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及防范
  摘 要 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批复实施以来,经过3年多的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下面简称示范区)已成为安徽经济强劲发展的新引擎。然而,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面临环境恶化风险。因此,理性认识环境风险的成因,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是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战略性问题。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 环境风险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一、产业转移引起环境风险的成因探析
  (一)从微观层面看,企业的逐利性对产业转移承接地带来环境压力。
  无论是国际产业转移或是区际产业转移,主体都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可以说是资本的本质所在和企业的永恒追求。因而企业投资区位的选择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取舍,更多考虑的是成本因素。依据经济学原理,这种成本,除了直接的生产费用之外,至少还应包括因环境外部性内在化而让企业承担的那部分费用。环境外部性内在化过程是“边际私人成本”不断趋近“边际社会成本”的过程,也是污染控制的实现过程。但在不同发展梯度的区域之间,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程度是有差异的,总体来说,产业承接地要低于产业转出地。这样一来,企业在承接地生产所需支付的环境成本必然比在转出地生产要少,在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转出地污染型企业或该类企业的新增投资,就会在利益驱动下向承接地转移和集中,污染也随之上升。
  (二)从中观层面看,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承接地带来环境恶化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当转出地面临土地、用工、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时,它们可以利用自身或引进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新兴产业;同时收缩、淘汰那些缺乏比较优势、不符合产业政策或其他环境保护等法规的陈旧产业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wWW.11665.COm而对于承接地而言,由于与转出地的产业结构不在同一高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建立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引进技术和承接产业转移来实现结构升级。从承接的产业顺序来看,首先是从纺织服装、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然后到石化、钢铁、冶金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后再到通讯、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本身对资源与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因而其向承接地转移难以避免地会对这些地区带来环境恶化的风险。
  (三)从宏观层面看,各级政府利益博弈因素引起污染产业转移。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博弈过程中,中央政府的各项环保政策法规要靠地方政府来贯彻。但在中国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下,当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更倾向于经济增长,对于能短期增加税收、促进就业,对政府带来种种好处的污染企业也会任其发展,势必导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当地环境的恶化。同时,在各地方政府利益博弈过程中,竞相出台超国民待遇性质的优惠政策,不惜降低环保门槛,以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这些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往往忽视了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一些投资商往往抓住承接地政府对承接转移的迫切心态,利用给予的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将污染防治费用高、处理难度大、易带来严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承接地,以获取高额利润。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环境风险的防范
  (一)端正思想认识,强化生态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在经济发展时,既要防止那些不顾生态环境承载力而滥加开发的经济活动,也要看到人类在改造生态环境中的主观能动性,防止陷入一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误区。在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难免有些属于高能耗、有一定污染的“问题”项目,要辩证的看待这些“问题”项目,因为污染是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污染物可能无法治理,但随着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原本不能有效治理的污染物却变得容易治理。这就提醒我们在对待准备落地的“问题”项目时,要用发展、开放的眼光和全球化的视野去审视它,不应盲目、简单的拒绝所有这些项目。在实践中,示范区各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生态技术承接机制,充分发挥科技

门在产业转移、园区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要以相关产业共性的节能减排技术、污染防治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生态保护技术为研究主攻方向,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力的生态技术保障与支撑。示范区各政府可以围绕产业转移中重大的生态技术问题,优先安排项目,优先落实资金、优先配备研究人员。同时,积极鼓励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接科技课题,以提高生态技术研究能力。
  (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的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第三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和工业园区的改造方向。示范区可以在江南和江北两个集中区通过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建设高层次的生态工业园区。比如,江南集中区应坚持建立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工业园;江北集中区则建立以交通装备、机床模具及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此外,两大集中区在承接产业选择上应紧紧围绕各自的战略定位,提高承接产业的针对性,摒弃传统开发区建设的“大而全,小而全”模式,从“大招商”转向“招大商”,通过承接和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产业项目,由其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形成具有共生关系的生态链和生态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现有的产业园区要利用已出现的集群化趋势,有关部门和地区要顺势而为,抓紧做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使之成为生态工业园区。
  (三)加快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防范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重蹈世界三次产业转移中出现的与之相伴随的环境问题,自主创新是一个重要前提,以自主创新引领承接产业转移,并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缩小与转出地的发展落差,这是建设“好”字为先的承接产业转移精品示范区关键所在。在产业转移中推进示范区的自主创新,一要积极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载体,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力;二是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资源的整合力;三是推进创新资源的条块合作和块块合作,推动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增强自主创新的协同力;四是通过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着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等,提高创新环境的支撑力。   (四)发挥市场机制,提升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
  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的方法除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形式进行末端管制和全程管制来约束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行为,并通过税收、信货等手段迫使企业将其产生的环境成本纳入其经济决策中外。更应注重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污染。应加快在示范区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通过落实转入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企业在排污权限定之内排放污染物,超量排放将受到惩罚。企业通过治污使自己的排污量下降,它有权在市场上出售剩余的排污权。这样,排污权就与劳动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进入企业的整体资源配置,并服从利益最大化取向。“排污权”作为市场交易的标的予以流通或消费,可以提升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从而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
  (五)创新合作机制,破解区域合作障碍。
  示范区内的各市县都想争当承接产业转移的排头兵,势必会加剧内部的激烈竞争,使得污染产业进入有机可乘。因此,必须创新合作机制,破解区域合作障碍,真正做到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和协调管理。当下可以借鉴欧盟运作模式推进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比如成立示范区合作委员会,制定合作章程,统筹安排协调示范区产业承接与布局。示范区合作委员会实行轮值主席制,各市轮流担任。轮值主席市负责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和研究决策示范区重大事项。鉴于现行的政绩考核办法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是实行这一运作模式的最大障碍,建议省政府本着“先试先行”的精神对示范区内的地方政府政绩进行单独考核,示范区内的财政收入及分配,授权示范区合作委员会独立核算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内部划转。□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环境质量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研究(2011sqrw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廖信林,安徽财

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吴友群,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苗眉,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邓云峰,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湖湘论坛,2009(1).
  [2]彭文斌,吴伟平,李志敏,环境规制视角下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3]魏玮、毕超,环境规制、区际产业转移与污染避难所效应——基于省级面板poisson模型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8).
  [4]黎金凤.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面临的环境风险.经济与管理,2007(11).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承接 风险 评价 风险 风险 评价等级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大学生蚁居大城市的影响因素与社会融入研究
    城市LNG供需关系的调研分析
    地方院校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思考
    浅谈城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构建
    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问题探析
    浅谈城市排水设施科学化养护管理措施
    试论城市规划中环保问题思考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路
    浅谈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交通安全与疏解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竣工结算造价控制难点\对策…
    关于中部崛起城市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分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