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工科论文 >> 工科综合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论邓肃对杜甫的接受
关键词:邓肃;宋诗;杜甫;李白;现实主义;诗史精神;陈与义
  摘要: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诗词文兼擅。其诗歌创作师承多家,而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南渡前邓肃以学李白诗为主,诗歌豪纵俊爽、磊落旷放;南渡以后,则以学杜甫诗为主,诗歌沉郁顿挫,雄浑劲健。他学习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实录”的诗史精神和以史笔入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个人身世之叹与抒写家国之痛密切结合,诗歌充满忧患意识与感人力量,比前期追踪李白的作品更显厚实、凝重。在杜诗接受史上,邓肃的创作值得重视。
  中图分类号:i 207.2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25-08
  deng sus acceptance of du fu
  jin wen-kai
  (department of chinese,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 china )
  key words: deng su; song poems; du fu; li bai; realism;epic spirit;chen yu-yi
  abstract: deng su is a well-known court-admonisher and patriotic poet with agility in writing poetry and essays during namtu period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he modeled after poetries of different schools, among which he was most influenced by li bai and du fu. before the namtu period, he concentrated on the manifestations of li bais poems with mighty momentum and frankness. after the namtu period, deng su composed his poems following the example of du fu, which featured contemplativeness and vigorousness in contrast with the poems modeled after li bais. the poems composed then sounded more profound and dignified. he studied du realistic and creative principle, followed the epic spirit of "record", and cast the history into the poetry with different ways of artistic expressions, and hi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ad and tragic fortune of his home and country in his composition. thus, his poetry is full of senses of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eptance, deng sus poetry is noteworthy.
  邓肃(1091~1132),字志宏,号栟榈,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Www.11665.CoM徽宗时因上诗讽刺花石纲被摒出太学而名动天下。钦宗靖康元年(1126),经李纲举荐,入京任鸿胪寺主簿。金兵犯阙,他奉命出使金营,被扣五十日,坚强不屈,还设法探听敌营军情,认定金人“无足畏”(《第三札子》,《栟榈集》卷一二)①,极力主战。靖康二年(1127)三月,金兵灭北宋立楚国。邓肃不食楚粟,奔赴高宗行营,被擢为左正言。他忠心耿耿,谏诤奋不顾身,激愤时曾在三月内上疏奏二十余道,进言献策,且“言皆切至,上多采纳”〔1〕。同年八月,李纲被罢相。太学生陈东、欧阳澈因呼吁“李纲不可罢”被斩首,朝廷内外噤若寒蝉。邓肃毫不畏惧,毅然呈《留李纲疏》(卷一二),再次触怒执政,被贬出守郡。后历经离乱漂泊,仍念念不忘国事,孤忠之气溢于言表。
