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论高校学报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
发展是高校学报在期刊发展中确立自身优势的客观要求。为了解决影响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需要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在国家教育部、新闻出版署等层面联合推进高校学报特色化工程, 在期刊刊号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学报管理体制改革、学报评价体系和职称、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联动的制度创新。在顶层设计基础上, 各基层高校学报要积极发挥能动性、创造性, 理顺各种关系, 采取多种形式, 努力缔造学报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 实现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报; 特色发展; 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4-0103-08
  特色是个性化的体现, 高校学报的特色是刊物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的体现。故高校学报特色发展通常被看成各高校学报自身考虑的问题, 与顶层设计即“上面”的考虑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实际情况是, 高校学报在考虑特色发展的时候, 往往遇到一些体制上的障碍。[1]没有顶层的、通盘的政策设计和体制机制支持, 这些问题就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 以致特色发展的空间有限,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有的一些自发的特色发展个案, 由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甚至让人怀疑高校学报特色发展的必要性。①鉴此, 本文提出高校学报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 并就顶层设计的内容和实施策略、在顶层设计的条件下基层学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一、特色发展的内涵及顶层设计趋势
  特色发展是个体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WwW.11665.coM没有特色就没有差异或区别, 就没有独特的风格、形式和优势, 也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邹韬奋先生说: “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 发展更没有希望了”。[2]304高校学报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也必须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国家教育部在2002 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 明确要求各高校学报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支持高校学报“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 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3]
  (一)特色发展的内涵与着力点
  高校学报特色发展在内涵上可以概括为四性, 即理论创新性、知识传导性、信息综合性和现实实用性。具体表现为以体现高校文理学科优势为主体的专业特色; 以地方历史和著名人物及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征研究为主体的地域特色; 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某特定行业运行研究为指向的行业特色; 还有知识界长于理论争鸣形成的思辨特色、进行答疑解惑形成的教育特色等。
  专业特色是高等学校的优势, 也是高校学报的优势。如果说学报所持的地域特色、行业特色、思辨特色、甚至教育特色等与社会上其他期刊相互交叉、难分仲伯, 那么, 由于依托专业门类齐全的高等学校和专业分工细致、数量庞大的专家学者群体, 专业特色成为高校学报明显优于社会上其他期刊的重要特征, 它能够集中体现理论创新性、知识传导性、信息综合性和现实实用性, 构成高校文理科学报特色发展的着力点。
  一直以来, 高校学报, 尤其是综合类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围绕这些特色内容, 结合本校实际和优势, 进行了各种探索。2003年教育部推行“名刊工程”, 并积极倡导不能进名刊的学报, 就努力创名栏。于是, 一些基层学报千方百计创办特色栏目, 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刊路径。有的依托高校的重点学科或支柱性学科, 重点展示和传播重点学科取得的科研成果, 以形成学报的精品栏目和品牌栏目; [4]有的则从地方人文特色或从古人那里挖掘出某种专题进行研究 [5], 如安阳师范学院的甲骨学研究和殷商史研究、吉首大学的沈从文研究、湖南理工学院的屈原研究、九江学院的陶渊明研究等。 还有的实行校际横向联合, 把专业相对集中的稿件汇集到其中一家刊物中去, 形成专业化期刊或栏目。如17家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学报联合推出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 已于2011年3月在中国知网平台正式运行。[6]还有山西省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天津成人高校联合学报、南开学报和南京大学学报共同推出的当代西方研究栏目等。[7]这些特色发展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学报千刊一面的现象。

