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马克思生产劳动问题浅析
摘 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在被重商主义学者关注后逐渐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商品经济条件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角度分别对生产劳动进行考察,在得出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劳动的一般规律后,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研究,指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不是由劳动所得的物质形态决定,而是由劳动所赖以实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关键词:马克思;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物质劳动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37-02
  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的历史沿革
  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最早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给予关注的是欧洲重商主义者。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初见端倪,商业资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在此社会经济结构下,重商主义者开始宣扬商业领域劳动,并认为只有商业劳动,才是能够增加国民财富的生产劳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劳动的研究从商业部门逐渐转向实际生产部门。重农主义者在看到农业劳动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后,提出了否认重商主义关于货币是财富的说法。他们认为货币作为一种流通手段,离开流通不与其他财富交换就无法促进国家财富的再生产,对外贸易活动也仅是用一种有出售价值的产品去交换另一种产品而已。只有农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劳动,因为真正的财富是从土地里生产出来的,工业劳动只是对农业原料进行加工的农业附属品。Www.11665.CoM
  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将国民财富增长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问题。他认为能够生产利润,并与资本直接进行交换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只与收入发生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他说:“制造业工人的工资,虽由雇主垫付,但事实上雇主毫无所费。制造业工人把劳动投在物上,物的价值便增加。这样增加的价值,通常可以补还工资的价值,并提供利润。……家仆的维持费,确是不能回收的”[1]303这一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利润的动机,对此,马克思曾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斯密又指出:“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实现在特殊商品或可卖商品上,……不会随生随灭。……家仆的劳动,随生随灭,要把它的价值保存起来,……是很困难的”[1]304。这一表述不难看出斯密把能够生产出物质产品的劳动看作生产劳动,将劳动成果的物质形态作为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标准。在用斯密的两种标准分析生产劳动问题时,矛盾就出现了。例如独立的小生产者的劳动,按照第一种标准,属于非生产劳动,因为独立小生产者的劳动不与资本发生交换,按照第二种标准,属于生产劳动,因为这种劳动可以生产出物质产品。对此,马克思批评“亚当·斯密对一切问题的见解都具有二重性,他在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时给生产劳动所下的定义也是如此。”[2]
  二、马克思对生产劳动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的成熟理论。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劳动是一个多层次的范畴,于是他分别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进行了考察。
  从自然属性的角度看,生产劳动是人类使用劳动工具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使用价值的活动,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从社会属性的角度,马克思从商品经济条件和资本主义条件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也必须是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的社会劳动。在此对生产劳动的考察加入了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的社会规定性,将生产劳动的自然属性包含在创造价值的社会规定性中。商品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统一,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劳动,因此只有当劳动成果投放市场经过交换,产品转化为商品,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后,劳动成果才具有价值,凝结在商品上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反之,某种劳动成果虽具有一定的有用性(使用价值),但在市场中不能完成交换,不能实现价值,那么这个劳动成果就仅仅是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生产这个产品的劳动也不是生产劳动。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物质产品都能够实现价值,因此并不是所有物

生产领域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可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不在于劳动成果是物质产品还是非物质产品,而在于劳动成果可以将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可以实现价值。因此,对于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等类型的非物质生产劳动,虽然没有物质形态的劳动成果,但具有有用性,能够在商品经济中通过交换实现价值,能够创造价值,因而就是生产劳动。
  有相当长的时间,苏联及我国部分学者认为生产劳动仅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不是生产劳动,并引用马克思的以下论述作为依据:“如果整个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3]据此说明从劳动过程本身来看,只有以物质产品为结果的劳动才是生产的。事实上,马克思这一表述所要说明的是生产劳动的自然属性,即生产劳动的目的是生产各种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并非强调产品的物质形态。学者们的观点显然是对马克思的误读。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考察生产劳动是对生产劳动的一般规定,具有普适性,但不足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于是,马克思专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进行分析。他指出:“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3]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对生产劳动的考察就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劳动是使用价值、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共同生产的劳动,因此,只有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并给资本家带来“剩余”时,劳动才算是生产劳动。可以说,在资本主义体系内,生产劳动就是直接与资本相交换,能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就是与收入相交换,不能带来新增价值的劳动。“这里判别生产劳动的关键是“量”而不是“质”[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所决定了那些仅仅生产使用价值或价值,却生产不出剩余价值的劳动不再被看作生产劳动。于是,生产劳动的概念被缩小了。  通过分析,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定义“并不是由劳动的物质性质生出,而是由劳动借以实现一定的社会形式,即社会生产关系生出”。“劳动的物质性质,从而劳动产品的物质性质,就它本身来说,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个区别无关。”[5]生产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劳动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所具有的社会规定性,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性质相联系的。同一劳动由于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
  三、深入认识生产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生产四种生产形式。物质生产中交织着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生产中也交织着物质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6]在社会生产的整体运行过程中,四种生产形式“不是分别孤立存在和展开的,而是处于互为基础和前提、相互渗透和映射、相互交织和贯通、相互制约和转化、相互为己为它的内在融合的普遍相互作用之中。”“这四种生产形式具有内在融合的复杂统一性关系。”[7]
  马克思囿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以及时代的客观限制,在研究生产劳动时主要考察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但并没有否定非物质领域的劳动。随着我国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体力劳动越来越多地被脑力劳动取代,大量非物质领域的劳动逐步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构成了不同于农业、工业的第三产业。这些劳动虽然不参与物质生产但却无时无刻不服务于物质生产,并与工业、农业共同构成了我国经济生产的全部。
  生产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下有不同的含义。根据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原理和方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应由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无论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凡是符合这个目的,能创造出财富,能直接或间接地生产出满

足人民需要的产品,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在此,生产劳动的概念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在内的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劳动领域。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2.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5.
  [4]谢富胜.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j].经济评论,2003,(2).
  [5]王成稼.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4,(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7]邬.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生产”理论的复杂性特征——对机械唯物史观的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马克思 问题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评估思想
    威廉·沃尔弗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初期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个人理论
    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多元互动演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儒学复兴的可能与路…
    马克思“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概念探析
    行政伦理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向度
    马克思财富观探微
    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