  邓肃诗词文兼擅,有《栟榈集》二十五卷传世。其诗作数量不少,可惜大量散佚,今仅存275首。曹廷栋选《宋百家诗存》、王鹏运刻《宋元三十一家词》、厉鄂《宋诗纪事》及《全宋诗》均收录其诗。《宋代文学史》对邓肃诗有简略论述,并认为“邓肃追踪李白”〔2〕。其实,邓肃不仅“追踪李白”,更学杜甫,而且成果丰硕,值得重视。
  一
  邓肃在诗歌创作中广泛学习前人,陶渊明、谢灵运、白居易、李白、杜甫、李贺、韩愈、苏轼等对其诗均有影响,而其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对李白的追慕,使邓肃诗豪纵俊爽、磊落旷放,并成为其南渡前诗歌的主调。他亦推崇杜甫,曾感叹:“异日光芒李杜高,声价岂但一时豪”(《紫芝和来》,卷五),又夸赞“过眼如杜甫,散为笔下神”(《黄卷堂》,卷十)。在遭受贬谪时,杜诗与他日夜相伴,其《寄张应和运副》(卷一)诗即云:“土屋茅茨山万重,阴云不解雨蒙蒙。桃源目断知何处,身在杜陵诗句中。”经历靖康之难后,他更是“立马常依仗下鸣,日咏杜鹃怀杜甫”(《贺梁溪李先生除右府》,卷五),并明确表白要“为作野史书雄伟”(《宋李丞相四路宣抚》,卷八),以诗记史。

>  杜甫诗因“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世”〔3〕而被称为“诗史”。邓肃诗承继了老杜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实录”的诗史精神,许多历史事件都能在其诗里找到血肉饱满的描述。南渡前邓肃虽以学李白诗为主,但也有学杜作品,《栟榈集》冠首的《花石诗十一章》(并序)即为代表。宣和四年(1122),徽宗竭天下财力建成万岁山,群臣赋诗献谀颂美。时为太学生的邓肃独上这组诗力斥花石纲劳民伤财、祸害百姓,揭露蔡京、童贯等朝中权奸与地方贪官借进献花石纲之名,逞一己之私,搜刮民脂民膏。诗云:“蔽江载石巧玲珑,雨过嶙峋万玉峰。舻尾相衔贡天子,坐移蓬岛列深宫。”(其一)“守令讲求争效忠,誓将花石扫地空。那知臣子力可尽,报上之德要难穷。”(其三)诗人的愤懑之情充溢笔端,并毫不留情地把诗笔直指徽宗:“天为黎民生父母,胜景直须尽环宇。岂同臣庶作园池,但隔墙篱分尔汝。”(其四)“恭唯圣德高舜禹,一圃岂尝分彼此。世人用管妄窥天,水陆驰驱烦赤子。”(其十)显示出敢逆龙鳞的胆识气魄和为民请命的仁爱情怀。这组诗正是邓肃学杜以诗反映时事政治的充分体现。 钱钟书先生曾云:“靖康之难发生,宋代诗人遭遇到天崩地塌的大变动,在流离颠沛之中深切体会出杜甫诗里所写安史之乱的境界,起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同感。先前只以为杜甫‘风雅可师’,这时候更认识到他是一个患难中的知心伴侣……身经离乱的宋人对杜甫发生了一种心心相印的新关系。”〔4〕邓肃亦然。天崩地裂的时代巨变,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涯,使其对杜诗深广的社会内涵恍然领悟并顿生共鸣,促成他对杜诗的艺术境界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靖康之难后的邓肃作品,更多地注重学习杜诗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百姓的深重苦难以及自己的流离之苦、黍离之悲,一并写入诗中,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靖康之变后,邓肃携家人辗转避难,衣食无着,境遇凄凉,他的许多诗作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困窘生活,并融入了深厚的忧国伤时、悲悯苍生之情。如《寄司禄朝奉兼简伯寿》(卷四):“十年游宦落穷山,妾无衣帛日号寒。明月夜光两相酬,束笋堆床曾不休。”妻无御寒衣物,一家人以粗笋果腹,邓肃生活的窘迫可以想见。他们有时还要靠僧人救济:“余不供僧僧供余,是事颠倒古所无”(《寄兴国福圣二老》,卷五),甚至落到画饼充饥的地步:“一身幸无责,奉亲走穷荒。天宇如许大,八口无处藏。空山四十日,画饼诓饥肠”(《玉山避寇》,卷九)。但邓肃并未沉浸于一己的苦痛,他深忧国难兵燹给百姓带来的祸患,念念不忘国耻未报,二帝未还,因而“客枕曾无一夕安”(《偶题》,卷三)。他与百姓休戚相关,喜乐与共。久旱而雨,他为“我亦不须忧脱粟”(《喜雨》,卷二)倍感欣慰;暴雨连天,他忧心忡忡,“只恐年年禾黍地,浸滛尽入阳侯宫”(《大雨》,卷四)。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及伤时忧国的情怀,在邓肃的诗歌中贯穿始终。这些诗充满了民胞物与的情怀,让人很自然地想起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写的一系列作品,可谓深得杜诗神髓。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曾赋长诗《北征》,抒发其“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痛心情。邓肃经历靖康之难,在钦宗二赴金营十日后,感于时事,亦迅即作了《靖康迎驾行》(卷四):