 (二)特色发展的瓶颈与顶层设计趋势
  目前, 高校学报在探索特色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体制机制上的瓶颈, 特色发展的一些思路与学报的办刊宗旨、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矛盾或不适应, 主要表现为专业化设想与专业综合兼顾要求的矛盾; 专业办刊与一校一刊等管理体制的矛盾; 特色栏目与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的矛盾; 高校办刊体制与期刊体制改革发展要求的矛盾; 联合办刊与学报单位所有制的矛盾等。由于这些矛盾不是依靠学校自身力量能够解决的, “无论是主办单位还是办刊人, 在改变学报性质和结构方面很难有所作为”[1], 因此, 对学报特色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将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和趋势。 
  1. 专业化设想与专业综合兼顾要求的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中心通过对2007年至2009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分析, 说明“无论是专业研究的深度、广度、持续度, 专业性期刊都比综合性期刊有优势。从期刊的分众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看, 大多数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专业化、特色化。”[8]编辑学专家、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 执行主编朱剑认为, 国际上学术期刊中专业性期刊数量相对较大, 因而在我国专业性期刊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主张改变高校学报综合性期刊一统天下的局面, 推行以专业性期刊为主的专业化办刊模式。[1]另一方面, 不少专业人士从综合兼顾高校多学科多专业的需求出发, 坚持保留或部分保留高校学报的综合特征。著名编辑学家张积玉教授认为, 高校的专业性社科期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必要性, 综合类社科期刊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办刊优势和继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发展的充分理由。[9] 可见, 学报专业化的设想与专业综合兼顾要求是存在矛盾的, 这直接涉及到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和管理体制, 而对学报办刊宗旨和管理体制进行反思和改进, 不是一校一刊所能为的, 而需要整体的、顶层的设计。 一校一刊、一号一刊体制的矛盾
  1998年2月13日新闻出版署《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一所高校准办一种正式的综合性学报的体制。参见: 新闻出版署《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新出期[1998]109号)。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99/306007199907.html此通知虽在2011年3月1日被废止, 一校一刊的格局则已经形成。之后, 《关于严格期刊刊号管理问题的通知》更加明确规定一号一刊, 每期期刊只准许出版一种版本, 不得使用一个期刊刊号出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期刊, 也不得使用一个期刊刊号出版期刊的不同版本。参见: 新闻出版署《关于严格期刊刊号管理问题的通知》(新出报刊〔1999〕1114号)[n].国务院公报,2000(7):44.此通知也在2008年11月24日被废止, 但是这些严格的规定丝毫没有放松。 由于刊号资源在我国是被严格控制的, 一些高校在寻求专业化办刊过程中遭遇到了国家刊号管理的制约, 而如果把仅有的一个刊号改为一本专业期刊, 又会遇到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强烈反对。于是, 有些高校不得不采取一些变通的方式, 有的采取以书代刊的方式其实变相出版期刊也是违规的, 参见新闻出版署. 关于严格期刊刊号管理问题的通知(新出报刊〔1999〕1114号)。, 集中发表专业论文; 有些刊物包括个别高校的教研单位或办刊机构采取私下购买刊号即每年交一定的管理费或租金给刊号所有者的途径来办刊; 也有的采取一方出刊号、一方出钱合作办刊的模式[10]; 有的则是在香港或海外注册报刊社, 在国内编辑, 不仅解决了刊号难的问题, 还提高了发表论文的计分系数, 因有些高校在海外刊物发表论文的计分系数高于国内刊物一倍以上。要解决刊号的制约问题, 以推进高校学报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就迫切需要顶层的即国家新闻出版署层面的刊号管理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化办刊与一校一刊、一号一刊等管理体制机制的矛盾。
  3. 特色栏目与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的矛盾
