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一石激起千层浪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的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精彩、巧妙的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枢纽。语文课堂提问要以体现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切入点,从精、度、情、效、评等方面精心设计提问,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柳暗花明;这样问,可以“一 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 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的确如此,精彩、巧妙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探索,从而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笔者就语文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课堂提问重精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www.11665.cOm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我在教《祝福》时,指导同学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地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此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礼教杀人”的主题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一开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1)题目中的“忘”和“记念”是否矛盾?(2)忘却的是什么?(3)“记念”的又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就会带着这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深入地去读课文,进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1、重深度
  问题从材料中来,问题质量的高与低关键在于对材料钻研力度的深不深,追求高质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研究材料时做到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细读课文,准确把握住课文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正确地领悟到课文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二是要学会触类旁通,注重挖掘与已学课文的联系和特点,如抒情散文《小石潭记》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先写水声“如鸣佩环”,水色“水尤清冽”侧面烘托石潭,再正面描写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突出石潭的“石”;回顾以前学过课文,如七年级《春》,写“春花图”,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社戏》“归航”片段中,老渔夫的喝彩侧面表现孩子们划船本领高,也有力地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类读课文后,收到的是“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之效;三是要有巧读课文的机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把课文读懂、吃透。只有做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才有可能找出课文中的问题点。
  2、重广度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石架七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

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假如来的是妈妈她会怎么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经过一番阅读、思索和讨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才会较好的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提问重情
  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
  教学《苏州园林》,我在导入新课时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作为苏州美的代表有什么特点呢?它到底美在何处呢?同学们认真读完《苏州园林》后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显然,这样设疑导入,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进而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授《故乡》时,我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教师同时又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品质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这比常规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有效得多。
  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四、课堂提问重效
  有效提问必须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刺激学生投入学习,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课堂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所以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分寸,注意难易适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努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在尝到甜头,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课堂才会波澜迭起,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细细涟漪荡开来”的教学氛围。如果设计的问题太容易,则无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提出的问题:(1)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知道,全文划分多少部分?(2)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3)为什么说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枯燥乏味的?(4)你学习了本文,喜欢怎么样的学习生活。又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引入新课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印象是什么?(2)济南的冬天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再例如,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可以这样设计课堂问题:(1)默读课文,找出体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词语并结合文中的关键词语说说谁带给她快乐?(2)自由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之间进行分角色朗读。(3)再读课文,用“文章语言美,美在——”的句式说说本文语言的特点。(4)展开想象,试用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5)在这个童话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些问题难易适度。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能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得到提高,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课堂提问重评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不绝于耳,无论是答了几个问题,还是几句话,教师都几乎无一例外地称之“真好”“真棒”;或者兴师动众,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简单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明显存在着赞赏多于引导,结果多于过程,封闭多于开放,模糊多于确定等诸多弊端,对学生有害无益。
  再如《孔乙己》一课也有一个案例:教师问: “孔乙己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可是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孔乙己的笑?”学生甲答:“孔乙己性格迂腐,令人发笑。”学生乙答:“孔乙己很老实,众人都取笑他。”学生丙答:“作者写笑是为了反衬孔乙己的悲。”教师单单说:“各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这样便过于笼统与混乱,只有两位同学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这种做法显然会给学生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教师应明确:答案的虚化和不清晰并不等于多角度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总之,精巧而有

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培养能力,而且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研究,长期探讨的课题。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激起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工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