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唐代笔记词语考释方法论
  摘 要:唐代笔记大都出自当时的文人学士,用的基本是文言。不过由于这种体裁形式活泼,所以比起八家派古文,口语色彩较强。对这类体裁的词语考释,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方法:因声求义、同义连文、同类比较、追根探源等。
  关键词:唐代笔记;词语考释;因声求义;同义连文
  中图分类号: h1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2010105
  我国古代把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传统的语言研究局限于经部文献的研究,而笔记这一体裁却一直为古代经学家、训诂家所不齿,如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所引文献都是六朝以前。直至近代,人们才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所以,笔记词语研究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下面我们将对笔记词语的考释,举例性地谈谈研究方法的继承与更新。
  一、 因声求义
  这是中国传统训诂学考释词义的方法,在唐代笔记词语的考释中同样适用,可以解决不少疑难问题,特别在探求词源的时候。
  寻摸:寻找。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三日后知无人至,乃于草中寻摸,忽得一草茎,折之长尺许,窥树上有鸟集,指之,随指而堕,因取食之。”
  从文义看,“寻摸”似为寻找义。《汉语大词典》释为“寻找;摸找。”“寻摸”在现代汉语依然使用,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陈奶妈 :……﹝鸽子﹞原来是一对的,我特意为我的清少爷寻摸来的。”
  “寻摸”为什么有“寻找”义?王云路先生曾考释为:“寻摸”本字当是“寻博”。WwW.11665.CoM《晋诗》卷十九《清商曲辞·阿子歌》:“春月故鸭啼,独雄颠倒落。工知悦弦死,故来相寻博。”《宋诗》卷十一《清商曲辞·读曲歌》:“自从近日来,了不相寻博,竹帘裲裆裆题,知子心情薄。”又:“近日违莲期,不复寻博子。六筹翻又鱼,都成罢去已。”《齐诗》卷六释宝月《估客乐》:“初发扬州时,船出平津泊。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搏。”“寻博”为魏晋六朝俗语,多用于乐府诗,也可单用“博”字。《晋诗》卷十九《清商曲辞·子夜歌》:“驻筯不能食,蹇蹇步闱里。投琼着局上,终日走博子。”“博子”谓簙簺用之博具,谐音指“寻找你”。《宋诗》卷五荀昶《拟相逢狭路间》:“邂逅相逢值,崎岖交一言。一言不容多,伏轼问君家。君家诚易知,易知复易博。”“易博”谓容易找。[1]
  王云路的考释非常精确,把“寻摸”的本字探源到了六朝诗歌中的“寻博”。但是“博”的核心义是表示大、宽、广的意思,和“寻找”义毫无关联。《说文》:“博,大,通也。”《广雅·释诂》:“博,大也。”《玉篇·十部》:“博,广也。”那“博”的寻找义是怎么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应该是通假的结果,“博”通“搏”,这两字的古音完全相同,《周礼·环人》:“搏谍贼。”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下简称《释文》)云:“搏音博。”《周礼注疏·射人》注云:“狸善搏者也。行则止而拟度焉。其发必获。”《释文》云:“搏音博。”《诗经·小雅·车攻》:“建旐设旄,薄兽于敖。”郑玄《笺》云:“兽,田猎搏兽也。”《释文》云:“搏音博。”
  “博”“搏”二字不仅读音相同,古书常常通假。《关尹子·二柱》:“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博而神應之。”从文意可知,“博”通“搏”,争斗也。《周礼·考工记·车人》:“其博三寸。”郑注:“故书博或为搏。”
  《说文解字》:“搏,索持也。”有稽查搜索的意思。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下简称《段注》)云:“入室搜曰索。索持谓摸索而持之。”所谓“摸索”就是“寻摸”“寻找”。《段注》又云“搏击与索取无二义”,用现代语言学术语的解释是:“搏”词义由两个义素“索”、“持”构成,“索”,摸索,乘其虚怯,“持”即持之,扼其要害。故段玉裁认为这两个意思相近相连。[2]
  二、同义连文