  目前有些高校学报开设的特色栏目与本校优势学科不沾边, 如屈原研究、殷商史研究, 是以历史、地域特色开创的栏目, 在一本综合性的高校学报中出现, 虽是一个特色亮点, 但是无法解决综合性学报固有的问题; 有的即使突出了本校一到两个优势学科, 但是, 对于一所优势学科较多的综合大学来说, 这种特色的体现也只能是捉襟见肘。还有的特色栏目, 缺

乏研究力量的支撑, 稿源缺乏, 难免虎头蛇尾, 缺乏可持续性, 这类特色栏目与传统栏目的结构性矛盾突显, 并不能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因此, 有人认为, 争创“名栏”其实是一个暂解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11] 目前高校学报特色发展的路向仍显得迷茫, 有些办了几十年刊的学报主编、编辑也感到无所适从。高校学报的特色如何与高校的特色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学报的特色发展与高校优势学科的发展如何做到相辅相成, 这是一个各方面都在探索的难题, 尤其需要上层的综合考量, 这是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 高校办刊体制与期刊体制改革要求的矛盾
  2011年国家推出报刊出版体制改革, 高校学报因情况特殊暂未纳入改革范围。目前高校学报“行政式”的办刊管理体制不仅使刊物缺乏活力, 而且还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学术月刊》常务副主编夏锦乾指出, 从当前中国学术期刊的分布看, 它们主要是作为高校、社科院以及社科联(包括各种学会)的机关刊物而存在的, 许多主管单位因此常常简单地将它们作为一个行政部门来管理, 用行政指令来解决学术生产中的问题, 严重违背学术生产的规律。参见: 夏锦乾. 探索中国学术期刊的当代理念[eb/ol].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2011-11-20)[2012-02-16] http://cssci.nju.edu.cn/news_show.asp?articleid=366. 有人批评学报已沦落为本单位教研人员一种发稿的“福利”[12], 或“学术自留地”, 为大量质量低劣的“关系稿”、学术不端的“抄袭稿”提供了栖身之地。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还因此主张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13]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研发了一套r o s t 反剽窃系统, 他说: “经过50万篇论文的抽样发现, 这个(指老师的论文抄袭)量非常大, 抄袭的人非常多, 严重抄袭的人非常多。这就是说, 如果都揭露出来, 会不亚于一场政治运动。”参见: 凌冰.对话“反剽窃”软件开发者、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如果都揭出来不亚于一场政治运动[j]. 中国新闻周刊,2009(21):67-68.因此, 有人提出学术期刊必须适应期刊体制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按照科研机构来管理学报, 主张学报或学术期刊去行政化, 甚至主张学术期刊也要接受市场调节[14], 高校学报是否需要按照科研机构来管理?是否需要市场调节?高校学报究竟为谁办刊?办刊给谁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高校学报严重缺乏读者意识。根据“平台论”、“窗口论”、“培养学术新人论”的观点, 高校学报其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作者办刊, 极端地说主要是为教师评职称、研究生拿学位的需要办刊。这也是高校学报论文研究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而市场意识是把读者放在第一位, 为读者办刊、办刊给读者看本应是刊物的天职, 这一点似乎被高校学报办刊宗旨的设计人忽略了。“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 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5]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这个定位全是站在作者的角度的, 看不到为读者办刊的涵义。高校学报如何走出“供养式”的困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该怎样兼顾?报刊出版体制改革何时、以何种方式深入到高校学报系统, 高校学报特色发展与期刊体制改革如何互动?这仍然期待顶层设计。
  5. 联合办刊与学报单位所有制的矛盾 色发展, 目前一些高校学报纷纷寻求联合办刊的途径, 创办系列专业化期刊, 在统筹兼顾高校多专业的发展、实现学报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满足专业读者的需求、提高刊物质量和发行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 由于高校学报单位所有制的制约, 联合办刊仍然存在诸多的困难, 在经费、人员安排方面仍然存在可持续支持的问题, 期刊还局限在网络刊物的层面, 纸质联合办刊还难以实现。高校学报究竟如何处理学报单位所有制及由此制约的外延式、联合发展的问题?如何建立健全有利于开展横向联合、适合特色化发展的高校学报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学报单位所有制的设计、内部管理机制中受高校学报体制牵制的因素如何解决?以及期刊评价体系和高校学报评估体系如何建立与完善等, 这些绝不是单位自身力所能及的, 顶层设计将成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报目前困境和特色发展一种趋势和需求。
  二、顶层设计的内容和实施策略
  依据上述高校学报特色发展与顶层设计的相关性, 我建议在国家教育部、

