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我国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在我国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文化市场急需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学科定位不明、专业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 人才需求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马萱(1979- ),女,内蒙古包头人,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艺术管理。(北京 100073)韩学周(1977- ),男,河南项城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与艺术管理。(北京 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12-02
  一、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与内涵的演变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应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本雅明192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文章中提到文化复制现象,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文章描述了文化产业的现象,但没有明确提出“文化产业”这个词汇。一般认为,最早提出严格意义的文化产业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位思想家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他们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总结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时,首次提出“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一词,明确地把工业化看作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他们是从批判的立场出发看待文化产业的,因此更多地看到的是文化与工业或者产业不相容的一面或者两者结合的消极方面。wwW.11665.cOm《启蒙辩证法》一书专列一章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状况,文中批判和否定“文化产业”。在20世纪30~40年代,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观点成为主流,本雅明的观点被视为异类。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化产业”一词逐渐被置换成一种中性甚至褒义的概念。法国学者路易·多诺在《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一书中认为,20世纪是一场“文化革命”,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它包括文化财产(书籍、唱片、音乐磁带等)、文化设备(广播、影视、音像、音响设备等)和宣传载体(发射机、接收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急需文化产业相关人才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并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学者的重视。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01年3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塑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十六大”报告在关于文化产业的论述中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2009年7月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会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的条件下,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文化产业的分类,我国在文化产业核心层,如影视、广播、图书、动漫等方面急需相关人才。2005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吸引高级人才奖励管理规定》,杰出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被列入高级人才范畴,将和跨国企业高管、软件企业高管和文化界名人等一起享受北京市的优惠待遇,最高奖励额可高达30万元。
  据调查,目前我国东

部地区文化创意人才面临严重的数量短缺和人才质量的结构性问题。一方面,创意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我国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才还不到10万,创意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5000万。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创意、创造学校已达5000余所,创意人才达到5000万;美国创意人才也有 3900万,尤其是文化创意中心城市人才更为密集,如纽约文化创意人才占总就业人数的12%,伦敦、东京则分别高达14%和15%;另一方面,高端原创人才短缺,目前文化创意企业的多数创意人才属于复制型或模仿型,真正能够创新的还很少,这种人才结构导致原创产品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文化产业的生命力是内容的创意,需要人去利用自身的智慧、灵感、技艺,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品牌价值的文化产品。
  三、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专业培养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1.专业归属不清。目前,我国大约有58所高校开展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工作,有些院校直接开设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挂靠在“公共事业管理”等其他专业下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余大多为艺术类院校开设了特定文化行业的管理类专业。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文化产业管理学列在“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中,其专业代码为110310s,11指学科门类——管理学,1103代表公共管理类,“s”是试点的意思。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把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归属于管理学,它的一级学科是公共管理,在公共管理这个一级学科项目下,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还有文化产业管理。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各个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归属院系不同,如:北京大学在艺术学院艺术学下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设文化产业管理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开设文化管理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文化产业系。因此,出现了同是学习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有的学生毕业后拿到文学学士学位,有的拿到管理学学士学位,专业归属不清直接导致培养目标不明。  2.培养目标模糊。学科归属不明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目标模糊。很多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可以看出,此类培养目标非常宽泛,似乎学生什么都要掌握,最后毕业又感觉什么都没掌握。学生和学校在教学、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出现过困惑。学生毕业后竞争力缺失,全面知识的掌握与需求市场脱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性很强、很具体的工作。大量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却并没有真正解决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这些年,已经有文化产业相关毕业生的市场反馈,高校不可能培养出适合文化产业所有门类的全面人才,只有各个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集中文化产业的某一个门类、某一个方向,才可以培养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
  3.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学科归属在各个高校不同,以及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各个高校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以某一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除了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外,学科基础课程有:中国文化专题、世界文化专题、管理学

