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构想与举措
[摘要]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改革与发展中坚持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形成了自己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取向的构想、实现路径并付诸行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践取向首先是指小学教师培养必须面向并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公平是我国师范生培养突出的时代内涵,必须在师范生教育的内容与实习的方式上将教育公平放在重要位置上;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情境研究应当成为师范生的专业生活方式;最后,与小学建立合作共同体则是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
  
  长期以来,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基础教育一线均已形成共识,但实际上,人们对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取向”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改革与发展中坚持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路径及目标定位,形成了自己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取向的构想,并付诸行动,取得了社会所期待的实效,铸造出自己鲜明的特色。
  
  一、价值追求:实践取向的教育哲学
    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首先是深刻理解并紧紧把握当代小学教育实践的需求,这种需求根植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要求,根植于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根植于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两大问题的解决。这是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它的教育哲学。
  同时,小学教师实践包含着道德与艺术、思想与情感、理论与活动。它不能理解为技术活动和简单的实际操作,不只是专业实践、技术操作,也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wWw.11665.COM教师的实践是一个道德活动,是一个充满情感与创造的艺术事业。我们需要强调,“小学教师的教育爱之情感不同于母爱,它是在教育环境、教学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体现着人类特有的一种无私、深沉、持久的理智之情、事业之爱,凝结着教师对教育理想的憧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奉献。现代教师发展的理论认为,教师发展不仅是理性的成长,而且还包含着情感的丰富与深化”【1]。我们从生动的历史现实的高度,重视感性的人的活动,抓住直接使现实事物发生改变这一实践的最显著特点,积极探索教师发展的新路径。
  最后,教师是一种专业,我们对专业的理解不是简单地增加授课门类和时数,而是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突出的实践性质。这也是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把目光从十几年不变的课程转向生动鲜活的小学教育实践。对此,我们从英国著名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关于知识的论述中得到启发。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隐性知识)则用来指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也就是说,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语言方式在组织内和组织间传递的知识,主要存在于著述、研究报告、计算机系统等。隐性知识则是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不可用言语来解释的,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隐性知识是智慧的结晶、创新的原动力,具有异质性和领先性,且难以模仿和不可交易,符合核心能力的关键特征。“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
  教师职业蕴含着大量的不断增长的隐性知识。在教师教学专业领域中,一方面所有教师的成长有着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每位教师各自又都是独立的,拥有自己独特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特性、认知风格、成长节奏和由这些要素经过独特组合而形成的隐性知识结构。把握这些教师专业的隐性知识,对师范生来说,实践教学是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强调人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重视师范生个体的独有才能和心理差异以及其专业实践情感体验乃至无意识潜能对于理智认识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另外,人们已经认识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非静止不变,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而实现转化的唯一途径还是实践。传统意义上的实践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具体操作的职业技能,板书、钢笔字、上课技术,为工具性的事物所束缚。对实践的操作化理解与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取向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取向首先是教师教育哲学的转向,即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对基础教育实践的关注,这种关注包含着回应基础教育实践的需求,包含着将师范生的培养结合鲜活的教学教育情境,包含着师范生应有的可能,更包含着要培养和锻炼师范生能在未来的实践岗位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隐性知识,积累实践智慧,并努力把隐性知识再转变为公共知识,可持续地为自己和同伴的专业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总而言之,面向我国小学教育实践需要,是我国师范生培养应有的价值追求。
  
  二、教育公平:实践取向的时代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教育公平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理念,也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是教育公平理念的实践者,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教育不但启迪人的心智、锻炼人的品格、完善人的心性,还在消除社会上的不平等、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的实现,教师是关键。
  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和世俗观念的影响, “教育公平”停留在冠冕堂皇的口号上。不少小学,特别是优质小学,在小学入学考试中不但挑学生,而且挑家长:挑家长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能否“捐资助学”等,使儿童还没入学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所以,教育公平应当是教师教育的哲学与实践追求。我们认为:在小学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公平教育的理念,培养未来小学教师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使其将来走到教育岗位后能够重视学习弱势者或经济弱势者的学习机会,不给儿童差别待遇,公平对待每一位儿童,是一项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
  培养师范生“教育公平”的伦理道德观必须使其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景之中,必须让师范生体味、了解那些远离城市繁华的偏远郊区弱势群体农民的孩子,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他们内心丰富的童话世界,树立爱孩子就要爱天下所有孩子的至高无尚的教育理念和情怀。从国际上看,面向落后地区、面向乡村和偏远地区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的做法。欧美许多国家都已意识到学生实践的单一性所带来的缺憾。例如,在美国中部地区高校开展的教师教育项目中,有三个着重强调了乡村学校教学实习,明确要求要提供学生体验乡村学校教学的机会。其他学校的学生也通过各类合作学校体验类似的教学过程。威奇托州立大学(wichita state university)约40%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体验过乡村学校教学。迈诺特州立大学(minot state university)强调多样化的实习安置,要求学生既要有大规模学校教学的经历也要获得小规模乡村学校的教学体验。匹兹堡州立大学(pittsburg state university)有124位准教师,其中仅有12人不在乡村实习。
  在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都还比较严重。面对我们本土的国情和小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创办十年来始终坚持实践取向的办学理念,先后在市区选择优质小学64所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校在小学教师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全部集中在城里小学实践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学生的教育体验单一,适应性特别是毕业后到农村小学工作的适应性不强,尤其在国家强调“服务农村教育,服务西部教育”以及“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师范生的培养必须将教育公平作为其具有时代特色的内涵。为使学生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将教育实习由原来的6周改为4+6,即四周在乡村,六周在城区优质校。与此同时,首次启动了“面向小学、远郊区县教育实践工程”,其主旨是要强调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广泛性”表现在学生的实践不仅在城市优质小学,还要在远郊区县农村小学;不仅要有教育信念与责任的体验,也要有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不仅主教一门课,还要兼通其他;不仅要有教学实践,还要有班级管理与家长交流的体验。 “多样性”表现在学校组织的实践与学生个体实践结合,课程学习的实践与课下社团活动实践,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学科性实践以及学校活动型实践相结合,教育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层次性”表现在教育见习,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教育实习,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教育研习,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我们制定以上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未来教师岗位上不但是个教书者还是教育公平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实现社会的教育公平做出自己切实的努力。