新闻出版署等层面联合推进高校学报特色化工程, 在期刊刊号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学报管理体制改革、学报工作评估和期刊评价体系改革、职称、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顶层的、联动的制度设计和创新。
  (一)联合推进学报特色化工程
  教育部在推行“名刊工程”之后, 接着开展的“名栏工程”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学报的特色发展。然而, 如上所述, 由于体制机制的瓶颈, 无论是名刊工程还是名栏工程, 基本上都停留在封闭式的、层次比较低的自我探索阶段, 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综合性学报学科大拼盘、 论题内容重复、 学术含量偏低、 以自我服务为主、 淡化“读者取向”、 发行量偏少、 缺乏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活力等固有问题。因此需要在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
  实施高校学报特色化工程, 目的在于在国家层面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 推动高校学报管理体制改革, 并带动期刊刊号管理体制、学报工作评估和期刊评价体系、职称、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使高校学报的特色与高校的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高校学报特色发展与高校优势学科发展的相辅相成, 使高校学报成为学科原创性研究与前沿理论研究的平台, 成为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科研成果的载体, 形成高校学报独特的期刊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高校学报特色化工程的策略上, 要把握重点、攻克难点。重点在于顶层制度设计, 难点在于高层管理部门及基层单位的协调。因此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期刊发展的成功经验, 进行科学的体制机制设计, 有序推进高校学报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多部门联动方可推进管理体制创新的事项, 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 成立多部门参与的高校学报特色化工程领导小组, 进行统筹规划, 顶层设计, 分工负责, 协同行动。并采取宏观整合、形式多样、分类实施、分步推进的特色化策略。
  (二)期刊刊号管理体制改革
  在探索高校学报特色发展的过程中, 专业化办刊是业内考虑得最多的一种特色发展形式。而解决专业化办刊与一校一刊、一号一刊等管理机制的矛盾, 有赖于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图书馆issn 中国国家中心等顶层机构合力推行期刊刊号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各省新闻出版局也相应制定与之配套的管理改革方案。改革的内容可重点在放宽期刊主管部门限制和期刊刊号数量管制、期刊名称管制三个方面: 
  1. 放宽期刊主管部门的限制。符合条件的高校内部的专业学会、研究会、研究中心、科研所、专业优势突出的二级学院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 经审查合格, 均应准许取得办刊资格。在美国、日本等国, 直接以高校名义主办学报的不多, 多数由学会、专业研究团体或出版社主办, 而且基本都是分学科、分专业的, 主编或副主编多是聘请该专业领域内有名望的专家担任。[16] 放宽期刊主管部门的限制, 是打破高校综合性学报唱独角戏、走专业化特色化办刊道路的制度保证。
  2. 放宽期刊刊号数量管制, 重点转向质量控制。期刊刊号数量管制体制与目前高校采取大杂烩式的办刊模式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刊号总量控制等数量管制是一种初级管理或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管理方式, 变期刊刊号数量管制为质量控制是今后期刊管理体制机制转型的必然趋势。要提高期刊质量控制的水平, 完善期刊刊号进入或退出机制, 不符合要求的期刊按照规定要求其限期整改, 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则可取消其刊号和办刊资格。
  3. 放宽期刊名称的限制。高校学报一律采取冠名xxxx大学或学院学报的冠名方式, 是不适合刊物特色化发展需要的。应该放宽期刊名称的限制, 由高校学报根据自己的特色发展需要命名。尤其是在高校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综合性学报数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 对高校期刊名称的限制必将失去意义。
  期刊刊号的松绑需要有一个过程, 需要做好期刊管理规范、制度创新等前期准备。策略上可以先进行试点, 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作为扶持高校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政策考虑, 可以有选择地在部属综合高校进行试点, 支持这些高校内部的专业学会、研究会、研究中心、科研所以及专业优势突出的二级学院采取自筹资金、独立自主的管理方式, 创办专业性期刊, 取得经验后再向社会上推广。
  (三)高校学