  健儿作意厌人肝,挥鞭直视无长安。南渡黄河如履地,东有太行不能山。帝城周围八十里,二十万兵气裂眦。旌旗城上乱云烟,腰间宝剑凝秋水。雪花一日故蒙蒙,皂帜登城吹黑风。我师举头不敢视,脱兔放豚一扫空。夜起火光迷凤阙,钲鼓砰轰地欲裂。斯民敖敖将焉了,相顾无言惟泣血。仆射何公叩龙墀,围闭相臣臣噬脐。奇兵化作乞和使,誓捐一死生群黎。游谈似齐胡帅怒,九鼎如山疑弗顾。郊南期税上皇舆,截破黄流径归去。陛下仁孝有虞均,忍令胡骑耸吾亲。不龟太史自鞭马,一生唤回社稷春。虏人慕德犹贪利,千乘载金未满意。钗钿那为六宫留,大索居民几卷地。六龙再为苍生出,身磨虎牙恬不恤。重城突兀万胡奴,杳隔銮舆今十日。南门赤子日骈阗,争掬香膏自顶然。忿气为云泪为雨,漫漫白昼无青天。太王事狄空金帛,坐使卜年踰八百。天听端在民心耳,苍苍谁之九万隔。会看春风护赭黄,万民歌呼喜欲狂。天雨无尘瞻北极,旄头落地化顽石。
  这首七古长篇,可谓靖康之难的历史浓缩:金兵大举入侵,宋军望风溃

逃;汴京悲壮沦陷,百姓伤悲泣血;将相误国害民,降臣奴颜媚骨,钦宗屈膝求和、奉表降金,金人索求不已、大肆屠掠;钦宗二赴金营,一去不返等等,桩桩史实都写得真切生动,历历在目,颇具“信史”的价值和“实录”的特色,故此诗曾被载入《三朝北盟会编》。
  邓肃除实录“靖康之难”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外,一些地方史事在其诗中也多有及时的反映。如《雪际岭》(卷二)、《云际岭》(卷九)、《玉山避寇》(卷九)、《过黄杨岩》(卷十)即叙写了建炎二年(1128)建州兵卒叶浓等“作乱”之事。当时,谪贬在乡的邓肃正“奉亲走穷荒”,避寇玉山,可叹“天宇如许大,八口无处藏。穷山四十日,画饼诳饥肠”(《玉山避寇》)。途经云际岭,只见“苍苍九万里,拍塞雨天葩。云际在天上,我去更携家”(《云际岭》),“面冲风雪吹三月,马避干戈易四回。带雪烧柴平体粟,沥槽沽酒慰饥雷”(《雪际岭》),其艰辛惨淡可以想见。等到“开缄得捷音,鲸鲵俱面北”(《过黄杨岩》),作乱兵卒投降的喜讯传来,在外避难数月、颠沛流离的邓肃喜不自禁。分明适值“朔风夜号空”的深冬,邓肃却觉“深山自春色,芳草不凋绿”(同前),又感到“新酒赤如丹,竹萌肥胜肉”,“对坐寂无语,泉声如击筑”(同前),其轻快喜悦的心情绝不亚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杜甫。此外如《避贼引》(卷七)、《避地山谷》(卷十)、《避地过雷霹滩》(卷三)、《龙兴避难》(卷五)等诗则反映了绍兴元年(1131)余胜在顺昌“作乱”之事,把避乱中黎民百姓的苦痛描写得淋漓尽致。
  邓肃还通过纪实手法激情讴歌时代英烈,如《刘忠显挽词》(卷七):
  城头皂帜作云飞,城中不纵征马嘶。虎狼那顾百万众,政期生载人杰归。天王遣公如召虎,诸蕃列拜听奇语。军中相庆得左车,便觉笑谈混天宇。先生一笑凛长虹,此膝那屈穹庐中。平生数奇似李广,自许孤忠如鲁公。毡帐归来眦欲裂,北极紫微汪洋血。更欲结草报君王,夜半无人径自绝。城门初开闻讣书,参骞往哭万人俱。义色忠躯略不变,忠言凛凛在襟裾。当时中国满朱紫,不臣女真即臣楚。闻公高节端不回,身虽无恙气先死。英风吹到新冕旒,天恩夜破九泉幽。佳城可葬不可沒,时有红光上斗牛。我昔从公子弟列,欲报公知効公节。公骑箕尾我谁依,独上山巅采薇蕨。
  建炎元年(1127)正月,汴京失守,曾任京城四壁守御史的刘韐奉命出使金营,金人逼之为官,刘韐抗节不屈,自缢身亡(《宋史》卷四四六《刘韐传》)〔1〕。邓肃闻讯难忍深哀剧痛,作此七古,颂扬其事迹,并寄托哀思。诗人善于捕捉人物行为、神态等细节塑造英雄形象:在金营,面对穷凶极恶的敌酋,刘韐“一笑凛长虹”;金人威逼为官,刘韐“毡帐归来眦欲裂”;他一心牵挂“北极紫微汪洋血”,君王社稷尚在血雨腥风之中,时刻系念“结草报君王”;慨然自缢后“义色忠躯略不变,忠言凛凛在襟裾”,一个铁骨铮铮、气贯长虹的英雄形象在邓肃笔下呼之欲出。诗中兼用对比,以“当时中国满朱紫,不臣女真即臣楚”,进一步衬托出刘韐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同时也对朝廷上下的靦颜事敌之辈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在诗中剪影式地勾画人物,乃邓肃所长。在他笔下,李纲是“平生直气高苍穹,四海草木闻威风”(《送李丞相四路宣抚》,卷八),丹霞赜禅师为“君来论诗风四起,挽出羲和照九州”(《送丹霞》,卷五),太学先生则“循循言语能下诱,青蒿因得附长松”(《上先生》,卷五),虽只三言两语,人物风神却宛然在目。邓肃的这一类诗,令人联想到杜甫的《哀江头》、《前出塞》、《后出塞》等诗篇在叙事与抒情中描写人物行为动作与心态,粗线条勾勒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杜诗的“诗史”性质,在于其不仅提供了史实,而且艺术地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了比事件更为广阔、具体的生活画面和人物形象,从而深化、补充了史传篇章,堪为一幅幅动乱时代的历史画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载正史之未载、补正史之不足的史料价值和审美价值。邓肃可谓得其真髓。
