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与当代启示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我们身边的经验和事实。“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使马克思得以在更加宽广的视域中审视分工进而开启其世界历史话语,而且,“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意义也因分工的介入而向我们敞开了。“实行最广泛分工”的大工业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并确立了世界历史的资本主导逻辑。分裂是分工向全球扩展的“现代性”后果,合作是分工发展的“全球化”效应,人的解放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关键词】世界历史;分工;内在逻辑;人的解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4—0042—06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人们越来越惊叹于马克思的深刻洞见并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
  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明确断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如果说这一论断最初曾是一种预言,那么今天它已越来越成为一种经验和事实,而马克思早已认识到并将这一点清楚地揭示出来了,因此,正确理解这一论断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曾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28也就是说,世界历史是人类进入一定发展阶段的特定产物。但是,在这里,世界历史不应该从纯粹的年代学、地理学意义上去考察,而应该从哲学的高度、历史观的意义上去理解,如此看来,世界历史就是对各个国家、民族日益进入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历史阶段、越来越成为一个共损共荣、荣辱与共的统一体的生动描写与真实写照。wwW.11665.cOM总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2]276列宁曾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3]776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世界历史的运动、发展,而以世界历史的名义去否定民族个性是荒谬的,或者“主张每个民族自身都经历这种发展,正象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经历法国的政治发展或德国的哲学发展一样,是荒谬的观点。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主要的方面)。因此,在英国的工业,法国的政治和德国的哲学制定出来之后,它们就是为全世界制定的了,而它们的世界历史意义,也象这些民族的世界历史意义一样,便以此而告结束。”[4]257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空谈、臆想,而是一种可经验、可证明的社会现实运动。与此相反,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却完全忽视了历史的现实基础,它不是在“可经验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以思辨理念形而上地建构起来的。马克思揭露了其“思辨”本性并嘲讽性地指出:“德国的社会主义者给自己的那几条干瘪的‘永恒真理’披上一件用思辨的蛛丝织成的、绣满华丽辞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这件光彩夺目的外衣只是使他们的货物在这些顾客中间增加销路罢了。”[2]300而且,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这样把法国人的思想翻译成德国思想家的语言,这样任意捏造共产主义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只不过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和英国法国那些或多或少同它相近的党派在德国人的精神太空和德国人的心灵太空中的变形而已。”[5]536 - 537在马克思看来,这些理论货物都只不过是一种“无谓的思辨”,仅仅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中而已,这些流行的著作都属于“卑鄙龌龊的、令人委靡” [2]301一类文献。于是,历史就被看成是与“可经验的社会现实”毫无联系、处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抽象的东西。
  在批判这种完全为思辨之网所淹没、遨游于幻想太空的历史观的同时,马克思也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2]89也就是说,每一个从事着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一历史行动的见证人。因此,从一开始,这一行动

就取决于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内部的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程度,而且取决于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生产方式、分工和交往程度。换言之,生产方式越是完善,分工越是细化,交往越是密切,各个民族原始的、狭隘的封闭状态就越是被打破,因而,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二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既使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的宽广视域中审视分工得以可能,也为开启分工的世界历史话语敞开了崭新天地。难怪,马克思曾批评指出,蒲鲁东在谈及分工时竟丝毫没有感到“必须谈世界市场”[6]534,也没有注意到,世界市场的开辟使一切民族、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我们将分工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考察,首先要阐明分工在开创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及其主导逻辑。
  大工业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大工业突飞猛进的时期实际上也是“实行最广泛的分工”的阶段。换句话说,分工作为大工业的内在要素积极参与了消灭狭隘的地域历史,开启世界历史大幕的活动。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而且,作为世界历史的始作俑者,大工业消灭了一切自然形成的性质,它“使分工丧失了自己自然形成的性质的最后一点假象。”[7]58如果联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著名论断,即“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8]88我们就会清楚地发现,开创了世界历史的大工业又何尝不是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一本大“书”呢!只不过它是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内,确切地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世界历史性展示,是人的全面性、丰富性、深刻性的世界历史性实现。正是由于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资产阶级社会也以一种完全不同于此前所有社会组织的全新面目和独特创举出场了,具体表现为:地方共同体的解体、异质文化群体的融合、文化传说和传统的革新,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整个人类带入到一个单一社会秩序的范围之内”,吉登斯称这是“世界历史性”的创举。[9]73此外,大工业创造了便利的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大大“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10]281。可见,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大工业所具有的超凡创新性和空前革命性才得到清楚的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言:“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11]393。