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期刊特色化发展。高校学报管理体制是由顶层决策而形成的, 即使是学报内部管理体制, 在很多方面也不是个别高校所能自主决定的, 因此, 高校学报管理体制改革期待更高层面的体制设计。现就与高校学报特色发展关系密切的四个方面的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1. 按照科研管理体制推进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学报管理办法把高等学校学报工作定位为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 把学报编辑人员定位为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15]这个定位与行政系列或教辅系列完全不沾边。目前, 一些高校在实际运作中是远离此规定, 将学报工作定位为教辅系列, 并基本按照行政化手段进行管理, 这是需要加以纠正的。当然, 高校学报管理办法的这个定位也有笼统、模糊之处, 应该准确地说, 学报工作是学校科研工作的组成部分, 编辑人员是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建议教育部对此办法进行重新修订, 按照科研管理体制推进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并检查督促各高校的落实情况。 融资体制机制创新。高校学报“供养式”一条腿走路的办刊体制, 既增加了学校的财政负担, 也不利于学报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因而也不利于促进学报优势的发挥和特色的发展。高校学报或期刊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 具体策略上主要可以采取开放式办刊和多渠道办刊两种途径。开放式办刊主要是建立开放式学报投融资体制机制, 准许企业、社会组织等投资学报, 合作管理学报, 成立学报理事会, 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改善学报的内部管理。多渠道办刊主要是发挥高校内部的专业学会、研究会、研究中心、科研所以及专业优势突出的二级学院的办刊潜力, 实行国家经费扶持为主、办刊单位自求发展为辅的办刊模式。
  3. 学报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由于学报肩负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责任, 尤其需要无偿地为短时期内难以体现经济效益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平台, 因此国家对高校学报的政策调控和经费扶持功能还不能减弱, 市场化暂时还不适合高校学报或学术期刊。但是, 应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学报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学报内部管理, 增强办刊的市场意识和读者意识。具体措施上, 在不降低目前高校对学报总体投入的前提下, 制定学报在出版经营、广告运作、人员管理、分配制度等方面引入市场机制的政策和办法, 支持学报的经营性收入用于学报的发展与科研能力建设, 改善学报办公条件, 提高审稿费、稿费标准, 提高编辑人员办刊积极性, 提高学报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4. 集约化联合办刊机制的构建。由于学报特色发展的需要, 一些高校之间正在探索联合办刊的路子, 实行专业分工、刊号共享、人员统筹、经费分担的集约化联合办刊机制。袁贵仁曾提出全国高校统筹考虑, 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 集中力量, 由某一个学校牵头, 依托全国性各专业委员会、学会, 办高校社科学报各专业专刊, 走学报整合之路。[17]实施策略上, 联合办刊首先需要改革和创新学报单位所有制, 可通过将学报编辑部改制为独立的法人单位, 使其具有对外合作、自主发展的能力, 承担独立的法律责任。其二, 鼓励高校学报之间, 以及与科研单位、学术社团通过专业联合, 组成新的期刊联合体或期刊股份集团, 创办特色化期刊。实力强大的期刊股份集团甚至可以申请上市。其三, 还可以鼓励高校期刊向海外扩张, 鼓励高校学报与国外高校或科研单位、学术社团联合办刊, 扩大我国高校期刊在国外的学术影响力。
  (四)学报工作评估和期刊评价体系改革
  学报工作评估和期刊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学报的办刊导向或特色发展。目前高校学报工作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对高校学报工作的评估主要是借助四大期刊评估体系, 即北京大学图书馆等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等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期刊》;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这些评估体系对于提升期刊的发展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从促进高校学报特色发展的角度仍有改革和完善的地方。
  其一, 期刊评估体系在推动高校学报的特色发展方面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例如, 期刊评价指标中

可以增加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评价内容, 鼓励地方高校学报突出地方特色, 为地方发展服务。[18] 
  其二, 期刊评价的标准应该趋于统一。策略上可以将四大期刊评价体系按照文理合并为两个, 或者经过学术公平竞争, 淘汰两个。多种评价体系长期并存, 对于期刊的特色化、良性化发展有害无益。