  二
  邓肃不仅学习杜甫的诗史精神,还学习杜甫以史笔入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1.承继了杜甫以联章组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史笔
  联章组诗形式解决了单章诗歌尤其是律、绝诗体制短小、形式严谨、不利于铺叙史实及表达复杂情感的弊端,使重大历史事件、古今人物形象及各种人生感慨等都得到淋

漓尽致的描述和发挥。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可为典型代表。
  《栟榈集》中,邓肃有联章诗23组,计96首,占其总集的三分之一还多。如《花石诗十一章》的各章无论在内容还是结构上都既可以单独成篇,又无不有机地统摄于组诗的整体当中,可谓全景式地揭露了宋徽宗集团荒淫无度的腐朽本质,表现了邓肃不惧淫威、为民请命的仁爱情怀。《和邓成材》(卷一)、《子安提举》(卷二)、《偶成》(卷二)等皆为联章组诗,虽然规模并不宏大,但较独立单章的诗篇而言,却更深入地记载了离乱的现实,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堪称史笔昭昭。
  2.承继了杜甫以赋法入诗铺陈史实的手法
  史作为一种“不虚美,不隐恶”之文,纪实叙事是其基本功能。蔡居厚就曾评价说“子美诗善叙事,故号‘诗史’”(《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八)〔5〕。而赋的运用是杜甫写实的重要手段。他常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创造性地把源于《诗经》的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杜甫的许多鸿篇巨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八哀诗》等都是灵活运用赋这一铺陈手法的典范之作。
  为了驰骋笔力、酣畅淋漓地揭露现实黑暗,表达爱憎感情和政治见解,邓肃像杜甫一样,常以赋法叙事。上举的《靖康迎驾行》,在描写金兵入侵的猖獗、敌我交战的惨烈、百姓的沉痛无助、君臣的屈膝求和、金人的野蛮掳掠等情景时都运用赋法,“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注》),生动地再现了靖康之难中的社会现实,是以赋入诗的典型之作。加之邓肃在铺叙中融入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字字句句渗透着悲愤与血泪,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将叙写事件、描绘场景细节同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融汇了杜甫叙事诗鲜明的艺术特色,因而格外感人肺腑。此外如《刘忠显挽词》(卷七)、《子安提举》(卷二)、《玉山避寇》(卷九)、《避贼引》(卷七)、《贺梁溪李先生除右府》(卷五)等都以赋法为主,娓娓直叙,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时代风云。
  3.承继了杜甫借助融史于序或以序代题等辅助方式来扩充诗歌内容、强化诗歌纪实功能的技巧
  杜甫常将史的内容融于题或序中,以增强诗作的叙事功能,如《同元使君春陵行并序》、《八哀诗并序》、《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等。此法虽非杜甫首创,在他却有了很大发展,他赋予题、序以史的深沉内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在宋末特定的时代形势下,这一手法更得到进一步发扬,郑思肖《五忠咏》便是代表。而早在南渡时期,邓肃即已承继了杜甫的这种笔法并有所发展。他有些诗以序代题,序文多是一则完整的事件,对诗歌起到铺垫、补充、印证等作用。如《仲子、叔明二邦君,兼济、子安、德和、文明四使者,同过逐客于文殊,偶食无肉,客既满意,而主人略无愧色作诗一首》(卷二):
  谪宦亡聊又出奔,敢欺冠盖也临存。豪华自厌蒸人乳,冷落能来叩席门。莫叹愁肠充苜蓿,从来醉眼盖乾坤。相知政在世情外,赐达回穷不足论。
  诗题以戏谑之笔记述了诗人出奔逃难、穷愁潦倒之时,朋友们叩门相访,诗人只能素食以待,而主客皆欢的情景。序文对诗歌内容予以补充,既表达了邓肃的旷放之情,也透过他窘迫的生活折射出靖康丧亡离乱以来百姓生活的艰难困顿。
  邓肃有些诗是以在篇章后作注的方式来强化诗歌的叙事纪实功能的,如《和邓成材》(卷一)五章,其中前四首之后均有附文,以补诗之内容,凸显人物爱国精神。以其三为例:
