虑和机敏。”上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实践智慧的内涵,总体来看,实践智慧既强调追求合理性,又强调对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还强调彰显道德品性。也就是说提升实践智慧,与个体的实践经历、经验是分不开的。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非常广泛而深刻涵义的概念。就其根本性质来说,社会实践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为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全部活动的核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了社会实践是人的发展唯一不可摆脱的条件。
        哲学上的社会实践是讲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全人类、大多数人从事的各种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当然重点是为求生存进而为求发展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其中尤以物质生产活动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给予人们认识自我、认识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机会,社会实践又分为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精神实践是以物质实践为前提的,用列宁的话说,是科学的抽象。在物质实践中,人们往往获得的只是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而精神实践则会获得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往往是叠加在一起,经验和理性形成的认识周期非常之短,社会实践的内容也会随之更加广泛和丰富。
        二、实践智慧视域中的社会实践意义
        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这种特殊性突出体现在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不但是具有意识的人,而且又是学
        习过程的主体。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教育手段和载体,力求引起客体学生知识结构、情感、意志、能力等变化。但这一变化过程的实现及实现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努力,只有具备实践智慧的教师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通过“课程审议”、“教学反思”和教学以外场所中的实践活动,说明“实践智慧”所具有的社会实践意义。
        1.课程审议
        课程审议的概念是1969 年由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和生物学家施瓦布提出来的。在他看来,课程的问题实质上是实践的问题,是与具体的时空或情境相联系的,因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性或程序性的问题,而是不确定的智慧和道德的问题。教师是课程实践的主体,最了解具体的实践情境,最适于在具体情境中做出课程决策和课程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借助理论来策划,在实施课程时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在整体的、具体的情境中,洞见实践的问题,进而赋予意义、选择和表述问题,最后在各种备择方案及其后果中,权衡和选择可能的、最佳的方案。这样,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工作被赋予了研究的价值,能推动大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课程审议是教育民主的产物,是教师专业自主的重要表现。课程审议强调的是一种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倡导的是一种参与式与合作式的学习过程,通过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辨与探析,个体与群体智慧充分碰撞、激荡,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它是为实践的决定提供合理性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为了谋求某种统一的、连贯的理论体系或模型,而是要针对特定的实践情境,对各种现存的理论进行权衡、选择甚至修正,即“使理论处于备用状态”。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课程的基本内涵。课程不只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课程不只是教育情境之外的文本,更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建构的一系列事件。因此,施瓦布要求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员)集体参与,反复研讨,不断对话与交流,达成共识,做出决定,最终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以上四个要素的平衡和协调。这种以具体情境为指向的“审议”,是分析实践问题的最佳方式。这一概念与“实践智慧”的关系是直接的。
        2.教学反思
        1983 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舍恩(schon.d),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者”的概念,他的“反思性实践者”理论对教育界、对教师教育的重新思考和教师职业的重新定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反思”原是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无论我们把它理解为人对所“获得的观念的反观自省”(如洛克),还是把它“作为认识结果观念的再认识”(如斯宾诺莎),其主要方面都是一样的,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杜威改造了反思这个概念,并赋予它实践的性格。舍恩则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杜威的这一思想,舍恩认为反思是实践者对自己实践进行回顾和思忖,是实践者对自己亲历亲为的事件或行为的回溯和反复地思考。舍恩还认为,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过程性“回顾”和“回溯”,而是实践者对自己行为、决策和信念赖以成立的依据的追究。舍恩的“反思性实践者”概念,促进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关于“教学反思”问题的深入探究,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反思性教学”的提出。反思性思维是教学反思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他的反思可能是从教学实践开始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性实践者不会将反思局限在课堂上和教学工作中,他的反思必将会超越教学、教育的范围,拓展到他的整个生活世界和全部生命过程,包括他自己的情感、思想、行动和人格。
        在舍恩之后又有许多学者提出更具综合性的教学反思模式。特别是伯明翰(birmingham,c.)综合各学者的各种见解,并以“实践智慧”整合教学反思的模式。他认为:“以前关于反思的认识,考虑了反思在道德方面的意义和推理,却没有认识到,反思在本质上就是具有道德价值的。”伯明翰还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整全的善,不仅贯穿于其他一切美德之中,而且为这些美德所必备。因此,伯明翰主张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整合各种关于反思的见解,以之为整全的教学反思模式。从教师专业工作的基本性质来看,教师恰恰应该是以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为已任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者。他们的工作的这种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学会与问题情境对话,善于梳理自己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累积起来的“临床性”经验,善于将这些经验进行必要的批判和改造,进而形成或改造自己的思想框架。因此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应该被认视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反思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使教师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通过反思使感性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从而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理性的力量,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通过反思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而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又保证了教师反思的深度及反思的效果。教师的这种自觉的反思行为,是教师不断成长获取实践智慧的重要来源。