  王念孙曾就先秦文献指出:“古人之文,不嫌于复。”“古人自有复语耳。”[3]王氏还提出与之相应的训诂原则:“凡连语之词,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王氏的论述既指出前人训诂的通病,又对“同义连文”作了理论性概括。唐代语言中,同义连文是双音节词产生的一个基本手段。
 

言款:言语,言谈。《汉语大词典》《唐语言词典》都没收录。
  (1)彦庄客申屠生者,善鉴人,自云八十已上,颇箕踞傲物。来客虽知名之士,未尝与之揖让。及琳至,则言款甚狎,彦庄异之。[4](《全唐五代小说·乔琳》出《前定录》)
  (2)安禹既归,某即继往,至则言款甚密。[5](《全唐五代小说·裴谞》出《前定录》)
  (3)有天水赵云,客游鄜畤,过中部县。县僚有燕吏擒一人至,其罪不甚重,官僚欲纵之。云醉,固劝加刑,于是杖之累月。云出塞,行及芦子闗,道逢一人,要(读作邀)之言款,日暮延云下道,过其居,去路数里,于是命酒偶酌。[6]2279(《太平广记》卷286《中部民》)
  言款,同义连用,谈话的意思。“款”也有“说、谈”义。唐武元衡《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序:“聊书匪报,以款遐心。” 唐杨衡《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诗:“强置一尊酒,重款百年心。” “款”有言说义,又可组成“谈款”“款话”“款语”“款叙”,都可解释为“谈话”。
  严丽:美丽。此义辞书未载。
  既而闲望,时风月澄霁。虽郊原数里,皆可洞见。又有殡宫,在百步外,仿佛见一人,渐近,乃一女子,妆饰严丽,短不尽尺,至殡宫南,入穴中。[7]2694(《太平广记》卷339《浔阳李生》出《宣室志》)
  可能,有人对此解释会提出异议,我们引用竺家宁《敦煌卷子p.3006词汇研究》对“严好”的考证:“1、可以描写房屋建筑的景致美好。2、可以描写人的相貌美好。3、可以描写树长得美好。4、形容其它美好的事物。”“严”字在佛经盛起的时代是个常用字,其造词力很强,可以构成许多的复合词。例如,“严仪”、“严净”、“严事”、“严饰”、“严容”等,指“装扮、准备、打点”或“打扮、装饰”的意思。佛经中“严好”是美好的意思。所以可以说“严好殊特,清净可爱”、“七宝栏楯皆悉严好”、“菩提树倍复严好,增长茂盛”、“严好如画”,等等。“严好”是形容词,在句子里通常作谓语。[8]   “严”是个构词能力强的语素。除了“打扮”等义,在“严丽”“严好”等词中,“严”还具有“美好、整洁”之义。
  “严”也可以单用。
  唐·薛渔思《河东记》“李知微”条,云:东复有危垣数雉,旁通一穴。中有紫衣一人,冠带甚严,拥侍十余辈悉稍长。
  基于此,我们在解释“严洁”时,就不必拘泥于字面义“庄严”,可以解释为“干净整洁”。《全唐五代小说·齐映》:“门曲严洁。”[9]《全唐五代小说·裴老》:“屋室严洁,服用精华。”[10]《太平广记》卷72《辅神通》:“我入之时,汝宜随之,无惮为也。”既入,使至其居所,屋宇严洁,有药囊丹灶,床下悉大还丹。[11]450
  三、同类比较
  “同类比较”就是乾嘉学派主张的归纳推理的方法,广泛搜集例证,从中归纳词义。
  间生:谓圣贤或佛神等非寻常人的出世。
  《全唐五代小说·宁茵》(出《传奇》):寅曰:“老兄大妄,殊不知根本。且斑氏出自斗谷于菟,有文斑之像,因以命氏。远祖固、婕妤,好词章,大有称于汉朝,及皆有传于史。其后英杰间生,蝉联不绝。后汉有班超投笔从戎,相者曰:‘君当封侯万里外。’超诘之,曰:‘君燕颔虎头,飞而食肉万里,公侯相也。’后果守玉门关,封定远侯。”
  唐代小说中虽不多见,但是其它体裁典籍中不乏其例。
  (1)自如来现世,随机立教,菩萨间生,据病指药。 (唐《禅源诠序》《禅源诸诠集都序》)
  (2)余见僧繇性希奇,巧妙间生梁朝时。(《寒山诗校注》)
  (3)田先生,实衡之攸民,间世所出,天然真气,生而知道,醇孝养亲,得混朴自然之理,言貌不饰,裘褐垢弊。……自始及今,未有称述,黄承其阙,序以赞云:“灵根独秀,真人间生。仙非积学,道乃天成。”(唐·李冲昭《南岳小录·田先生写真赞》)
  (4)上以晏间生秀妙,引宴于内殿,纵六宫观看。贵妃坐晏于膝上,亲为画眉总草髻。宫中人投果遗花者不可胜数也。寻拜晏秘书省正字。(唐·郑綮《开天传信记》)
  (5)今治为国除残去害,天借贼机,官军不振,赖中丞异代间生,夷凶翦暴。心贯白日,功高一时。请回洽官爵,并与中丞。(唐·赵元一《奉天录》卷3)
  (6)先祝帝德,然后说元勋梁王之功业曰:“我元勋梁王,五百年间生之

贤。(《太平广记》卷252《俳优人》出《玉堂闲话》)
  (7)说唐僖宗时,处士孙位曾于应天寺门左壁上画天王一座,三十余年无有敌者。后景焕偶画右壁天王以对之,渤海、草书僧梦龟各复书歌行一篇,被号为应天三绝。”歌行今亦录附曰:‘…谁知未满三十载,或有异人来间生…。’“(《太平广记》卷214《应天三绝》出《野人闲话》)