  朱紫纷趋旧日班,羡君不动屹如山。卷将禹稷平生志,掉首归为陋巷颜。
  (其三建昌已拜畨檄,成材弃官归里)
  诗歌盛赞邓成材宁愿弃官也不屈膝于金人的高节,诗尾所附文字可帮助读者了解诗歌内容,是诗歌记事的充实与延伸。
  邓肃更常把事实融于序文,诗序并举,相互补充生发。《花石诗十一章》即借三百余字的长序,以貌似嬉笑的笔触,对“守令搜求扰民”的行径进行冷嘲热讽,而矛头所指则是昏君徽宗。上文所论的《刘忠显挽词》为15韵30句七古长篇,诗前亦附有242字的长序:
  靖康之变死其事者数人,然皆人死之耳,独忠显刘公勋业声誉著于两河。敌乞于朝,盖将用之,公独不顾,毅然自尽。此所以卓然拔乎其萃,为当今第一人也。某以布衣辱公父子兄弟待以国士,顷尝论公之节如颜真卿、杲卿等,或者骇之曰:“公尚亡恙,子安得出此语乎?”忽忽十年,而公竟以节闻,

更出颜公之右。识者然后知某前日之言自管见,盖非偶然耳。公丧南归义,当匍匐一恸新阡之下,但方以罪逐,不欲彻声于贤公卿之门。今仲固驰书索诗以助挽人之唱,某敢不勉。然我公气义欲穿天心,金人虽有万众不得以兵甲威之。今欲写于毫楮间,顾岂区区章句数字得以缚之乎?……
  序中追忆刘韐殉国的经过及生前逸事,盛赞其“欲穿天心,金人虽有万众不得以兵甲威之”的气节,哀音镇纸,怆恻感人。其间叙述与抒情议论交融,又穿插人物对话,行文跌宕起伏,是诗歌情思意蕴的很好补充。 4.学习杜甫量体裁衣,广泛运用各种诗歌体裁以抒情志
  杜甫古、近体兼工,不仅广泛运用各种诗体,而且量体裁衣,从客观现实、内容题材出发,适当选用这些诗体。例如反映人民生活和一般社会状况的诗,大多采用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发个人情怀,则往往用律诗;而当题材适宜写成小诗时,便使用绝句。
  邓肃亦是如此。从各种诗歌体裁来看,邓肃古体诗最多,现存138首,占总数的一半还多,尤以七古见长。七古诗每联相对字数较多,又可兼用长短句,便于作者驰骋纵横、发扬蹈厉,表现奔放豪宕、勃不可遏的情感,形成汪洋恣肆、波澜壮阔的独特格调。为充分表达情感,邓肃最常用七古,多达104首。《靖康迎驾行》便是邓肃七古佳作。靖康之难的耻辱与激愤,使邓肃的心情奔迸如流,绝非三言两语之短章所能尽意,终成48句24韵的宏篇。《刘忠显挽词》、《避贼引》、《龙兴避难》,或凭吊英烈,或写避乱之苦,皆是“长歌可以当哭”之词,邓肃亦选用七古。另外如《大雨》(卷四)写担心暴雨连天延误百姓农时的忧虑,《昭祖送韩文》(卷四)写意外得到韩愈诗文的极度喜悦,《送李丞相四路宣抚》(卷八)写李纲还朝、国家有望的欣慰,种种情怀皆因使用七古而表达得更淋漓尽致。
  杜甫七古有不少创新,如创为九字、十字乃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以舒卷自如地表达情感。邓肃七古也常如此。如《上先生》(卷五),兼有三字句、五字句,情之所至,还用了一联九字句:“短檠挑灯一千二百夜,高谈雄辩磊落沃胸中”,极写先生的高才博识和雄辩滔滔。此外,如《大水杂言》(卷八)、《次韵王信州》(卷八)等也都采用了长短参差的句式,很好地适应了情感表达的需要。
  五古既便于抒情,也便于写景叙事。邓肃有五古34首,《后迎驾行》写迎新帝的振奋,《玉山避寇》写避难的艰辛,《登妙峰阁》写登高阁的豪情,《荔子》写空有满腔热血而不能为国效力的痛楚,用的便是五古。
  就律诗而言,《栟榈集》所存皆为七律,共69首。邓肃也承继了杜甫七律的特点,赋予七律以战斗性,在诗中感叹时事、批评现实,诗风沉雄悲壮、慷慨激昂。《雪际岭》、《云际岭》、《子安提举》、《偶成》(卷一)写避难途中的煎熬与感慨,《次韵王信州》(卷八)痛斥奸臣误国,《偶成》(卷二)表白报国之志,无不如此。邓肃从杜诗的精神内涵中汲取养分,创作出了一首首紧扣时代脉搏的诗篇。
  邓肃绝句共41首,均为七绝。邓肃像杜甫一样,上自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凡题材不足以构成长篇的,就多采用七绝来表达。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以绝句写时事本老杜所擅,黄庭坚承之,邓肃又有所发展,如其《花石纲诗》十一首,以联章短句成篇反映时事,使得七绝也成了他反映现实的有力工具之一。
  5.邓肃诗如同杜诗一样,时时表现出沉郁顿挫的特点
  概括而言,“沉郁”是指情感意蕴的深厚凝重,“顿挫”则是指表达的波澜起伏、低回反复。《春秋左氏传》云:“诗人感而有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转引自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通谕五古》)〔6〕杜甫如此,邓肃亦然。经历靖康之难后,邓肃一腔干戈离乱之情,满怀忧国忧民之心,郁积于胸,不能自已,喷薄而出,发而为诗,故其诗凝重悲慨、深沉低回,深得老杜神韵。《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评邓肃诗云:“大节与杜甫略相似,其《靖康迎驾行》、《后迎驾行》等篇,亦颇近甫奉先诸作。”〔7〕试看《后迎驾行》(卷九):
