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内涵分析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特殊内涵。党的凝聚力从对象范围方面划分为党的内聚力和党的外聚力;从内容形态方面划分为文化凝聚力、政治凝聚力、物质凝聚力和其他方面的凝聚力;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制衡,又相互促进。由此得出党的凝聚力的特点和规律,并分析了增强党的凝聚力对我们党和国家的理想及事业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内涵;特点规律;作用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1-0049-05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一、凝聚力、政党凝聚力和
  执政党凝聚力的内涵 凝聚力一词,是从自然科学中引进到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凝聚力的原意是指内聚力,即同种物质内部相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分子力的一种表现,能使物体聚集成液体或固体。物体内部分子间距离越小,凝聚力就越大。这一原理运用于社会现象,是比喻使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的力量。作为人类组织群体的凝聚力,一般是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吸引力。横向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纵向凝聚力是指群体领导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
  政党凝聚力是指党中央领导党的各级组织和吸引各个党员为实现特定政治目标和政治纲领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合力,也含有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党员与党员之间的亲和力。Www.11665.COm政党的凝聚力表现在党内关系方面,是全党目标和行动的高度统一性;表现在党外关系方面,是党通过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对所代表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的影响力、说服力,以及通过一定方式对社会政治生活、公共权力或政府产生的影响力。由此可以知道,政党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二是党领导特定阶级、阶层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三是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中的反应、影响和控制。
  执政党凝聚力的内涵,除了具有上述群体和政党凝聚力所具有的内涵外,还包括执政党对其他党派、民众、社会组织的利益的整合力和影响力。执政党掌握的权力是公共权力,属于社会各阶层、群体和个人共同所有,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职责。然而社会各阶层、群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往往不同,有的利益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导致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执政党通过利益整合,弥合社会各方面之间的裂缝,消解他们的矛盾,减少社会冲突,实现公权力的职责,增强执政党的凝聚力。
  二、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凝聚力(以下简称党的凝聚力)的特殊内涵。它除了具备一般群体、政党、执政党凝聚力所具有的内涵以外,至少还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中央和党的各级组织对广大共产党员的吸引力;二是广大共产党员相互间的吸引力;三是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及其党员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其他的吸引力。概括地讲,党的凝聚力集中体现在它的性质的先进性、宗旨的崇高性、理想信念的坚定性、理论的科学性、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上,体现在它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上,体现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上。
  党的凝聚力从凝聚对象的范围划分,可分为党的内聚力和党的外聚力,[1]即党组织内部的吸引力,具体而言,指党中央和党的各级组织对广大共产党员的吸引力,广大共产党员相互间的吸引力,这是党的内聚力。党对本党组织外部的吸引力,具体而言,指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及其党员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其他的吸引力,这是党的外聚力。党的内聚力越强,就越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抵御外部各种思潮的侵袭,克服内部各种错误倾向,经受各种严峻考验,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在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从而增强党的外聚力;反之,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外聚力。党的外聚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强弱,进而影响党的内聚力的强弱。
  党的凝聚力从内容形态方面划分,可以分为文化凝聚力、政治凝聚力、物质凝聚力和其他凝聚力部分。党的文化凝聚力,是指党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纲领路线、奋斗目标、信仰、价值观念和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等良好精神风貌,对党员和人民群众产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党的政治凝聚力,是指党通过实施利益表达与整合和政治社会化等基本功能,对党员和社会公众产生的政治辐射、影响、号召、吸引的能力。党的物质凝聚力,是指党所领导的事业的发展与成功,会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需求带来不断的改善和满足而产生的吸引力。党的其他凝聚力,是指党通过处理社会事务、生态环境事务等,对党员和人民群众产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党的物质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政治凝聚力和其他凝聚力是观察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的重要表征,它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物质凝聚力是基础,它决定政治的、文化的和其他方面的凝聚力,为政治等内容形态的凝聚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凝聚力为物质等内容形态凝聚力提供正确的政治航向和稳定的政治保证、政治支持作用;文化凝聚力为物质等内容形态的凝聚力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党的其他凝聚力为物质等内容形态的凝聚力提供和谐的社会支撑和生态环境保障作用。
  重视党的物质凝聚力,就意味着重视党员、群众物质利益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提高。物质利益的满足,一方面可以增强党员的干劲,增强党的内聚力,壮大党组织快速发展的力量,提高党组织积极抵御、抗击风险的能力,比如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先后有4550多万党员踊跃交纳“特殊党费”达973亿元,[2]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国掀起了“爱祖国、爱政府、爱中国共产党”和“感恩祖国、感恩政府、感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最强音,党的外聚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广大民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物质生产,提高物质生产力,使得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处处欣欣向荣、生机盎然。此时,老百姓就会从内心深处感谢党,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其中的先进分子还会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带领广大民众共同致富。相反,如果不重视或削弱物质凝聚力,只要求党员党组织和民众一味地付出,党员、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希望就会落空,进而失望,对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产生不信任感,因此而影响党的内聚力和外聚力。   