        3.实践活动
        实践是以某种善为目的的。但人的活动的目的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借助于实践智慧来实现的。实践智慧通过推理或者考虑来确定实践的目的,并把实践主体自身的事务与实践目的、实践对象联系起来,根据实践条件选择适合于主体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行动的方式。因而实践智慧既把人与自然区分开,使人意识到自己是一种类的存在,又把个人与群体区分开,使人意识到个体的存在,还把个体的灵与肉分开,使人意识到自身是有意志的存在。总之,实践智慧证明了人的整个活动是合乎理性的活动,所以,尽管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有欲求的生命存在物。
同样,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欲求需要实践智慧,而且实践智慧也需要欲求,没有欲求,实践智慧就没有目的和指向,也就没有进行实践的动力。可见,实践智慧与实践活动本身是相互关联的。
        20世纪,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指出:大学需要与科学长期、永久的接触,否则就会萎缩退化;而且需要与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整个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对其所处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实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这说明大学不仅需要科研还需要扩大社会接触,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教师作为实践的导师,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对其相关领域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实践智慧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将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要点结合社会实践以若干简单易懂的形式表达,使学生能够接受。
        三、社会实践的特征
        1.道德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带有一定的动机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进行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为目的的,人们决不会为了求真而求真(认识规律不是目的),求真的目的在于求善,善和实践是内在统一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唯有实现才能称之为实践,他说:“不完成目的的活动就不是实践,而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总是与人类的善这一目的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如果对于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都有某种为自身而期求的最终目的,而其他的只是想指向这种最终目的,那么这最终目的显然就是善自身和最高的善。”
        人的感情纷繁复杂,这里强调的是善,是爱,是博大的胸怀,也就是人对自然界的感激之情,亦即人类抱着何种目的,并以何种方式引起自然界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必须符合两种尺度,即“人自身的尺度”和“对象的尺度”,“人自身的尺度”既是人的利益的尺度,也是爱的尺度。“对象的尺度”即对象的内在规律性。“人自身的尺度”和“对象的尺度”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可以发生重叠,即人对规律性的尊重,对外部对象的尊重,既满足了人的利益和需要,又符合外部世界的发展逻辑,从而实现“共同体”(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美与和谐。实践智慧是一种关于人类践行的知识,并以在具体事物中的践行作为自身的目的,它不是通过单纯学习和传授而获得的,经验在这里起了很大作用,并要求我们身体力行地去实现人类最大的善。所以,一个具有德性的人,是不会知善行恶的,因为他始终都能坚持内在于实践的善。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实践所追求的善,所追求的道德是整体的、融贯的、内在的、自足的。只有具有这种道德的教师,才称得上是智慧的或德性的教师。

        2.情境性
        “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情境性是指角色所面临的多重环境和多种问题情境。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社会实践”既是“社会的”,又是“实践的”。所谓“实践的”,表明其所隐含的对善的追求,对道德的追求;所谓“社会的”,要求的是与构成社会的人、物、时、空密切相关的。就像无法预知道德践行的情境一样,我们无法确定在未来的社会情境中将会有怎样的境况,因而也就难以对这种境况中的行为或事件予以准确的认定,并先行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应对策略。因此,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停留在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还要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对具体的实践情境和现实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智慧。
        教师不是置身社会情境之外的,他不仅是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也是社会情境的调控者。这双重身份决定了他必须在社会情境之中去解决其中所蕴含的实践问题。实践中的智慧是对教师实践的超越,也是对教学理论的超越,它渗透在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之中,将理性原则的普遍性与实践感觉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在一个既定的教学情境中,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实践智慧作为教师对教学整体的直觉认识,是内隐的,对教学过程而言,实践智慧表现为对知识传授的超越。拥有实践智慧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对世事的洞见以及饱满的激情、活跃的灵魂去影响学生。正如美国学者维拉(villar,l .m. )所说:“教学不是一系列技术的、固定的、设计好的活动,而是一门技艺的过程。
        而且,它是一种直觉的、创造性的、即兴的活动,是一种需要批判性思维的道德事业,这项事业旨在以特定的语境为依托,建构良好教学实践的理论。”
        3.实践智慧的源泉