  三、情境研究:实践取向的生活方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将所培养教师的类型分为“技术型”和“专家型”两种。“技术型”教师的培养即传统的学科知识加教育理论的教学模式,所关注的是对未来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培训。 “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则完全不同,它的专业化程度是通过“实践性知识”予以体现的。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案例性、综合性、隐蔽、个体性等特点,因此,这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与教学经验,注重教师的自主成长。教师要像医生一样思考,在情境性和案例性的教学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批判和决策,使实践明晰化,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从而能够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这样一种置身于情境之中的研究就应当成为师范生的专业生活方式。这与一般的反思不同,因为反思不能自足。这里有反思,更有先进理论的滋养,所以才会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  初等教育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但是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主要不是做专业人员的学术研究,而是深入实践,做情境研究。所谓情境研究有三个含义。一是做具体教学目的如何转化为有效教学的研究,“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教育技能,说到底是教师如何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的‘教育形态’的能力”。二是做具体教学中出现问题的研究。三是做学生个性特点的研究。这种情境研究是一种深入实践的情境研究。它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技能型的实践,就在于这个实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心设计的,是富有学术内涵的,而这种实践的设计师或向导往往是大学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是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课题研究一体化模式设计:课程学习一实践(4周)一反思提升一实践(6周)—课题研究,即学生首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同时对下校的任务做出设计后到农村实习(4周,农村),返校后继续上课,其主要内容为教师指导下的交流、反思、提升,在此基础上再次下校实习(6周,城区),返校后形成研究课题,为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其次,根据小学教育综合性的特点,在学生两次下校实践期间,组成多学科教师指导组,与一线小学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实习指导任务,这里,大学教师既是组织管理者,更是学生实践的学术导师。当然,从事这样的实践指导,教师必须始终处于研究的状态。
  
  四、共同体:实践取向的保障
  
  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共同体旨在促进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合作共同体是国际范围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发展在思想与实践上的新探索,是教育专业化、终身化和一体化的新途径,是建立在大学与中小学平等合作基础上的新的教师教育模式。它向实践智慧的增长和儿童的成长,向丰富多彩的理论建设和理论的应用。敞开无限广阔的可能。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和反思性。小学教师教育更是一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面向基础教育一线的实际需求培养,这就要求原来大学独立完成的人才培养过程向大学、小学一线学校共同完成转变。“直面小学,远郊区县教育实践工程”之所以称为“工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工程”的主旨是“大学与小学携手创建长期合作共同体,探索实践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小学教师教育新模式”。该共同体体现的是多元合作、和谐共生的建设思想,是把大学和小学引入一个开放、持续和共同参与、变革、发展的框架中,通过建设共同体促进双方文化的互动、融合、优势互补,实现大学和小学的共同提升。这—合作共同体建设基本途径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以服务求支持一从一线小学教师培训入手  小学对大学是一种“仰视”“敬而远之”的态度。实现大学与小学的合作,大学首先必须俯下身,放下架子,真心实意地为小学服务,而大学对小学服务的优势和切入点为教师培训。这里,培训的有效情和针对性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决定了目前小学一线教师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小学一线教师在思索“该怎么教”问题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学科理论功底的缺陷是实施新课改的一大障碍。为此,我院在实践中探索创立了“实践取向,贴近学科”“真情境一小问题——高观点”的培训模式。该模式要求培训者深入到小学的各个学科教学领域,从教师面对的真实的教育情境出发,从存在于真实课堂情境的小问题人手,引导教师联系相关理论,重新审视自己面对的司空见惯的各类教育问题,重新理解教育、理解学生、理解课程、理解学科,然后再回到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在这样一个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培训模式受到小学一线的普遍认可,越来越多的小学纷纷提出与我院继续合作的意向。
  (二)基地校建设—_促进小学学校整体发展
  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结合,实现小学学校特色品牌的形成,既是每一位校长办学的价值追求,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为此,在“送培下校”的基础上,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北京精心建设了11所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校。基地校建设的主旨是大学对小学的服务从教师培训提升到学校建设的层面,包括学校发展整体思路、核心竞争力、特色品牌的形成、学校管理、具体实施步骤等。经过五年的建设已初见成效,2008年该区36所小学有3项获得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政府奖),3项全部被基地校获得。除此以外,基地校还出版了6部学校建设丛书,在北京市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形成合作共同体——实现大学与小学的共赢
  大学与小学合作的共同体以教师培训、基地校建设为基础,坚持大学与小学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成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体,职前小学教师培养的基地,大学教师教育研究的实验校。大学教师、学生在小学一线教育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智慧,反哺大学里的教师教育,改进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实现了大学与小学的共赢。2009年学院的本科生培养分别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合作共同体建设获得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并首批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
  大学和小学建设合作共同体是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一种保障,也反映了当代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大学和中小学、大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师范生和小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实现共同发展。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王智秋 [标签: 小学教师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艺术的探讨
    从生命教育观照生物学教学
    对小学教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几点思考
    数学教学中注重情境教学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在自主推荐课中的主导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作文的写作
    对小学数学考试评价的几点看法
    浅谈初中思品教学中教师怎样贯彻新课标精神
    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几点策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