在当代,重视党的文化凝聚力,就要坚持文化建设中的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文化建设的同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否则党就会丧失精神感召力,进而失去党的活力和群众基础,影响党的内聚力和外聚力。重视党的政治凝聚力,尤其要重视党内民主政治,维护党员民主政治权利,以党内民主推进人人民民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民主参与热情,尊重、维护其民主权利,进而实现党的内聚力推进党的外聚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做好党员、群众的利益调节和整合,解决好党员矛盾、群众矛盾和党群矛盾,维护正常的党群关系,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有效实施政治社会化工作,让党的主张合理有效地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掌握、支持,进而把党的主张转变成广大民众行动的力量和“武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重视党的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人民利益的尊重和维护,同时也是实现党的主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进而增强党的主张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强党的主张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本身就是对党的凝聚力的增强。
  从对党的凝聚力的内涵理解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首先,提高党员素质和党的执政能力,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关键。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政党执政的最大敌人是执政者自身。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党必须强大内部肌体的素质和能力,发展壮大自己。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

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党员的素质和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内因和关键。党员素质的高低,影响党员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度、把握度和贯彻落实度,影响党的先进性能否继续得到充分保持和体现。一般地说,党的执政能力指的是党在领导国家政权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执政目标和任务、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执政能力越强,就越能团结广大党员和群众同心同德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其次,坚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思想理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干,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以艰苦奋斗、敬业、勤业、创业精神,忠诚于党的事业,满怀激情地把精力和才干集中和用在所干的每一件工作上,真干、实干、苦干、巧干,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多作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保持中国共产党应有的政治本色和性质,增强党的凝聚力。
  再次,党内和谐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题中之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我们面临复杂的情况,要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单凭个人的智慧和才能是很不够的,要靠集体智慧、集体领导,靠全党同志群策群力”,[3](p75)靠党内团结和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党内和谐是党的团结统一概念的扩展和延伸,内在的包含了党的团结统一。从整体上讲,它是指党的组织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相对和谐统一的状态。一个内部不和谐的党肯定是缺乏组织力、凝聚力、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政党,不可能担负起人民所赋予的历史重任。只有党内和谐了,才能调动党内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更好地克服和消除不和谐因素,才能更好地担负起领导责任、有效组织、科学实践、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4],突显和增强党的凝聚力。
  第四,科学发展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根本条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个观点突破了以往“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整体性范畴。因为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往往存在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发展,进而理解为“gdp”的增长,而影响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现实,降低了党的凝聚力。美籍学者陈社英2010年6月1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说,“从理论上来说,光讲效率和生产力,而不讲公平和生产关系,不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甚至比不上现代发达资本主义”。[5]这不无一定道理。我们要知道,发展决不仅仅指经济发展,它还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让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
  第五,创先争优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行动支撑。先进和优秀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追求。党只有保持并充分发挥这个“先进”和“优秀”的本质特征,才能保持、增强党对其所属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和所领导的人民群众有吸引力和号召力,同心同德干好工作,服务民众,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如李源潮所讲,“先进和优秀是我们党凝聚社会力量、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先进和优秀的实践引领人民群众与党一条心、永远跟党走。”[6]这个实践,突出表现为党内以“五好”“五带头”为总要求的创先争优活动。长期持续不断地坚持这样的活动,不仅能积极影响党外群众,还能增强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第六,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社会根基。从凝聚力的本意“物体内部分子间距离越小,凝聚力就越大”可知,党的凝聚力内在地要求密切联系基层党员、群众,尤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

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的认同、拥护与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党的血脉在人民群众,党的力量在人民群众,党执政的目的也在人民群众。特别在当前,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基层党组织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员如何始终保持和基层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社会环境变化对全体党员提出的严峻考验。要巩固执政基础,扩大群众基础,党组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导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广泛深入密切地联系、了解群众、教育宣传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团结引领带动群众,帮助、实现其利益,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由此,提高党在群众中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和凝聚力。   第七,社会安定团结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社会政治保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利益主体由以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分化成为十个阶层,出现多元化。随之而来的是,各阶层出于自身的现实利益和将来利益的期望,而对党提出许多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要求。有的要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如何面对、协调、解决这些利益要求,对党而言既是新时期的重大社会考验,又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绝好机会。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正当利益要求,解决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矛盾,需要党较好发挥利益表达功能,对这些利益进行有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减少社会冲突,实现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增加社会公众对党的满意度、认同度和拥护度,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进而巩固党的内聚力。