  其三, 期刊评价指标的局限性还需要采取其他的评估方式进行弥补和替代。例如, 有些短时期内难以体现经济效益、难以成为学术研究热点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时不被人关注、难以发现其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在现有的影响因子等指标上是很难体现出来的。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说: “有些研究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之后才被重视, 才为世人瞩目, 甚者是在别的领域开花结果。”[19] 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说, 为了转引率达标, 我们很难按照学报的定位办成以文史为主的杂志。他还说, 《经济研究》的文章引用率高主要因为经济是大家关心的中心。而《西域研究》的引用率很低, 这能说明这本期刊的学术质量低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王宁认为, 因学科有宽有窄, 引用率在不同的专业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 有些文章的轰动是有背后事件支撑的, 这些并不能成为刊物好坏的因素。引用率虽然显示刊物在大环境中的影响, 但是不能显示出刊物是否受人尊重。参见: 孙琛辉,袁建胜.高校学报成学术垃圾产生地[eb/ol].(2007-10-30)[2012-02-03] http://learning.sohu.com/20071030/n252949285.shtml因此, 单纯依赖现有的期刊评估体系是不够的, 需要采取其他的评估方式进行弥补和替代, 建立健全高校学报工作的评估机制。
  高校系统应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 组成全国性的学报论文评估专家委员会, 建立以优秀论文为导向的高校学报工作评估体系, 引导高校学报多发表具有较高理论或实践价值的、前瞻性、原创性的论文。实施策略上, 可采取专家评估和网上公众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突出对高校论文质量的评估, 发现或推出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级影响力的优秀论文, 并进行公示和接受相关指标的检验。同时, 在此基础上, 以产出的优秀论文数量和质量作为主要的评定依据, 改进优秀期刊、名刊、名栏等评刊活动。
  以优秀论文为导向也是目前已有的各种期刊评估体系改革的方向。期刊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始终与学报的终极产品——论文保持较大的距离, 不能只是作为一种间接反映期刊整体论文水平的工具, 还应该具有初步识别期刊中优秀论文的功能。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学报论文评估成果应当在四大期刊评价指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并依据全年刊发优秀论文的数量和档次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进入四大期刊评估阵容的期刊, 发表优秀论文的数量和档次应该有一个底线, 达不到最低要求的, 即使其它指标符合条件, 也应该暂时退出, 达到要求后可再进入。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期刊评估指标体系, 克服片面性、局限性, 使被索率、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等统计指标与期刊论文的水平更为接近, 克服因人为“技术处理”而失真的漏洞, 为学报和各类期刊论文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改革
  目前高校流行的重发表、轻质量的职称、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也无形捆绑住了高校学报, 在很大程度上高校学报已沦为职称、学位论文的发布工具, 学报创特色的努力也多为一些专业散、质量低的职称、学位论文所拖累。事实上, 以论文是否发表、并且是否在所谓核心类期刊发表作为评定论文质量的方法已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参见: 王晓英.坚持高校学报的特色化之路[j].学习月刊, 2010(12)下半月: 66-67; 俞吾金.文科学术期刊建设之我见[ n].文汇报,2004-12-12; 吴海霞: 地方高校学报市场化发展的定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2-135;杜红琴, 孙俊青.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之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2011(5):130- 134.学报在发展中急切期待在高校职称、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改革方面进行顶层的制度创新, 为学报特色发展腾出空间。
  实施策略上, 首先要在教育部的领导下, 统一建立以论文质量为导向的高校职称、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论文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进行双向匿名式论文评审, 增加代表作的数量, 并实行论文公示, 接受公众

监督和质疑。专家对评审意见负责, 评审通过后, 论文出现问题, 评审专家要负连带责任。职称、学位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载文刊物的层次应仅仅作为一种参考指标, 不应该明确要求发文的数量和载文刊物的层次, 所占权重不宜过大(现在其权重占绝对重要的地位)。其二, 高校职称、学位评定委员会要按照专业界别组成若干专业组, 不宜采用专业大杂烩式、委员混搭的评定方式, 严格禁止评委参与其专业领域之外的论文评定工作。其三, 教研论文、经典的示范式教案、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课题论文、报告或报刊文章, 即便没有发表, 经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属于独立创作的作品, 也可以参加评审, 并且应该在职称、学位论文评价中占有一定的权重。