a>原理、文化市场学、文化艺术概论、文化资源学等。学科主干课程主要有:文化产业管理学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传播学、文化项目策划学、文化投资学、文化消费心理学、文化产业学、公共关系学。选修课程为:现当代文艺思潮、影视艺术概论、中外美学史、中西文学比较、中国民俗学、当代文化理论与政策、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学、公司法与知识产权法、文化行政学、文化广告学、西方美学与艺术、大众文化与传播、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以上案例表明,很多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课程设置宽泛,几乎涵盖了文化产业的所有门类的内容,与文化产业业态的特色化发展相矛盾。课程设置的宽泛化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相矛盾。在关于文化产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开设了很多课程,但是不够精通。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处理“多”与“精”的关系一直是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难以平衡的问题。
  四、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明确专业归属,细化培养目标。任何学科的发展都要首先明确学科定位,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由于是在新形势下成立的新专业,因此,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从2004年至今的办学过程中,很多高校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当务之急是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明确学科归属,有的学者建议将文化产业设为一级学科,不附属于任何学科。明确学科定位是健全学科建设的基础,只有明确了学科定位,才能进一步谈课程设置、专业教师等其他问题。在明确学科定位、专业归属的前提下,根据《文化产业分类》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具体分类如下。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新闻服务、新闻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书、报、刊出版发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广播、电视服务、电视传输、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互联网新闻服务、互联网出版服务、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各高校结合特色资源,细化文化产业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与之相呼应的课程,培养与市场结合的文化产业人才。
  2.规范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明确专业归属和细化了培养目标之后,在课程设置上即有章可循。事实上,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各高校都逐渐认识到,不可能培养出适合文化产业所有行业的人才,只有结合自己的特色和专长,集中向某一方向培养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且既要有大师教育,又要有中低端技术人员培训。高校在文化产业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学校—市场”两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学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学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以自我为中心向以文化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促进教学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拥有创新能力的转变;促进文化产业课程体系建设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变。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
  3.注重师资培训,建立长久机制。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开设也是顺应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所有环节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目前的文化产业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教学内容全部来自于书本理论,缺乏实践操作经验,模式较为单一。应加强文化产业教师的实时培训和阶段培训,先为教师提供实践和培训的机会,才能有助于学生的顺利输出。吸纳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走进高校任教,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师资问题,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有些高校已经长期聘请文化企业有经验的实践专家来校讲课,如何整合内外部师资,促进产学研的衔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培养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教育培训大多数是一次性培训,忽视后续人才的巩固和发展,使得培训只有短期效益,而没有长期效益。因此,高校应整合内外部专家,建立更完善的教育平台来支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4.培养特色人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生产和创作内容的产业,它既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文化和艺术素质,同时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目前,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缺乏既懂得文化又懂经

营的复合型人才。在原来的传统文化体制下,各地区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不懂管理、营销、资本运作,不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没有经受过市场竞争的磨炼,缺乏市场意识、营销能力,缺乏经济和管理常识,缺乏文化艺术的鉴赏修养和娱乐趋势的判断力。尤其中西部地区出版社、电子音像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网站、传媒业急需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文化经营管理特色人才。当前,各地区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个体经营人员,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地区发展的瓶颈,需要学校培养出急需的特色人才。
  5.开辟培养新思路,跨界联合教育。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大繁荣,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加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不同文化产业门类之间的渗透交叉,突破行政疆域限制壁垒,从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只有通过各高校的探索和努力,开辟新思路,形成跨界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才能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6.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人才,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在我国从认识到重视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上下游技术配套都不是很齐备,这就要求文化企业自己要进行大量的研发工作,同时在研究开发过程中,也需要和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所、企业合作。如深圳的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在多个领域都有具体表现。近些年来,深圳的动漫、设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这既得益于国际化浪潮洗礼,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产业国际化向更深层次发展。深圳的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凭借集团多元化人才优势,特别组建了拥有国际视野的高精尖人才队伍,涵盖文化科技全产业链中创意、策划、设计、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在某些环节,还引进了大量的国际专业人才,例如华强专门组建了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际专业配音演员组成的专业配音团队,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出口。国际化的人才队伍为文化产品出口提供了基础。因此,文化产业的培养需要放开眼光,加强国际间人才的流动与相互学习,在交流中相互影响,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柯可.文化产业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2]王飞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创意人才开发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9(7).
  [3]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文化产业 需求 应用 模式 模式 模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治理理论与我国环境治理格局重构
    历史文化在洛浦公园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
    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策略选择的博弈分析
    国外经验对我国连锁超市物流管理的启示
    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分析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加强财务内控的建议
    论高校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建议
    中西方人名的文化蕴涵管窥
    我国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刍议
    论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交融
    我国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
    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 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水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