  挥鞭冲晓露,归鞍载夕阳。一日复一日,不见御袍黄。左衽须文绣,毡车奉珪璋。作意礼乐盛,而乃访毛嫱。上皇袭太平,珍怪来四方。奇气惊鬼划,舞腰欲云翔。端为大盗积,万里来贪狼。文移急星火,搜抉到毫芒。伐柯则不远,吾道其复昌。君看天宇间,紫微已辉光。跃马今朝去,定拜玉炉香。恶衣供禹御,茅茨覆尧堂。为邦

底物,人心归则王。
  建炎元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登极,同年四月诗人奔赴高宗行在,作此诗。开篇横空而起,笔势突兀雄劲,写诗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随即转笔叙述面见新君的渴盼以及对君王社稷的牵挂,以此侧笔交代行程原因;紧承四句宕开一笔,畅想面见高宗的盛大场景。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诗人禁不住胸中的怒火喷涌而出,连用八句诗指名痛斥徽宗当年广进花石,疯狂搜刮民脂民膏,终为金兵入侵埋下隐患,半壁江山陷于铁蹄。随后笔势一扬,表达自己“伐柯”、“复昌”的信念和觐拜君王的喜悦,并提醒高宗要以前车之覆为鉴,以人心王天下。全诗笔墨腾挪跳跃,将渴望、喜悦、激愤、坚定种种情绪交织融汇;结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发敛抑扬,开阖变化。吴沆在《环溪诗话》(卷上)中说“杜诗句意,大抵皆远,一句在天,一句在地”②,陈模在《怀古录》卷上中也说:“工部诗所谓远则千里,近在眼前,放去收来,无所不可”③。《后迎驾行》可谓深得杜诗顿挫有致、收敛自如笔法。再看《避贼引》(卷七):
  羽檄星驰暴客起,西望烟烽无百里。夜半惊呼得渔舠,老稚相携三百指。蠖屈蛇盘破蓬底,忽欲骞身风刮耳。沙汀舣岸少依刘,万斛愁情空一洗。回思当年侍玉皇,禁垣夜直宫漏长。驱驰谁谓遽如许,客枕不安云水乡。前日蹇驴冲火烈,今此扁舟压残雪。隆暑祁寒欲少休,钲鼓逼人如地裂。草庐安得无卧龙,奉天政赖陆宣公。凭谁急呼人杰起,使我叩角歌尧风。
  诗从贼人作乱起笔,写得情势紧急、惊心动魄。紧承四句转笔描写诗人挈妇将雏,蠖屈蛇盘于破船蓬底,惊惶奔逃的艰辛。而当小船靠岸,诗人的万斛愁情一扫而空,情不自禁想起当年侍奉皇上、宫中夜值的场景,真真是身在草莽、心在魏阙。面对着当前“钲鼓逼人如地裂”的严峻局势,诗人热血沸腾,大声疾呼“草庐安得无卧龙”,诗人好像那跃跃欲试、只待呼啸长空的卧龙,又如同摩拳擦掌、整装待发的斗士,迫切等候着“凭谁急呼人杰起,使我叩角歌尧风”。诗歌由叙事、抒情到议论,诗情在波澜曲折中逐步推向高潮,沉郁悲壮,动人心扉。
  邓肃学杜,不仅致力于长篇古体,即使是其篇幅较短的律绝作品,也在明确了学杜的目标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沉郁顿挫,俊逸雄厚,逼肖杜诗。试看《避地过雷霹滩》(卷三):
  门前又见马如流,兵革缤纷几日休?岭似车盘方税驾,滩如雷劈更行舟。鲸鲵敢侮乾坤大,江海徒深虮虱忧。安得将坛登李郭,挽回羲御照神州。 首联直接以诘问领起下文,语气突兀,感情激越;颔联连用“车盘”、“雷劈”两个形象的比喻极写避祸途中的艰难险恶;颈联更往深处拗折,诗人虽在惊惶避乱,仍念念不忘国仇,他再连用“鲸鲵”和“虮虱”两比,分别喻指金人和乱兵,又衬以“敢”、“徒”两个虚字,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强寇的鄙夷及必胜的信念;尾联寄望爱国名将驱除胡虏,收复山河,并以问句作结,呼应首联,充分体现出诗人渴盼光复中兴的急切心情。再如《偶成》(卷三):
  数椽茅屋傍山隈,野草如云径不开。小院纵横行蚁阵,孤灯明灭纵蚊雷。并包益见乾坤大,扫灭何时风雪来?磊块胸中何处洗,酒行到手莫停杯。
  杜甫在流离西南时日夜关注战乱时局,邓肃虽避乱于荒野茅屋,也时刻系念国事。他由小庭院内的“蚁阵纵横”,联想到国势垂危;而朝廷上权奸猖狂,无异于蚊虫作黄昏之闹。诗人不禁大声诘问“扫灭何时风雪来”。令人愤慨的社会现实,使诗人痛彻心肺,只能借杯杯苦酒一洗胸中块垒,其沉郁激愤之情力透纸背。
  三
  宋代国势渐微,且从肇国之始到南宋灭亡,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宋代士大夫大多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岳阳楼记》)是他们共同追求的风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近思录拾遗》)则是深受理学思想浸染的他们普遍认同的理想。也正因为如此,宋代许多文人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相契合,尊杜、论杜、学杜成为了宋代社会的整体风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调形成、发展和变异的历程,就是对杜甫从不同角度接受学习的过程。在杜诗典范地位树立的过程中,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清人田同之《西圃诗说》即云:“子瞻、鲁直、介甫三家古今体,无不从老杜来。”〔8〕但三家学杜的侧重点和成就各不相同,所谓王以“工”、苏以