  三、顶层设计与基层学报能动性的发挥
  顶层设计仍然不能替代基层学报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因为, 特色发展本质上还是属于基层学报份内的事情, 顶层设计有助于排除上层的体制机制障碍, 而具体的特色发展路数、基层内部管理机制、栏目和作者队伍建设、编辑队伍建设等还必须由基层学报探索和落实。限于篇幅, 本文仅就特色发展与基层学报能动性发挥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作一些初步的研究。
  第一, 处理好高校重点学科发展与学报特色创建的关系
  高校重点学科发展是高校学报特色创建的基础, 高校学报在特色发展中必须向高校优势重点学科倾斜, 这已形成共识, 因此,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一方面, 基层学报要立足于展示和传播高校重点学科取得的科研成果,因为这些成果代表着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 反映这些成果既是学报的应尽义务, 也是形成学报精品栏目、实现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4]另一方面, 基层学报可以通过有选择地展示和传播高校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 对一定时期高校重点学科研究的热点、难点及其发展方向起到一定的引领或导向作用。因此, 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有助于实现高校学报特色发展与高校优势重点学科发展的相辅相成。
  在联合办刊的高校, 也存在平衡各高校重点学科发展与学报特色创建的关系问题。发挥各高校重点学科的优势是联合办刊的基础。但在合作院校中, 重点学科也有强有弱, 在组稿上应该倾向论文质量, 不能搞平均分配。重点学科建设资源较弱的高校, 可以借此与重点学科建设资源较强的合作高校展开学习和竞争, 借助实力较强院校实施重点建设的观念体系和制度规范, 促进本校的重点学科建设, 并有效利用合作办刊的平台展示其研究水平, 扩大其学科影响, 争取更多的学科建设资源。
  第二, 处理好特色发展与多学科综合兼顾的关系
  高校的学科门类众多, 在专业性学报发展不足的条件下, 一些冷门的、研究面较窄的、尤其一些新的、交叉学科, 很难找到对口的专业期刊。因此, 在高校学报特色发展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还存在一个处理好特色发展与多学科综合兼顾的问题, 高校学报综合版还需要肩负促进多学科发展的义务。
  要使高校学报综合版脱离“大而全”的尴尬境地, 从根本上来说是抓论文质量。冷门的、研究面较窄的、新的、交叉学科尤其容易脱颖而出, 产生受人注目的优秀论文,因此, 冷门学科不应该受到冷落。一旦形成以优秀论文为导向的高校学报工作评估体系, 在严格的质量管理下, 专业期刊产出优秀论文的概率并不绝对比综合性学报高。尤其是一些需要借助多学科力量开展综合研究、跨学科联合攻关的课题或领域, 综合性学报更能展现出独特的兼容性和魅力。[9]因此, 高校学报工作评估体系在尚未形成以优秀论文为导向的条件下, 国家应该给高校综合学报一个宽松的发展期, 综合辩证地看待目前的期刊评价体系, 不要给综合性学报附加太多难以完成的指标。同时, 高校学报在处理好特色发展与多学科综合兼顾关系时, 也应该持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心态, 不能把兼顾多学科发文当成一种包袱, 而应该从中挖掘提升刊物水平、发现优秀论文的途径和机遇。
  第三, 处理好特色发展与编辑专业化、学者化的关系
  特色发展对编辑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但是特色发展与编辑专业化、学者化需要区别对待, 不应绝对化。对于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期刊, 编辑专业化、学者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而且主编还必须专家化。外行办专业性期刊, 很难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或动态,

也很难处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但是, 即使专业性期刊, 也存在众多的子学科, 因此, 对编辑专业化、主编专家化的要求也是相对的。至于综合性期刊, 编辑专业化学者化作为一种方向提出来是不错的, 如果长期停留在技术编辑、文字编辑的水平上是不利于期刊未来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但在现阶段综合性期刊的编辑应该更注重编辑专业的素养, 还不宜在专业化、学者化方面做硬性的要求。 学报特色发展顶层设计的内容, 远远不止本文论及的这些, 很多关乎学报特色发展的现实问题还远未涉及, 如关于学报的公益性和营业性问题、一般期刊与高校学报的区别和政策处置问题、高校办刊主体或编辑业务市场化改革问题、学报价值链的形成渠道和社会认可问题、高校学报的单位定性和编辑的职业定性问题等。而且, 随着学报特色化实践的发展, 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的内容也将日益丰富, 高校学报也将在特色发展的探索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 剑.枘凿之惑: 特色化与高校学报的发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88-94.