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随之而来的是,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实际上,也只有深深切中历史脉搏、从世界历史大潮中走来的马克思才使人们获得了对于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毛泽东曾这样写道:“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12]283 - 284 世界历史的主导逻辑。大工业创造世界市场、开创世界历史之日,也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取得并占居主导地位之时。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合乎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11]391。由于资本追求价值增值的固有本性,驱使资本家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扩张,到处建立市场,而且,“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更准确地说,是卷入到“资本文明”中来了。而且,“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276因此,可以说世界历史的形成乃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及其矛盾向全球不断扩张的过程。资本越是发展,“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13]33于此足见,资本构成了世界历史的主导逻辑

和强势话语,这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总体发展态势来看,我们发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内在地包含并指向资本主义叙事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开创了“全球资本主义时代”。正如德里克所说:“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脱离了它在欧洲的特定的历史起源,表现为真正全球性的抽象观念。资本主义叙事再也不是欧洲的历史叙事了;现在非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要求建构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历史。”[14]468众所周知,现代化的源头在西欧,而现代化的“全球化”乃是西方的现代文明模式向世界扩散的过程,借用罗兰·罗伯逊的话说,全球化的“文明标准”不过是西方的“特殊主义的普世化”[15]51。实际上,在上世纪的诸多现代化理论中,把现代化视为单线演化的全球性现象的理论倾向深受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影响。他认为现代社会只有“一个源头”,他相信导致西欧走向现代的“理性化”发展过程具有“普世性”的意义,他也相信这一发展过程并不是随意的,而必然是具有“方向性”的,而且这一发展过程将指向所谓的现代社会的最终实现。[16]138 - 143在这里,还需提及的一个人就是因主张“文明冲突论”而名噪一时的美国学者亨廷顿,尽管他深刻地指出西方文明是“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但在其理论深处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仍然清晰可见。他指出:“在一个现代性开始占压倒优势和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完全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17]64尽管亨廷顿正确地揭示了现代社会走向全球化、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但他又错误地将现代化等同于或简单地化约为西方化,实在是不足取的。因此,尽管资本是世界历史的主导逻辑,世界历史的进程是资本主义叙事的全球化,但是如果在西方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之间划上等号却是值得深入反思的。
  三
  在阐明分工在开创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及其主导逻辑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揭示分工向全球扩展的“现代性”后果和“全球化”效应,同时指出人的解放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分裂是分工向全球扩展的“现代性”后果。诚然,随着分工向全球的延伸和拓展,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在加快,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2]277特别是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18]169到18世纪后半期的时候,随着第一次国际分工的大规模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19]221。可以说,这也是分工日益跨越民族壁垒向全球进军,进而加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一大明证。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一直都是在对抗中前行的,世界历史的形成亦是如此。随着分工向全球范围内扩展,它使全球一分为二,具体而言,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20]494 - 495而且,“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277,使不发达国家从属于发达国家。威廉姆·格莱德形象地指出:“当发展中国家向具有动物血性的全球资本开放时,它们就开始应对魔鬼了。”[21]11在这一过程中,全世界大多数人必然被边缘化,尽管世界也会被重新建构,“但是这种重构将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制度将继续在新的环境中以新的形式产生出构成其世界结构的不平等现象。”[22]4的确,在这场应对魔鬼的战争中,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现象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矛盾升级了,越来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格局。鲍曼分析指出:“由于技术因素而导致的时间/空间距离的消失并没有使人类状况向单一化发展,反而使之趋向两极分化。它把一些人从地域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某些社区生成的意义延伸到疆界以外——而同时它剥夺了继续限制另外一些人的领土的意义和赋予同一性的能力。”[23]17在一本名为《全球分裂》的

书中,作者斯塔夫里亚诺斯进一步分析指出了伴随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而出现且在不断加剧的全球分裂现象。为了符合全球性经济的扩张要求,传统社会中的文化或经济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扭曲和重新塑造”,不仅如此,对于第三世界而言,“由于追随以西方国家为先驱的工业化进程而追赶不上”,进而导致并形成全球分裂为“发达与欠发达”的两极格局。如前所述,不发达从属于发达、发达主导不发达,因此不发达的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就只能在经济上依附并从属于发达的第一世界的国家和地区。斯塔夫里亚诺斯敏锐地指出: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不是依靠投入资本就能解决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24]9 - 14 工发展的“全球化”效应。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詹纳感叹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没有和平合作人类未来的生存就不可能”。问题是,从全球分裂走向全球合作、人类和平何以可能?在詹纳看来,“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都将劳动分工视为在世界范围内引导进步的重要一环,同样也是对和平的一种贡献,因为通过劳动的国际分工在国与国之间产生了多样化的合作。”