  (8)伏惟相公乘时间生,略不世出,光辅兴运,致于冢宰。(《全唐文》卷409 崔佑甫《上宰相笺》)
  (9)或禀间生之瑞,出则惊人;或怀希代之珍,来皆动众。(《全唐文》卷482《贡举人见于含元殿赋》)
  (10)诸佛出世,惟一大事。天台教源,与佛同意,赫赫大师,开示奥秘。载宏要道,安住圆位。白日丽天,天下文明大师出现,国土化城。无生而生,生化两冥。薪尽火灭,山空道行。五世之后,间生上德。微言在兹,德音允塞。(《全唐文》卷520《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并序)》)
  (11)坤珍阐瑞,运符五百间生贤。(《全宋词》(第六册)吴叔虎《水调歌头》)
  上古形容圣贤之难得,有多个俗语。《战国策·齐策三》:“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韩非子·难势》:“且夫尧、舜 、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随踵而生也。” 《吕氏春秋·观世篇》:“千里而有一士是比肩也,累世而有一圣是继踵也。”《拾遗记·周灵王》附南朝梁萧绮录:“ 孟子云:‘千年一圣,谓之连步。’”齐治平校注:“此语不见今《孟子》七篇中……。”《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注引《孟子》:“千年一圣,五百年一贤,圣贤未出,其中有命世者。” 用“间生”来“形容圣贤之难得”大概在汉代,《论衡》:“又言以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其意以为天欲平治天下,当以五百年之间生圣王也。”“间生”本指圣贤的出现。中古用于其它的杰出人物,如菩萨、神仙、真人等的出世,唐代以后则进一步扩大到用于普通人的出生。
  四、追根探源
  有些词虽然通过排比推理,可以得知词义,但是为了证明词义的可靠与正确,最好能分析词义的演变途径。
  褦襶:“呆”的意思。
  王锳《唐宋笔记语辞汇释·语辞备考录》载“褦襶”条:《西溪丛语》卷下:“程晓《三伏》诗云:‘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据《炙毂子》云:‘褦襶,笠子也。’《集韵》褦音奈,襶音戴,二字不晓事也。”
  今按:王云路《中古汉语语词例释》《汉语大词典》等释“褦襶”为“呆傻”。“褦襶”是个使用较广的联绵词,联绵词的特点是字无定形故又可写作“怠疑”、“哀骀”、“骀騃”、“佁儗”、“贷騃”、“暧曃”、“叆叇”、“輆軩”“台孩”等。
  先为之探源:“褦襶”字可作“怠疑”,迟疑不前也。《庄子·山木》:“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郭象注:“无所趣也。”刘文典《补正》引王念孙曰:“怠疑即佁儗。”又引林云铭注:“怠疑,不急趋赴也。”
  或作“诶诒”,《大词典》释为:神魂不宁而呓语。一说懈倦貌。《庄子·达生》:“公反,诶诒为病,数日不出。”司马云:“懈倦貌”。李云:“诶诒,失魂魄也。”一说白痴。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谓白痴为诶诒,俗作呆呆。”
  或作“佁儗”,停滞不前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骧以孱颜。”颜师古注:“张揖曰:‘佁儗,不前也。’师古曰:‘佁音丑吏反,儗音鱼吏反。佁儗又音态碍。’“ 唐杜甫《封西岳赋》:“而千乘万骑,已蠖略佁儗,屈矫陆离,惟君所之。”欧阳修《谢进士及第启》:“流离末路,佁儗后尘。”由“停滞不前”引申出“傻呆”义。《集韵》十二蟹:“佁,佁儗,痴皃。”   或作“懛呆”,失态貌。《广韵》十六咍“懛,懛呆,失态貌。”
  或作“骀騃”,马不进也。《集韵》十二蟹“骀,骀騃,马不进。”
  或作“褦襶”,愚蠢无能;不懂事。此词清人笔记考释甚多,可见是个流传很广的词语。
  这些词是同源的,读音很相近,“不前”、“迟疑”“懈倦”意义也相关。这些词语是描饰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表现出是一种消极的意义:迟疑、疲倦、不明慧等。元代以降,或作“台孩”“胎孩”“抬颏”,常见于戏曲。

《元语言词典》已论,此不赘言。
  叩头:意犹“饶命”。
  (1)竖曰:“适下坡时,狐变为妇人,遽来追我。我惊且走。狐又疾行,遂为所及。因倒且损。吾恐魅之为怪,强起击之。妇人口但哀祈,反谓我为狐。屡云:‘叩头野狐,叩头野狐。’吾以其不自知,因与痛手,故免其祸。”田氏子曰:“汝无击人,妄谓狐耶?”竖曰:“吾虽苦击之,终不改妇人状耳!”田氏子曰:“汝必误损他人,且入户。” (《全唐五代小说·田氏子》出《纪闻》)