  [2]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3卷[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5.
  [3]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j].教育部政报, 2002(10): 453-456.
  [4] 张秀萍, 胡晓丽.高校学报的特色化发展与学科建设基本向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125-128.
  [5] 翟新菊.特色化: 无奈的选择——高校学报定位的再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8-120.
  [6] 计亚男.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学报怎么办? [n].光明日报, 2011- 07- 29(06).
  [7] 姚 申.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发展:挑战与机遇[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4):19-22.
  [8]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率)分析报告[eb/ol].(2010-04-02)[2012-01-26]http://www.snzg.cn/article/2010/0402/article_18014.html
  [9] 张积玉. 社科期刊的特色化之路[ j].中国编辑,2003(6): 45-47.
  [10] 丁 敏. 报刊单位改制后刊号管理制度的完善[eb/ol].(2011-12-12)[2012-02-03]http://www.mhfirm.cn/flyj.asp?cid=47&id=328&cha=29
  [11] 翟新菊. 特色化: 无奈的选择——高校学报定位的再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8-120.
  [12] 武丽霞. 高校文科学报专业化特色化刍议[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2):85-89.
  [13] 刘道玉. 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 eb /ol]. ( 2009- 02- 25 ) [ 2012 - 02- 04]. http://www.infzm.com/content/24467.
  [14] 王乃明. 论学术期刊的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机制—兼论学术期刊的市场化[j]. 攀登[j].2004(4):103-106.
  [15] 教育部办公厅.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eb/ol].(1998-04-01)[2012-02-03]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98/206004199811.html
  [16] 吴江洪.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化办刊初探[j]. 枣庄学院学报,2005(4):101-103.
  [17] 袁贵仁.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j] .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6) : 5- 13.
  [18] 王素琴.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评价指标刍议[j].传媒, 2009(8): 81-83.
  [19] 刘建生.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散点观察[ eb/ ol] (2010-11-28)[ 2012-02-04]http://www.cujs.com/newversion/news/detail.php?id=1205.
  on top-level design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journals
  yu shu-hua
  (editing department of the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is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journals to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 in thei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systematic barrier in these journal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both systemic planning and top-level de

sign are necessar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eed to combine with the press and publication administration to promote these journals’ characteristic project. systematic creativity should be made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the series of reform of journal number managing system, journal managing system, journal evaluating system, professional title as well as degree thesis evaluating system. based on top-level design, journals of basic lev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reative and motivate themselves to manage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to establish their own academ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various forms so that they can develop sustainably.
  key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journal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top-level design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学报 顶层 学报 学报 应用 数学 学报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对策
    实战型竞赛对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室产学研…
    高校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倦怠特点研究
    论法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OEC管理模式在高校花样跳绳运动队训练效能控…
    人本理论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初探
    高校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虚拟化运行模式可行性分…
    试析高校健美操课程中引入健身秧歌的必要性
    从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谈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论高校改革中的学校效能建设
    湖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