“新”、黄以“奇”。
  王安石罢相前的政治诗和咏史诗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诗风有取于杜诗的沉郁顿挫,并以七古成就最高;后期的写景诗、赋闲诗以工取胜,绝句更是堪与杜甫绝句媲美。苏轼诗也继承了杜诗的精髓,把关心时政与关注民生相结合,尤其是其晚年南迁后的格律诗,与杜甫夔州时期诗风切近。在打破文体界限,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及在诗歌题材的大力开拓方面,苏轼受杜甫的影响亦十分深刻。而黄庭坚对杜甫的推崇,虽不乏对其“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黄庭坚《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之诗》)的人格敬仰,但更多的则是对杜诗“句律精深,超古作者”(《潘子真诗话》引)的艺术形式与格律法度的深度感契。他学杜着眼于字句、章法和押韵,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讲究“无一字无来处”,把读书和借鉴前人特别是杜诗当成创作的重要途径,正所谓“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明”(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以黄庭坚为中心的江西诗派影响深远,在宋以后仍不乏效仿者。江西诗派诗人虽也有少量诗篇揭露黑暗现实,但更多还是着眼于对杜诗形式上的模仿和章句上的沿袭,少有杜诗深沉的仁民爱物情怀,因而往往在艺术技法上得杜诗神髓,思想内容则不如杜诗深厚。陈师道如此,吕本中、曾几等南渡前的诗歌亦然。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真正对杜诗格律体势之外的忧国忧民精神内涵产生深刻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则是经历了天崩地坼的时代巨变和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涯的南渡以后的士人们。靖康之难震撼了诗人们的心灵,改变了他们的创作常态与观念,使忠君爱国这一主题不仅成为诗人个体创作的主导,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杜甫的“诗史”精神也因此在宋诗中得以广泛继承和发扬。陈与义、陆游、文天祥即为其中翘楚。
  陈与义是南渡时期也是宋季学习杜诗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他只比邓肃年长一岁。他强调“诗至老杜极矣”,故一生以杜诗为创作典范。南渡前,多着眼于学习杜诗艺术技巧,其诗“句法能参杜拾遗”(仇远《读陈去非集》)。在亲历靖康之难、饱受黍离之苦后,他与杜诗产生了深切共鸣,“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陈与义《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转而更多注重杜诗忧国忧民的深厚内涵,创作了许多苍凉悲壮、雄浑激越的七律,风神格调直逼老杜,杨万里赞他“诗宗已上少陵坛”(杨万里《跋陈简斋奏草》)。
  邓肃学杜与南渡之后的陈与义一样,表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君报国的情怀。他把描写个人颠沛流离之苦与抒写家国之痛密切结合,故其南渡后的大部分诗篇反映了个人忧愤和时代风云,成为社会的写真,并产生了巨大的感人力量。虽然从表面上看,邓肃诗并无脱胎点化杜诗之处,却深得老杜神髓。
  但邓肃学杜与陈与义又有所不同。就创作技法而言,陈与义对杜诗心追手摹,力求形神俱似。杜诗的精神、章法、句法,甚至用字之妙,都是他学习的范本,他的不少诗篇甚至“入杜集殆不可辨”(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一)④。而邓肃学杜却不为杜所拘,往往能“本其自体”(《沧浪诗话?诗体》注语),于继承中有创新,学习中见变化。如他在学杜诗时,有时融进李白、韩愈、苏轼诗的风格特点,从而多了一些豪放飘逸、光怪陆离或清雄旷放,如下列诗句:“醉中我欲呼风伯,一扫阴霾霁九州”(《次韵王信州》,卷八),“芒鞋千尺上崔嵬,手摘星辰脚底雷”(《黄杨岩》,卷七),“指天喝月使倒行,扬波直欲斩蛟子”(《和谢吏部铁字韵》,卷七);有时又学李贺用一些奇谲的意象,如“虮虱但知贪肉食,酰鸡何足语天逰”(《次韵王信州》,卷八),“世上纷华蚁穴耳,东流不作西归水”(《和谢吏部铁字韵》,卷七),“世间得失竞鸡虫,一笑危岑天地廓”(《次鼓腹謡元韵》,卷八)。所以邓肃学杜诗,既得其精神风貌,又自成一体,风格独特,体现出他在博采众长、陶铸自我方面的创造开拓才能。