  (2)(虎)俄奋迅阚吼而愧其恩。自后掷麋、鹿、狐、兔于庭,日无缺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妪乃被村胥诃捕。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妪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曰:“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死人来也。”(《太平广记》卷251《刘禹锡》出《嘉话录》)
  (3)令史哀悼,为之殡敛,并备纸笔。十五日,善得病,唯云叩头,未旬日而死。(《太平广记》卷119《魏辉俊》出《还冤记》)
  (4)(崔)器病脚肿,月余渐亟。瞑目即见达奚珣,但口称:“叩头大尹,不自由。”左右问之,良久答曰:“达奚尹诉冤,我求之如此。”经三月。不止而死。(《太平广记》卷122《达奚珣》出《谭宾录》)
  (5)(万国俊)后从台出,至天津桥南,有鬼满路,遮截马足,不得前进。口云:“叩头缓我。”连声忍痛,俄而据鞍,舌长数尺,遍身青肿。舆至宅,夜半而卒。(《太平广记》卷126《万国俊》)
  “叩头”之所以有“求饶”义,缘于言语与动作之间的转换。现代汉语中犹见:如“再见”,是临别套语,用于分手时表示希望再见面。由于“再见”经常在告别分手时使用,渐渐有了“告别”义。
  同理,“叩头”这个动作的目的常常是求饶,请求原谅,请求免罪。如《文选》卷54陆士衡《五等诸侯论》:“上怒曰:‘桓谭非法,将去斩之。’谭叩头流血,乃贳。”《北齐书》卷34《杨愔传》:“大军南攻邺,历杨宽村,宽于马前叩头请罪。”[12]455动作的隐含义是“请罪”,即请求饶恕。 随着词义发展,“叩头”渐渐有了言语“求饶”“饶命”义。
  词义考释是个复杂过程,有时仅凭某个方法是不够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需要两种或以上的方法求证,从语法、音韵、出土文物、方言等多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王云路.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27.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97.
  [3][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四版.台北:世界书局,1988.
  [4]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083.
  [5]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077.
  [6]李昉,吕文仲,赵邻几,等.中部民(太平广记 卷286)[o].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版.
  [7]李昉,吕文仲,赵邻几,等.宣室志(太平广记 卷339)[o].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版.
  [8]项楚,郑阿财.新世纪敦煌学论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3:507.
  [9]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449.
  [10]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457.
  [11]李昉,吕文仲,赵邻几,等.辅神通(太平广记 卷72)[o].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版.
  [12]李百药.杨愔传(北齐书 卷34)[o].唐贞观十年成书.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唐代 方法论 金文 方法论 殷墟书契考释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唐代比部职掌的转变及其原因试析
    唐代大酉甫再探
    论唐代河西、陇右、朔方三节度使的军事地位…
    唐代宗室食实封问题研究
    诗石联姻:唐代园石的诗学阐释
    唐代之前“敬老”文化的发展及其法制化进程
    唐代“两税法”新探
    我的作文教学笔记的技巧和价值分析
    小学生如何做好“我的摘录笔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