  三、增强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重大现实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增强党的凝聚力,不仅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是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
  第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党员个体的素质越高,党的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有很大提高,我们党就会更加朝气蓬勃,党内部的能量就越大,党的凝聚力就越强。党的凝聚力越强,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就更有信心和干劲,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文化修养、专业技能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社会主义法治修养等党性修养;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战略素质等综合素质;就更有信心和干劲,不断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观察分析能力、变通适应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平衡协调能力、与人共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多种服务民众的能力;进而不断提高党组织正确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复杂局势和处理国际复杂事务的能力等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越高,党就越能在各种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巩固和增强党的先进性。
  第二,是壮大党的队伍,推动党领导的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众人皆知,革命时期的延安,比起蒋介石政府统治下的国统区来说,穷得丁当响。但是全国很多人才,不顾敌人的封锁线,冒着死亡的威胁,毅然来到延安。其中包括很多著名人物,比如丁玲、郑律成、冼星海、聂耳、艾青、萧军、萧红等。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共产党员。因为在当时,选择了延安,就等于选择了党;选择了党就代表选择了抗日救国的正义事业。人心齐,泰山移。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败了法西斯,赶走了帝国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其中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竺可桢、李四光、吴有训、钱三强、钱伟长等等。实际上,他们中间的一大批人已在欧美学有所成。回国后的他们,很多加入了我党,并积极指导、推动我国在数学、科技、军事、航天等事业的飞跃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很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解放军、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纷纷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入党。他们

和整个华夏民族,在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奋力抗震救灾、抵御外来干涉势力、共同拼搏创新,取得了金融危机以来各方面的重大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凝聚力越强,意味着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拥护度越高,对党的归属感越强,对党的目标任务越支持。党的目标任务体现着全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也诠释了党作为全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忠实代表的先锋队性质。这个性质决定了,她就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生的,为实现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生存和发展的。否则,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已经取得的执政地位丧失。只有让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和提高,才能巩固执政基础,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四,是激励大家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7]理想信念本身就是一面旗帜。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让世界人民过上好日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现阶段共同理想的过程,就是往共产主义奋进的过程。理想信念建设是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实现党的理想也是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凝聚力越强,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理想信念就越坚定,从而在行动上就越能折射出理想信念散发出的光辉,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此吸引广大民众对党领导的事业更向往,更热衷,更投入,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推动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最终实现党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最终理想。
  [参考文献][1]陈立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凝聚力的关系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2] 汶川地震特殊党费六成用于重建住房[eb/ol].人民网,2009-08-03.
  [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黄明哲.制度和机制:增进党内和谐的重要保障[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3).
  [5]黄力之.回归整体性: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种解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2).
  [6]李源潮.领导干部要带头创先争优[j].党建研究,2010,(10).
  [7]罗仕清.论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j].资料通讯,2007,(6).
  〔责任编辑:左安嵩〕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中国 凝聚 中国 模式 的主要 中国 中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对魏晋时期中国古典美学风气的解读
    金融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省际差异研究
    2020年中国绿色建筑将占全球一半
    20世纪末中国手风琴理论发展及问题解析
    论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交融
    “制度—社会”矛盾的化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扬雄典事及其主导取向
    中国劳动法理念的传统文化溯源
    论中国式“好孩子”的成长危机
    浅析中国崛起对亚太战略格局的影响
    浅谈中国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大棕熊”飞机获中国认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