  就思想内容而言,陈与义靖康之难后避乱湘湖所作诗篇,的确可以直追杜甫夔州时期诸诗。而其此前诗作,虽然一些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写得清新明快,但大多诗篇还在于抒发才高位卑的悲愤不平之情,多沉浸于一己的升沉得失。后期身为达官,有感于仕途险恶及党派倾轧激烈,采取息事宁人、避祸全身的态度,诗歌创作数量锐减,即便对时事有所褒贬,也是旁敲侧击、含蓄隐晦。这与其深受佛道思想的浸染,沉郁忧患

之时有退避、解脱之念不无关系。因此,陈与义的忧国忧民之心不如“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刘熙载《艺概》卷三)的杜甫深广博大,其“致君尧舜上”的心怀也不如杜甫执着,终是“似于杜”而不能比杜,正如翁方纲《七言律诗钞》卷首凡例所云:“简斋似于杜而全滞于色相矣。”⑤邓肃则早在太学生时期即写下揭露时弊的《花石诗十一章》,名动天下。靖康之难后,其诗篇更是感时伤事、慷慨激越,充满忧国之思、念乱之情。即便在他的绝笔诗里,仍执着表白要“为作野史书雄伟”,其拳拳爱国之心与老杜可谓合若符契,并且贯穿其生命的始终。尤其是他有言必发,嫉恶如仇,与主降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其忠贞鲠直为后期的陈与义所不能比。 《宋代文学史》说“邓肃追踪李白,在以杜甫、黄庭坚为宗的南宋初期诗坛,可算是独树一帜”〔2〕,未免有失偏颇。邓肃在南渡之前的确以学李为主,太白式的“豪”与“逸”在其诗中随处可见⑥;南渡以后,邓肃则以学杜为主,诗歌沉郁顿挫,雄浑劲健,比前期追踪李白的作品更显厚实、凝重。
  邓肃学杜诗较之于侧重字句、章法等技巧,沉醉于“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江西诗派末流而言更显高明,但总体成就较之于陈与义还是略有不及。而在思想内容上,他的诗歌更多反映的是亡国之痛、忠君之义和个人的不幸与忧虑,缺乏像杜甫“三吏”、“三别”那样对民瘼民苦刻画入微、痛彻骨髓的杰作,并且有时议论较多,也冲淡了诗歌的情韵内涵。
  然而瑕不掩瑜,邓肃堪称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在宋诗史上,他是一位将唐宋诗风结合,而以唐风为主的诗人。在杜诗接受史上,邓肃的创作也值得重视。
  注释: ①
  邓肃《栟榈集》,收入纪昀、郝玉鳞、谢道承等编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以下凡引自《栟榈集》诗文,为省便,只称某卷。
  ②收入纪昀、郝玉鳞、谢道承等编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
  ③见陈模撰、郑必俊校点《怀古录》,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
  ④见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清光绪重刊本。
  ⑤见翁方纲《七言律诗钞?凡例》,清乾隆复初斋刊本。
  ⑥详见拙作《论邓肃的诗学观及诗歌特点》,刊于《三明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脱 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603-11605,13163-13164.
  〔2〕孙 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52-54,53.
  〔3〕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c〕∥仇兆鼇.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2242.
  〔4〕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31.
  〔5〕胡 仔,撰.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19.
  〔6〕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
  〔7〕永 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52.
  〔8〕田同之.西圃诗说〔c〕∥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61.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邓肃 杜甫 接受 杜甫 接受 邓肃 杜甫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工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