        实践智慧不同于纯粹科学,是因为它研讨的对象不是不可改变的东西,而是可改变的并且是我们能做到的东西,因而它无需严格的科学推理程序和严密的证明形式;对于它来说更重要的乃是关于具体的特殊事物的知识以及经验,只有通晓特殊事物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能具有实践智慧;与单纯追求真理的纯粹科学不同,实践智慧所关心的是在人的具体生活中去追求对于人类整个生活有益的最大的善,必须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中去探索和摸索,因此实践智慧不光是一门只求知识的学问,还有它的目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去实现最大的善。实践智慧所关注的是具体的实践活动,由于实践的具体性,它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因素的“聚集”,实践智慧就体现为审慎而妥善地驾驭和协调这些相互矛盾因素的能力。有一定的实践积累,才能拥有实践智慧,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并不是青年人一般可学习的,青年人可以通晓几何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并在这方面卓有成就,但他们却不能达到实践智慧,“其原因在于,这种实践智慧不仅涉及普遍的事物,而且也涉及特殊的事物,人要熟悉特殊事物必须通过经验,而青年人所缺乏的正是经验,因为取得经验则需较长时间”。
        4.以理论为依据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只读理论书籍不参加社会实践是不可能完全懂得理论深刻内涵的。只有既读书又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懂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质。教学理论的价值在于为教师提供关于教学实践的各种知识,帮助教师理解和把握教学实践中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从而为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奠定思想基础;而实践智慧的价值就在于其自身,因为实践智慧的践行就意味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
        理论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却能为处理问题提供某种可能性,因此对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学理论同样如此,它构成了实践智慧的基础,是形成实践智慧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说“不充分”是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变动不居,而新问题和新情况的不断涌现使得严格遵从教学理论的理性原则变得不可能,因此教学必须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随时调整教学行为,以期做到“随机应变”、“急中生智”。换言之,实践智慧是对教学理论的超越,它渗透在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之中,将理性原则的普遍性与经验感觉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在一个既定的教学情境中,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
        四、加强社会实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实践智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并且还明确要求“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
        教育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教育首先通过培养社会实践所需要的人来成就、丰富自己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其次通过培养具有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人来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使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独特的意义。教师,是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总设计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能否达到不仅仅在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敏锐度和觉悟。青年大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有相当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想信念、理论功底、学识水平、人格魅力、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授课艺术、爱生情感,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理解和把握的到位程度决定担当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缺的就是社会实践,尤其是那种和自己教学科研对口的主动性社会实践,比如有些教师对“保障农民工权益”感兴趣,可以和当地工会组织取得联系做其兼职工作人员,然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知与行的结合过程。因此,我们认为,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形式。只有深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并充分合理地运用实践智慧要素———深思熟虑、机敏、顿悟等,善于体会、观察、总结实践的全过程,使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其次,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社会实践力度。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是强化实践教学、加大社会实践力度的先导。有了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充分利用大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和寒暑假期间,有效地组织、引导大学生深入企业、农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也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智慧。因为对于实践智慧来说更重要的是关于具体的特殊事物的知识以及经验,只有通晓特殊事物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能具有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03).
[2]邓友超,李小红.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研究,2003,(09).
[3]陈海平.关于构建高校教师实践智慧创新模式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4]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程亮“. 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6]王爱华.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特征与内容探析[j].常熟高专学报,2004,(03).
[7]徐长福.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j].哲学动态,2005(04).
[8]田心铭.实践在世界中的位置[j].教学与研究,2010,(01).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史康健 [标签: 智慧 政治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的粒子滤波算法
    基于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艺术设计课程改革…
    基于阿莱悖论的内蒙古大学生投资创业心理研…
    基于漏电保护器的研究及选型应用
    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抄核收新模式
    基于EMC节能改造GSM智能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基于通讯模式的变电站设备时间质量监测方案
    基于风险理念的电力技术管理分析
    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创新设计与开发研…
    基于知识转型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
    基于BSC的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