[21]50结合前面的论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的国际分工所具有的内在两重性:一方面,分工是导致全球分裂的“元凶”;另一方面,分工又是谋求全球合作的“功臣”。因为只要存在分工的地方,就存在着诸如分裂与合作、冲突与协调等成对出现且相反相成的可能性力量,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分工实现分裂、冲突的最小化,实现合作、协调的最大化。以研究技术创新理论而知名的经济学家弗里曼和卢桑共同指出:“马克思已经预见到‘资本主义作为整体’的协调过程的重要性,并把协调解释为各种基本趋势和反趋势——也就是冲突——的结果。”[25]詹纳也指出:“在我们的时代,斗争或合作的原则从来就在一种不可知的程度上主导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可以通过劳动分工使国与国和平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依赖。”[21]55而且,通过对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的比较研究,詹纳将我们引向了对分工问题的深层认识。如果说“一种真正的国际分工是基于特定领域的专业化、技术差别和设计的不同模式而展开的”[21]87,那么,将国与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与国内的劳动分工相提并论就是草率的。尽管“分工的原则对于一国的进步和富裕而言是很本质的因素”[21]64,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各国却很少真正去促进劳动分工的深化。也就是说,一种真正的国际分工至今仍很难实现,最为显著的原因就在于对专业化的担忧。“当一个国家担心通过专业化而造成自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时,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实行全面的专业化。”[21]61这就涉及到一个深层的理论问题,分工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它需要一定的政治、社会前提。詹纳强调指出:“劳动分工一定要得到社会的赞同。因为劳动分工将经济与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当一个人只会生产大头针,另外一个人只会生产南瓜籽而第三个人只会生产汽车轮胎时,他们每个人都会变得非常强大,但同时也变得非常弱小,因为他离开了其他人就不能生存。劳动分工对社会而言意味着优势,但当这个系统由于某一个链条的破坏而断裂时,劳动分工相对于个人而言就成为了劣势。”[21]68当然,詹纳也充分肯定了劳动分工在谋求全球合作、人类和平中的积极作用,实际上,在现实的国际交往中乃至未来的全球合作中,分工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正如詹纳所言:“劳动分工意味着合作”、“劳动分工源于合作”[21]55,65。
  人的解放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马克思不仅具有世界历史的眼光,还将人的解放这一最高使命纳入世界历史的现实运动之中来考察。他指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2]291只有这样,历史才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单个人也才能彻底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同整个世界发生全面的联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面的生产,进而实现从“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的转变。如前所述,世界市场的开辟、世界历史的开启都是个人的本质力量的世界历史性展现,因此,这种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人的共同活动的力量的展示,问题是,“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

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宇宙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经验事实。”[2]89实际上,在分工的条件下,人所创造的这种世界历史性活动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人的力量,相反,它却成了支配、奴役个人的外在力量。“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2]89 - 90诚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因此,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6]461。共产主义革命的意义就在于让人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控制自己的一切关系,自觉驾驭这些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26]443
  实际上,人的解放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因而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实现这项事业本身。马克思指出,在世界历史的现实运动中,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整个世界,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而且,“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2]87也就是说,个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就是个人的人的存在,因此,“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89这时候,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成为人类群体的代表,而每一个群体的作用又取决于世界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历史已经准备好从自己的‘史前史’中走出来”[27]58,于是,历史的新纪元——真正的人类史开始了。而这一切之所以可能,就因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为人的解放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力”作为客体力量和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锻造出一个新生的主体力量,即无产阶级,这是“一个同整个旧世界相脱离并与之对立的阶级”,也是一个“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的阶级。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人没有祖国”[2]291这一平实的判断似乎已经表明人的解放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的范围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历史 逻辑 逻辑 位与 逻辑 逻辑 语文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例谈历史与社会“依标施教”应注意的三个方…
    试论编辑惯习的历史建构及其生产
    对历史嬗递过程中苦难的解读——论《古船》
    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初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利用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中美高等教育研究取向之历史比较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
    浅论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浅议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解读课改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
    历史教学中美的因素及其运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